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专业“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2017-05-30王梁宇
王梁宇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保障,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关注学生发展潜力的角度提出了“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学习力、思维力和实践力的综合培养放在首位,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并通过一系列配套的制度措施和活动平台将这种模式落到实处。
[关键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思·行”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3-0073-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3016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一批熟练掌握现代管理知识且具有较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现代应用型高素质管理人才。为适应社会发展对管理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在积极汲取西方现代教育理念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积淀和创新,形成了“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旨在教授学生学业知识的同时,着重综合培养其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
一、“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柏林大学首任校长费希特说:“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与理解力,以便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1]无疑,大学教育应当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来说,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而且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高校因校制宜,探索学科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学界已进行了许多深入广泛的探讨,但尚未形成定见。周远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的结合[2],这种观点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龚怡祖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某种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所形成的某种标准式的运行方式[3]。该观点侧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历时生成性,看重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的积淀生成。姚正海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 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实施方案,它包括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4]。综合多家观点,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一种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式和培养手段所积淀提炼出来的某种恒定的并可迁移的范式化、体系化的模式。
作为地方高校的二级教学院系,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自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办学模式,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地方卫生服务机构、公共管理部门等单位的品德优良、人文底蕴深厚,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为实现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坚持在育人理念和育人模式上求新求变,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形成了“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其引领下,沉淀了一套系统的制度措施,并精心打造“学·思·行”系列活动平台,包括“管理论坛”、“读书活动”等,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保障。
《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对中国传统育人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新适应,它是一种三维一体立体交叉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互为表里又环环相扣,既注重理念的指引,又注重实践的推进。一言以蔽之,“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通过一系列制度措施和活动平台来养成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更加关注学生走出学校后未来发展能力的培养。在“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是基础与前提,“学”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成绩优良,而是注重学生学习力的养成,培养学生爱学习、善于学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和学术的兴趣与追求,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如何学习,养成学习习惯,才能随着不断变化的社会来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成为有用之才。“思”是积淀与升华,是思考、思索、思想,是关注学生思维力的养成,学生不仅要能思考、会思考,还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独立见解和思想,大学生理应有自己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想,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行”是检验与落实,乃行为与实践能力,学习只有落到实处才能收归己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动手实践才能将书本知识最终内化为己有。通过“学·思·行”的相互支撑和促进,配合学院的一系列活动平台,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大学原校长竺可桢说:“大学所施的教育,本来不是供给传授现成的知识,而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提示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5]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学·思·行”的人才培養模式真正实践着竺可桢所说的这种办学精神,同时也落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强调的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的教育思想,真正做到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进而实现了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二、“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领导与制度保障
“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综合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它的有效实施,必须依赖于强有力的领导和制度保障,从大局上进行灵活调度,实时掌控。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在院系两级成立工作组,结合学院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性的文件和制度,例如坚持每周一次的院务会,每两周一次的教师业务学习讨论会,每学期召开两次学生座谈会,等等。通过这些举措,形成了一套针对性和操作性强且系统的制度和办法,做到了上有方向目标指引,下有具体操作方法可循。
(二)实施保障
1师资队伍建设与优化
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中,教师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是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优化,学院将师资培养放在工作的首位,通过外引内培不断优化师资结构,积极派送教师参加各级教学或专业学习研讨会,将教师在职学习提高与脱产学习结合,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新进教师培养上,学院制定新任教师培养方案,与新近教师签订培养任务书,为其指定指导教师,提出具体培养要求。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学院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0%,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比85%,形成了一支学缘和职称结构合理、老中青搭配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2课程及教学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将文化素质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与基本技能培训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注重学生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的养成。在教改方面,积极派送教师参加各级教学教改研讨会,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近年来,学院共获得12项教改立项项目,学院正在打造《卫生事业管理》和《社会学概论》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3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
围绕“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积累,学院形成一套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成立了教授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让教学巡查成为常态,并及时反馈巡查意见,每月召开教学督导会议,就所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讨论并及时纠正。学院还形成了同行评教、教评学、学评教等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面,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标准》,一改过去单一的试卷评价模式,形成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与试卷测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尤其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实时反馈,包括平时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小论文、实践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
4实验实训与实践教学
学院注重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建构知识的能力以及研究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自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尤为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众多展示舞台,如《大学语文》课学生自编自演话剧、《法学概论》的模拟法庭、《卫生事业管理》的医院参观实践等等,以及学院重点打造的“学·思·行”系列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选派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支持学生进驻学校创业孵化中心。
5学生工作管理
“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兜底工作是学生管理,为此学院成立了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学风建设管理办法》《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印制《班主任工作手册》,形成了辅导员加班主任和学业导师的学工管理模式。例如为本科一、二年级学生选派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对学生学习方法、生活等给予指导;为本科三、四年级学生选派高年资历教师担任学业导师,对学生学术探索、畢业论文设计、考研、社会实践活动及职业规划等进行全面指导。
(三)配套活动保障
为配合“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精心打造了“学·思·行”系列活动平台,包括“品读经典、专业、学术”读书活动,“我的管理学”管理论坛,每月一次的系列学术讲座以及学生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
“品读经典、专业、学术”读书活动在春季举办,通过读书心得交流会,分享阅读收获,营造“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的浓厚氛围,督促和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增强学习技能、培养特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丰富求知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该活动全院学生全员参与,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低年级学生主要阅读经典著作,以涵养其人文精神;中年级学生阅读专业典籍,以培养其专业素养;高年级阅读学术专著,以提升其学术研究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所思所悟形成读后感或书评,进行现场演讲评比,这一活动使“学思行”得到有机融合并实现了有效转化,使学生“学思行”三种能力得到锻炼。“我的管理学”管理论坛在秋季举办,主要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用管理理论来分析生活中的现实案例,或来自于生活中的管理知识及感悟,形成论文,并进行演讲。“管理论坛”在考查学生“学”的同时,也促成了其“思”和“行”能力的锻炼和养成。以上两项活动评选出的优秀文章现已结集刊印,供学生观摩学习。学院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学术交流讲座,先后邀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专家学者莅临讲学,让学生近距离领略和感受名师大家的风采。此外,学院借助省级社科研究基地——四川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积极搭建学生科研及交流学习平台,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并为其提供经费资助,派送学生参加四川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医院院长论坛,鼓励学生利用“三下乡”活动开展科研课题立项和实践调查并撰写论文工作,近一年来,学院学生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
三、“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与思考(一)学生主体地位是“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立足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行为的实施者, 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先决条件”[6]。学生主体地位的突显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之一,“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正式基于学生主体地位所做的有益探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转换教学模式中的主体角色,除减少理论课授课时数,增加讨论课、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外,还必须在教学活动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师生互动方式,在多个教学环节,实施师生互动”[7]。“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在要求不断提升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同时,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既包括课程期间的学习互动,也包含对学生延伸教育中的实践互动。例如学院精心打造的“学·思·行”系列活动平台,就体现了这种实践与互动的精神。“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的综合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为目标,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因此不论是教学改革、制度创新,还是一系列配套活动的实践探索,都围绕着这一中心来展开。
(二)理论实践相结合是“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路径
“应用型经管类高校培养目标是以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并且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高阶应用人才。高阶应用型人才的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有高层次的实践环节,而高层次的实践环节具有与理论紧密结合的特性”[8]。在现代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已经融为一体,实践教学有赖于理论知识的指导,在对理论教学予以深化的同时为理论探索提供现实经验,理论教学依靠实践教学来落实和验证,并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引。“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甚而更重实践。该种模式认为实践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更是理论教学的深入和升华,因为“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9]。因此,在该种模式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有高效的课堂教学来促进理论相关知识的传授,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实践渠道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平台,正如学院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学·思·行”系列活动平台,在巩固和深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三)开放性和生成性是“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生命力所在
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命力是否持久和强大,取决于该种模式是否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只有不断吸纳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对其进行不断完善,该种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时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才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意义。“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是源于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是对多年教学育人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这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形成过程,而且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学院配套制度体系和活动平台的及时反馈,对其进行不断修正和深化,及时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让这种模式始终保持生命活力,形成一种内生动力,不断优化和充实,所以“学·思·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开放性和生成性。
参考文献:
[1]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52-57.
[2]周远清.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43.
[3]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22.
[4]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84.
[5]竺可桢.大学教育至主要方针[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6:248.
[6]江文,刘健,金志成.结合大学生心理学学习兴趣 实施参与性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6):49-51.
[7]徐明,李斌,朱俊武.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新探索——“3P”教学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29.
[8]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4):83.
[9]于恒,张幼琴,王惠丽.浅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实验室科学,2006(4):125-126.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is an effective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training.Based o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Management Schoo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had put forward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learning, thinking, and practicing”.This mode is comprehensiv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thinking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rather than the simple knowledge transfer and it is implemented through a number of supporting system measures and activities platform.
Key words: management majors;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learning, thinking and practicing”
(责任编辑:赵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