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巴文化保护的数字化策略研究

2017-03-22康厚良杨玉婷

关键词:东巴纳西丽江

康厚良,杨玉婷

东巴文化保护的数字化策略研究

康厚良,杨玉婷

通过梳理东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历程,以及旅游业给东巴文化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数字化方式是新时代东巴文化保护的一种可行方式。在克服传统数字化方式的弊端方面,通过多样化的数字表现形式、动态的数字化保护方式、加强在线交流与合作,以及建立东巴文化数字化平台等措施,使东巴文化与数字技术完美结合,实现东巴文化的广泛传播、保护和传承,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丽江的旅游和经济优势,推动东巴文化保护和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东巴文化;数字化保护;数字化策略

一、东巴文化概述

纳西族聚居在中国西南部滇、川、藏毗邻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 99°—101°、北纬 26.7°—28°,地理学家通常将此称之为横断山脉地段。境内有北半球纬度最靠南端且拥有现代海洋性冰川——海拔5 596米的玉龙雪山,有世界上最险、最深、峡长17公里、江面落差达196米的金沙江虎跳峡。生息在滇西北高原的纳西民族,千百年来依仗这一大自然的天然屏障,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让祖先的原始文化——东巴文化得以传承,避免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1]。

东巴文化是指以纳西族传统宗教东巴教为基本形态和文化载体,集纳西族东巴、东巴文、东巴经、东巴画、东巴工艺、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占卜、祭祀科仪为一体的纳西族传统文化[2]。东巴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地理、历史、宗教、绘画、舞蹈、医药、文学、礼仪习俗、伦理道德、民族关系、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同时也融会了苯教、藏传佛教、道教乃至古波斯、古印度的一些文化元素[3],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美学、艺术价值,被称之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大百科全书”[4]。

东巴文化的文字载体为纳西象形文字,纳西语称其为“森究鲁究”,直译为“留在木石上的印迹”。由于这种文字主要由纳西族祭祀东巴用来书写传递民族文化典籍的东巴经,所以人们也称它为东巴文。东巴文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1]。2003年,使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2006年,东巴造纸术、东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东巴文化的保护现状

19世纪下半叶,一些来丽江的国外传教士、旅行者对东巴象形文字、经书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将其带到国外收藏、展览,开始初步的研究整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包括:1867年最早将“东巴经”带出云南的法国传教士德斯古丁斯[5];具有“西方纳西学之父”美誉的美籍奥地利学者洛克[6]1;最早把纳西族东巴文化公诸于世的法国人太伦·拉科佩伦,以及写下了著名的《被遗忘的王国》一书的俄国人顾彼得等[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方国瑜、陶云逵、吴泽霖、傅懋、李霖灿等一批国内知名学者也先后在丽江考察,从文字和宗教角度对东巴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李霖灿更被尊称为“麽些先生”[5]。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东巴文化被视为封建迷信而遭到重创,相关研究一度停滞。并且,纳西民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认为东巴信仰是“封建迷信”,东巴文字是“牛头马面”。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重新肯定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是经过30年的时间,解放前曾经学习过东巴文化、主持过东巴仪式的人都已经进入迟暮之年,东巴文化面临严重的断代危机。为了抢救东巴文化,1979年丽江东巴文化研究室成立,东巴经的翻译、整理和研究开始有组织、按计划地进行。研究人员整理翻译了近千册东巴经书,汇编成百卷本《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东巴文化的研究热潮,涌现出一批年轻学者,撰写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其中包括《东巴文化论集》《东巴文化论》等代表当时东巴文化研究水平的论文集。对东巴文化的研究也从对文字、宗教信仰方面的研究扩展到了对东巴文学、哲学等方面,为东巴文化的开发、利用、保护和传承打下了基础。在同一时期,东巴舞谱、东巴书法和东巴绘画的艺术价值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1991年,现代东巴书画研究会在丽江成立。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东巴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特别是1999年10月举办的为期5天的“99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展示了以东巴文化为主的纳西族文化的艺术成就[7],研究了东巴文化的现状和未来,强调东巴文化传承的断代问题日趋严重,呼吁“东巴文化迫切需要被保护和传承”。

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东巴文化,云南省政府和丽江市政府也采取了很多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成立研究和展示单位。1981年,东巴文化研究室成立,东巴经的翻译、整理和研究得以顺利进行。该研究室于2004年正式更名为东巴文化研究院。1994年,丽江县博物馆更名为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将东巴经典、文物的收集、保护和展览作为工作重点。

第二,宏观制度上保护和传承东巴文化。2001年6月,云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对东巴文化的传承、开发以及东巴文物的保护等都做出明确规定,为东巴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法律依据。

第三,对一些具体传承组织给予经费资助。1998年,丽江县人民政府将境内6个东巴文化保留比较完整的乡镇——塔城、鲁甸、太安、大东、鸣音和大具公布为首批东巴文化原生态保护区,鼓励健康的东巴民俗活动和文化的传承活动[8],并分别申报评定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东巴传承人。

第四,开办东巴文化学习班或研习班。为了能更好地传承东巴文化,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办了东巴文化学校,进行了东巴文化传承试点,举办了东巴文化夜校、东巴文化培训班、纳西文化研习馆、东巴文化传习院等。

三、旅游背景下东巴文化保护发生的变化

近年来,丽江旅游飞速发展。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由于具有古老性、独特性和民族性,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很高的科学、历史、美学、艺术价值,因此作为丽江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推向旅游市场,已初步拥有了以东巴文化为主题的东巴文化博物馆、东巴歌舞、东巴宗教仪式、东巴纸、东巴蜡染、东巴绘画、东巴工业品等旅游亮点。这不仅提高了东巴文化的国际知名度,给东巴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使一些本来在丽江纳西民间已经绝迹的东巴活动又得到了复兴;同时也提高了丽江旅游业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但是,通过旅游来宣传、保护和传承东巴文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对“东巴”认识不清,滥用“东巴”一词

随着东巴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后,“东巴文化”和“纳西文化”的界线日渐模糊,普通人无法分辨他们之间的区别,认识混乱。另外,随着东巴品牌效应的增强,“东巴”一词也被随意地使用在各种场合,冠以“东巴XX”或印有东巴文字图案的食品、酒水饮料、药品在丽江当地的市场中随处可见;当地和外地的中草药在标着“东巴草药”“东巴医学”等招牌的商店中出售;在丽江以东巴经书中的神灵形象和神话故事内容做装饰的旅馆、饭店和旅游景点也随处可见。

(二)滥用东巴文字

一些商人为了吸引游客,迎合游客需求,往往在商店的名称旁边配以相应的东巴文字,而这些东巴文字是否真的与汉字意义相同则不得而知。另外,商人们为了使各种添加了东巴文字或绘画的旅游纪念品热销,随意修改东巴文字原本的图案和色彩,制造了很多完全失去原有意义、华而不实的工艺品。甚至还臆造了诸如“恭喜发财”等东巴经书中没有的词汇[5]。

(三)东巴舞蹈和东巴祭祀的“舞台化”

自1996年丽江旅游业兴起以后,许多旅游景点都邀请东巴展演东巴舞蹈或东巴祭祀过程,老板们喊着传承东巴文化的口号,或称“只有开发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2]。在以商业赢利为目的的旅游景点作传承,一方面免不了要受游客和市场的支配,另一方面在内容上难免会产生变异。这不但会对游客产生误导,也非常不利于对东巴舞蹈和东巴祭祀活动的宣传与普及。更有甚者,对东巴文化一无所知,穿上东巴的祭祀服装,在旅游景点扮演东巴,通过与游客拍照合影挣钱。

(四)东巴文化传承方面较欠缺

民间的东巴文化传承组织多数不注重经书学习和祭祀操作,只偏重学习几种东巴舞蹈,导致很多从事东巴文化活动的东巴知识浅薄、理解不深,不能释读一定数量的经文。相当一部分人只会跳几种东巴舞,而且对东巴舞的理解也很肤浅。另外,由于东巴参与旅游业,使一部分年轻的东巴文化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功利目的,不愿长期苦学,只求能在短期培训后匆匆上岗,获得经济利益,因而东巴队伍相应地发生变异[2]。

目前,东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主要方式是政府干预、东巴文化学者的行动、市场的宣传和民间自发的传承与保护[6]12。这些措施不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很难有效进行监督和管理。由于没有相关部门能对丽江市场中售卖的“东巴”产品进行鉴定,即使游客买到的是一些打着“东巴”旗号的臆造品,他们也不得而知,无处可查。大部分东巴文化的开发商看中的是东巴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这就导致东巴文化中易于开发利用、适应游客需求的,可展示、有特色的艺术内容被过度挖掘和开发,而东巴文化的信仰内核却越来越淡漠。这种局部的传播方式极易造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失衡[9]。因此,要想继续发挥东巴文化在旅游方面的影响力,必须选取兼顾东巴文化完整性的传播方式。

四、数字化方式保护东巴文化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保护方式使东巴文化的整体传播、保护和传承成为可能。通过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可以实现对东巴文化整体的转换和再现,并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层次鲜明地将各个组成部分展现给用户,不断加深用户对东巴文化内涵的理解。

1993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与云南省电子计算中心便合作完成了《微机汉、英、纳西东巴象形字检索编辑系统》课题,并获云南省1993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纳西族青年杨晓辉成功开发了“东巴象形文字计算机处理系统”,又称为“edongba”(电子东巴),该系统由一个字库和2种输入法组成,在windows95以上的操作系统下,能对东巴文和哥巴文的字符集进行处理。该系统取材于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谱》,为东巴象形文字和哥巴标音文字建立了标准字库,收录了1 562个东巴文,661个哥巴文,共 2 223 个字[10]。

在数字化影视方面,2006年上映的《大东巴的女儿》和2011年上映的纪录片《最后的大东巴》从不同的角度对纳西族的民族特性、东巴文化等进行了诠释。特别是《最后的大东巴》导演谷雪儿用镜头还原了东巴教的仪式和大东巴们的生活。在长达6年的拍摄过程中,有7位人物进入拍摄镜头,其中3位大东巴在几年内相继去世,片中记录了他们生前和葬礼的珍贵镜头。另外,各大电视台也分别通过不同的栏目揭开了东巴文化的神秘面纱,阐述了东巴文化的含义、分类、用途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具体包括: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发现中国——纳西东巴文化》《探索·发现——千年东巴》《走遍中国——东巴重生》,以及阳光卫视拍摄的《国宝背后的故事——东巴图典话生死》等。其中,《探索·发现——千年东巴》和《走遍中国——东巴重生》节目在介绍东巴文化的同时,更加着重表达了东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各类专家在研究、保护和传承东巴文化中所做出的贡献。阳光卫视拍摄的《国宝背后的故事——东巴图典话生死》则是少有的以东巴文字和东巴经典为线索,介绍整个东巴文化的历史背景以及承载整个文化的纳西先民的迁徙史,是少有的、珍贵的、具有学习参考价值的数字化视频资料。

在网站建设方面,有关东巴文化研究的网站有3个:丽江纳西文化旅游网、纳西文化面面观和丽江文化。其中,纳西文化面面观网站是由前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先生的儿子李在其博士建立。该网络总监和学术主持都是纳西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是一个专业的学术网站,其主页设计有鲜明的东巴文化特色,具有文化品味和学术性[11]。但是,目前该网站已停止运营。丽江纳西文化旅游网是丽江神龙三叠水生态旅游公司创办的,虽然是商业网站,但地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玉水寨”景区,加之该公司多年一直从事东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因此网站中的“东巴文化”专栏包含较为丰富的东巴文化内容[12]。丽江文化网站是由丽江文化研究会建立的,以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丽江文化作为网站的主题,创办有文化期刊《丽江文化》[13]。虽然有定期发布《丽江文化》的电子期刊,但是整个网站形式较为简单,包含的内容较少。

专家、学者、政府机构和企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数字化方式,宣传和保护东巴文化,但是这些数字化资源仍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资源分散,不易查找。通过“百度”搜索“东巴文化”,一共返回了2 670 000个相关结果,而搜索“东巴”则返回多达6 440 000个相关结果,其中大量的信息都是从旅游的角度进行介绍,或者直接是由游客撰写的。对于一个初学者,要从那么多的相关结果中找到有效的信息犹如大海捞针,可能用不了多久就将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甚至受到其他游客、旅游网站宣传的误导而对东巴文化产生错误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现有的数字化资源内容相对浅显,不利于深入学习。现有的数字化资源相似度较高,虽然有不同的偏重点,但是其中有很多内容都是相同的。另外,这些资源多为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数字化形式单一,还停留在静态保护的层面,无法全面体现蕴含在东巴文化中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第三,收费或者版权等问题,阻碍了东巴文化的传播。有的数字化资源(如:电子东巴)需要缴纳较高的注册费用,可能导致使用者只会选择简单的试用,甚至直接放弃使用。有的数字化资源(如:纪录片《最后的大东巴》)由于版权的问题,在网络中无法找到其资源,使普通读者无法通过这些优秀的资源深入理解和认识东巴文化。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东巴文化的传播。

第四,现有的数字资源对东巴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作用有限。现有数字化资源不是零散地记录东巴文化的点滴,就是流水账式地记录相应事件和祭祀,没有系统、完整地体现东巴文化中的事件或祭祀。这些有限的资源还封存在相应的管理机构,只供相应人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在东巴文化传习点和传承村寨中,没有东巴文化数字资源和数据化教程供学员研习。东巴文化经过浩劫,大东巴所剩无几的情况下,很多繁琐浩大的东巴祭祀只能通过数字化资源来再现,以促进东巴文化体系化地传承。

五、东巴文化保护的数字化策略

数字化保护方式由于具有无破坏性、传播面广等优势,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保护和传播方式,为东巴文化资源的采集、保存、展示与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是,要使数字技术能够更好地为东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服务,必须克服传统数字化方式的弊端,加强东巴文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因此,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一)重新整合东巴文化资源,实现与数字技术的完美结合

东巴文化资源具有活态性(传承、演变情况)、传统性(特定的文化渊源与所处地方、环境有内在联系)、整体性(包括生态、文化)等特殊性质。传统的数字化保护方式无法体现东巴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为了实现东巴文化与数字技术的完美结合,应从数字化处理的角度重新审视东巴文化资源,从常用的或具有代表性、能体现民族特色的东巴文化入手,以保持文化的内部特性和适应数字化处理为原则,实现东巴文化资源的全面、真实地采集和处理,以便建立东巴文化的数字化资源库。

其次,搭建互联网免费共享平台,让东巴文化的展示和利用更为便利和充分,使从事东巴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或者是对东巴文化感兴趣的人能够快速获取相关的资源,使东巴文化数字化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共享和利用,为广泛传播东巴文化奠定基础。

(二)数字表现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数字化表现形式多为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单一的表现形式容易忽略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特性,很难完整地体现东巴文化的整体性。因此,需要不断丰富东巴文化的数字化表现形式。具体包括:使用2D、3D动画技术恢复、再现和解读东巴祭祀的场景和事件;通过图片、视频或3D场景实现东巴文化的可视化;通过角色生成、场景搭建、人机交互等技术,实现东巴文化的虚拟再现、知识可视化及互动操作[14]。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向用户展示东巴文化的精髓和古朴风貌,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知识构成的用户可以根据需求了解东巴文化知识,减少对东巴文化的误解。

(三)数字化保护方式从静态保护向动态保护转变

由于静态的数字化是脱离了东巴文化生长土壤的数字化,无法保存东巴文化的活态性、传统性和整体性。因此,使用动态的数字化保护方式,通过2D或3D建模、场景搭建、人机交互等技术可以还原和再现东巴文化生存“土壤”,展示东巴文化的传承及演变过程;通过层次化的知识分类为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用户提供不同深度的学习和研究材料;通过人机交互界面,使用户可以向资源库添加有效的新知识,扩充和丰富资源库的内容。

(四)建立在线交流平台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文化的精神符号,其传承载体是“活生生的人”,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传承的方式是师徒式的言传身教,即通过在原发地父子或师徒口耳相传、参悟体验来实现。这一传承方式依赖于“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如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则东巴文化的传承将会面临停滞或中断等危机。

通过建立在线交流平台,老东巴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向小东巴“口传心授”,东巴文化的专家和学者可以在线进行学术探讨,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用户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甚至可以邀请专家“在线”帮助游客鉴定东巴旅游产品的真伪等。通过在线交流,用户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能够积淀、更新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充分发挥用户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同时,这也为深入探讨东巴文化和物品交流鉴定提供平台,为积极、全面传承东巴文化开辟新的途径。

六、结语

东巴文化的传承保护已经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通过他们的干预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又制约着东巴文化的进一步保护和发展。在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东巴文化通过数字技术手段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前景非常广阔。我们必须要克服传统数字化方式存在的弊端,加强东巴文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科学地建立东巴文化数字化平台,实现东巴文化全面广泛的传播、保护和传承,使东巴文化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从而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丽江旅游和经济优势,推动丽江文化保护和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1]戈阿干.东巴文化胜揽[J].民族艺术研究,1999(2).

[2]和力民.试论东巴文化的传承[J].云南社会科学,2004(1).

[3]和金光.纳西族东巴文化研究发展趋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4]朱桂香.东巴文化对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5]宗晓莲.旅游开发背景下东巴文化的新际遇[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6).

[6]ROCK J F.Introduction,classification of the Na-Khi language:A Na-Khi-English encyclopedic dictionary[M].Roma:roma istituto italiano peril medio ed estreme prientale,1963.

[7]宗晓莲.节事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表达及其旅游影响[J].思想战线,2005(2).

[8]李娜.整体输出:文化传播的主动性——以纳西东巴文化数字化与国际传播项目为例[J].传媒,2013(5).

[9]张红梅.论纳西东巴文化的历史际遇:旅游情境下的“文化自觉”反思[J].旅游学刊,2010(7).

[10]甘露.建立东巴文象形字典语料库的构想[J].中国文字研究,2003(1).

[11]宋光淑.纳西东巴文化数据库及其网站的建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12]丽江纳西文化旅游[EB/OL].(2015-01-20).http://www.lijiang.com.

[13]丽江文化[EB/OL].(2015-01-22).http://news.lijiang.gov.cn/topic/ljwh.htm.

[14]STYLIANI S,FOTIS L.Virtual museums,a survey and some issues for consideration[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09(10).

G122

A

1673-1999(2017)12-099-05

康厚良(1979—),男,硕士,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体育学;杨玉婷(1983—),女,硕士,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电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7-09-01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回归‘精神家园’的生态路径研究”(15BTY038)。

(编辑:唐龙)

猜你喜欢

东巴纳西丽江
丽江三朵节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英国女子与两只猫结婚10年:称猫比男人好
丽江的荒
安纳西
安纳西
白地吴树湾村汝卡东巴经《内内抒》片段译释
叫一声丽江
绽放的丽江
纳西鲁丁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