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笋壳代替木屑栽培秀珍菇试验
2017-06-05卢建坤吕新华
卢建坤,吕新华
(福建省龙岩市农业学校,福建 龙岩 364000)
毛竹笋壳代替木屑栽培秀珍菇试验
卢建坤,吕新华
(福建省龙岩市农业学校,福建 龙岩 364000)
通过四因素四水平和三因素二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处理3、处理4、处理7、处理8的秀珍菇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的产量,经试验统计分析,优选方案为A2B4C3D2E2F2G2。
笋壳;秀珍菇;栽培;试验
全国竹笋壳产量估算有180万t[1],大部分抛弃在路旁沟边。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严重污染环境。龙岩市毛竹蓄积量2.4亿株,是福建省三大林区之一。在龙岩市竹子和竹笋被开发利用的百分率较高,但笋壳的利用率非常低,甚至被当作垃圾处理掉。根据试验分析竹笋壳的脂腊质含量为1.33%、水溶物含量为7.73%、果胶含量为0.82%、半纤维素含量为28.12%、木质素含量为20.34%、纤维素含量为41.66%[2]。
目前龙岩市正加强对木屑市场的监管,采用非木质替代料栽培食用菌是食用菌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农副产品资源化的重要方面。本试验用毛竹笋壳代替部分木屑栽培秀珍菇,一是为了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二是寻找食用菌栽培的替代原料,保护环境,变废为宝。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设备
粉碎机、高压锅、超净工作台。
1.2 主要原料
木屑、麦皮、棉籽壳、笋壳、玉米粉、石灰。
1.3 供试菌种
供试菌种由江苏高邮食用菌研究所提供。
1.4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四水平四因素和二水平三因素共16处理的正交试验,见表1,其中四因素分别为品种、笋壳、棉籽壳、木屑,三因素分别为麦皮、玉米粉、石灰,每个处理10袋,设3个试验重复,每袋装料1 000 g,含水量60%。
表1 试验因素及其水平
1.5 试验时间
时间:2014年9月9日~2015年5月24日。
1.6 试验过程
1.6.1 拌料装袋
笋壳按干料计算,事先进行粉碎,按配方拌好料后,用17 cm×33 cm筒袋,每袋装料1 000 g,含水量60%,装袋后灭菌,冷却到室温,在超净工作台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接种。
1.6.2 发菌及出菇管理
按常规方法发菌和出菇管理。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第1潮、第2潮菇出菇间隔时间及其产量与总产量的比值分析见表2。
在表2中,从秀珍菇的菌丝生长速度来看,处理1的菌丝生长速度最慢,平均3.21 mm·d-1;处理14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平均13.73 mm·d-1;处理3、处理4、处理7~处理10、处理14、处理15的菌丝生长速度大于9 mm·d-1。其它处理的菌丝生长速度均小于8 mm·d-1。
从表2中第1潮、第2潮菇出菇间隔时间及其产量与总产量的比值分析数据中可以看出,处理10与处理16、处理9、处理6、处理4、处理2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7、处理15与处理16、处理9、处理6、处理4、处理2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8、处理11、处理13与处理7、处理15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5与处理8、处理11、处理13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5与处理12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
表2说明第1潮、第2潮菇出菇间隔的时间,影响其产量与总产量的比值。结合各个处理的平均产量来看,第1潮、第2潮菇出菇间隔时间不宜太短。L(44+23)试验数据分析计算结果见表3、表4。
表2 第1潮、第2潮菇出菇间隔时间及其产量与总产量的比值分析
表3 L(44+23)试验数据分析计算
从表 3的极差中可以看出,试验结果∑xi= 3 870.52,P=936 307.82,QT=1 019 056.96。对试验结果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因素是C>B>E>G>A>D>F。也就是说在此次试验中,对试验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棉籽壳,接着依次是笋壳、麦皮、石灰、秀珍菇品种、木屑和玉米粉。方差分析见表5。
利用DPS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表5)可以看出,在本次试验中因素A、因素B、因素C、因素E对秀珍菇产量的影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也就是说本试验中,秀珍品种、棉籽壳、笋壳和麦皮对秀珍菇的产量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因素D、因素F对秀珍菇产量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木屑和玉米粉对秀珍菇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因素G对秀珍菇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说明石灰对秀珍菇的产量影响显著;经LSD多重比较(表3)可知,处理3、处理4、处理7、处理8与处理14间秀珍菇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产量最高,处理3、处理4、处理7、处理8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处理14与处理13间秀珍菇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13与处理9、处理12间秀珍菇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但处理9与处理12间秀珍菇产量差异不显著,处理9、处理12与处理10间秀珍菇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10与处理2、处理15间秀珍菇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2、处理15与处理5、处理6间秀珍菇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处理5、处理6与处理11、处理16间秀珍菇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但处理5与处理6,处理11与处理16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11、处理16与处理1间秀珍菇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处理1秀珍菇产量最低。从生物转化率来看,处理3、处理 4、处理 7、处理 8的生物转化率分别是88.26%、83.766%、83.59%、86.15%,其它处理的生物转化率都在70%以下。
从污染率方面看,在菌丝生长阶段,处理2、处理3、处理 4、处理 6、处理 7的污染率分别是11.76%、9.00%、9.60%、12.21%和3.00%;在出菇阶段,处理1在菌袋还没有全部出菇,就开始污染并迅速漫延至全部;从出菇周期方面来看,出菇周期50 d以上的处理有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9、处理10,它们的出菇周期分别是56 d、53 d、54 d、56 d、56 d,处理5和处理6的出菇周期分别是36 d、38 d,其他处理的出菇周期都在30 d~35 d。
表4 试验分析结果
表5 正交设计方差分析表(完全随机模型)
3 结论
从菌丝生长情况来看,秀珍菇105栽培以处理3、处理4的配方为宜,秀珍菇16栽培以处理7、处理8的配方为宜,秀珍菇188栽培以处理9、处理10的配方为宜,秀珍菇16栽培以处理14、处理15的配方为宜。菌丝生长速度快的出菇产量并不一定最高,但菌丝生长速度慢的出菇产量一定不高。
处理1可能是由于主栽培料全部是笋壳,其粒径小,培养料过于紧实,透气性差,导致氧气不足,菌丝生长缓慢,在出菇期培养料中喷水,加剧了氧气不足程度,导致全面污染。
从生产效率方面来看,处理3、处理4、处理7、处理8都达到目前常规生产水平,从出菇时间来看,处理3、处理4的持续出菇时间为53 d和54 d,处理7、处理8持续出菇时间为35 d和32 d。
在本试验中,经过统计分析,综合考虑成本和时间因素,认为优选方案为A2B4C3D2E2F2G2,此方案在本次试验之外,建议对优选方案再进行试验验证。
[1]周兆祥,田荆样,赖椿根.笋壳化学成分[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1,8(1):54-59.
[2]周晓洁,李建强,陈延兴.竹笋壳化学成分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223(1):1-3。
S646.9
A
1003-8310(2017)03-0081-03
10.13629/j.cnki.53-1054.2017.03.020
卢建坤(1973-),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食用菌教研与技术推广工作。E-mail:13850666151@163.com
2017-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