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姑苏繁华图》中的清代苏州建筑样式*

2017-07-25

中国名城 2017年6期
关键词:姑苏山顶苏州

许 浩 赵 进

《姑苏繁华图》中的清代苏州建筑样式*

许 浩 赵 进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古城内建筑具有鲜明的明清时代特色。乾隆时期宫廷画家徐扬所绘的《姑苏繁华图》,以逼真细腻的手法,描绘了清代苏州建筑景观风貌。采用图像解读的方法,将《姑苏繁华图》中所绘建筑分为民居、商铺、寺庙、衙署、义学、社仓和普济堂,以及桥梁和戏台两种主要建构物,从布局形态和屋面材料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姑苏繁华图》中呈现出了丰富的建筑景观特征,对于深入研究苏州城市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姑苏繁华图;苏州;建筑样式;清代

1 引言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苏州至太湖一带出现了城池和宫苑[1][2]。自宋代开始,苏州逐渐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密集、商业繁荣,呈现出江南特有的水乡城镇景观特质。明清时期,苏州发展成为江南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清前期与中期,出于维护统治、勘察地方吏治、水利和风土人情需要,康熙和乾隆皇帝曾数次南巡,每次均在苏州驻跸停留。清帝南巡过程中,宫廷画家绘制了沿线的代表性景观风貌,成为清代重要的历史图像史料。

乾隆南巡途中,宫廷画师徐扬所绘制的《姑苏繁华图》(又称《盛世滋生图》),是以写实手法描绘苏州城市景观与人文风情的历史画卷。《姑苏繁华图》纵36.5cm,横1280.8cm,是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 年)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时关于苏州城景观的真实写照,也是继宋代《清明上河图》后的又一宏伟长卷。画卷从右往左进行叙事,从卷首的灵岩山开始,沿着木渎镇往东行进,经过横山和石湖及石湖边上的上方山,继而从狮子山和何山两山之间进入姑苏城,经过城西盘、胥、阊三门,最后穿过山塘街,至虎丘山止。作者自西向东,由乡入城,重点描绘了山前村、木渎镇、姑苏城、山塘街的景象。全图采用工笔设色技法,人物众多,街巷、建筑、城墙、园林、田园、桥梁等景观要素勾绘细腻逼真,布局精妙严谨,气势恢弘,是研究乾隆时期的苏州形象资料,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3]

关于明清时期苏州的城市化等方面的研究国内积累较多。如王卫平对以苏州为中心,研究了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发展历史。[4]唐力行、申浩对明清时期苏州与徽州的市镇进行比较,进而探讨在不同历史、地理、区位条件下两地市镇分布、结构与功能的差异性。[5]曹健、张振雄分析了明清苏州古市镇的选址、形态及其演变以及相关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制约。[6]已有研究人员开始利用苏州的历史图像开展历史景观与社会经济研究。如高泳源对《姑苏城图》进行分析,研究了图中的寺庙、园林的分布与景观面貌。[7]黄锡之、范金民等从《姑苏繁华图》入手研究了清代苏州的工商业经济状况。[8][9]王洁论证了《盛世滋生图》对于清代苏州建筑景观研究的资料性。[10]现有研究已证明了图像学方法对研究历史景观的有效性。但是,对苏州清代历史景观的特征研究尚属空白,尤其缺乏对历史景观的从整体到细节的系统性分析。

历史城镇形态和景观面貌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民居、店铺、庙宇和公共建筑等所构成的的整体市井空间形态。《姑苏繁华图》中的建筑形态丰富,描绘具象,表现出了苏州古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本文从建筑形态入手,分析、提炼图中所表现出来的清代苏州建筑样式特征。

2 民居与商铺

《姑苏繁华图》中民居和商铺是房屋的主要组成部分,且居住与商业功能混合,大多为商住混合业态。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明显,屋顶形式是中国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征。《姑苏繁华图》中民居和商铺建筑的屋顶形式有卷棚、悬山、硬山、歇山。从图中看,硬山顶的使用最为普遍。硬山顶是明清以后才大量使用的屋顶形式,主要用于民居建筑类型,建筑等级较低。在《姑苏繁华图》中,无论是住宅、商铺还是商住混合建筑,都采用了硬山顶这种屋顶形式。但有几处房屋略有不同,如阊门内商业街的一排房屋,均为两层硬山顶,但房屋的山墙面还有高出屋顶的风火墙,是为防火而设置的。同样的形式也出现在万年桥一带的商业建筑,以及怀胥桥下的商业街部分(图1)。

《姑苏繁华图》中的民居与商铺建筑,屋面材料包括茅草和板瓦,均适合于建筑等级比较低的房屋。屋面使用的瓦基本是青瓦、板瓦。茅草屋顶位于郊区乡野的数处农舍。

图1 《姑苏繁华图》中的商铺建筑

3 寺庙建筑

整幅图像中,能清晰辨认的寺庙建筑有6处:香水溪边的明月寺,遂初园后面的法云庵,盘门瑞光寺及瑞光寺塔,苏州文庙,齐门报恩寺塔,虎丘云岩寺塔建筑群。这些寺庙建筑墙体发红,形象突出,成为城镇景观的焦点。

苏州的佛教基本为汉传佛教,明清时期,佛教与道观在布局形制上主要采用院落式。《姑苏繁华图》中的六处寺庙,均呈现出院落式布局形态,并且有明显的轴线关系,主要建筑依次沿轴线布置,每隔一段距离布置一个殿堂,周围用廊、院墙进行围合。其中,虎丘山云岩寺建筑群的中轴线不明显,这可能是建筑布局受到山体地形起伏关系的影响(图2)。

早期佛寺建筑以佛塔为中心,后来发展成为以殿堂为中心。图中显示,明月寺的3座大殿都是歇山顶,大殿后面的藏经阁为两层,六角攒尖顶,屋面材料主要用筒瓦。

法云庵里面的建筑由于高大树木的遮挡,所以不能辨识出建筑的形态,隐约可见后面的其中一座殿堂为重檐歇山顶,另一座为歇山顶,屋面材料为筒瓦。墙面和柱子的颜色都为红色。

盘门瑞光寺藏在城墙之后,只能看见两座建筑的屋顶,所以建筑形式不能准确辨认。瑞光寺塔高耸出城墙,能看见的塔身部分为5层。

文庙位于藩台衙门后面,有两条中轴线。两栋比较突出的建筑为大成殿和藏经阁。大成殿是一栋重檐歇山顶建筑,藏经阁是一栋两层歇山顶建筑,屋面材料为筒瓦,建筑色彩为红色。

齐门报恩寺塔为八角九层的砖身木檐塔。图中可见的塔身部分为7层。报恩寺塔的前面,有3栋寺院殿宇位于轴线上,两栋为重檐歇山顶,一栋为歇山顶。

总体来说,《姑苏繁华图》中的寺庙建筑,基本为中轴廊院式布局,重要殿堂与佛像布置在中轴线上,主院以及各小院绕以回廊。寺庙中的建筑屋顶形式多为歇山顶,等级上高于一般民居与商铺。

4 衙署建筑

衙署是城市中的行政机构所在。在《姑苏繁华图》中,出现了两处衙署建筑,一处是怡老园东侧的藩台衙门,正门口有两面黄旗,上面写有“江苏总藩”四个字。另一处是学士街东面的臬台衙门,入口黄旗上面写有“江苏按察使司”。

图2 《姑苏繁华图》中的虎丘云岩寺

藩台衙门建筑群坐北朝南,有明显的中轴线。入口正门外左右各有一个亭子,二亭之外各有木栅栏一道与大门照壁相连,南北为辕门。中轴线南部为前院,院内靠南侧墙设有照壁,照壁正面对仪门。仪门为硬山顶,屋面铺设筒瓦。仪门以北为正堂,面阔三间,前有抱厦和月台。正堂之后还有两进院落(图3)。

臬台衙门的整体布局为中轴式,坐北朝南。轴线上依次为正门、仪门、正堂,仪门为硬山顶,左右各有便门。正堂面阔三间、硬山顶,堂前有月台,山墙面有博风板。轴线北部有后花园,花园中有水池、带栏杆的拱桥,还养有仙鹤,环境十分清雅,这是供主官及家眷游玩休憩之地。

5 其他建筑

《姑苏繁华图》中,除了民居、商铺、寺庙、衙署建筑以外,还有义学、社仓和普济堂。义学为中国旧时依靠公款、捐助招收民间子弟的初等教育机构。明清时期,苏州的科举教育文化基础雄厚,塾学、县学、义学等教育机构发达。《姑苏繁华图》中的义学坐落于山塘桥附近。学校呈院落式布局,学堂面阔三间,硬山顶,铺设青色板瓦。建筑形式比较简单,与普通民居并无差异。

社仓是传统社会备荒仓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隋朝所设义仓,因设于民间,故也有社仓之称。图中社仓位于木渎镇,墙上写有“社仓重地、禁止骚扰、加强防守、小心火烛”的字样。社仓的建筑占地规模较大,可能由于防火的需求,四周水面环绕。建筑的主体为西面的4排排列整齐的仓库,仓库为硬山顶,开间面的长度远远大于山墙面的长度,形成狭长型的布局。社仓的东面也有一栋类似西面仓库的建筑,面向院内一侧开敞,围合以柱子和栏杆。社仓南面为庭院,屋宇掩映在修竹之中。靠院墙一侧,有一座四角茅草亭,具有休憩功能。

普济堂位于山塘下岸,是收养病民,供给衣食药饵的场所。《姑苏繁华图》中,作者描绘了普济桥下普济堂的景象。建筑整体比较规整,有明显的轴线,呈前院后殿式的布局,与寺庙建筑较为相似。普济堂的入口在山塘街东岸,没有门楼,而是在围墙的两边开有两个门洞。院内共有三栋主要殿宇,由西向东沿着中轴线排列。殿宇屋顶形式都为卷棚顶,山墙面有博风板,屋面铺设筒瓦。

图3 《姑苏繁华图》中的藩台衙门

6 桥梁

苏州作为东方的水城,桥梁是十分重要的建构物,它不仅具有连接道路交通的作用,还对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姑苏繁华图》中,作者描绘的各色桥梁数十座。其中描绘较为清晰的有斜桥、行春桥、越城桥、怀胥桥、万年桥、吊桥、山塘桥、半塘桥、普济桥。桥梁的形态如表1所示。

表1 《姑苏繁华图》中桥梁一览表

7 戏台

与宋代勾栏或戏园的商业观演活动不同,中国古代还有与特定时令相关,在特定场所搭建临时戏台,服务于大众的戏剧观演活动。这种形式在城市和乡村都有实例。在《姑苏繁华图》中,徐扬描绘了一处春台社戏的热闹景象。

图中,戏台坐落在田野中,四面皆有水体,较为空旷。戏台台面的构造方式是以木柱架空于地面之上,架空的高度约有一人高。戏台台面被分割为舞台和后台两个部分。中间有隔断,隔断两侧有挂有门帘的出入口。舞台的开间中间没有栏杆,其余临空面均环绕红色的栏杆。戏台棚架普遍以木质材料搭建,顶面和后台临空面都是编织起来的,作者描绘十分精细,能看到编织的一块块的方格。屋顶形式是仿重檐歇山顶,屋脊和屋檐均用彩花彩带装饰。整体色彩十分鲜艳夺目(图4)。

图4 《姑苏繁华图》中的戏台

8 结语

建筑是构成城市景观的主要要素。《姑苏繁华图》中建筑数量繁多、类型丰富,体现了清代苏州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繁荣景象。在各类建筑中,以寺庙建筑、衙署建筑等级最高,成为街区景观的焦点空间。商业氛围发达,多数街市表现出商住混合的建筑模式,桥梁不仅作为交通的通道,主要的桥梁上及周边还形成了密集的商业空间。古代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导致了一些临时性建筑的发展,如乡野戏台,这种小体量的临时性建构物具有较高的识别性和开放性。

本文主要从图像解读的方法,将《姑苏繁华图》中所绘建筑分为民居、商铺、寺庙、衙署、义学、社仓和普济堂,以及桥梁和戏台两种主要建构物,从布局形态和屋面材料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姑苏繁华图》中呈现出了丰富的建筑景观特征,对于深入研究苏州城市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1]傅崇兰,等. 中国城市发展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8.

[2]汪菊渊. 中国古代园林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8.

[3]左沭涟. 清代画家徐扬考略[J]. 美与时代(下), 2015(1):115-117.

[4]王卫平. 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唐力行,申浩. 差异与互动:明清时期苏州与徽州的市镇[J].社会科学,2014(1): 86-95.

[6]曹健,张振雄.明清时期苏州市镇选址及其演变初探[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28(6): 5-9.

[7]高泳源. 从《姑苏城图》看清末苏州的城市景观[J].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6(2): 161-169.

[8]黄锡之. 从《盛世滋生图》看乾隆时期苏州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J]. 中国农史, 2004,22(4): 74-78.

[9]范金民. 《姑苏繁华图》:清代苏州城市文化繁荣的写照[J].江海学刊, 2003(5): 153-159.

[10]王洁. 从建筑与景观解读《盛世滋生图》的资料性[J]. 华中建筑, 2008(4): 21-24.

责任编辑:张吉明

Suzhou is China's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The buildings in Suzhou hav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XU Yang, the Qianlong period of the palace painter, painted "Prosperous Suzhou" to depicting the Qing Dynasty Suzhou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style with a realistic and delicate way.This paper used the method of image interpretation to divided the buildings painted in the "Prosperous Suzhou" into houses, shops,temples, kindergartens, justice schools, social warehouses and Puji hall,As well as the bridge and the stage two main construction, From the layout and roofing materials to combing and analysis. "Prosperous Suzhou" shows ric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indepth study of Suzhou city history, with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Prosperous Suzhou”; Suzhou; Architectural style;The Qing Dynasty

TU98

A

1674-4144(2017)-06-67(6)

许浩,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赵进,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研究生。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历史图像分析的清代苏州古城景观研究”(项目编号:2016SJB760002)。

猜你喜欢

姑苏山顶苏州
我终于登上了山顶
到山顶去
悠悠姑苏情,酥脆“蟹壳黄”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姑苏好时光
此人是否到过山顶
姑苏城外寄乡愁
山顶很冷很冷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