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与现实路径研究

2017-06-03张博黄璇任宛竹

现代管理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走出去供给侧改革

张博++黄璇++任宛竹

摘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是解决我国农业供求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国内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农业“走出去”的背景及发展状况,论证了农业“走出去”对于推进国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随后从战略目标、投资主体,投资领域,投资区域,投资模式方面探讨了我国农业“走出去”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供给侧改革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虽然呈现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但农业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却日益突出,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严重脱节,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的农产品发展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过度依赖进口。随着我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放度与参与度增加,国际低价农产品对我国农业的冲击与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在国内外市场双重压力下,我国农业产业矛盾进一步加剧,粮食市场更是陷入了高产量、高进口、高存量“三高并存”的困境。2016年与2017年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为破解农业发展困境指明了大方向。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短缺,资源环境承载力已快达到极限,而随着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国内对农产品的需求却日益增长,必要要求我国农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加强农业对外投资深度参与国际分工,统筹利用全球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产量,降低生产成本、调整农业结构。加快我国农业“走出去”步伐,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实现“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是解决我国农业供求矛盾、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选择与必然要求。

一、 我国农业“走出去”背景与发展现状

1. 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增加,供求不平衡矛盾加剧。自2004年我国农产品市场进口额首度超过出口额后,农产品贸易持续出现赤字,贸易逆差呈现常态化,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过高。总体来看,2006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呈不断上升趋势,2015年在全球市场波动的影响下略有回落。与农产品出口增速相比,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速更快,贸易逆差呈现持续增加趋势。

我国农产品市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平衡、有效供给不足是导致贸易逆差存在的主要原因。基于资源禀赋的差距,我国农业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严重不匹配,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多年连增,但国内市场对农业产品需求缺口却持续扩大,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突出。在2015年农产品高达457.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中,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占绝大多数,其中,2015年我国对大豆、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的进口量分为8 168.43、431.23、81.78和81.44万吨。由于农业资源禀赋的限制,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无法满足油料作物、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需求,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以农产品进口比重最高的大豆为例,我国国内大豆产量一直维持在1 500万吨左右,而需求缺口自2010以来一直在5 000万吨以上并持续增加,加之国际市场上大豆产品在质量与价格方面上有很大优势,使得我国的油料类作物贸易赤字高居不下。

农产品的供给结构无法适应需求结构的现象不仅表现在不同农产品之间,也表现在同一种农产品的内部。国产农产品优质品种供给不足,无法满足消费需求,进口持续增加,而低端品种产量过剩,从而陷入高进口高库存困境。例如,从供给与需求总量来看,我国小麦并没有存在较大缺口,但优质品种产量比重低。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小麦进口量6 600万吨,出口量为1 100万吨,逆差高达5 500万吨,进口小麦种类多为我国产量较少的强筋和弱筋小麦。

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缺乏价格优势是导致贸易逆差存在的另一个原因。我国绝大部分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粮食价格比国际市场同类高出30%~50%,棉花约高出1/3,植物油高出30%~40%,糖类产品大约高出1倍。由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存在巨大差价,在国内外口粮品种巨大的价差利益驱动下,即使我国玉米、稻谷等农作物的产量充足,国内企业仍倾向于增加价位相对更低成本更小的同类产品的进口力度,国内小麦和稻米受配额内低价进口谷物冲击,导致大量积压。

2. 农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增长潜力大。我国农业“走出去”已有30余年的经验,尤其是在2007年农业“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提出后,我国农业对外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我国农业企业己经遍及全球,与多个国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在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资源合作开发,设立境外农业企业1 421家,重点集中在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和天然橡胶、棕榈、剑麻、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和远洋渔业捕捞等产业,累计投资达114.76亿美元。

图1描述了2006年以来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状况。由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2015年期间,我国农业对外投资总额快速提高,从1.85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5.72亿美元,投资流量翻了14倍,尤其是2009年~2012年期间,农业对外投资年增长率均在50%以上,发展迅猛。在这一期间,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累计金额由8.17亿美元快速增加至114.7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到33.97%。截至2015年底,我国境外农业企业的数目再创新高,达到1 421家,与2010年的数目相比翻了一番。相对近年来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绝对量大幅上升,农业领域对外投资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始终偏低,比重不足2%,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与增长空间。

二、 农业“走出去”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

推动农业“走出去”,对境外农业进行投资、合作、跨国经营,合理的借用国际农业资源,实现“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的目标,是解决我国农业供求矛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农业“走出去”是“补短板”——减小农业产品需求缺口的有效途径。上文的分析表明,我国的农业资源使用己经达到了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人均耕地资源和耕地质量不断下降,耕地面积不斷减少,仅靠国内的农业资源己很难满足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而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增长,我国国内农产品需求却将进一步增长,必然会造成粮食供给压力增加,农产品供给缺口不断增大。相对而言,东南亚,欧洲,非洲、南美等国家的农业资源丰富,地理环境优越,土地与劳动成本更低,开发潜力巨大。因此,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推进对外农业合作和境外农业投资,是缓解国内农业资源短缺压力,突破粮食生产约束,提高农业产量,减小农产品需求缺口的有效途径与必然选择。

农业“走出去”是“降成本”——提高农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目前,全球农业的长期过剩的格局基本形成,全球农产品市场将维持紧平衡条件下的低价格水平并“常态化”。我国农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过高,导致国内市场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造成我国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主要农产品过多依赖进口同时也导致国内农产品市场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加剧国内价格水平的不稳定。根据小岛清(1978)提出的“产业选择理论”,当一个国家的某些产业在本国处于或即将处于劣势地位时,会向其他国家正处于优势地位或潜在的优势的同一产业展开海外直接投资。通过对海外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建立境外垦区、海外粮食基地,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推动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直接投资海外市场,还能够有效地规避当地对我国农产品制定的配额和技术壁垒等问题,既为占领国外商品市场、获取境外农业自然资源创造了条件,又可以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农业公司,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参与度与主导权。因此,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是扭转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劣势,稳定国内市场价格,提高农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农业“走出去”是“去库存”——消除农业产品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除有效供给不外,我国农业结构性供需失衡的另一个表现为部分农产品生产过剩。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统筹国内与国际生产目标,转移过剩产能,推动农业供给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有效的全球农业生产布局,使得开放条件下的农业海外投资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发展目标。通过农业“走出去”,不但可以转移农业过剩产能,还能在更大的地域和市场范围内促进就业,实现国内就业转移,是发挥市场效率,减少农业库存,是开放条件下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解决农产品供给结构性过剩的重要手段。

三、 农业“走出去”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路径分析

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要从战略上进行总体布局。明确农业“走出去”目标,完善农业海外投资战略布局是探讨农业“走出去”现实路径的前提。农业“走出去”战略应考虑我国的资源禀赋、经济体量及发展阶段,以通过全球资源配置解决供需结构失衡,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升农业行业竞争力为目标,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围绕我国农产品市场现实状况进行全产业链投资,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具体来看,可以从投资主体,投资领域,投资区域,投资模式等方面来对我国农业“走出去”的现实路径进行分析。

从投资主体来看,我国农业对外投资早期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近年来非国有企业数量大规模增加,企业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在发挥国有农业企业对海外投资龙头作用的同时,更要重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作用。目前在我国从事境外农业投资开发的过程中,中小型企业越来越多的加入进来,通过合资、独资或者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境外农业开发与合作。融资能力差,投资金额低,应对风险能力差是目前制约我国中小农企开拓开外市场的主要瓶颈。为扩大农业对外投资,推动农业“走出去”,应强化对农业企业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农业领域资金支持比例、提高资金申请拨付率、拓展农业部门支持范围。

从投资区域来看,我国农业企业投资区位相对集中,对外直接投资合作范围不断拓展。截止到2014年底,对亚洲地区投资存量占我国农业投资总存量的一半以上,其次为欧洲、大洋洲、非洲,分别占15.3%、13.5%和11.9%。从国家来看,我国农业对外投资最多的是俄罗斯,其次是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澳大利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环境和资源禀赋各有特色,因此在选择农业对外投资区域时,应以企业战略规划为导向,落脚于农业资源、地缘、经济合作优势,结合企业自身实力,选择合适的投资区域。在选择投资区域时,第一,寻求资源互补,弥补国内供给不足。着眼于大豆、大豆、食用植物油、橡胶、棉花、原木等稀缺农产品以及优质谷物(小麦、稻谷和大米)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家,充分利用国外优势资源,建立稳定、可靠的境外农产品供应基地,减少国内资源缺口,缓解供需矛盾。第二,利用地缘与区位优势,政治与经济合作并重。在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选择中,地理上的邻近优势、类似的社会文化背景、良好的政治合作关系为“走出去”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在与我国周边国家合作时,这些优势使得我国在这些地区进行投资时具有更高的竞争力。要以俄罗斯、东盟以及“一带一路”沿线中的其他国家重点,立足当前农业合作基础,充分利用和挖掘合作潜力。第三,规避贸易壁垒,开展技术合作。借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直接进市场准入规则严格的国家和地区,不但可以规避壁垒减少贸易磨摩擦,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与发达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和其他各种优惠贸易安排,以达到保护扩大市场与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从投资行业领域来看,我国农业企业对外投资涵盖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等各个方面。在行业分布中,以种植业的比例最高,主要投资产品为大豆、棉花、天然橡胶、棕榈油等对外依存度高的农产品。在确定对外投资行业时,要统筹考虑整个产业整体布局,应该重点支持有利于补充中国全球农业产业链不足的境外农业投资项目。可选择在产业链中的关进环节进行投资,除生产加工等地产业链低端投资外,可以更多的投资仓储、物流、码头等领域,提高对国外农产品和农业资源的掌控能力

从投资模式来看,我国农业企业投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在前期对外投资阶段,投资模式较为单一,以创始投资为主,通过独资或合资的方式,投资于农业产业链低端产业,如开发耕地,建立牧场,加盖工厂等。长期来看这一投资模式并不利于提高农业企业产能与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在今后的投资阶段中,我国农业企业应以合作并购投资为主,创新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和发展当地已有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此外,国内农业企业之间也需加强沟通与合作交流,共享经验,通过多样化合作方式提高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 白睿,乔立娟,张倩,等.中国农业“走出去”金融支持体系与企业融资框架解析[J].世界农业,2016,(12):190-194.

[2] 陈伟.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及关键因素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14,(11):89-100.

[3] 仇焕广,陈瑞剑,廖绍攀,等.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44-50.

[4] 倪国华,张璟,郑风田.对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认识[J].世界农业,2014,(4):15-18.

[5]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合作分析报告[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6] 王浩,陈前恒,朱葛军.中国企业海外农业投资行为分析——基于企业的深度访谈调查[J].农村经济,2013,(1):65-69.

[7] 周道.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失衡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5,(6):118.

基金項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态约束下城市经济的最优规模:理论模型和实践”(项目号:71673014)。

作者简介:张博(1965-),男,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学;黄璇(1986-),女,汉族,山东省日照市人,北京大学经济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评估及环境经济;任宛竹(1987-),女,汉族,河北省衡水市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地方公共财政。

收稿日期:2017-04-11。

猜你喜欢

对外直接投资走出去供给侧改革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的影响
江苏省OFDI产业升级效应浅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征与导因分析
我国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