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
——以香格里拉市三坝乡吾树湾村为例
2017-07-25周绍文屠剑彬
周绍文 屠剑彬
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
——以香格里拉市三坝乡吾树湾村为例
周绍文 屠剑彬
我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已进入法制化轨道,保护体系也日趋完善,但对于特殊地区如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无论在理念还是方法上仍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在概括我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发展历程之后,通过对香格里拉市三坝乡吾树湾村的实地勘探与调查走访,总结出当地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现存问题,提出了以当地传统建筑为重点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当地精神文化场所为依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可持续为目标的发展规划,以及以当地民众为基础与动力的规划实施体系,旨在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提供借鉴,从而在保护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发展,进而完善我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体系。
历史文化名村;村落;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规划
1 引言
根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中的评选条件可知,历史文化名村是由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确立的,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村落。
历史文化名村是我国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名村更是承载了少数民族在特定地域环境下所产生的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村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再加上其自身基础设施的老化与缺乏,使得这些村落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基础上,合理促进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发展概况
我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的阮仪三先生首先倡导和发起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他主持开展江南太湖流域的江南水乡古镇的调查研究及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创了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研究的先河,为今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
1986 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首次涉及到了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提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够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予以保护,可以根据他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着重保护整体风貌、特色[2]。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规划领域关注的同时,多学科参与进来研究,建筑领域学者逐渐加入,主要从聚落景观、乡土建筑、民居改造等方面入手,其中彭一刚关于传统村镇聚落景观的研究、单德启关于贫困地区民居聚落改造的研究以及陈志华组织的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乡土建筑的调查都比较有代表性;地理学领域的学者也开始开展古村落空间意象等方面的研究[3]。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2000年“皖南古村落,一西递、宏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定义历史文化村镇并加以保护以,2003年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公布命名,2008年《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条例》的通过,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已步入法制化轨道,2012年国家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从以上各时期我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发展可以看出,从学术界开始,到多领域涉入,再到国家立法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逐步受到各界的重视,其保护体系也逐渐完善,但具体保护规划的编制仍在探索之中。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所面临的保护情况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其文化结构较为脆弱,简单套用全国性质的规范显然不够,稍有不慎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在依照国家法规标准的基础上还需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规划。
3 案例研究
2011年1月,香格里拉市三坝乡吾树湾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云政发[2011]15号)。2013年,吾树湾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为了更好地保护吾树湾村历史遗存、村落传统风貌,延续东巴文化发展,改善村落人居环境,明确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处理好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安排村落的各项建设工程,村落保护规划的制定迫在眉睫。
3.1 村落概况
三坝乡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东南部,是香格里拉市唯一的纳西族乡。地处哈巴雪山以东,距香格里拉市区103公里,北接普达措国家公园,南临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吾树湾属三坝乡白地行政村所辖,是纳西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村落。村落海拔约2300M,坐落于群山怀抱的盆地之中,依山而建,地形西高东低,生态环境良好,四周被农田所包围,国土面积0.48KM2(图1)。
图1
3.2 现状分析
3.2.1 村巷空间现状
吾树湾村的村巷主次分明,具有“主路似干,巷路如脉,有机伸展,呈叶脉状”的特征。主路如同叶子的主脉一般南北贯通,巷路则如同支脉一般由主脉而发,自然延伸,入村进户。建筑布局以“街”空间为主面,由建筑的主要朝向面构成;“巷”多由建筑山墙向面和院落围墙构成。线性村巷自由延伸,长短不一,宽窄各异,街宽比随功能和重要性的不同变化较大。主街道路宽为3m~3.6m,巷道道路宽为2m~3m,两侧建筑高度约3m~6m,村巷宽高比约1:2,尺度宜人(图2、图3)。
3.2.2 建筑现状
村落建筑绝大多数为纳西族传统风貌,有少部分新建建筑风貌与传统建筑风貌不统一(图4);建筑年代主要集中在上世纪60—70年代,其中有31处民国时期建筑(图5);建筑层数为1—2层。村落整体风貌统一,较完整地反映了纳西族的建筑特色。
3.2.3 基础设施现状
村落现有给水管网主要为枝状且管径较小;村落内铺设有排水明渠,断面小,为合流制体制,杂乱未形成系统。由于人们的环境意识差,污水肆意排放,雨、污混合水直接排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排水沟渠过水断面较小,不能满足排水过流要求;现状强、弱电线路均为架空敷设,线路缺乏统一规划,走向较为凌乱。
图2
图3
图4
图5
3.2.4 现状问题总结
(1)村落道路总体通达性不强;由于受地形限制,村内道路不能形成环路,通达性较差,存在尽端路现象,无停车场,回车场等设施;道路宽度不一,某些路段过窄,路况较差,不易于车辆通行;
(2)部分建筑改造情况较差,纳西族文化元素缺失;传统木楞房的宜居性较差,其功能未合理化,多用于储藏、牲畜房等辅助用途,正面临消失的危险;人畜分离还未做到位,环境卫生条件较差。
(3)给水管网无法满足消防需求;沟渠排放易淤积、阻塞等,致使排水不畅;电力线路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杆上变压器容量不能满足今后负荷增长的需求。
3.3 村落价值评估
3.3.1“山田村居”的田园画
吾树湾村整体形态如树叶,为古代冰川切蚀形成的谷地,坐落于半山之中。村落群山环绕,半山上森林茂密,山顶有雪峰、草地,田园风光优美,天蓝地绿。村落周边三面环田,坐北朝南,由北至南、由西向东地势逐渐降低,村落内民居则依托地势,顺势而下,形成了良好的视觉效果。村落东面和北面,隔白水河与松山相对,仿佛一幅“山、田、村、居”和谐共融的的田园画。
3.3.2 东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通过与当地村民的交流,以及对当地东巴文化学者和树荣的深入访谈得知,吾树湾村主要以纳西族为主,具有浓郁的东巴文化传统。三坝乡被称为东巴文化的发祥地,而吾树湾村是东巴文化的核心之一,至今仍保存着活的象形文字——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同时还有着东巴画、东巴舞、东巴纺织、纳西服饰、吟唱调、民族风俗等东巴文化资源(表1)。
3.3.3 风格独特的纳西民居
吾树湾村内部主路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总体格局随枝状路网呈鱼骨状,基本为农田所包围,民居集中分布。民居为用大小相当的圆木楞以榫卯结构堆砌成井干式结构的木楞房,是纳西族最古老的传统居住建筑,至今还留存于吾树湾村寨之中,是古代纳西族人民的生活再现。民国以后融合汉、白、藏等民族的建筑技术、风格的瓦屋面穿斗构架台梁土木结构建筑纳西民居,风格独特(图6、图7)。
表1 吾树湾东巴文化资源一览表
3.3.4 绮丽的自然与人文风光
哈巴雪山、虎跳峡和克次此神山,是香格里拉旅游东环线经过景点。吾树湾村临近著名的“白水台”风景区,阿明灵洞,白水瀑布等旅游资源,是香格里拉旅游东环线的重要节点。白水台是东巴教的一个圣地,也是自古以来纳西族眼里的一个自然奇观。白水台在许多方面与纳西族宗教、民俗有联系。
3.4 保护规划研究
根据上文对吾树湾村现状条件的分析、现状问题的总结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估,本次规划在提高村落人居环境及完善村落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提出重点保护村落民族文化的规划策略。
3.4.1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纳西族传统风貌建筑是吾树湾村东巴文化的核心物质载体,也是村落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本次保护规划以当地建筑为重点,进行保护区划并提出更新策略。规划依据村内建筑及其分布情况,将规划区域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与风貌协调区三个层次的保护控制范围,构成村落整体保护的基础(图8)。
图6
图7
(1)核心保护区
核心保护区为村内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的区域。该区域内应严格保护村落的传统格局,保持传统空间尺度与传统村巷立面,恢复传统村巷的铺地形式,并维持区域内原住居民的生活方式。传统建筑进行必要的“修旧如故”的加固和修缮,保持建筑及其环境的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整理、开放、合理利用部分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院落,但不能改变原有建筑的结构、材料、色彩和空间组合形式。严格保护本区内的古树,增加绿化,改善环境,绿化树木的种植应避免城市化的种植方式。招牌、照明电杆等小品应小巧、古朴、简洁,且应与村落整体风貌相协调。
图8
根据纳西族传统风貌建筑,针对与传统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本规划从建筑体量、屋顶、立面装饰材料、门窗、色彩、围墙、广告形式等方面作出如下规定:
①建筑体量:整治及更新的建筑物层数为1~2层,檐口高度不得超过6m,面宽不得超过9m。
②屋顶:应采用传统的灰瓦坡屋顶形式。
③立面装饰材料:不得采用与传统风貌相冲突的现代材料装饰墙体,墙表面的粉刷材料应采用地方材料。
④门、窗:门在大小、材料和比例上应按地方传统方式制作。窗在大小、材料和比例上应按地方传统样式制作。
⑤色彩:沿用纳西族传统建筑色彩,控制主要为白、灰和红褐色,忌纯度过高的彩色。
⑦广告形式:商铺广告牌应统禁用塑料或大幅彩印广告牌。
(2)建设控制区
建设控制区是在核心保护范围以外允许建设,但应严格控制其建(构)筑物的性质、体量、高度、色彩及形式的区域。该区域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在此区修建建筑和构筑物,其设计方案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批准后方可实施。村巷宜按地方传统特色形式铺砌,休息凳椅、招牌、亭廊、货摊、照明电杆等小品要小巧、古朴、简洁;绿化树木的种植应避免城市化的种植方式。逐步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市政设施水平,改善居民生活。
对该区域内新建建构筑物及与传统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从建筑体量、屋顶、立面装饰材料、门窗、色彩、围墙、广告形式等方面作出如下规定:
①建筑体量:整治及更新的建筑物层数以1~2层为主,最高控制在3层,檐口高度不得超过8.5m。
②屋顶:建筑的屋顶应采用传统灰瓦屋顶及其它不反光的传统屋顶形式。
③立面装饰材料:不得采用传统风貌相冲突的现代材料装饰墙体,墙表面的粉刷材料应采用地方材料。
④门、窗:门在大小、材料和比例上宜按地方传统方式制作。窗在大小、材料和比例上宜按地方传统样式制作,每个窗子的面积可比核心保护区适当扩大,用木质或仿木做窗框,配以普通白玻璃。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求均值、标准差和P值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时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正态计量资料的多样本均值比较则采用方差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⑤色彩:应与纳西族传统建筑色彩相适应,控制主要为白、灰、红褐色和土黄,忌纯度过高的彩色。
(3)风貌协调区
风貌协调区是在建设控制区之外,划定的以保护自然地形地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该区域各处水系必须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两岸作为绿化景观区域,严格控制新建设的发生与蔓延,同时应结合水域及生态系统的整治强化软性活动空间,保持水源的洁净及物种多样性,在此区域应尽可能少建或者不建任何类型的人工构筑物。保护现有的农田景观以及保持现有的耕作方式,只能作为农业用地,不得作为建设用地。
3.4.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目前吾树湾村的西北部有一处东巴文化传习馆,虽然其硬件设施已经破败不堪,但当地的学者仍然在使用该馆来对当地人进行有关东巴文化的传授,可见,当地人非常重视对自己文化的传承。因此,本次规划在老传习馆旁新建一处东巴文化传承馆,以保障当地的东巴文化能在更好的环境下薪火相传。同时,村内目前只有一处公共活动场所供当地村民进行东巴文化的歌舞及其他节庆活动,该场地面积有限,有时还被占用为停车场。优秀的文化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场所进行表达,因此,本次规划在村落的南部与东部新建两处休憩广场,以便于当地村民进行相关的文化活动(图9)。
3.4.3 可持续发展规划
图9
本次规划除了在村落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提出规划方案以改善村落的人居环境之外,为了能更好地将村落的东巴文化呈献给世人,还对村落进行了展示与利用规划。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吾树湾村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展示音乐、舞蹈、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文化资源,使村落的文化特色在未来农村发展建设中得以传承,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增加村民对吾树湾村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山-水-村的格局、村庄内保留的传统村巷、特色民居、古树、民俗活动等(图10):
(1)整体山水格局的展示:突出以山-居-田-村格局为主的整体山水格局的展示,体现吾树湾村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整体价值特色。
(2)传统村巷:不改变历史村巷的道路格局,严格控制规划范围内的建筑高度,保护历史村巷原有的空间尺度。
(3)特色民居、古树等历史性要素:将特色民居、古树作为传统格局重要的展示点。对特色民居、古树做明确的标识,增强对游客的旅游引导性,通过旅游展示线路成为吾树湾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的重要景点,结合开放空间,作为展示、游憩的重要空间。
(4)历史建筑的展示和利用:对于仍在使用的历史建筑,保持立面的原有风貌,改善室内环境和设施,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以供游人参观。
(5)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展示:将村落现状的篮球场进行景观改造,作为村民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和游客的休憩场所;按照传统风俗举办各种宗教活动;利用改造后的篮球场安排地方戏曲的表演或其他小型演艺活动,展示传统曲艺、民间舞蹈等。
3.5 规划实施建议
图10
为了保障保护规划的实施,本次规划建议,乡政府要成立专门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机构——吾树湾村保护管理小组,负责对村落的保护和建设进行指导、协调、监督,所有建设必须经村落保护管理办公室同意后方可执行,制订村落保护和建设的完善制度和程序。村落保护保护管理办公室要积极协调村落保护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冲突,维护村落居民的正当权益,并与规划设计部门进行密切沟通,防止市场开发对村落可能产生的破坏性行为。政府部门要统一思想,广泛宣传村落保护的重要性,逐步形成全社会对村落保护意义和价值的共同认识,鼓励公众参与村落的保护工作,同时还要正确处理村落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
建议成立一个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管理小组负责的传统民居保护开发咨询小组,由村落当地热爱村落文化、熟知名村历史、懂得传统民居建造知识的民众以及相关工匠组成,随时监督古建的修复、重建、整治等工作,以保证村落在修护整治过程中保持原真性,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小组有权利指出村落保护开发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村落保护管理小组对此要予以调查和答复。
强化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法律法规,可以先制定如《吾树湾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办法》之类的政府文件,对村落保护做出具体的措施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控告和制止破坏、损坏村落和历史建筑的行为。对于违反规划进行开发建设的单位和个人由乡政府明确处罚措施。
4 结语
通过此次香格里拉市三坝乡吾树湾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主要经验:
(1)“保护”是对待所有历史文化名村最首要的观念,也是编制保护规划工作的前提理念,但是怎么保护,通过什么方式保护对不同地区应该也是有所不同的。此次保护规划的侧重点是对当地建筑的保护,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划分出哪些建筑该保护哪些建筑该修缮,而是通过对每栋建筑的调研,制定出详细的保护要求,包括对建筑的门、窗、色彩、高度等提出具体的修缮与建设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从而保障当地的民族文化在建筑这一重要承载体上能得到传承。
(2)优秀的文化不仅需要人们对其坚定不移的信仰,而且需要特定的场所来供人们学习与表达。在通过对当地的走访调查后了解到,目前的传习馆虽然破旧但依然是村民学习东巴文化的重要场所,目前的广场虽然小但依然是村民们举行民俗节庆活动的主要场地。那么在编制保护规划的过程中,就应当通过规划的手段,去创造满足当地村民文化需求的场所,从而更好地去促进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历史文化名村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还肩负着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使命。保护规划的编制不仅应当考虑保护方面的内容,还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村落的发展。在保障村落健康发展不被破坏的前提下,适度地发展旅游产业,让更多的世人能了解与体验当地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同样是保护规划的意义所在。
(4)从保护规划的制定到实施,既得依靠当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同样也需要当地广大群众的参与。只有通过对当地家家户户的走访调查,了解了当地村民的切实需求之后,才能保障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才能保障规划不会偏离群众路线。在实施阶段,同样需要群众的参与,当地村民是最了解村落的群体,村落发展的好与差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对于规划的实施,当地村民将是最好的推动者与监督者。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不是千篇一律的,针对不同地区还应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国家的编制要求应当是在编制保护规划过程中的一个“底”,而不是全部的内容。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名村,其民族文化、社会风俗、建设现状的特殊性就要求其保护规划的编制应当顺应当地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与此同时,保护规划还应考虑到村落未来发展的需求,只有将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村落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1]张强.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9.
[2]蒋非凡,吕红医. 基于耦合理论的历史文化名村特色价值保护研究——以方顶村保护规划为例[J]. 南方建筑,2016(01):33-38.
[3]蒲茂林. 阿勒屯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责任编辑:张吉明
China's historic village has entered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track, the protection system is also increasingly perfect, but for the special areas such as minority areas of historic village protection in terms of ideas or methods still lack a certain degree of relevance. In the summary of China's historic village protection after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and investigation visit in Wushuwan vallage, Sanba town, Shangri-La, summed up the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protection of materi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with local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s the focus,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local spiritual cultural sit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s well as the local people as the basis and the power of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system,which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 villages in minority areas of our country, and thus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storic village, and then improve the protection system of historic village in China.
Historic valliage; Valliage; Naxi minority; DongbaCulture; Conservation planning
TU98
A
1674-4144(2017)-06-60(7)
周绍文,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高级规划师。
屠剑彬,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