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吗啡经皮下持续泵入在晚期癌痛患者镇痛中的应用价值

2017-09-21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泵入吗啡癌痛

马 哲

吗啡经皮下持续泵入在晚期癌痛患者镇痛中的应用价值

马 哲

目的 探讨吗啡经皮下持续泵入在晚期癌痛患者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于抚顺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55例晚期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皮下持续泵入吗啡,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生命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55例晚期癌痛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患者疼痛缓解率为94.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5%。结论 经皮下持续泵入吗啡对于晚期癌痛患者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吗啡;晚期癌痛;镇痛

癌痛是晚期恶性肿瘤的一种常见症状,给癌症晚期患者造成极大痛苦,临床多采用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疼痛。传统镇痛药物为阿片类药物,这类药物虽然可以使患者疼痛得到一定缓解,但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额外伤害[1]。吗啡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镇痛药物,其经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作为基本麻醉性镇痛药物在临床中应用。晚期癌痛患者一般有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口服药物有一定困难,泵入用药是一种有效的用药方式,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本研究就吗啡经皮下持续泵入在晚期癌痛患者镇痛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 55例晚期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9例,女26例,年龄38~72岁,平均(63.3±2.5)岁;癌症类型:肝癌11例,胃癌9例,肺癌12例,乳腺癌9例,胰腺癌7例,直肠癌3例,其他 4例。纳入标准:①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②意识清醒,能够对自身疼痛情况进行描述;③均符合恶性肿瘤诊断标准[2],伴有不明原因消瘦无力、干咳或痰中带血、无痛性血尿、皮肤溃烂等临床症状;④均因存在不能进食、反复出汗、腹泻等原因,无法口服药物。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患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下持续泵入吗啡治疗。为患者预先置入皮下留置针,计算出 24 h吗啡使用总剂量。吗啡用量确定且将吗啡注射液稀释后注入镇痛泵,患者给药剂量为患者口服吗啡的日使用剂量的1/3,确保吗啡缓慢而匀速流出,皮下给药速度设置为每小时 0.2~0.5 ml,以避免流速过快导致用药处部位皮肤水肿、渗液或疼痛。泵入部位可在24~48 h后更换,以防止皮下硬结发生。连续治疗5 d。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程度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

1.3.2 生命质量 参照国际抗癌联盟的 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生命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日常生活、行走能力、情绪、工作、睡眠等,总分 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命质量越高[3]。

1.3.3 镇痛疗效评价 完全缓解:经止痛后完全无痛;明显缓解:用药后睡眠不受干扰,疼痛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减轻,能正常生活;轻度缓解:用药后与治疗前比较减轻,但仍有疼痛感,睡眠受到影响;无效:治疗后与治疗前疼痛比较无改善[4]。疼痛缓解率(%)=(完全缓解例数+明显缓解例数)/总例数×100%。同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和生命质量比较 治疗后,55例晚期癌痛患者 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KP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55例晚期癌痛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KPS评分比较(分,±s)

表1 55例晚期癌痛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KPS评分比较(分,±s)

t值 32.185 16.513 P值 0.000 0.000

2.2 镇痛疗效 5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 24例,明显缓解28例,轻度缓解2例,无效1例,疼痛缓解率为94.5%(52/55)。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55例患者中,便秘6例,恶心、呕吐7例,头晕嗜睡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5%(14/55)。便秘患者经多饮水和多食富含纤维食品,便秘得到缓解;恶心和呕吐患者随着吗啡使用时间延长得到自行缓解;头晕嗜睡患者随着吗啡用药时间延长症状逐步缓解。

3 讨论

癌痛是癌症晚期常见并发症,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可对患者生命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癌痛的发生原因一般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一类是癌症治疗引起的疼痛,另一类是肿瘤间接引起的疼痛[5]。由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是因患者组织受到毁坏,肿瘤侵及腹膜、神经或胸膜时患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痛感;当肿瘤压迫神经后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与此同时受肿瘤压迫的神经也会受到侵蚀。癌症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也会使患者发生痛感,患者接受放疗和化疗后容易出现带状疱疹,而产生疼痛感受。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易出现切口瘢痕、神经损伤和幻肢痛等,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6]。受肿瘤的影响患者机体抵抗力会持续降低,更容易发生局部感染,给患者带来一定疼痛。疼痛的发生一般包括三个环节,分别是感受器、神经纤维和神经中枢,癌痛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一般认为是因骨、软组织、淋巴管、内脏机械或化学刺激激活机械感受器或化学感受器,通过C纤维传至中枢神经,从而导致患者产生痛感。癌痛对癌症患者的治疗会产生严重影响,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造成患者生命质量下降,患者情绪也会发生一定波动[7]。癌痛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患者疾病恶化,其免疫功能会迅速下降,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临床治疗癌痛一般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三阶段镇痛治疗原则,选择口服药物镇痛。口服镇痛药物虽然给药方便,但部分患者因受其他原因影响不宜采用口服方式给药,如不能进食、腹泻、反复出汗的患者不适宜采用口服给药方式;无创给药方式可能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如直立性低血压、呼吸抑制以及烦躁、妄想等,有这些症状的患者也不宜采用口服用药方式。癌痛患者应用镇痛药物除口服给药方式外,泵入用药方式在临床中也逐渐得到推广应用。经皮下持续泵入镇痛药物用药较为灵活,同时操作也较为简单,是一种有效的用药方式。皮下泵入用药方式可有效避免肝脏首关效应,减少镇痛药物使用量,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8]。此外,经皮下持续泵入的用药方式与口服给药方式相比可以更快达到镇痛效果。经皮下持续泵入吗啡的镇痛效果显著高于口服药物镇痛效果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口服镇痛药物会造成药物吸收障碍,镇痛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口服镇痛药物患者更容易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出现频繁呕吐和恶心情况,药物吸收效果受到显著影响;患者的心理作用也会影响镇痛效果,由于口服镇痛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服药的依从性降低,患者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对镇痛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吗啡是一种强效中枢性镇痛药物,镇痛效果较为显著,临床中常被用于晚期癌症患者第三阶段止痛[9]。吗啡主要是通过激活脊髓罗氏胶质区、第六脑室、丘脑内侧以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的阿片受体发挥良好的镇痛效果。吗啡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阿片受体激动剂,可根据患者止痛需求增加用药剂量,不存在天花板效应,用药1次镇痛作用可持续6 h左右。皮下持续泵入吗啡可使吗啡血药浓度维持在较为恒定的水平,其用药剂量也可及时进行调控。经皮下泵入吗啡,需准确把握药物浓度,适当、稳定的吗啡浓度及个体化灵活用药方式是避免患者对镇痛药物过度依赖及预防戒断反应发生的关键。皮下持续泵入给药方式也可避免因微泵药液流速过慢导致静脉输液通道凝血堵塞,给药的连续性可得到充分保障,医源性全身性感染等医疗风险也可有效降低。经皮下持续泵入吗啡也会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患者若长期采用皮下持续泵入吗啡治疗需定期更换注射部位,长时间在同一部位用药会增加感染发生率。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便秘、呕吐、恶心、头昏、尿潴留、呼吸抑制等。患者若出现呼吸抑制情况,可给予纳洛酮来缓解临床症状。这些不良反应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均可得到缓解或自行消失,对其治疗及日常生活不会产生严重影响。为使患者接受皮下持续泵入吗啡治疗晚期癌痛取得更好效果,在接受治疗期间需给予患者一定疼痛护理,做好基础护理,保持患者良好的个人卫生,确保病房温度和湿度适宜,提高其住院舒适度。在治疗期间,医务人员需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确保体温、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告知主治医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显著降低,KPS评分则明显升高,疼痛缓解率达94.5%。这充分说明了经皮下持续泵入吗啡治疗晚期癌痛患者的有效性,镇痛效果显著,患者的生命质量也得到有效改善。本研究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有便秘、恶心、呕吐、头昏嗜睡等,经对症治疗后均得到缓解或自行消失。

综上所述,经皮下持续泵入吗啡对于晚期癌痛患者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高。本研究所具有的不足之处是选取病例数较少,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需进一步扩大观察病历,对经皮下持续泵入吗啡治疗晚期癌痛的有效性进行更全面印证。

[1]黄梅,程月芳.吗啡皮下持续泵入治疗晚期癌痛45例效果观察[J].交通医学,2014,28(6):652-653.

[2]孙宁,孙成.持续皮下注射吗啡在晚期癌痛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27(11):78-79.

[3]谢文强,李伟彦,刘健,等.持续鞘内吗啡联合布比卡因用于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6):585-587.

[4]张先红.吗啡联合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在晚期癌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3,19(23):37-38.

[5]石远凯.中国肿瘤内科进展中国肿瘤医师教育(王润超,吴向荣,杨林风,等.吗啡持续静脉泵人在晚期顽固性癌痛中的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6]陈付强,胡丹,时飞,等.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自控镇痛治疗晚期癌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4):231-233.

[7]傅泽英,易维君,张林,等.吗啡自控镇痛泵静脉泵入治疗晚期癌痛的护理现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s1):313-314.

[8]曲丕盛,黄丽霞,范皓,等.经皮吗啡自控镇痛治疗晚期癌痛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6):493-495.

[9]王德林,曹玉娟,刘承伟,等.吗啡持续中心静脉泵入治疗晚期重度癌痛32例的效果[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3,9(5):336-339.

10.12010/j.issn.1673-5846.2017.09.015

抚顺市中心医院,辽宁抚顺 113000

猜你喜欢

泵入吗啡癌痛
氢吗啡酮对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镇痛效果
不同的护理合作模式在癌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盐酸氢吗啡酮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褪黑素和吗啡联合使用能提高吗啡镇痛效果
血压正常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微量泵入的疗效
四川省40所医院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癌痛护理现状及影响因素
基于精益管理模式的癌痛护理质量指标的构建及其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管理中应用
戒毒瘾丸对大鼠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
癌痛药物管理政策亟待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