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探讨

2016-12-21许小军

亚太教育 2016年35期
关键词:就业心理新形势大学生

许小军

摘 要:在高等教育不断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就业形式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特有的心理状态或心理困惑,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调适就业心理的方法,对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维持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就业心理

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我国高等教育也告别了精英教育,走上了大众化教育轨道,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然而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GDP增速放缓。GDP增长所创造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大学毕业生的增长率。其次,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继续推进,全球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来激烈。另外,伴随我国经济改革的持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也将从根本上进行转变,许多毕业生将面临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新形势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导致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也容易产生许多就业心理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若干心理表现,探讨就业心理客观引导与自我调试方法,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心理,促进其正确择业,适应社会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几种表现

(一)理想定位与现实差距

在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激烈竞争中,大学毕业生的高期望与社会的低接纳之间容易出现不一致,而让他们产生心理压力。共青团曾联合全国近百所高校的调查表明,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就业期望过高的现象。另外,一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上出现了扭曲,使得他们的求职择业呈现功利化等不良取向。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一切向钱看”,“宁愿要大城市的一张床,也不愿要小城镇一间房”。功利化的就业倾向不仅导致就业的地区性结构失调,也使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国家的政策导向不相符合,增大了就业的压力。

(二)自卑心理与自大心理并存

自卑与自大这对矛盾的心理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常常相互交织,而且有时互相转化。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存在自负高傲的心理,对求职有过高的要求,不能客观地认识当前的就业现状,适当地对自己的择业标准进行调整。另外,有的大学生表现为对自己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在自我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一些自信程度比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遭遇一些挫折之后,可能会由原先的自负、骄傲转变为怯懦,进而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压力开始质疑,不敢主动参与竞争。

(三)焦虑迷茫心理与依赖心理

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缺乏对就业的充分准备,在面对各种选择到时候,也把持不定,同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在择业的过程中遭遇挫折而产生就业恐慌。部分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缺乏主动性,只能被动等待,希望机会突然降临在自己头上,具体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这样容易错失就业机会,贻误择业的时机。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客观引导与自我调适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其在择业之前没有做好相应的思想心理准备,在求职的时候不仅缺乏社会经验、就业技能,更欠缺就业心理调节能力。这要求大学教育工作者将就业心理教育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从一、二年级就早介入、早引导,适时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求职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能力,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到三、四年级,就业心理指导应由浅入深,逐步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状况及社会需求,适当地调整就业期望,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

(二)建立就业心理问题预警和援助机制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面对激烈和残酷的竞争,甚至屡屡受挫,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这要求教育机构要建立大学毕业生求职心理问题预警机制和援助机制,对于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事前预防,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针对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建立常态化的援助机制,帮助他们调整就业心理,实现顺利就业。

(三)大学生自身掌握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方法

自我心理调试则是个体针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掌握一些心理调控技能,主动地对自身的心理进行控制、调节,保持心理平衡。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和自身的一些就业观念的偏差,当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状态或心理障碍时,采取及时有效的心理自我调试方法进行调节,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潜能,维护心理平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常见方法主要有:自我宣泄、松弛训练法、自我转化法等。

(四)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调整期望值,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负面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求职择业观,比如功利化,片面地追求物质利益,追求过高的薪酬待遇,把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摆在了次要的位置,从而引起个人期望与社会需要的错位,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不匹配。大学毕业生应该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专业能力及自身性格和特长,对就业期望进行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定位,从而减少择业的盲目性和就业的随意性,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择业的过程中,核心和关键仍然是大学生的能力,需要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参考文献:

[1]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72-76.

[2]昌玉娇.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17:99-100.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就业心理新形势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浅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