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融资模式中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构建
2017-06-03吴晶妹赵睿
吴晶妹++赵睿
摘要: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融资困境,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基础上,厘清了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与不足,并应用三维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改良,以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关键词:信用评价;供应链融资;中小企业
一、 引言
供应链金融理论的提出,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有机构预测,供应链融资业务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0%以上,到“十三五”规划完成时,在我国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4.98万亿元。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的出现和发展对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信用评级作为融资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还不健全,还没有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供应链融资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进行研究。
二、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
深圳发展银行在2000年前后率先对供应链金融理念进行了系统性地诠释。随后,该模式迅速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全国延伸,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去一降一补”的时代背景下,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广大金融机构和大批中小企业踊跃加入到供应链金融的大潮当中,能否融入供应链的环境,成为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该模式之所以能顺利开展,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深圳发展银行2005年的总资产为2 292.16亿元,到2013年已经增长到18 917.41亿元,净利润也由当年的3.52亿元增长了42.3倍。这段时间正是该行大规模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时期,该银行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健康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了。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机制的供应融资模式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就是金融机构通过供应链将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综合考虑,将资金流有效整合,改变了传统的将大中小型企业一刀切的模式,进而提供更加科学、安全的融资方案;同时,有效弥补了中小企业在信用观念、举债意识、偿债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使之更加便捷地获得金融机构更多的资金支持,赢得更多的商机。按照组织结构划分,供应链融资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1. 有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模式,即“1+N”模式。无论从生产角度还是金融服务角度来看,供应链都是由供应、制造、分销和零售等各个环节上的不同主体组成。所谓“1”就是这个链条当中的核心企业,或规模最大,或信誉最好,或行业地位最高,或资金最为雄厚,其一举一动都会对链条上的资金及物流等造成举足轻重的影响。换句话说,核心企业可以通过其强大的综合能力,能够与相关中小企业——也就是“N”,在生产关系和具体业务上联合构建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供应链生态。在“1+N”模式中,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供应链的伴生网络关系,将“1”的信用导入上下游的“N”,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只要“1”符合银行的评级授信和信贷审批条件,相关的“N”只要与“1”之间存在真实交易便可获得银行授信。也就是说,“1”在利用其经营和偿债能力、良好的声誉获得与商业银行间稳定的信贷关系后,间接为上下游的“N”提供了信用担保,使之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从而有效解决供应链资金失衡的问题,达到银行与企业双赢、多赢的目的。
2. 无核心企业的战略联盟式供应链模式,即“N+N”模式。也称为“N”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供应链上不存在突出的核心企业。供应链条上的中小企业们为摆脱“单打独斗”的困境,相约“抱团取暖”,通过互保机制变成一个实力较强的整体,发挥集群效应,放大自身优势,增强信用水平,以此方式向银行申请信贷支持。但是“N+N”模式也有显著的缺陷,供应链整体信用很容易因为其中某家企业出现信用等级下滑而出现下滑,而想要保住单个中小企业信用的稳定性是非常困难的。商业银行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通常更加青睐“1+N”模式。
三、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与不足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长期由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各自领域内进行归口管理,他们对该行业的创立、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毋庸讳言,在各部門监管理念、手段和力度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如此“多头管理”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如评级机构没有统一评判标准,个别评级机构专业程度不高,甚至存在利益监控真空,“花钱买评级”的案例。在2016年间,信用债市场出现违约潮,评级行业的乱象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2016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发改委、银监会发布《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是信用评级行业主管部门,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对信用评级业务实施监督管理。比较遗憾的是,其中并没有对具体的信用评级指标做出更新、更科学的规范。目前信用评级行业主要依照人民银行2006年颁布的《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来开展业务,其中明确规定了借款企业信用评级六大指标(表1)。
在对大型企业的信用评价上,不同评级机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通常根据实际情况,在《意见》六大指标中选取其中几个易用比率衡量的一级指标来进行评级,特别是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经营能力,但在二级指标选取上的差异稍微明显一些。
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有的机构选择与大型企业相同的评价体系;有的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目前多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能力的评价仍然集中在财务状况方面,而且在行业上也没有加以明显的细分,这种方式不仅反映不出企业对其上下游的辐射和影响力,也难以对其发展潜力做出综合的、准确的判断。供应链融资的出现,为中小企业找到了新的融资途径,但是现有的商业银行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实务操作中却面临着一些矛盾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现代企业不论大小,在运营目标、生产经营等方面有相通、相同之处,但针对不同的企业个体的评价更需要看到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对中小企业采用与大型企业相同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必然会得到较低的评价得分。
二是个体与整体的矛盾。传统评价体系是以单个企业作为评价对象来运行的,但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将个体置于整体当中并进行综合考察,除了考察个体企业的经营和盈利能力、成长性、信用记录等方面的内容,也考察该企业的服务对象、交易对手、实际控制人的相同内容。
四、 供应链融资模式与三维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如前文所述,面对供应链金融和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传统孤立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需求,亟需建立一个新型的、规范的、完整的信用评价体系,充分考虑供应链的结构特点,统筹考虑全面性、科学性、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原则,科学地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评判指标,从根本上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相关业务奠定健康和稳定的信用基础,促进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携手共赢。
吴晶妹(2009)的创新性地提出了三维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表2),经过多年推广和应用,已经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可,可以以此为基础来构建供应链融资模式中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三维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最初是针对各种类型企业的共性特征来提出的,在后来的应用中也会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来进行动态调整,增加或者减少相应的指标,特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而一级指标维持“三维”不变。对此已有机构和学者进行过论述,在此仅针对供应链融资模式和中小企业的特征来进行分析。
无论是“1+N”模式还是“N+N”模式,其本质都是在供应链上通过交易行为将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上各个企业组织协调起来以提效增信,其中企业之间的互相履约便成为构成供应链的基础,因此,“供应链合作水平”应当作为二级指标纳入“践约度”的范畴。综合考虑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细化其三级指标。
1. 核心企业信用。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龙头,对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信用水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必须重点分析研判,可以采用傳统的三维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打分。
2. 合作时间。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能够充分反映出中小企业之间的默契程度、依赖程度和稳定性,显而易见,当彼此存在良好合作的情况下,企业不会轻易更换合作伙伴。
3. 订货量比率。该比率越高越能说明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其他企业对其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可以用核心企业当期与该企业的订货量占核心企业总订货量的比率反映出来。
4. 订货量增长率。也就是核心企业在该企业当期订货量较上期订货量的增长程度,增长程度增高也就意味着其在供应链中的被依赖度更强,有着更好的合作前景。
5. 订单完成率。在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不可避免地会依照宏观形势和市场需求来动态调整订单,这就要求接单企业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可以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该比率即完成订单数量与接收订单总量的比值。
6. 产品合格率。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可以通过其符合国际、国内或行业内标准的产品数量占产品总量的比例来体现。产品合格率高的企业受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欢迎程度更高,在链条中的地位更难被替代。
7. 产销比。产品销售量与产品生产量的比值能够充分说明中小企业被市场的接纳程度,是企业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的综合体现,能够展现出该企业与其他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实力对比情况。
8. 信息共享程度。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和企业间的信息管理系统兼容性能够体现出信息共享程度,即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与订单完成率类似,可以体现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从理论上说,该指标应该是被共享的信息量占总信息量的比率,但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则需要高端的信息技术加以支撑。
将上述指标通过综合评议和专家打分之后,可以将依赖度指标、产品竞争力指标、适应性指标、运作效率指标合并为“供应链合作水平”,作为三维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纳入践约度的范畴,同时将核心企业信用、合作时间、订货量比率、订货量增长率、订单完成率、产品合格率、产销比、信息共享程度作为其三级指标。整合后的三维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情况如表3所示。
五、 相关政策建议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较国外起步较晚,但已经在政策制度上已经趋于完善,具体评价方法上也有了较为成熟的成果,如三维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但也要注意到在细致程度上还有较大进步空间,特别是在应对供应链金融等新型模式方面还需要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包括学界共同努力研究完善。一是完善征信与评级制度和体系,加强对整个链条的综合把控,充分考虑供应链中企业的资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以及供销业务、物流运输的流畅程度,保证优质的核心企业为授信方背书。二是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加强稽核检查,防止以信息不对称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库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对信贷资金发放及使用情况的跟踪,提升监管水平,从而将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是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经营能力,不断改造升级生产经营技术和管理能力,提高企业运营透明度及核心竞争力,带动供应链整体质量的提高。四是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文化建设,进而充分调节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信用关系和信用行为,让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认识到失信行为的危害,自己参与健康市场环境的建设当中。
参考文献:
[1] 吴晶妹.现代信用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吴晶妹.三维信用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
[3]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18.
[4] 周再清,钟翼,欧阳国良.供应链上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0,(11):100-108.
[5] 毕毅,庄毓敏.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J].中国金融,2010,(14):8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项目号:10JJD790012)。
作者简介:吴晶妹(1964-),女,汉族,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用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赵睿(1986-),女,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信用管理。
收稿日期:20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