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教育:一位基层学校校长的教育理想与追求
2017-06-24杨勇诚
杨勇诚
摘要:融汇教育指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积极参与,指向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教育只有融汇各方力量,整合不同教育资源,荟萃教师教学智慧,开发优质课程,优化评价和管理体系,才能把学校建成兼容并包、和谐圆融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融汇教育;课程资源;教学智慧;教育评价;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A-0022-07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我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座右铭。“趋其势,用其优,扬其长,汇其智”是我推进学校发展的策略。十八年的校长历练,使我深刻体会到只有虚怀若谷、豁达大度,才能广开言路、广纳良才、广施良策,才能聚教师之智、凝教师之心、合教师之力,才能办好学、教好书、育好人、塑好型。1999年起,我在吴江市梅堰中学任职八年,其间围绕“学做合一、心灵手巧”主题,以“项目学习”为抓手推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作为一所乡镇学校,梅堰中学竟先后培养出了四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六名初中正职校长。2007年,我调任吴江市盛泽第二中学,在任八年,妥善处理了“退民为公”遗留下来的棘手问题,顺利完成了学校易地重建的重任,确立了“智美”教育的办学思想,全面规划学校发展的途径和策略,学校高位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我调任笠泽实验初级中学工作,又得重起炉灶,结合新学校特点规划学校的发展、凝练自己的教育主张。对于年过半百的我而言,面对一所处于城乡接合部、建在太湖滩涂上的新学校,让学校稳健起步、快速发展,难度很大,然而我下定壮士断腕的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整合一切力量,使学校迅速走上正轨。
一、百川汇海、四海乘风:凝成“融汇教育”思想
在三十多年的基层学校教育管理与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的磨炼和耕耘中,我孜孜以求这样一种教育境界——融汇点滴关爱,贯通教育智慧;我更不懈追求这样一种办学愿景——办一所大家的学校,即学校是大家的,办学校靠大家,办好学校成就大家。于是,“心灵手巧,活泼友善”成了我理想中的学生形象;“智慧美雅,敬业爱生”便是我理想中的教师风采。我的“融汇”教育思想在不同学校的任职过程中,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实践中日臻明晰:四海乘风,融昭万千学子才情;八面玲珑,荟萃多元教育智慧。假如把“融化、融合、融畅”看作我们所期望的一种状态或一种境界,那么“汇聚、汇集、汇合”就是我们所寻求的方法与途径,融汇教育指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积极参与,指向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
(一)融汇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属性
“融合各因素,汇聚大智慧”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如果把教育看成是一个系统,那是一个汇集学生、教材、教师、教法、学法等众多要素的开放性系统。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竞争。教育效益与各个要素呈非线性关系。当各要素相互作用趋于协调互动时,会出现暂时的平衡,这时各要素处于熔融状态,教育就会呈现1+1>2的效应。然而,这种平衡是不稳定的,会被新的不平衡打破,各要素又开始新的竞争。这就注定教师的工作是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在这个动态的系统中,假如以学校为边界,那么校长无疑是最活跃的要素,是促进各要素平衡、融合的激活因子。假如以课堂为边界,那么教师无疑是最活跃的要素,是促进课堂教学各个要素趋于平衡、融合的关键。
(二)融汇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表征
“融合建构,汇集生成”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特征。教育是用人影响人的行为,更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成果。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对各种接收的信息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其中必然包含信息的融合与汇集、加工与再造。建构主义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意义赋予却是由每个个体自己决定的。我们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解释现实。所以,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任何学习和理解都不是从零起步的,学习总要涉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都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的。所以,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大量新知识汇集到头脑中,必须同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内在联系,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能动的系统,它是发展变化的,有着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理解新事物、接纳新思想、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只有当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经验、观点、信念整合在一起,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体系时,才能更好地使这一系统运转,实现我们常说的“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三)融汇是笠泽初中师生的特点
“融多元风格,汇个性风范”是学校发展初始阶段最鲜明的特点。吴江区笠泽实验初中是一所刚建成不到两年的新学校。我们的校园就坐落在古代吴越笠泽之战的古战场旧址上,学生75%以上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民工子女,109名教师中有93名来自一所撤并的三星级高中(松陵高中)。崭新的现代化校园,外来民工子女为主的学生群体,撤并的三星级高中教师为主的教师群体,这三个并非“和谐与原配”的要素被强塞进这所学校,表面上看似乎有着众多的“不和谐”,也确实给新学校的起步和日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多元、个性的生命活力正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管理者管理思想的转变、高中教师向初中教师身份转化中观念的转型、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协作交融等,这些方面的融合均需要历经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个性特点的差异再融合过程中,大家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并最终形成笠泽实验初中最有魅力的个性风范。
(四)融汇是吴江地域文化的特色
“融吴越灵秀,汇独特文化”是笠泽人源自内心的必然追求。吴江地处古吴越交界之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公元909年吴江建县。吴江古有“笠泽”“松江”“鲈乡”之称,是吴越文化交汇之处。作为江南水乡得天独厚的“百湖之城”,吴江以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气概孕育出了“崧泽文化”“莼鲈文化”“垂虹文化”“丝绸文化”等经典文化,融汇造就了太湖南岸一方深厚的文化沃土。煙波浩渺的太湖风光,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美景,在吴江交相融汇,赋予了吴江人灵秀与大气的独特气质,融汇也因而成为吴江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作为根植于这一沃土之中的笠泽教育,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呈现这一独特文化特色。
(五)融汇是近二十年学校管理经验的结晶
“融各人之长,汇团队合力”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我担任过近二十年的校长,走过吴江区域内四所初级中学,应该说是教育管理队伍中的一名“老兵”了,2016年被评为苏州市特级校长是对我莫大的鼓励。我觉得教师专业能力总是呈正态分布的,每个人也总是各有所长的。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最难的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我既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教育思想,也不想当思想的安装工。因地制宜,汇集教师的智慧,寻找整合学校发展的最有利因素,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各展所能,这样才能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才能逐步培养出一支能教善研、管理出色的优秀团队,才能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百花争艳、万紫千红:整合各类课程资源
如果说国家课程是树干,那么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就是在为这棵大树添枝加叶。只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积极协调的,那么课程就能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校长的核心工作就是集中精力抓课程建设。我希望推进两项工程建设,促进课程的整合,让课程呈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景色。
(一)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整合,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试以物理教学为例加以论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项目学习不是对现有教材简单的补充和拓展,而是对现有教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所涉及的不只是教学内容,还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要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宜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项目学习实质上就是将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使课程样式变得更加丰富,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
1.课程形态。一是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生成项目学习内容,做中学,学做合一;二是在研究性学习中生成项目学习内容,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课前先进行研究,在课堂上各组进行交流,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三是在课堂实验探究中生成项目学习内容,把一个科学探究的实例转变成一次实际问题的解决;四是在课堂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中生成项目学习内容,把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构建、物理规律的探究与一个产品产生关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
2.课堂流程。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学生在制订计划,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态,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意义建构,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了基于项目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
3.实施策略。一是师生共建的课程。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作为课程建构的源泉,从学生兴趣入手,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地域教育资源,整合教材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创造性劳动来设计学生的学习项目。二是动态管理的课时。项目学习的时间不局限于45分钟,空间不局限于教室。所以,在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根据活动内容需要,在保证学期学科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适时对学科课时作阶段调整,将学科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三是师徒结对的课型。项目学习的课堂应该像“师傅带徒弟”一样,教师在跟学生一起“干活”过程中把要领告诉给学生后,其余的学习就可以放手交给学生。教师的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统筹全局、策划引导、画龙点睛的作用。四是立体感知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多角度、全方位地感知知识,多种感官参与交流,互相协调,自悟知识。让学生从静态的学习走向动态的活动。五是多元激励的评价。在学生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智力强项,促进他们积极发挥潜在的智力因素服务于学习,向着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向个性化地发展。
4.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学习的课程基地,实现四大功能,即“课程实践”体验功能、“数字资源”观摩功能、“项目产品”展示功能和“集思广益”反馈功能。为学生动手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和人机互动等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5.辐射应用。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积累的经验积极向其他学科拓展。“项目学习”把抽象的学科知识学习和科学规律探究,还原到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场景中进行,让课堂中学习真正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这样的学习变得更有情趣,课程更加生动。这项教学创新实践活动,优化了课程实施过程、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努力使笠泽实验初中的国家课程实施的样式更加丰富,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提供范式。
(二)基于项目学习的资源整合,建设社团培育学生素养
我们把学校现有学科资源、校内外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整,开展基于项目的学生社团活动,我们在“人文素养”“艺术涵养”“自然科学”“志愿服务”“社会服务”“强体健德”“勤手健脑”七大类26个项目上开发资源,建立社团,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进行多元发展。
1.组建: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我们将社团定位为学生自组织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组织社团,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安排活动内容、招募活动伙伴、聘请指导老师等等。社团因兴趣而聚,因活动而聚。学校主要负责提供活动场所、保证活动时间(周三下午15点至16点30分)、搭建展示平台、组织评价考核、培育优秀社团和凝练社团文化等。社团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在实施素质教育、丰富课程资源、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信上逐渐显现出积极的影响。
2.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学生开展有影响、有特色、有创新的社团活动,达到让社团成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目的。不仅如此,我们还结合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等开展社团成果展示活动,确定“社团活动展示日”,以活动展示、图片展示、公演展示、比赛展示、作品集展示等形式集中分享各社团成果。并根据社团活动情况,评选“精品社团”。这都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活跃了校园生活,繁荣了校园文化,使校园成为同学们兴趣培养的乐园和快乐学习生活的天地。
3.内容:培育课堂学习的激活因子。在社团活动中,学校鼓励指导教师适时、适当地渗透与学科教学有关的学习内容和技能,让社团团员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今后课堂要学习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当课堂教学涉及這些知识与技能时,分散在各个班级的社团团员就成了课堂合作学习的激活因子,他们一边反刍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一边引领同伴学习。在他们的带动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差异就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就能真正落地。
4.评价: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水平。良好的评价激励机制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富有工作积极性,提高社团的运行效率,使得社团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让社团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我们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管理与评价,建立社团考核奖惩制度,要求各社团明确工作目标,每学年进行注册考核,评选校园“十佳”社员,张榜表彰,社团负责人可以参加优秀学生干部的评比,在各种评比奖励中享有优先权;对学生社团组织者进行培训,适度开展社团之间的团体活动和团体竞赛,对优秀的社团、社团组织者及相关个人、指导教师进行表彰,积极推动与本区域学校社团及负责人之间的交流活动。
三、各显神通、各美其美:荟萃课堂教学智慧
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我希望看到的课堂教学不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而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在一定的规范内鼓励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改变课堂教学行为,培育适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文化,促进课堂教学转型。我校积极推进两项工程:一是全面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先学后教、合作互动、当堂达标”。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二是全面推进分层走班授课制,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编制学科教学班级,这样就能保证学生的合作学习得到有效组织。
(一)稳步推进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学生在经验、知识、技能上的差异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在课堂互动中彼此交汇相融,从而影响同伴的经验生成、知识积累和技能获得。
1.设计学习任务清单。我们要求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编制学习任务单。任务单由五部分组成:一是学习目标,把课程标准转化为阶段性的课堂教学目标;二是课前任务,这不是简单的预习,而是通过课前的任务完成,帮助学生反刍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相关经验,从而来帮助他参与课堂活动;三是课堂导学,教师根据学生前置任务的完成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学生已经学会的东西教师不讲,有部分学生学会的东西让学生来讲,大多数学生没有弄懂的东西教师着重讲,讲课做到有的放矢;四是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及时评价;五是课后任务,在完成必要的习题训练作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相关问题,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在开展项目学习时,学习任务单也就是项目说明书。任务单在课前适时下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做好准备。
2.明确教学五个环节。逐步确立了互查自纠、合作互动、分享点拨、梳理归纳、训练应用的“五步”教学环节,每个环节的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都有基本要求和学科要求。让学生明白课堂中学的流程,教师明白课堂中教的流程。
3.组建学习互助对子。组内不但要推选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组织小组各项活动,而且还推选学科学业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担任“学习首席”,在小组活动中处理同学的“疑难杂症”,同时还将学习基础好的A学生与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B学生结成“互助对子”。要求课堂陈述时,B学生先发言,A学生补充;面批作业时,A、B两学生都到场。小组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对子就是共同体中的小单元。这样就能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形成学生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评学生的自主学习氛围。
4.制订教学行为规范。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组织充分的交流、讨论、探究等活动,要学会倾听学生的陈述,关注每个细节,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恰当的帮助。对学习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要求教师在学生思维的强度、深度和广度训练上加量提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此基础上,学校制订了一堂好课的“校本标准”,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改革,全面促进学校课堂教学的转型。
5.开展阶梯分层培训。为了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学校派出骨干教师赴浙江观摩课堂教学,分两批组织教师赴木渎实验中学进行全员培训。校内,对学习小组的组长进行培训,分学科对“学科首席”进行培训,最后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学生知道课前、课中和课后做什么、怎么做,从而尽快适应转型后的课堂。
6.强化协作互动意识。小组合作、结对互助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平时的各类活动,都以互助对子为单元、以课堂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不断强化学生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默契度和有效性。
(二)有序实施分层走班教学
实践证明,若学生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差距太大,则很难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学习困难生在课堂活动中常常被边缘化。为此,学校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即活动类课程按行政班级(均衡编班)授课,考试类课程分层走班(按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编班)授课,一方面达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目標的达成率;另一方面,让学习基础差距不大的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使他们彼此都能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
1.目标分层。要求教师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教学目标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有余力的优秀生的学习目标是“达标加拓展”,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加深、加难、加宽,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其学习品质;中等生的学习目标是“达标加提升”,在达标的基础上适当强化变式训练,提升其学业成绩;学困生的学习目标“保底加达标”,降低坡度、放慢速度、多设台阶,教学重点放在各科核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夯实“双基”,帮助他们达成基本的学习目标。
2.活动分层。分层走班教学在活动设计时,针对优秀生,关注的是借助活动让学生反刍生活经验和前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同伴互助,自主构建知识、掌握技能,获得愉悦感;对于中等生,关注的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进步感;对于学困生,通过活动,使其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获得成功感。这样就能满足各层次学生心理需要,就能激励各层次学生朝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方向努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
3.测练分层。学校要求教师自己编制作业练习和测评试卷,不论是作业还是试卷的题目必须分三个层次,即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学困生必做基础题,中等生还需做提高题,优秀生全做。各层次的作业和试卷总的难度系数控制在80%左右,使得作业练习和教学测评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手段。
4.评价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采用了分层评价法,每个学习层次中都要表扬“学习优秀生”和“学习进步生”,让不同学业水平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沐浴评价的“和煦阳光”。
四、兼容并包、各彰其能:发挥评价推进功能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在师生的多边活动中,要看到老师与学生的智力强项,积极激发潜在的智力因素服务于当前的教与学,促进教师和学生都向着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向个性化地发展。通过评价让教师和学生认识自我,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达到教学的高效。
(一)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引导老师蹲下身去观察学生,努力挖掘每位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寻找和创造一切教育机会,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不断强化学生身上的正能量,激发每位学生内心深处的进取之心、向善之心。学校从五个方面量化评价学生的在校表现,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综合评议,激励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1.学校确定综合评价的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包括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权重20%)、身体素质与健身技能(权重20%)、学业成绩与学习品质(权重45%)、交往能力与合作态度(权重10%)、特长发展与潜能呈现(权重5%)。每个方面都有详细的评价标准、相应的分值和操作细则,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实表现赋分,操作性较强。
2.学校确定评价的职能部门。“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项目由德育处组织评价,“学业成绩与学习品质”“交往能力与合作态度”“身体素质和健身技能”项目由教务处组织评价,“特长发展与潜能呈现”由德育处、团委组织评价。评价责任到岗,任务到人。
3.学校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奖励办法。学校借助电子游戏“闯关进阶”的方式,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评价和奖励。一是形成性评价奖励:积分可以兑换实用的奖品、电影票等。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可以向学校申请奖章,记录点滴进步。学校奖章分设五级,分别是四级进步奖章、三级优秀奖章、二级楷模奖章、一级领袖奖章、特级杰出学生奖章。学校典礼、重大活动、校际交流和升旗仪式时,要求学生佩戴奖章,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二是总结性评价奖励:学期末总分在优秀行列的操行等第就是优,以此类推;总分前几位的获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单项积分高的可以参评单项之星。
4.改变奖励方式。各种奖励既不是教师指定,也不是同学推荐,而是学生自己根据积分,向学校申请,由学校积分考核评价职能部门进行审核,张榜公示。在全体师生没有异议的前提下进行表彰。奖励做到“进步不设上限,争先无须恐后”,只要努力,都会受到奖励,激励学生“积跬步行千里,每天进步一点点”。
作为学生,也许学习能力有强弱,品德修养有高低,但他们必须有一颗进取之心。通过这种“积跬步行千里”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积极进取,挖掘潜能。同时,基于小组合作的背景,在团结协作中,提升自我和组员的进取心。
(二)绩效考核激励教师可持续发展
我校制订《教职工绩效评价考核及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对教师的师德素养、德育工作、教学能力、教科研成果、培训情况、培养特长生及合作互助品质等进行全面的考核,逐步形成切合学校实际的评价考核奖励机制。
1.以评价考核奖励为导向引领学校的价值取向。学校对于教师的绩效评价考核一分为二,60%考核教师的学科教学工作,40%考核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全员育人工作。学校领导既是学校的管理者,同时也是普通的任课教师;教师既要完成学科教学工作,同时还要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引导每个教职员工都要做到“教学管理结合,教书育人兼顾”。
2.以团队捆绑式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助推教师共同发展。不管是学科教学工作,还是参与学校管理、全员育人工作考核,都分成四个板块:横向分成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纵向分成团队与个人。这样,每个教师的绩效就是由8个板块构成。学科团队的考核以任教学科的年级备课组为考核单位,参与管理、全员育人工作团队的考核以任教班级的教师组合为考核单位。对一个教师的评价,既要看他所在团队的总绩效,也要看他自己在这个团队中做出贡献的大小。
3.以资助专业成长为手段推动骨干教师快速发展。对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与考核,旨在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新型骨干教师队伍。由于绩效工资制度的限制,对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校没有权力进行物质奖励。所以,学校采用资助他们参加高层次的继续教育或培训、为他们添置专用教学设备、建立专用教室和推荐参与教育科研交流等方式,变奖励为资助,促进骨干教师快速发展,从而全面带动我校骨干教师队伍的壮大和提升。
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融合教育管理策略
我始终以“人性向善”的视角,通过制度建设和人文关怀并举的方式,精心呵护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因为我认为学校管理不是靠个人,而是靠团队;不是校长的包办,而是校长的放手。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是我一贯秉持的管理作风。
1.唱点“高调”,勾勒发展的美好愿景。人们常说“人是为理想而活着的”。学校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又是广大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因此,学校首先需要一个着眼于长远发展的美好愿景。学校管理者应该未雨绸缪,站在更高的高度,以理想主义者的心态勾勒学校的未来,必要时要唱唱“高调”,以学校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激励全体师生为共同的愿景而努力,让学校充满活力,让教师产生动力,让学生看到希望。
2.留点“空白”,培育团队的实干能力。首先,校长确立自己管理这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顶层设计,设定一个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让各条线的领导和广大教师预先知道学校发展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次是发动全校教师群策群力,在求同存异、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共同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这样不但减轻了校长的工作负担,进一步促进办学理念的完善,更重要的是把校长的思想理念逐渐转化为整个管理团队行为,甚至是全校教师的自觉行为,这不仅在实践中锻炼了管理团队的能力,也形成了学校和谐发展的向心力。
3.戴点“高帽”,协调内外的和谐关系。教师工作是一种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工作,它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无私奉献,但教师也是一个社会人,他既要面对学校内部激烈的竞争,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难免会出现情绪化波动。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工作具有重复和不断循环的特点,在一定工作年限后,往往會产生“职业倦怠”。校长这时可以给教师戴点“高帽”,帮助这些教师对自我职业发展进行认真分析定位,用专业成长、目标激励、高水平培训等激发其内心的激情,并给他们搭建更高的施展才华的平台。
4.做点“傻事”,激发教师的民主意识。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翁。教师代表大会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的有效方式。但我们学校教代会的代表是全体教师,每一位教师都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也许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件“傻事”,因为这可能会对学校新制订的一些管理措施的审议通过造成一定的阻力,但是我认为这样更能充分体现广大教师真实的意愿,督促学校领导做好本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化解矛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作用。
5.装点“糊涂”,显现管理的刚柔相济。教师工作是一种良心工作,很多具体工作是难以量化的。作为学校领导,在制订相关管理制度时,需要考虑教师工作的具体特点,留一点弹性,甚至可以故意让教师找到一些可钻的“空子”,给广大教师感受到更多的人性化关怀。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形成的学校和谐氛围,不仅能保证教育教学的有效进行,更凝聚了广大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其实,学校真正需要的不是“管”而是“理”。张弛有度、人文关怀是我学校管理的经验总结和理想追求。
总之,教育的管理永远是基于人,是为了人、依靠人、造就人。教育的力量来源于学校内外,教育的资源需吸纳不同层面的有用元素,人才为我重用,资源为我利用,百川汇海、四海乘风,融合天时地利人和的积极因素,汇聚八方资源,这样才可能开发开设校本化优质课程,创新建设生本高效的张力课堂,总结提炼适切发展的评价体系,优化校本特色的管理策略,建成师生共同期待的兼容并包、和谐圆融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