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源头活水

2017-06-08何杏茹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小学数学

何杏茹

摘 要:教师在课堂中经常有意识地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经过适当的筛选和一定的教学加工,把它们变为课堂上源源不断的活水,使课堂活起来,让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巧用源头活水,可以适用文本资源,体现数学的趣味性;活用生活资源,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引用学生“错误”资源,体现学生主体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生活中需要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必不可少。数学课程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改革,不断推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改革课程的推进,教师的作用必不可少。教师的角色必须从原来“满堂灌”的授课者转化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既要面对新课程,又要使数学课上得精彩,让学生学得轻松。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数学课程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数学教材,而是需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与利用各种有助于数学教学活动的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从我国课程改革的形势看,尽管许多教师都意识到课程资源很多,范围很广大,但对于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利用,教师们还缺乏一定的意识和主动性,这造成了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被闲置和浪费。因而,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经过适当的筛选和教学加工,把它变为课堂上源源不断的活水,使课堂活起来,让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

一、适用文本资源,体现数学的趣味性

文本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设计参考书,教学配套的教师用书等,这些书籍都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引,是教师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参谋者”。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的教科书已不是板着那副“刻板”面孔的一个个枯燥且抽象的概念、定理、法则、公式……以前的教科书常常反映了“数学知识与方法对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是同样的”这样的数学教学理念,而新教材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内涵与形式——不再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时的模仿对象,而是以每节课的知识点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配上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图,再添加一点色彩与动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2013年教育部审定的新教科书着重选取富有儿童色彩的素材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教科书注重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色彩且具有趣味性的数学探究活动,所设计的教学情境、主题图的内容都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画面的取材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引人入胜。例如,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58页的游乐场中骑木马、第38页的校园一角,以及一年级下册第8~9页游园会的情境图等,这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活动情境。在这些熟悉的活动情境中包含有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努力探索。通过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猜猜图中的人物说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思考,收集相关的数学信息,从而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标志,即积极参与操作、讨论、交流等探索活动。同时也包括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如在教学《克与千克》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一枚1角硬币,看一看,估一估,掂一掂,感觉1克的重量,再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实物,通过观察、合作、交流,互相掂一掂,说出自己的感觉,很快就学到“克与千克”的知識重点。这样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

二、活用生活资源,展现数学的现实性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老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还指出:“利用社会生活资源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课堂以外的数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经历,开拓学生的数学眼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数学的学习变得生动、直观,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捕捉生活,体会数学

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如何给学生一双有智慧的眼睛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其重要。例如,在教学《量的计量》整理与复习一课时,教师在经过课堂上一番流畅的整理与复习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并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将其描述出来。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实物,高高地举起小手。“我带来了一盒牛奶,我知道了这瓶牛奶的净含量是250毫升,生产日期是今年3月25日,保质期是6个月,通过量度知道这个瓶子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10.5厘米,计算出它的体积是252立方厘米……”“你们看,我带来了一块巧克力,这块巧克力的长是15厘米,重52克,生产日期是今年4月15日,保质期为180天,得在10月12日前食用……”就这样,学生通过课前对生活的捕捉,结合生活调查和课堂汇报,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与计量单位的联系,巧妙地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具体化了。

(二)回归生活,应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在授课完以后,应多让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一课后,教师结合“六一”儿童节将来之际,让学生调查统计同学们喜欢的游园活动,并记录下来。学生们兴味盎然,一下课就拿起铅笔与本子到同学中间不停地发问与记录,记录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在汇报结果的同时还对同学们的爱好情况做了分析:“喜欢XX活动的同学最多(最少),喜欢XX活动的比喜欢XX活动多X人……”并做出了适当的评价,一举多得。这样的教学,教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具体有趣,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引用学生“错误”资源,体现学生主体性

某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教‘3+2=5的教师是合格教师,教‘3+2=?的教师是好教师,而教‘3+2=6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惧学生的“错误”。“错误”也是一种资源,也有它的教育价值,只要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资源时,“将错就错”,因势利导,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面对学生的“错误”,有部分教师不是大声训斥学生没听课,就是马上给出正确答案等。这些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都不正确,前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后者就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两者都不可取。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正确地对待“错误”资源,收获截然不同。例如,笔者带全班做这样的一道判断题:“一个杯子的容积与体积相等。( )”练习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胸有成竹地说:“这句话是对的,因为一个物体的容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显然这个同学的回答是错的,但笔者没有马上进行肯定或否定,只说了一句:“嗯,说得不错。”接着环视全班同学,同学们有的微微点点头,有的皱皱小眉头,似乎有什么话想说。过了一会,同学们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这句是错的。”学生说。“错在哪里?”笔者接着问。“没错,容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XX说得对,但是计算这两者的数据的量度方法是不同的,计算容积的数据应该是从容器的内部量的,而计算体积的数据是从物体的外部量的。所以这句话是错的。”这位学生大声地回答说。笔者继续问:“还有补充的吗?”接着,还有同学说:“容积与体积的定义都不同,体积是指……”就这样,一开始,笔者没有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与否定,而是把主体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判断,自己评价,教师只做学生的指导者,共同探讨题目的正确答案,让学生印象深刻。

结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资源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要使学生喜欢数学,就要使课堂改革、创新、精彩、具有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教材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各种课程资源成为课堂上的源头活水,从而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精彩纷呈。

猜你喜欢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小学数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天台县忍冬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云南食用花卉开发利用浅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