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游客地方感特征研究
——以福建长汀县为例

2017-07-25孙辉斌孙静一

中国名城 2017年6期
关键词:长汀文化名城特征

黄 瑛 孙辉斌 孙静一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游客地方感特征研究
——以福建长汀县为例

黄 瑛 孙辉斌 孙静一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已逐渐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如何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营造良好自然和人文环境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在进行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调查问卷量化研究,从民俗特产、人文环境、景观风貌、生态环境和地方依恋五个维度,对游客地方感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游客地方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汀的人文环境、景观风貌、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到来的主要因素,游客对其感知较深。②总体而言,游客地方依恋感知较强,游客愿意再来旅游。③年龄越大的游客对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知越深,外地游客比本地游客生态环境感知深,游客最佳游玩时间是3天。④长汀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缺少优质旅游资源,还需深度挖掘。

历史文化名城;地方感;长汀

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1]。 1982年国家公布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其数量已达130座,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社会、科学、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载体。而随着城市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价值逐渐被挖掘,并成为国内外游客所青睐的旅游资源。事实上,旅游业确实为历史文化名城带来了诸多益处,它筹集了文物保护资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更对现代人教育有启发作用,它已成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结合点[2]。而对于旅游的主体游客而言,整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成为其感知的对象,其文化底蕴、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等等因素,无一不在影响着游客的感知和情感,这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营造富有特色的“地方感”,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至关重要。

地方感(sense of place)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热点话题之一,它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表现为人对地方深刻的情感联系,包含了地方的客观特性和人们的主观认知[3]。国外对地方感的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纪50年代,凯文林奇最早在其著作中研究了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4]。段义孚把恋地情结引入地理学,表现为人对地方的爱恋[5]。斯蒂尔认为,地方感是由地方产生的并由人赋予的一种体验[6],而随着地方认同[7]、地方依恋[8]、地方依赖[9]等概念的提出,学界也逐渐认识到地方感是一个多维的概念。Agnew认为,地方感包括地方认同和地方依恋两个方面[10],Hammitt和Cole则按金字塔的等级分类,将地方感由浅到深分为地方熟悉感、地方归属感、地方认同感、地方依赖感、地方根深蒂固感五个层次[11],利特把地方感分为地方依恋、社区感和地方依赖3个维度[12],并基于这三个维度分析青少年和成年居民之间的差异。

相对于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对地方感则关注较晚,2007年后相关研究才逐渐增多,且大多研究社区或风景旅游地游客和居民的地方感。如唐文跃等人分析九寨沟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并从四个维度构建地方感模型[13]。许振晓(2009)以旅游景区九寨沟为实证研究对象,定量分析居民的旅游发展期望在居民地方感与旅游发展中的中介效用和影响机制[14]。张中华等人以西安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基于空间形态要素、公园景观要素、服务配套要素、地方性、地方感5个潜在变量构建模型,探讨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空间环境营造的地方性特征与游客地方感之间的关系路径及运行机理[15]。

检视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对历史文化遗产地游客地方感研究较少,而聚焦于历史文化名城游客地方感特征的研究尚无。当前,旅游业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2],如何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营造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业发展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以福建长汀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并探讨长汀古城中游客的地方感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区特征

长汀地处福建省西南、武夷山南麓,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素有“客家首府”之称。同时长汀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曾被喻为“红色小上海”。这里千山竞秀、峰峦叠嶂,汀江穿城而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曾把长汀称为中国最美丽的两座小城之一。1994年长汀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2 研究方法

1.2.1 地方感量表设计和数据采集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游客的人口信息特征和地方感量表等内容。地方感测量量表包括25个感知语句项。问卷设计参照李克特5点量表,即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调查为拦截式随机抽样,于2015年7月15日至7月22日在福建长汀城区发放问卷,总共发放问卷251份,收回234份,其中有效问卷222份,问卷有效率95.28%。本次受访游客中,男性(59%)多于女性(41%);而在年龄结构上,25-44岁的青壮年(51.8%)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其次为15-24岁年轻人(29.7%);游客学历以大专本科居多(56.3%);游客主要由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22.1%)、企业职工(21.6%)、学生(25.6%)、个体经营者(11.2%)组成;收入大多在2500元至9999元之间(55.9%),其中999元以下低收入者(23.3%)以学生居多;游客多数来源于福建及其周边,其他省份较少(表1)。

通过式(5)可知:当β接近1(振幅相等),α接近π(相位相反)时,对初级声源而言,就可以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得到很大的声衰减.根据PAT算法所设计的主动消声系统如图5所示,主动消声控制流程如图6所示.

1.2.2 分析过程

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在对问卷进行分析之前,需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并借助spass19.0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5个语句项分组,构建地方感模型。在对25个地方感测量语句项进行数量化统计的基础上,总结游客地方感及其各维度特征,进而从游客特征和长汀客观特征角度探讨游客地方感差异特征,对游客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求证游客地方感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职业、游玩时间上的差异,而对长汀的客观特征则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着手。在此基础上,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的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表1 问卷样本基本情况

1.2.3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信度检验通常采用克朗巴哈系数来考查测量因子内部的一致性。一般认为,当量表的信度系数大于0.8,该调查量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6]。利用spass19.0对问卷中地方感测量量表进行可靠性检验,得出Cronbach's α系数为0.932,因此认为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利用因子分析法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经检验KMO统计量为0.907,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观测值为2692.639,相应概率P-接近于0,因而变量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相关,适合做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经方差最大旋转,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5个公因子。它们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2.549%,25个变量,全部落到5个公因子中,因子载荷均大于0.5,能够较好的解释原变量(表2)。同时,为方便进一步对游客地方感进行分析,将公因子1、2、3、4、5分别命名为民俗特产感知、人文环境感知、景观风貌感知、生态环境感知和地方依恋感知。

表2 旋转成份矩阵

1.2.4 游客地方感形成过程分析

在地方感形成过程中,游客的认知先后经历三个阶段,即预备阶段、参与阶段和内化阶段,预备阶段是指游客在旅游前通过各种渠道产生对地方的初步印象,并激发游客认知的欲望,亦可称为游客的“遥距感知经验”[17];参与阶段是游客与旅游地相互联系、作用的阶段;内化阶段是游客对地方独特性的感受,侧重于游客的情感和思考体验。根据朱竑等人[18]对地方感维度的划分,可将其分为地方认同和地方依恋两个维度。其中地方认同表示人对客观物理环境的认可度 ;地方依恋则强调人们在精神上对外界环境的留恋 ,而不涉及环境本身。因此可以认为,游客地方感产生于参与和内化阶段,其中地方认同感知形成于参与阶段,地方依恋感知产生于内化阶段。进一步结合问卷分析结果,将民俗依恋感知、人文环境感知、景观风貌感知、生态环境感知从属于地方认同感知,地方依恋感知则由愿再来和愿推广两个测量语句项组成(图1)。

2 游客地方感特征分析

2.1 游客地方感总体特征

图1 地方感形成机制分析图

2.2 游客地方感差异特征分析

汪芳等认为,地方感的形成是通过对客观特征的主观认知过程实现的[19]。换言之,地方感的形成受到两个因素影响,即游客的人口特征和旅游目的地的客观特性。人口特征的差异会造成游客认知水平的不同,而旅游地的不同则会影响游客的认知,进而造成游客地方感的差异。因此,要分析游客地方感差异特征,必须从游客特征和长汀的客观特征两个角度进行解析。

2.2.1 基于游客人口特征的地方感差异分析

为分析游客特征对游客地方感的影响,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以游客地方感及其五个维度为因变量,分别以游客的性别、年龄、学历、收入、来源、游玩时间为自变量,考察游客特征对游客地方感的影响。为防止某些分组样本太小影响分析结果,剔除“14岁以下”、“农民”、“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其他”分组样本。由表3可知,游客性别差异并没有对其地方感及各维度造成显著影响;游客年龄的不同使得游客的人文环境感知和生态环境感知有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游客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知增强,“45至64岁”组别的感知明显高于“15至24岁”和“25至44岁”(图1),这表明老年人对长汀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更为敏感;游客的地方感及其各维度在学历、职业、收入的影响下并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的来源地使得游客对生态环境感知有差异,表现为远距离的游客生态环境感知远远高于福建省内和周边的游客(图2),说明相对于全国其他城市,长汀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并且对外地游客很有吸引力;游客逗留时间的长短使得游客地方感、民俗特产感知、人文环境感知和地方依恋感知差异很明显,一致表现为逗留2天和4天的游客地方感知和留恋之情最强,逗留一天的游客感知最弱,这说明逗留时间越长,游客的地方感知和留恋之情越强,对长汀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生态环境体验越深,2天和4天是最佳的游玩时间,3天则是游玩的疲劳期,超过5天游客则会因失去新鲜感使其地方感略有下降(图1)。

2.2.2 基于长汀客观特征的地方感差异分析

地方感是游客和旅游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资源和环境只有被旅游者解释和赋予一定的意义后才具有旅游的价值[20],因而长汀客观特征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上。长汀是客家首府,山明水秀,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以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为主的古迹资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小上海”的红色革命遗迹与客家文化资源,此外还拥有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与宗教文化资源。在对长汀旅游资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标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基本类型释义》标准划分,可以将长汀县旅游资源分为7个主类、21个亚类,共计275个资源单体(表4),其160个旅游资源可分为4类,其中四级旅游资源18个,三级旅游资源40个,二级旅游资源57个,一级旅游资源40个,未获等级旅游资源5个(表5)。从旅游资源分析不难看出,长汀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还未充分利用,以一、二级居多,缺乏四、五级高品质旅游资源,龙头带动能力不强,旅游业发展缓慢,进而导致游客数量有限且地方感不强。

表3 地方感方差分析表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地方感理论的文献综述和游客地方感形成过程的分析,将地方感分为两个维度,其中地方认同从民俗特产、人文环境、景观风貌和生态环境4个子维度分析,地方依恋从愿意再来和愿意推广两个测量语句项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长汀的人文环境、景观风貌、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到来的主要动力,游客对其感知最深。相对而言,长汀的民俗文化和地方特产并没有使游客产生深刻的印象,许多民俗技艺濒临灭绝,因此需要加以保护。

(2)总体来说,游客的地方依恋感较强,这说明绝大部分游客认为此次出行有收获,对长汀有着良好的印象,并且愿意再次来此旅游。

图2 不同来源、游玩时间、年龄的游客地方感差异分析

(3)游客的年龄会对游客的生态环境感知与人文环境感知有显著影响,年龄越大游客感知越深;外地游客相对于本地及周边游客而言,其生态环境感知更深;游客在长汀的最佳旅游时间是2天和4天,其地方感最深,游玩1天的游客地方感最浅,游玩3天的游客会进入疲劳期,使其地方感下降,游玩超过5天的游客,会因失去新鲜感而造成其地方感进一步下降。

表4 长汀县各类旅游资源类型量统计表

表5 长汀县旅游资源单体等级构成表

(4)长汀县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是客家、红色、生态、历史文化的有机统一,特色鲜明,但缺乏优质旅游资源,资源整合较差,旅游业发展还需深度挖掘。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历史文化名城要发展旅游业,提高游客的地方感是关键。无论是规划人员还是政府官员,在编制长汀规划和制定政策时,都要结合长汀古城的特征,从空间、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寻找影响游客地方感的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而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制定完成后,应通过对游客地方感的研究,剖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不足,进而作出相应调整。

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长汀吸引游客的关键,因此,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深刻挖掘长汀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的内涵,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适度发展面向游客的文化经济,关注物质空间背后人的情感和态度,如此才能创造出富有历史特色、充满文化意义和地方感的城市空间,促进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的发展。

[1]GB/T50280—98.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S].

[2]魏峰群.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3.

[3]Eyles J.Senses of place[M].London: Pion,1985.

[4]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the city[M].Boston:MIT Press,1959.

[5]Tuan Y F. 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M]. New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4.

[6]Steele F. The sense of place [M].Boston: CBI Pubilshing ,1981

[7]Proshansky H.The city and self identity[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78(10):147-169.

[8]Williams D R,Roggenbuck J W.Measuring place attachment: Some preliminary results[C]∥ Proceeding of NRPA Symposium on Leisure Research. San Antonio,TX,1989.

[9]Stokols D,Shumaker S A.People in places: A transactional view of settings[C] ∥ Cognition ,social behavior,and the environment.Hillsdale,NJ: JErlbaum,1981: 441-488.

[10]Agnew J. Place and politics: the geographical mediation of state and society [M].Boston: Allen and Unwin, 1987.

[11]Hammitt W E,Cole D N(1998) .Wild land Recreation: Ecology and Management[M].Newyork,NY: John Wiley,40-45.

[12]Pretty G H , Chipuer H M , Bramston P .Sense of place amongst adolescents and adults in two rural Australian towns : The discriminating features of place attachment , sense of community and place dependence in relation to place identity [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 2003(23):273 -287 .

[13]唐文跃,张捷,罗浩,等.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7,62(06):599-608.

[14]许振晓,张捷,Geoffrey Wall,等.居民地方感对区域旅游发展支持度影响[J].地理学报,2009,64(06):736-744.

[15]张中华,段瀚.基于Amos的环境地方性与游客地方感之间的关系机理分析[J].旅游科学,2014,28(04):81-94.

[16]张文彤,董伟. SPSS 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7]克里福德·吉尔兹. 地方性知识: 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18]朱竑,刘博. 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1):1-8.

[19]汪芳,黄晓辉,俞曦.旅游地地方感的游客认知研究[J].地理学报,2009,64(10):1267-1277.

[20]罗玆柏,杨国胜.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蒋亚林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as gradually become a combination of historic citi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how to excavate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storic city, and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historic city is very important.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mbines with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survey, from the five dimensions of folk specialty, human environment,landscape sty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ocal attachment, an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ourists' sense of pla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featur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angting are the main factors to attract tourists, they perceive them deeper. Overall, the perception of local attachment is strong, tourists are willing to travel. The older the tourists are,the deeper perception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Foreign tourists have deeper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an local tourists. The best playing time is 3 days. The Changting tourism resources are rich and varied, but lack of highquality tourism resources. So the Changting tourism resources also need to dig deep.

historic city; sense of place; Changting

C912

A

1674-4144(2017)-06-47(6)

黄瑛,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

孙辉斌,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孙静一,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长汀文化名城特征
经过30多年水土流失治理,如今的长汀满目苍翠。
上世纪80年代的长汀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抓住特征巧观察
福建长汀:创新推进基层医改
毛泽东五次长汀行
鼎鼎大名“大名府”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