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景观格局及水域空间分析
2017-07-25王鹏飞田朋朋
王鹏飞 张 漪 田朋朋
杭州西湖景观格局及水域空间分析
王鹏飞 张 漪 田朋朋
研究了杭州西湖的成因及其景观格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详细分析了西湖的景观格局及其不同的水域空间,并进一步探讨了西湖与杭州湖城之间的关系,指出现存的经济利益与园林景观之间的矛盾等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园林景观营造中应当考虑的因素。
杭州西湖;景观格局;水域空间
引言
杭州西湖作为闻名全国的风景湖泊,2011年,凭借其秀丽景色,“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究其原因,西湖由最初的自然湖泊到如今的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的风景湖泊,不仅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也与先贤们的智慧和经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湖的名气有着其碧山秀水之美景,更多的是承载了1000多年的文化底蕴,正所谓看景不如听景,西湖的文化已经超越了景物本身,凝聚了古人在水利和文化方面的双重智慧。
1 西湖成因及景观格局演变
1.1 西湖成因
对于西湖的成因,既有神话传说,也有科学的考证。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火山说,认为西湖是由于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沉降造成的火山岩阻塞湖[2]。二是筑塘成湖说,据文献记载,华信筑塘以防海水,自此西湖与海水隔绝,逐渐演变成城市湖泊。三是泻湖说,由于河床的弯道被淤泥切断,从河床中分离出来的湖泊[3]。该学说也是现在最具权威,被人们普遍认可的。
1.2 西湖景观格局的演变
图1 泻湖说示意图
图2 西湖全景图
秦朝时期,西湖还是一篇汪洋大海,没有人工参与,更谈不上什么景观格局。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期地方官员华信筑海防大塘,自此江海彻底分离,湖中并存孤山、丁家山和夕照山三个天然岛屿[4]。唐朝时期,李泌设六井引湖中之水入城,自此建立了湖城关系。唐长庆二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对西湖进行了水利疏浚,深得民心,利用薪草淤泥在钱塘湖门外一带修筑湖堤,人称白公堤,而如今已经无迹可寻了,如今所说的白堤虽不是白居易所主持修建,但人们为了缅怀纪念他,将其名为白堤。白堤连接孤山、北山,联系湖东西两岸,将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古称白沙堤,白居易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至北宋时期,杭州太守苏轼对西湖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疏浚,利用浚深湖床所挖出的淤泥在湖上修筑了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堤,并在堤上修建了六座桥,省去大量的人力搬运,可谓事半功倍,即为后世所称的苏堤。苏堤将湖面划分为西大东小,联系了南北的交通,方便百姓出行。同时为了防止湖水再次淤塞,在全湖最深处立石塔三座,禁止其范围内种植菱藕,此后演变为了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映月”[5]。自此,西湖初具景观格局。明万历年间,湖心亭上修建“喜清阁”,开启了湖心三岛中最先营建湖岛景观的先例[6]。此外,小瀛洲岛的田字形格局也基本形成。西湖景观营造逐渐兴起,清朝时期西湖景观达到全盛时期,随着浙江巡抚阮元堆筑的阮公墩的建成,西湖两堤三岛的景观格局正式形成。
2 西湖景观格局及水域空间分析
2.1 西湖景观格局特色
西湖位于杭州市西面,三面环山,一面临城为西湖的总体地理格局,两堤三岛为西湖的景观格局。苏堤和白堤分别联系西湖的南北和东西,不仅联系交通自身也成一景。湖心三岛在某种意义上反应了中国自古以来一池三山的造景手法,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一法多式,既有传承也具特色,西湖的景观格局自成体系,其造园法式对国内外的造园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图3 西湖空间格局
2.1.1 苏堤景观格局
苏堤横跨分割西湖水面,在营造手法上打破了大平面的单一性,增加可观性,中国园林的山水创造自古就有大型水体忌讳一览无余的说法。但是所有设计都是建立在功能第一的基础上,西湖从一开始就是水利和景观结合的产物,苏堤最初也是为了方便百姓的出行这一实际的功能。苏堤即为交通枢纽又可用来观赏风景,其自身也可作为观赏对象,如今也是人们穿越湖面,便利通行,近距离观赏西湖的捷径。而苏堤与其东面的三潭映月、阮公墩和湖心亭互相借景,彼中观我,我中观你,对游客来说,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有景可观,使各景观之间彼此联系。
苏堤自北依次被跨虹、东浦、压堤、望山、锁澜、映波六座桥所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景观单元,而这些桥即成景,又起到了分景的作用。其中跨虹桥是六桥中长度最长的,该景观单元沿途经过岳湖、岳庙,视线相对幽闭。跨虹桥至东浦桥段视线则逐渐开敞,可观孤山、曲院风荷。东浦桥至压堤桥之间,视域最为开阔,游客可赏湖中湖心亭与阮公墩。压堤桥至望山桥段临近丁家山。望山桥至锁澜桥段视线也最为宽敞,可近观小瀛洲和丁家山。锁澜桥至映波桥间可连接花港观鱼。映波桥至南山路段,则视域又变郁闭。同时在苏堤上还设仁风亭、醉书亭和垂钓廊可供人休憩,为游人提供观赏点。由此可见,苏堤沿途视线有收有放,变化丰富,不同的景观单元之间彼此衔接,并向东西进行视线延伸,建立空间联系,形成借景。而苏堤最著名的景观则是位列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苏轼曾在堤的两侧种植垂柳、芙蓉和桃花等植物,春季桃红柳绿,这些植物同时也能扩大和遮挡水面空间,增加空间层次和色彩,苏堤也成为人们观赏西湖春景的最佳地点。
2.1.2 白堤景观格局
图4 苏堤景观视线
图5 苏堤春晓图
白堤横跨西湖,将湖面划分为北小南大,东起断桥经锦带桥通往并止于平湖秋月,而同时断桥和锦带桥也将白堤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景观单元。根据彭一刚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观赏路线的组织的空间序列,将白堤分为:引导段(圣塘闸亭—送别白居易雕塑)——高潮段(残雪断桥)——尾声段(锦带桥—孤山)[7]。引导段主要再现当年送别白居易之景。高潮段有着西湖著名的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冬季断桥若隐若现于湖面之上,划破西湖平静的单调感,成为观赏西湖冬景的最佳地点,而关于断桥的爱情传说也成就了断桥的名气。断桥视线开阔,也可同时观赏西湖南北水域,北观北里湖,南赏外西湖。尾声段游客通过锦带桥可观西湖三岛并远望苏堤,整体自然衔接,由线到面,浑然一体。
图6 白堤景观序列
图7 断桥残雪图
2.1.3 湖心亭景观格局
西湖中有三岛,小瀛洲位于湖的中部偏南,阮公墩靠北,而唯有湖心亭位于中心,同时也象征着神山“蓬莱”,有着西湖十八景中的湖心平眺。小岛有两条垂直的轴线,南北轴线从中部起而止于岛南岸,两侧分布观景平台,游船码头,东西依次分布湖心亭牌坊、太虚一点和振鹭亭,太虚一点为构图中心,从湖岸远望,湖心亭远远一点,十分形象。
2.1.4 阮公墩景观格局
阮墩环碧为西湖新十景之一,在总体布局上,其外围多为密植的乔木,岸边花草簇拥,呈围岛之势,形成内部小空间,同时对硬质岸线起到软化作用。岛的西北侧则分布着环碧小筑、云水居、阮员外庄园等建筑。阮公墩在整体上则突出生态岛的特点。
2.1.5 小瀛洲景观格局
西湖三岛之中以小瀛洲最大,整体格局为“田”字形,形成岛中有岛,湖中有湖,园中有园的景观格局。小瀛洲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有长堤相连,呈十字形交叉,汇聚于中心小岛,水面外围为环形堤埂。小瀛洲的重要景观节点主要沿中轴线九曲桥分布,按其景观位置可分为四段:起始段——小瀛洲轩建筑群、转折段一一岛中之岛、承接段一一中心绿洲、高潮段——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建筑群[8]。小瀛洲北起建筑群,包括小瀛洲轩等主要建筑,再经由北向南的曲桥进入内部水域,过南舒婷、竹径通幽至南端的我心相印亭,景观视线可延伸至苏堤、远山。小瀛洲岛的水系营造及分割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西湖水域水系处理手法彼此呼应。
2.2 西湖不同水域空间分析
西湖的堤岛大多都偏于一侧,不以湖面做均等划分,形成了以聚为主,以分为辅,水面被划分为北里湖、岳湖、西里湖、南湖和外西湖五个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水域空间减少了湖面的单调感,同时丰富了水面的空间,不同的空间有着不同的景观意境。面积较大的水面不失开阔,小的水面玲珑精巧。
图8 西湖整体视线分析图
图9 西湖实景—曲院风荷
2.2.1 北里湖、西里湖水域空间
北里湖位于西湖北面,而孤山是西湖中体量最大的岛屿,靠近湖的北岸,孤山与北侧的山形成了两山夹一水的自然格局,形成了半开敞的空间状态。宝山为屏,湖水映山,而北里湖借山之景,与山上植物彼此呼应,增加其湖面的丰富性,衬托水景的秀丽。俗话说山青水则秀,景观的美皆为相辅相成,相互映衬的,正因为有山有植物,也就有了水这个大景观,人们可亲水游玩,赏景忆古。在景观方面,水景为平面景观,为动景,而树木山体是立体景观,为静景,平面与立体的结合,动与静的结合,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天然无缝衔接。在营造手法及呈景方式上与其相似的则为西里湖,其水域空间皆与其西面的丁家山之间互为因借,山水相映,美不胜收。
图10 北里湖实景
2.2.2 岳湖水域空间
岳湖为西湖西北面的一片水域,谈及岳湖便说起荷花,荷花为古人之所爱,公认为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象征。这也是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最为人所赞之处。从广义上来说,岳湖属于曲院风荷的一部分,且岳湖内的荷花数量,一直是此景中最多的,也颇得人们赞赏。岳湖体量虽小,但从水域位置看来,倘若将整个西湖看成是一个面,那么岳湖就是一个点,是画龙点睛之笔。且岳湖东临苏堤,被苏堤分割的同时,也行成了它封闭的水域形态,颇有小家碧玉之姿。岸线自然曲折,勾勒出平滑多样的丰富形态,再加上水面大片荷花以及苏堤上成排樟树柳树的衬托,倒影的柔姿,充分展现它的静态美。设计讲究有收有放,舒张有续,追求空间形态的丰富变化,玉带桥横跨分割岳湖与西里湖,以小的形态改变单一的理水风格形式,在设计上属于"收"的功能。站在玉带桥观望西里湖,呈现出的是一片广阔的水域。
2.2.3南湖水域空间
南湖位于苏堤南端以西,花港观鱼以南,与雷峰塔隔堤相望。如果将岳湖看成西湖的“头”,那么南湖就是西湖的“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南湖水域水岸线曲折婉转,被自然岛屿改造,水上岛屿将其与西里湖分割开来。岛上花港观鱼与苏堤末端连通形成对景。南屏山之影倒立湖中,山水相依,有山有水的地方往往有亭,岛上牡丹亭形成立体景观,增加了水景布局意境的同时,满足了休憩的功能。也使得人们在休憩时,更好的观赏南湖景观。水系环绕岛屿,亲水性增强,景观突出。
图11 南湖平面图
图12 南湖实景图
2.2.4 外西湖水域空间
外西湖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西湖,其湖面占地面积最大,湖面最为宽广。湖中立三岛,小瀛洲、阮公墩和湖心亭,象征传统的一池三山。立于苏堤之上,人们的视线可被这三座岛屿划分为不同的空间,丰富视域,引导视线,避免大湖面的单调感。倘若将西湖看成为一个平面,那么三潭印月、湖心亭和阮公墩就是点,而苏堤、白堤则为线。点线面结合,一气呵成,这正是西湖水景衬托下的一个伟大景观杰作。外西湖的最东边为城市与自然风光的衔接,也是繁华都市生活与回归自然的连接,因此造就了一系列护岸线性公园,这也是西湖水景成功融入都市脚步的一个地方。
图13 外西湖平面图
图14 西湖实景图
3 西湖与杭州城的联系
从地理位置来看,杭州城位于西湖的东面,湖水东南地区原本拥有的一些机关用地都为封闭用地,正因为水景大方向的分布,政府搬迁了部分机构,重造绿地,建立持续开阔的湖滨走廊,打开了视觉,扩大了视野,将城市与自然融合的更加紧密,也促进了一系列商业,新文化,新建筑的兴起,增加人们知识层面的同时,愉悦了身心,同时也因其景区效应,增加了经济收入,推动了旅游业以及经济的发展。
“有土斯有财,无水即无民”,西湖依杭州而盛,杭州因西湖而名。古有李泌设六井引湖中之水入城,首次建立湖城之间的联系,在历史的发展中,西湖与杭州城之间由彼此分离的状态变得越来越紧密,城市也越来越靠近湖岸线。西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杭州城都有着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在农业生产阶段,西湖主要承担着农业的生产和灌溉作用;在城市发展的时期,西湖成为城市的主要水源地,为城市供水;在进入当代时期,西湖作为风景名胜区,起到的是文化传播功能。西湖从最初的满足生产、生活和引用水时期,进而到风景旅游时期,最后为今日的以文化、旅游和景观的生态服务时期可以看出西湖与杭州城之间唇齿相依,互惠互利。
4 现存问题
4.1 经济与文化的矛盾
西湖的闻名不仅在于其秀丽的风景,更多的在于西湖承载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们赏西湖之景,忆古今之事,品诗词歌赋,其人文历史,名人古迹是无可替代的。除此之外,今日的西湖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而这引起的首要问题就是对人文景观的破坏,如:湖心亭上建筑成为出售各种商品的百货商店,景区到处可见小贩,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景观的文化底蕴。大批的游客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文物保护产生了挑战。
4.2 湖与城的矛盾
西湖东面紧邻杭州城,城市发展迅速,高楼林立,现代化特征明显。而西湖为自然风景湖泊,湖城衔接地带绿地较少,缓冲不足,商业建筑过多,使其景观衔接生硬,滨湖景观大打折扣,西湖与杭州城之间出现明显的不和谐情况。
5 对现代园林景观的思考
西湖水系布局的方式不仅体现了江南地区的风格,而且对国内外景观的营造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西湖的山水空间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对自然进行适度的改造,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在生态层面上,西湖在对于杭州城市的小区域气候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营造中,则要充分的尊重城市自然环境,结合自然资源来创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景观。同时,可综合中西方的园林理水思想,改变单一的理水风格和形式。当今园林应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需求,将自然、生态、文化与城市结合在一起,使人们在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中舒缓压力,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6 结语
西湖总体布局可概括为一山、二堤、三岛,整体广阔秀丽,被点线合理分割,不同水面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力不同,带给人们的游赏感受也自然不同。所谓各司其职,各有特色。湖中留出开阔大平面,也是避免过多复杂元素破坏西湖最终的完整性,显得杂乱无章。设计有句话叫,疏可跑马,密不通风。中心开阔平面与周边水景的关系,完全符合这个设计原则。湖心三岛相互关联,彼此依存,其不等边三角形的空间布局也符合了植物在栽植时遵循的原则,三株一丛,则两株宜近,一株宜远。西湖临城一侧湖岸线多平缓,而其三面湖山湖岸线多蜿蜒曲折,多呈自然的形态,山水空间聚散开合,灵动多变。西湖三面环山一面邻城,作为中心的大型水体,形象十分突出,生态资源效益好,同时也方便开展水上的游赏活动。西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过程,经过历代人们的经营才成就了如今西湖之优美景色。
[1]杨晓政. 西湖文化读本[M]. 北京:红旗出版社,2013.
[2]李伟华. 一池三山—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地形创作特征[J]. 广东园林,2003.
[3]李功成. 对杭州西湖园林变迁的思考[J]. 中国园林,2009(01):16-17.
[4]徐吉军. 西湖之堤[M]. 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5]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王国平. 西湖美景[M]. 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105.
[7]陈明钊. 西湖演史[J]. 蓝天园林,2001(3):2-35.
[8]陈望衡. 流水之美(中)[J]. 风景名胜,1995(3):24-25.
责任编辑:张吉明
The paper studies on the causes of Hangzhou West Lake 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 in West Lake, and then analysis of the West Lake landscape pattern, the waters of space division .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st Lake and Hangzhou Lake city, and it also points ou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conomic interests and the landscape.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the factor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landscape.
Hangzhou west lake; landscape pattern; Water spaces
K9
A
1674-4144(2017)-06-53(7)
王鹏飞,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通讯作者)
张漪,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田朋朋,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