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
2017-05-30王永强
王永强
摘 要:由于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方面的原因,高职毕业生往往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依赖”“自卑”“从众”“攀比”等心理问题。为此,高职院校应创造提升毕业生自我效能的实践机会,并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定位、把握科学的求职技巧、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另外,高职院校还应主动协助企业转变不良的用人观念,为毕业生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2-0183-03
Abstract: Due to the society, family, school, etc., the graduat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easy to grow "anxiety", "dependent", "inferiority complex", "conformity", "competition"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employment. Therefore,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reate opportunities to enhance self-efficacy, pay attention to education of career planning,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addi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lso actively help enterprises to change undesirable personnel strategy and create a fair employment environment for graduate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graduates; employment psychology; coping strategies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
(一)焦虑
焦虑,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神经症状。由于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以来都处于相对严峻的状态,当毕业来临之时,许多学生开始感到很焦虑:一方面,当就业竞争压力来临之时,担心自己不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担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另一方面,由于在校期间未注意职业生涯规划,当就业来临之时,不明白如何去选择、去面对、去解决现在所面临的状况。总之,在毕业之际找工作的当口,经常处于情绪紧张的状态,难以静下来开展求职准备、积极应对择业活动,更有甚者,经常处于难于入眠的状态。
(二)依赖
依赖是指带有强制性的渴求,追求与不间断地从事某种活动,以取得特定的心理效应,并借以避免戒断的一种行为障碍。部分高职毕业生,毕业之时仍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还很模糊,在加上从小依赖父母,很多重大的决策都由父母代办。为此,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更容易自然形成依赖心理,把就业的压力转嫁到家长及老师身上。一方面,“等靠要”思想严重,不独立去分析并且去争取就业机会,而是一味地寄托于学校和家长,甚或在企业面试的时候还需要家长的陪同;另一方面,若出现就业不畅,他们往往把责任归咎于学校的不力、家庭的无能,而不从自己自己的身上查找原因。
(三)自卑
自卑指由于与合理规定标准或其他刺激物比较有差距,而产生了评价差异,进而导致的主观低落、悲伤等负面心理状态。高职毕业生就业期间,由于用人单位的学历要求、身高要求、性別要求等就业歧视行为而导致就业失败,若没有及时的心理辅导,他们往往容易形成自卑心理问题:为什么自己的学校不是本科院校、为什么自己所读的专业不是热门的、为什么自己没有一双好父母等,从而后续的就业更加困难。具体表现为:越来越不敢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不再主动与他人竞争,不能准确展示他们的优势与长处,如此反复,也就更加丧失了就业的机会。
(四)从众
从众是指在真实的或现象的群体压力下,从而改变自身行为或信念上,以取得与群体一致的心理状态。高职毕业生正处于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容易受社会潮流和他人观念的影响。在求职就业期间,往往容易受群体如专业、宿舍其他成员“权钱”“享乐”“专业对口”等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不顾及自己的实际情况,追随他人脚步:只要是社会上受追捧的职业或岗位,不管它们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与自己的专业相关,都竭力去争取。从众心理,使部分高职毕生为此而丧失了更加良好的就业机会。
(五)攀比
攀比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其他同学相比的心理状态。求职择业过程中,由于每个人学习状态、家庭环境以及能力和性格等方面差异,所碰到的机遇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1]然而,部分高职毕业生择业时,不考虑自己各方面的条件和其他同学的差异,也不深入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盲目和其他同学进行攀比:成绩我比他优秀,证书我比他多,他有什么资格、本事找到这样的工作,他行我也行!——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高职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丧失就业良机。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社会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主要集中在价值观、社会习俗和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等方面。[2]其一,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新的价值观体系又未能及时跟进,整个社会都处于相对浮躁的状况,“急功近利”“追求权钱”成为一种较普遍的价值取向。作为社会之中的一族,高职院校学生也不可能不受此影响。其二,长久以来,“学而优则仕”一直是我国的传统思想。为此,工匠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经常不受待见。作为以培养“工匠”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到目前为止仍然不受部分家长们的认可,其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其三,在学生求职就业过程,由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仍存在众多有法不执、执法不严等现象,理想与现实的心理落差,也是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就业辅导工作对位,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就会相对减少。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就业心理健康辅导,采取职业咨询、就业帮扶、心理辅导等多种措施,以帮助学生端正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理,从而顺利就业。但是,在部分高职院校,诸多不利于化解就业心理问题的因素依然存在:其一,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错位脱节,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时代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导致就业市场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突出;其二,职业类专业性实践缺乏,毕业生对自身素质与岗位需求的差距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其三,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不力,就业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不曾建立或形同虚设,毕业生就业心理疏导渠道不畅;其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缺乏认知,对专业就业前景缺乏信心;其五,就业指导类课程重视不够,课程建设缺乏创新,师资队伍“业余化”现象突出,教学实效性亟待提高。[2]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的助推因素。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方式。为此,除隐性投入外,年均1-2万元的直接投入,对众多普通家庭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高职毕业后,家庭对孩子教育投入的回报,难免存在一定的期许;由此传导到孩子身上,就成为了一种压力:我一定要找到份高薪的工作,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三年来对我的教育的投入!然而,众多父母及孩子并没有认识到,教育的回报有时并不能直接显现出来,它需要一个时间及过程的积累;与此同时,教育的回报形式也是多样的:既有未来工资待遇上的体现,也有处事方式的优化,自信心的获得等其他非货币化的心理体验的提升。另外,当前众多父母传统的就业观念:稳定的就业岗位、离家近的工作区域、不要受累的工作环境等,也极易使得高职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产生从众、攀比的心理。
(四)自身因素
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是造成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因素。一方面,部分高职毕业生由于自我认知能力不足,既不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观、能力等个性特征,也不知道用人单位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求职时的焦虑、从众、攀比心理突出。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影响,往往导致就业期望偏高,许多学生不愿去基层和艰苦的行业或地区工作,片面追求较高的工资收入和稳定的工作环境,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等作为选择标准;而在求职失败之后,往往出现焦虑、自卑等情绪,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竟争能力产生怀疑。[3]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重视入学之初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是高中毕业之后进入高校进行学习的,受普通教育定位的影响,他们大都对职业了解不多,对自己除学习能力有些认识之外,其他职业特性也知之甚少。为此,他们进入高职院校之后,急需解决“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如何了解自己的职业特质”“如何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等问题。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教育教学体系,要求每位在校生都必须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以科学的“职业目标”指引自己在校的学习与生活。
(二)创造提高毕业生自我效能感的实践机会
作为高考的“失败者”,自卑心理时常出现在高职学生的行为方式上;也正因自卑心理的存在,许多同学也因此丧失了绝佳的就业机会。为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及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创造条件,提高其自我效能的实践机会:增加对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安排,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具体的工作要领,增强其自身的综合能力,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真正的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使其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度、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4]
(三)教与毕业生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就业心理的问题,还是得自己来解决!为此,教与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很重要。所谓自我心理调适就是根据自身发展和环境的需要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控制、调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维护心理平衡,消除心理障碍。就业心理問题自我调适常见的方法有:其一,自我转化法。就是当就业不良情绪出现时,采取迂回的力式,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打球、聊天、画画、跑步等活动中去,以此来转移、减弱不良情绪;其二,适度宣泄法。当求职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自卑、依赖等不良心理时,找要好的朋友、老师倾诉以求得舒缓的方式;其三,自我慰藉法。求职时遇到困难或挫折,尽最大努力仍无法改变时,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来求得内心的慰藉;其四,松弛练习法。即在心理辅导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通过呼吸、打坐、催眠等方式进行放松训练,以帮助自己迅速减轻或消除焦虑、紧张、失眠、头疼等不良心理反应的方式。[1]
(四)开设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程
焦虑、自卑、从众等就业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高职毕业生对未来求职活动及新的职场生活环境不甚了解而导致的。为此,大三毕业之际,学校应开设涵盖就业形势、简历制作、求职礼仪、面试技巧、岗位认知等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期望、掌握科学的求职技巧、习得准确的职场认知等。另外,还应加强师资建设,注重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化、专职化的程度;积极广泛收集、发布就业信息,构建学生与用人单位沟通平台。
(五)协助转变用人单位的不良用人风气
由于有些就业心理问题是由于用人单位的不良用人风气而产生的,要较好的帮助高职学生解决这类问题,也需要学校协助政府、社会组织等,帮助企业转变用人制度,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其实,公平的竞争环境不仅能够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促进他们更好地就业,同时也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拔合适的人才。因此,国家劳动、财政、人事部门应加强监管,对“拼爹”“萝卜招聘”“户口限制”“年龄限制”等就业歧视现象进行严厉打击,从而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5]
参考文献
[1]段艳艳.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科技信息,2009(13):568-569.
[2]宋双飞.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化解途径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1-4.
[3]宋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探析[J].科技信息,2011(13):203,195.
[4]石懿.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实证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12-13.
[5]杨莲.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9):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