从“课课练”到“天天练” 打造乐动智慧体育课堂
2017-10-11王猛
本刊记者 王猛
从“课课练”到“天天练” 打造乐动智慧体育课堂
本刊记者 王猛
6月9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专项重点课题《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持续与拓展研究》“从‘课课练’到‘天天练’智慧体育课堂”研讨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小学举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课外活动研究室主任孙伟、《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总课题组副组长燕玲、朝阳区教研中心小学教研员王晓东等出席活动,来自北京市各区县学校的50余位子课题负责人、体育教师到会学习研讨。
据悉,《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持续与拓展研究》的研究目标是,进一步开展“课课练”理论探索和基于运动处方要求的体能练习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的设计与应用;围绕“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设计学校体育工作的思路与措施,探讨“课课练”与“天天练”的有机结合,并以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和教育规律为基础,提出包含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干预方案并加以实施。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加强“课课练”和“天天练”的理论探索;开展检验“课课练”效果的教学实验研究、体能素质练习兴趣的研究、“天天练”综合实施方案的纵向跟踪研究。
活动中,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小学部分班级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课间活动展示,内容包括借助拉力带、壶铃等器械,侧重上肢力量训练的健身操,以及侧重下肢力量训练的象限跳、绕杆跑。学生们认真的态度、规范的动作赢得了在场嘉宾与观众的阵阵掌声。随后,学校郭景松、裴童、刘子钊、沈丹等4位体育教师分别带领4个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垫上游戏》《跳绳游戏》《小足球》《课课练-反应能力训练》等4节微课展示。在《垫上游戏》微课中,教师巧妙分组,学生将体操垫围成圆圈,玩起了“拱桥过人”的游戏。学生或匍匐前进,或撑臂直腿身体成“拱桥”,游戏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运动。在《课课练-反应能力训练》中,教师将实时监控系统、体感测量系统等教学智能系统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实时监控每位学生的运动强度、心率、卡路里消耗情况,实现了教学的实时监控、科学测评,保证学生锻炼的有效性,同时提高教师上课、研课的水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是一堂“智慧”的体育课。
展示活动结束后,与会领导、嘉宾听取了学校开展体育课程建设及相关课题研究的情况介绍。首先,学校科研工作负责人宋洁代表学校作了题为《课题、课程、课堂三位一体,构建学校体育“乐动”课程》的主题报告,从以体育素养为核心的“乐动”课程、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的“乐动”课堂、以兴趣特长为导向的“乐动”空间三个方面介绍了北师附小体育课程构建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提出体育课应将体育文化素养培养作为最高目标,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塑造他们强大的内心和健全的人格,学会调控生活中的不良情绪——这样的体育课程,才是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要求的、让学生终身受用的好课程。随后,学校体育教研组长沈丹以“融教育智慧,造高效课堂”为题,向与会领导及嘉宾介绍了学校在“乐动”体育课程建设中的具体做法,体现了以智慧教育为切入点,以推进体育课堂游戏化、信息化为目标,深入探讨、研究智慧课堂建设的鲜明特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在校园体育活动中实现高质、高效的学习和锻炼。
学校汇报结束后,《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总课题组副组长燕玲作了《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持续与拓展研究》专题讲座,并由与会专家对此次活动中的大课间展示及微课展示进行了点评。专家们认为,学校的体育教学利用信息化设备的数据评估,实现了体育课堂的量化,能让学生实时得到运动反馈,极大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持续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富有积极成效的。
最后,课题组为学校颁发了“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持续与拓展研究课题实验学校”的牌匾。
本次活动展现了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小学师生“乐学”“乐育”的饱满精神状态,校长赵宗国表示,“将继续积极参与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持续与拓展研究,继续探索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向游戏化、信息化迈进,使智慧课堂教学让更多学生受益,让更多学生在享受运动快乐的同时,实现体质不断增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