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课练”的实践与思考
2016-04-07颜小琴
颜小琴
北京师范大学的毛振明教授认为,儿童体质的某些指标是可以短时间得到改善的,而能够迅速改善身体某项指标的有效方法就是“课课练”。对此,我校的体育教师们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达成共识:“课课练”的本质是针对某项身体指标迅速改善的“现在”策略,“课课练”体现“融合”与“分立”相结合的课堂特征,“课课练”需要不断变化呈现的“色彩”与“味道”,“课课练”是影响“我锻炼”习惯的“将来”策略。
一、“课课练”本质是针对某项身体指标迅速改善的“现在”策略
客观地讲,“课课练”仍停留在当前身体锻炼和发展体能的需要的层面,有时候还带有“即时”的功利性。我校一位体育教师曾大力开展一年级新生“一分钟跳绳”活动,短短几周下来,他所执教的几个班测试成绩就明显领先。正是这种立竿见影的练习效果,引起了同事们的浓厚兴趣,也应验了毛振明教授关于体育“课课练”的主张。
二、“课课练”体现“融合”与“分立”相结合的课堂特征
这里的“融合”是指体育教学中,技能锻炼内容围绕技能学习来安排,即学习中和学习后锻炼内容是统一的。如教学立定跳远时,可以安排单双脚连续交换跳等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技能练习。“分立”顾名思义与“融合”相反,技能锻炼内容与学习内容没有对应的必然联系,体能练习只是针对身体某项指标改善的需要来安排的。而现在所说的“课课练”,则可以体现“融合”与“分立”相结合的课堂特征。如国家体质测试标准中,“坐位体前屈”在每个水平段均有不同要求,为了尽快达到预定目标,我们可以采取“融合”与“分立”相结合的方法,来仔细安排“课课练”的计划。
三、“课课练”需要不断变化呈现的“色彩”与“味道”
针对改善同一项体质指标的身体锻炼,起初学生可能会因为新鲜感,对“课课练”的内容和形式保持认同,但几次下来,很容易“审美疲劳”。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改变训练的方法,让学生乐此不疲。例如,为了保持学生对跑步的持久兴趣,我们就可以改直线跑为曲线跑,增加跑步的趣味性;再改曲线跑为小组合作跑,增加跑步的对抗性色彩等。这样,跑步在健身性的基础上增添了娱乐性,学生会因此体验到奔跑的不同乐趣。
四、“课课练”是影响“我锻炼”习惯的“将来”策略
“主动锻炼才能有锻炼的好习惯。”主动锻炼即“我锻炼”,积极引导“我锻炼”是改善青少年体质的“将来”策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教育部提出“1+X”的体育教学改革模式,“1”是指在体育课上至少要教会学生一项运动技能,“X”是指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定某些运动技能。我认为,体育课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能够陪伴他们终身的运动技能。成熟了的教学流程里应该少不了这“1”项目的“课课练”。
“课课练”虽不是什么新策略,但恰当运用却能够收到迅速改善某项体质指标的效果。在当前的课改环境里,“课课练”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前面讲到的“现在”策略,是同一班级同一项运动对症下药的“处方式”课堂活动。而“课课练”的高境界,是彰显“1”项目特长的大舞台,是“我锻炼”的生命场。因此,每一堂课,都应该有一个固定的“课课练”环节。这样,为了这个环节的踊跃展示,课堂上的“课课练”会延伸到课外,学生会去自觉地提升“1”项运动的技能,一些零碎时间将会得到利用。提高时间利用率,这的确是大有研究价值的“将来”策略。
(本栏责编 阿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