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略
2016-10-20宋明江石健壮胡守敏
宋明江+石健壮+胡守敏
摘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校企合作是其重要基石和主要内容。校企合作的基础是校企共赢,基本特点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即工学结合: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充分实现学生学习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基于此,探寻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形成实现学生成长、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多方共赢局面。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9-000-02
在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基石和主要内容,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有效举措。本文拟在把握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与现实基础上,探寻职业院校与企业如何真实推进校企合作的基本方略。
一、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2012年,教育部特别出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指出:“将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发展经济实体的重要支柱,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石,迎接新工业革命挑战的重要战略,力求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1]其中,核心之一便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职业教育如何培养更多优质人才也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和重要职责。为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而言,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几方面:其一,培养目标: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其二,教学过程:充分整合企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发挥其资源互补优势,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其三,考核评价: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其四,“招、培、育”一体化: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二、校企合作的现实基础
受制于传统教育观念和制度安排等因素,国内不少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问题上突出地表现为一种结构性矛盾。即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除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传统、体制机制等客观因素外,职业院校适应市场变化进行主动调整的意识匮乏恐怕难辞其咎。当前,职业教育界普遍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对市场需求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及教学实施等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力争在源头上改善和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这里至少涉及三个方面:其一,理念价值认同。校企合作一定是基于双方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如果缺乏共同的理念价值,合作几乎不可能。具体表现为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一整套合作系统的认同。其二,利益价值认同。这里的利益既包括物质形态的经济利益,也包括精神形态的专业素质。其三,制度价值认同。在上述两方面确定的前提下,校企合作就将进入制度建设与方案实施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对双方合作的一系列环节进行制度设计,这是保障校企合作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问题。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尤其是企业行业培养所需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有效的校企合作,既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又有助于实现工学结合,有益于学校拓展学生就学就业渠道,同时有利于解决企业的人才需求。校企合作,使教育服务于产业,产业回馈于教育, 从而实现教育与产业的互动与共生,校企联动形成人才培养的生态机制。
对企业而言,通过与学校合作进行对口式的、委托式的、行业式的教学与培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获得所需的人才。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难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精准化需求。职业培训是提高企业员工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校企合作,借助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理念,辅之企业的技术资源、实训场所等,将学校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有机对接,提高知识的转化与应用速度,企业能够在长时期内获得所需的技能型人才。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企业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了解、激励、培训和考核学生,进而使绝大部分学生获得所需技能,即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大大降低了企业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成本。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活动中,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可以完成对学生“学业”(就业)所需的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职业技能等相关职业培训,保证学生“就学即就业”。这些都是各方乐意看到的。
对职业院校而言,技术变革日新月异,市场需求千变万化,而这些都促使企业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如此,职业院校也需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乃至教育教学活动。不依托市场需求,想要培养胜任职业教育需要的人才几无可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使职业院校比较好地解决实训实践条件不足的问题,进而实现校企间的教育资源统整。职业院校在合作过程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市场培养所需的技能型人才。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略
(一)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
校企合作不是双方冲动性的短期运作,而是一种基于理性抉择的长期性工作机制。因此,完善相应的校企合作组织和运行机制,形成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校企双方而言都非常必要和重要。就人才培养而言,这里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产业需求是检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一只无形的手”。因此,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首要入手点就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否能够适应产业需求。这也是解决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结构性失业和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实行校企合作有利于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融通,这种融通带给职业院校的不仅是财力、物力或技术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职业院校适应市场变化,保持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敏锐性,进而不断协调劳动力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使之保持一种相对平衡和适应的态势。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一般意义上,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总是滞后于职业标准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普通教育如此,职业教育尤甚。为满足产业需求,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必须适应产业需求,必须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职业标准相对接。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可以围绕企业产业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由产业需求决定的职业标准来决定教学过程,这样能将原有专业知识进行整合,以模块化、项目化进行教学,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实现校企合作的目的。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与目标决定的。区别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性质重在实践性和操作性,其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其教学过程更多侧重实践和操作。当前,国内职业院校在这方面距离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而企业生产过程恰恰具备这个优势。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生成过程作为学校教学过程,将生产基地作为教学课堂,在生产情境中展开教学活动,有利于师生在“教学做”一体化进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4.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毕业生取得毕业证书之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否得到企业行业的认同是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就现实状况而言,这个问题并不乐观。也就是说,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取得毕业证书并不意味着其具备了职业资格证书所认同的职业能力。尽管“毕业即失业”有其劳动力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等客观因素影响,但是职业院校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从业资质之间的差距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现实问题。破解这一问题的方式之一,就是实行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将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现前文所述“就学即就业”。
(二)整合校企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目前,国内许多职业院校存在“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训教师技术滞后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从行业企业聘请一批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形成“校企一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专业课教师通过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有利于提高自身专业教学能力。
因此,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按照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及“内培外引”的原则,改革人事、科技、待遇等相关体制机制,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思路与举措,形成行业、企业、高校人才循环流通路径,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内生动力。如制学校聘用企业人员作为师资、企业接受学校教师参加技能培训、行业研制相关标准或评价体系等,努力实现通过一流的师资队伍,按照一流的行业标准,培养一流的技能型人才。
(三)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产学研一体化是现代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融合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有助于人才培养符合企业需求,避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依据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要求,按照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采取自建、共建、捐建等多种方式,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和应用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具备“系统性、生产性、开放性”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以专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专业”的思路,创新“校企一体”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设“产学研一体”的满足学生综合实训和生产实习需要的校办产业;紧紧依托校企合作,完善实训基地共建共管的长效运行机制和校企一体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顶岗实习。
(四)创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为提升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这套评价体系须融合职业教育的教育性与职业性两大特性,同时结合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职业资格标准。
在校企合作的工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的职业技能由新手逐步走向规范和熟练,形成符合企业需求的岗位技术能力,同时职业实践技能的掌握也会逐步增强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工学结合的情境中,企业专家和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专业引领和为人师表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和生产过程之中,包括对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等,都可以在学与做中反思和质疑,进而达到和实现以工促学和以学带工的目的。
总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的人才培养特色。校企合作,有利于形成生产、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团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同时有利于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实训体系,能够适应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EB/OL].hppt://wenku.baidu.com/view/dc24280f763231126edb11f4.html.
作者简介:
宋明江(1974-),男,重庆万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石健壮(1983-),男,山西吕梁人,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胡守敏(1979-),男,四川广元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3YBMK152)、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高职类)(项目编号:113283)和重庆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庆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33267)之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