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视角下金陵女子大学内部管理保障体系探析
2017-05-30王佩佩
王佩佩
[摘要]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享有盛誉的教会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拥有卓越的内部管理保障体系,各管理主体之间权责分明。校长负责行政管理,协调金女大内外部关系,保障学校基本的运行秩序,为战乱中的师生提供稳定、自由的教学环境;教师负责学术管理,众多学术专家秉承学术自治的原则管理学术活动,为金女大培养了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女领袖;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自我管理的实践中不仅得到锻炼,而且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也得到提高。校长、教师、学生等行动主体共同构成了一个坚固的内部管理体系,共同保障了金女大的办学质量。
[关键词]金陵女子大学;主体视角;行政管理;学术管理;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3-0125-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3026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不多的女子大学之一,金陵女子大学创办之初仅有7位教职工和9名学生[1],然而在随后的发展中,金女大却一跃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影响较大且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大学。作为中国近代首个授予学士学位的女子大学[2],金女大培养了一批卓越的新女性,其前四届43名毕业生中,有20人在美国著名大学(如密歇根大学、波士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了博、硕士学位[3],并成为了近代中国各行各界的专家。为何金女大办学质量如此之高?本文试从主体的视角来探究金女大卓越的办学质量和有效的管理模式,总结其成功办学经验,以期为我国当下大学管理提供参考。
在伯顿·克拉克(Burton R Clark)的三角协调图中,大学管理的权力或力量被分为三类:国家、市场和学术权威[4],所涉及的管理主体无非是政府、社会和院校(学者)。当下对大学管理的研究也多是从这几个宏观角度来分析的,或从校长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的治理,鲜有从主体的角度系统分析大学内部的管理保障体系。英国著名大学校长埃里克·阿什比(Eric Ashby)说过,“剑桥大学的校印无论盖在任何合同和协议上,都是代表校长、教师和学员的。这种‘三位一体构成了大学的组合”[5]。因此,就大学的内部管理主体的基本要素而言,理应包括校长、教师和学生。
一、校长的行政管理
作为大学管理核心的校长拥有不可或缺的职责。“美国的大学校长被期望是学生的朋友、教师的同事、校友的好友、校董的好行政管理者、公众的好演讲家等” [6],金女大校长也是如此。校长统筹全局,主要负责行政管理,协调大学内外部关系,保障大学内部秩序的稳定,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一)应对外部风波:沟通与协调
动荡不安的近代中国使金女大多次面临外部危机,其中最严重的当属“收回教育权”运动所引发的立案风波。新文化运动和非基督教运动唤醒了国民的民族意识与教育主权意识,由西方人创办且基督教色彩浓厚的金女大成为被攻击的主要目标。在非基督教运动初期,教会大学采取漠视态度,直至1925年11月16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外人在华设立学校认可办法》,才引发基督教大学热烈讨论[7]。1927年,在外籍教员(包括校长)被迫辞职并撤离南京以及金女大分崩离析之际,金女大首届毕业生吴贻芳接任校长一职并主持立案工作。由于立案办法中“不得以传教为目的”和“不得将宗教课程设为必修课”触及了教会的核心利益,政府与教会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停。新任校长吴贻芳扮演协调者的角色,数次与政府和教会进行沟通,试图寻找双方的平衡点。1928年12月,吴贻芳向金女大委员会列举金陵大学、东吴大学等教会大学成功注册经验,阐明了修改办学目标和办学宗旨对立案的重要性,试图说服其在办学宗旨中取消“基督教”的字眼。但委员会不仅依然坚持使用“基督教人格”的字眼,甚至质疑注册的必要性[8]。为此,吴贻芳只得再次与教育部当局联系,并继续向金女大委员会写信言明不立案会带来资金损失、招生与就业压力等问题,劝说其修改条文中的办学目标。即使后来注册条件日益苛刻,吴贻芳也未曾放弃,一直坚持到1930年12月注册成功。此次成功注册不仅化解了学校的解体危机,更促进了金女大的本土化转型,使之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学校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
此外,金女大自建立以来历经数次合校风波。一方面是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即随着革命的继续,金女大被认为是封建伦理的产物,男女合校被纳入解放体系中;另一方面是来自基督教的压力,即他们希望通过合校来合理配置有限资源以提高办学质量。面对学校合并的建议和争议,不论是德本康夫人(Mrs Lawrence Thurston)还是吴贻芳博士都为此付出很多努力。德本康夫人要求委员会成立独立的托事部,历经十五年方成功,后向托事部提交長达7页的报告,分析金女大不合并的缘由[9]。同时,为保持学校独立,德本康夫人做出很多退让,如加强与金大合作、互选课程、减少经费等。1943年,吴贻芳在相关演讲和《战后金女大的发展》建议书中都阐述了金女大独立的意义。数年来,正是两任校长的不断坚持与积极争取,金女大才得以保持相对独立。合校危机的化解不仅保持了金女大的相对独立性,提高了女子教育的话语权,更保证了女校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批为中国社会服务的女领袖。
金女大校长不仅要调和政府与教会之间的矛盾,还要四处演说,为金女大募集资金以应对社会变迁所带来的财政危机。1919年德本康夫人回美休假,休假期间并未休息,而是想尽方法筹募校舍费。她花了大量时间代表金陵在许多城市和院校演说,通过个人努力为金女大赢得10万美元的建校资金[10]。1933年,金女大面临财政危机,吴贻芳离校访问厦门、广州等地,积极联系各地校友,四处演说宣传募集资金,最终帮助金女大渡过难关。据1926年华南女大与金女大的年度收入项目分析显示,金女大来自差会的资助低于华南,但金女大的国外收入、以及捐赠却是华南的19倍[11]。校长为学校筹集了丰厚的资金,为金女大的教学资源、设备以及师资引进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二)协调内部关系:尊师与爱生
“权力通过正式地位,或者非正式地位,或者有时同时通过两种途径获得”[12]。此处的非正式地位,与伯顿·克拉克所说的“感召力(charisma)”不谋而合,即领袖的权力不仅来自行政结构的地位或血统继承的既定权力,而且与个人品质有关[13]。声望、人格为金女大校长带来更多非正式权力,使之在协调内部关系上更加得心应手。金女大校长以人才为本、以育人为本,在管理师生方面刚柔并济,使得金女大内部关系和谐、融洽,维持了学校内部的稳定发展。
1对教师的管理
优秀的大学校长应将“为大学延聘专家”视为首要职责[14]。吴贻芳上任之初的首要任务正是解决师资问题。首先,为弥补教师短缺问题,她聘请了南京其他高校的教师来金女大任兼职教师,邀请外国学者、教授等来金女大讲学,制定严格的教师聘任标准,发动学校在职教师推荐合格的教师等。基于金女大本土化的需要,吴贻芳特别注重教师结构的调整,尽可能聘用中国教师。其次,吴贻芳在提高教职员素质方面也做了大量努力。她常选送优秀教师出国深造,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报告会,以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吴贻芳认为教师的人格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要爱学生且有服务精神。因而吴贻芳在选择教员上非常严格,并十分重视教师的人格培养,时常举行各种退修会(retreat)以促进教师的自省[15]。与此同时,吴贻芳也十分关注教师的生活,曾多方设法改善教职员的生活、提高他们的待遇。例如兴建教职工宿舍来改善住宿条件,募集资金来完善学校的服务设施,另设津贴使得金女大教师的薪俸普遍高于国立大学的水平等。吴贻芳不仅注重聘请高水平的职员,而且在师资管理上十分严格,注重在职教师学识与品格的培养,同时关心教师的生活。这种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管理风格,使她成为众心所向的好校长,其非正式地位无形中为其成功管理增添了砝码,因而她才得以在动荡的中国近代为金女大打造了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金女大在战乱中得以正常运行。正如40年代末金女大教师葛允怡所言:“对于我这样一个卄多岁的青年女教师的殷切期望和关怀又是无微不至,可以说也正是她这种精诚使那么多的教师学生无畏地凝聚在她的周围,使金女大在二月间(淮海战役期间)能如期开学上课,这是当时南京著名的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所未能办到的壮举。”[16]
2对学生的管理
吴贻芳制订了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首先,为养成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优良学风,制订了严格的操行评定标准与惩罚机制;其次,为保证学生课外活动的质量,制订了灵活的荣誉奖励机制,将课外活动纳入成绩体系中。同时,还制定了专门的《学生参与团体规则》和《课外活动规则》;最后,在宿舍及生活管理规则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宿舍规则》[17]。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不仅能保证金女大学生的质量,而且能使学生形成规则意识。与此同时,吴贻芳对学生也十分关怀。为了能让贫苦的孩子上学,吴贻芳给她们提供助学金,并允许她们顺利完成学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再归还助学金。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吴贻芳组织进行新生训练以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吴贻芳记得每一位学生的名字,学生生病了吴贻芳便会去看望,还把自己的黄包车借给残障学生,并亲自辅导学生选课等,吴贻芳对学生的关爱可谓是无微不至,她所秉承的人本管理理念,使之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高大。她刚柔并济的人格特征,爱学生、爱教育的品质,使之更有感召力,其管理也更令学生信服。此外,吴贻芳也十分重视和关怀毕业生。她采取措施加强与校友的联络,时常互通信息关怀毕业生的生活,给毕业生提供工作上的必要帮助(如安排教师去毕业生所在学校听课,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跟踪指导),为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提供知识、技能上的补充与帮助等。正如校友所回忆的那般:“他们把金陵当作知识库,在高中上社会学遇到问题就写信给母校的社会学系求助,当一些十分难的课程计划不知如何制定时就写信给母校教育系求助,无论何时校友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母校都会给予热情、慷慨的回应。”[18]吴贻芳对学生以及毕业生的关怀不是流于形式,而是体现在精神、情感和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上,这使得金女大人更加团结、凝聚,从而保障了学校生源的稳定。据统计,从1928年到1936年,金女大的学生从132人增长至259人[19] 。
诞生于战乱不息的中国近代,如何协调大学内外部关系、维持稳定秩序是金女大成功办学的前提。金女大校长对外协调政府、教会和社会的关系,为金女大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对内协调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其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为金女大吸引了一批稳定、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从而吸引到更多的高质量生源,进而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教师的学术管理
学术管理是“是管理者根据教学和學术发展的规律及知识的权威性,依靠专家学者对大学内部学术性工作开展的管理活动”[20],是保障学校办学质量的核心。关于大学学术管理的概念众说纷纭,本文特指对学术事务的管理。
(一)学术管理主体:学术专家
学术管理主体应是了解教学与学术内在发展规律的学术专家,在大学中主要是指教师群体。金女大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总数以及教授数量皆是同期华南女大的两倍,且教师多是世界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硕士。在1936年金女大的教师名录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有6人,拥有硕士学位的有20人,合计数量超过教师总数的一半。其中具有代表的如南加州大学哲学博士龙冠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陈钟浩,密歇根大学哲学博士黎富思、张肖松、陈品芝,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蔡路德,哥伦布比亚大学硕士毕业生缪镇藩、余朴,耶鲁大学硕士毕业生戴蔼士,芝加哥大学毕业生穆思曼等[21]。从职位结构上来看,基本由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各系主任,如龙冠海教授担任社会学系主任,黎富思教授任生物学系主任,蔡路德教授任化学系主任等。金女大众多的优质教师资源是高质量办学的保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科学的教育,更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毕业前景。如金女大前四届毕业生有一半出国留学,而留学的学校多为其教师的母校。
(二)学术管理原则:学术自治
学术自治即学者在探究真理过程中保持自我管理权,而不受外来权力的压迫和控制。学术自治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术活动的广泛控制、学生学习科目的开设和讲授;教师决定谁最有资格学习高深知识,谁已经掌握了知识并应该获得学位;教师有权决定谁有资格成为教授等方面[22]。
金女大组织机构的设置比较民主,充分保障了教师的学术自治。首先,金女大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①负责制,院长遵循民主管理、教授治校的方针。校董事会聘请院长一人,负责全校行政责任。院长下设教务处、训导处、总务处,各处主任均由教授兼任,分掌该处事项。吴贻芳对各处主任充分信任,很少插手她们主管的事务,均由教授自己处理,给予教授充分的自主权。其次,金女大设校务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由校长及各处馆室系科主任与生活指导委员会、事务委员会之负责人及教授代表2人、讲助教代表2人、学生代表2人组成,主席为校长,每月开会一次。校务会议下设常务委员会,每周开会一次[23]。从校务委员会的人员设置上看,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充分保障了教师参与管理、决策的权力。最后,金女大设有全体教职员会议,用来报告校务或征询意见。金女大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其管理,突出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特点,并使之制度化。“缺乏固定的组织,在开始时也许为自由探究提供机会,但是经久不息的和有控制的发展只有通过制度上的构架才能得到”[24]。正是金女大制度化的民主管理,保障了教师的学术管理权力,使教师更有归属意识和责任意识。即便是在排外风潮高涨的南京事件中,多名外籍教员被刺杀后,金女大教师依旧不顾个人安危返校教学,这是同期的金陵大学所不能比拟的。
(三)学术管理内容:学术活动
学术自治给予教师在学术活动中充分的管理权,是学术专业化、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要保障。金女大教师学术管理的自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延续学校培养符合中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女性领袖这一目标,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中充分展示了其学术管理的特色。
“体育乃教育最善之工具也,教育之普及必先扩充体育”[25]。金女大教师秉承此理念,尤其重视体育。首先,在系科建设上,美籍女教师凯斯(Emily I Case)创建了金女大的体育系。凯斯十分擅长体育行政和管理工作,在其任职期间体育系的教学制度、课程设置和教学秩序逐步建立完善,使之发展成为金女大的优势系科。其次,在课程管理上,金女大教师的管理别具一格。曾任金女大体育系系主任的张汇兰认为:“中国的体育教员多半注重男子体育研究,研究体育者和发明体育教材者多以男子为标准,男子体育教材并不能适应女子特别之需要。” [26]因而金女大教师针对女性特點设置课程,设置了包括体操、田径、球类、韵律和舞蹈等适宜女子的课程。而且金女大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身体状况提供不同程度的体育课程,对于身体异常的学生特别设置锻炼计划。例如,入学体格检查不过关者,都必须上姿势矫正班。脊柱不正常的学生,被要求每天练习15分钟吊墙梯等。最后,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金女大教师组织各种丰富的体育活动,寓教于乐,并鼓励学生自行组织活动,极大促进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金女大每年都会多次举行运动会,如1924年的运动周的记录中,“21号到31号是四个班级之间的排球、棒球和网球比赛,31号是户外运动表演‘Field Day”[27]。此外还有五月花柱舞节(May Pole Day)与春初举办的室内舞蹈表演(Indoor meeting)等。体育是金女大的特色学科,也是必修科目。教师因材施教的体育课程设置,丰富多元的体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就了金女大远近闻名的体育系,也为学生塑造健康的体魄及坚强的人格奠定了基础。
金女大教师也十分重视智育。吴贻芳提倡“真学问”,即“要用科学的方法,批判的眼光,去用一翻研究分析的工夫,再加上自己的思想和观察的结果,那末了所得着的,才是真学问活学问”[28]。因而金女大教师在智育中的管理也颇具特色。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金女大教师按照学生或社会实际需要开设课程,授以学生实用知识,例如1934年魏特琳(Minnie Vautrin)特别开设“教育与职业指导”课,指导、帮助入学新生对专业课程及未来职业作出更明智的抉择[29]。而且金女大教师所授课程内容先进,这从金女大新生的实习报告中便可得到佐证。她翻译所学新方法的理论和操作步骤,一则“以供给我国教育专家参考,希望教育专家快起来研究,快快采用”并将之推广,以改善中国教育;二以“帮助我国中学的教师”[30]。从其写作内容和意图足见金女大授课内容之领先。其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金女大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外文系为例,教师上课没有固定教材,原著和参考书目均由学生向系里或图书馆借阅,学完归还。同时外籍教师们还组织英语俱乐部,在周末上演短剧,帮助学生练习英语[31]。最后,在教学实践安排上,魏特琳在教育系建立教学实习制度,添设附属中学作为实习场所,以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能力,躬行实地教学法,开中国教育实习之先河。金女大不管是课程设置、教学设备、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实践上在国内都是极为领先的,保障了其卓越的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
金女大作为教会大学,教师的德育管理也颇为不同。“学者以道德为首,若徒学而无道德,不惟无益,而返有损于家国社会也”[32]。作为基督教大学,金女大十分注重道德教育,并将之寓于宗教教育之中。“宗教和道德让我们触摸到人类最崇高的价值。一个种族的发展和幸福不仅是依靠物质的发展,也要依靠在社会中起作用的宗教和道德的原则。道德教育有利于人形成稳定的性格”[33]。因而,金女大教师将宗教教育本土化,将爱国教育与培养基督教人格融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强调爱国、奉献、牺牲等品质。其一,在课程设置上,金女大教师开设公民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课等,进行爱国教育。其二,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金女大教师关注个体特殊性,注重个别辅导;以身作则,注重榜样的隐性教育作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服务加深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如校刊所记载,“金陵女子大学学生的课余社会服务的事业,可以说是与本大学同时产生的,十年之内,社会服务日渐发达”[34]。正是如此,金女大学生形成了健全的人格,拥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服务意识。
(四)学术管理制度
诸多世界著名大学毕业的金女大教师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学术管理制度,主要有主辅修制、学分制、考试制度等。1925年开始实施主辅修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选一个主修系和一个辅修系,这有利于因材施教、拓宽学生的专业领域。与主辅修制相呼应,金女大实行学分制,即以学分作为计算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取得一定数量的学分作为毕业的标准。金女大学分制非常严格,不修满者不得毕业。但同时也十分灵活和人性化,允许经济困难的学生半工半读,在学生离校期间保留学分,直至学生积攒够一定费用后再回来继续完成学业。例如1921年考入金女大的张芗兰,其家境贫寒,中途两度离校去东海县乐德女中教书,三进三出,用了八年时间方完成学业。然而正是受益于学分制,她才有可能完成学业,继而赴美深造,最终获得两个博士头衔。可见,学分制一则保证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灵活的个性化学习自由;二则为贫苦学生乃至其他受外界条件干扰不能完成学业的女性提供一个平等的机会;三则保障了金女大的教学质量,防止人才流失,这对于早期女子教育来说无疑是明智的创举。金女大考试制度更具特色,考试不设监考,全凭学生自觉,然而却无一人作弊。金女大的考试制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律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给予充分信任的方式更加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越发自主、刻苦地学习。
金女大不仅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保证了学术管理的专业性,而且更有制度化的组织机构设置以保证教师学术管理的自由。教师对系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学术活动的管理科学,与国际接轨,且更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学管理制度不仅能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严格管理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激发了学生自我探索的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可以说,金女大的学术管理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专业价值,又使学生们得到了最适宜的教育,从而保证了金女大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领袖人才。
三、学生的自我管理
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各方面日渐成熟,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学生在被教师塑造的同时,也应参与自身塑造,即学生也要进行自我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规则等领袖意识,也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有重要意义。以培养中国女领袖为目标的金女大十分注重对学生领导能力的培养,时常适当放权以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给予学生自我管理的权力。学生的自我管理主要体现在姐妹班制度与一些学生组织上。
(一)自我管理的制度创新:姐妹班制度
姐妹班是金女大的优良传统,也是金女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制度创新。金女大安排一三年级、二四年级互为姐妹班,其实质是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管理。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同居一室,为她们提供学习上、生活上和环境适应上的指导,这无形中拉近了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她們的关系日渐融洽。正如校刊中所记载:“不管高年级学生在其他学校是多么傲慢,在金陵他们是新生的天使。”[35]每年高年级的姐姐会为新来的妹妹举办全校性的迎新晚会,大二学生也会为毕业生送行。大二生也如是回忆道:“她们对大一的时光记忆犹新,她们清楚地记得高年级姐姐在她们想家的时候是怎么安慰她们的,她们还记得姐姐们是如何带领她们从旧楼走到新校园,帮助她们融入校园生活的。”[36]姐妹班制度的实施,不仅锻炼了高年级学生的领导能力,使之更有责任意识,更促进了姐妹间密切的关系,增强了学生间的凝聚力以及学生的归属意识。众多校友即使毕业了,也不忘为母校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而且在金陵最危难的时刻,也是校友放弃已有工作来母校支援以帮助其度过难关,其强烈的归属意识无疑与姐妹班制度是分不开的。
(二)自我管理的组织设置:学生会
1学生自我管理之源:自治会
草创时期金女大在学习、生活上管理过严,而受女权理念下影响的学生权力意识逐渐觉醒,变得越发成熟与自觉。学生为证明自己有能力进行自我管理,遂于1916年申请组织学生自治会。最初自治会的职责仅限于宿舍监管权,学生轮流监督宿舍规定的执行情况,管理学生有关纪律、请假、宿舍卫生、生活和出入校门等事宜,如熄灯后负责锁门,轮流整理交谊室,出入学校自动签名,晚上十点前必须回校等。除对宿舍生活进行管理外,学生自治会还代表学生向校方反映意见,如长期积压的对舍监的不满到达顶点时,学生则勇敢地向学校提议撤换不合格的女舍监。经过两年的磨练,学生自治会于1919年得到学校批准,获得管控该组织的全部特权。自治会是金女大学生自我管理之源,后逐渐发展为金女大学生组织的核心领导机构。自治会不断完善,建立了由会长、副会长、书记、会计以及理事部、纠察员、联席评判员等组成的健全组织[37],并于1924年开始产生新宪章,自治会的宗旨、会员标准、组成和会议召开均有详细规定也越发完善。一则创设议会法规讲习会,对金女大所有会社领导者进行培训;二则时常邀请名人来校演讲,让学生了解民主政体的真义;三则为逝去的教师举行追悼会,组织学生参加爱国运动;四则在日常中渗透民主意识,教会学生民主国家的规则,包括如何思考、如何选举、如何服从、如何合作等[38]。此时自治会的职能已然十分全面,从宿舍生活逐渐扩展至业务学习、课外文化活动,甚至涉及培训学生入世相关的公民之法。自治会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提高了学生的管理能力,使学生更有规则意识和主体自觉。
2学生实践的自我管理:女青年会
学生女青年会创办于1916年,是基督教女青年会(the 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ication)的金女大分会,是金女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进行自我管理的组织。秉承基督教女青年会“促进中国妇女体、智、德、全面发展,使之为国际服务”[39]的创办理念,金女大的女青年会旨在培育学生道德、增进学生学识、健全学生体格、练习学生社交,因而时常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服务类社会实践。女青年会设立之初仅有9人,后来日臻完善,发展成由会长、副会长、书记、会计、培幼小学校长、交际部长、布道部长、顾问等组成的健全组织[40]。女青年会主要负责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服务,如为附近贫困儿童创办主日学校,为防疾病建立诊所,为大学工人建立夜校,为国家女青年会捐款。其中,成绩最为显著的莫过于金女大学生创立的培幼小学,不仅帮助了周围贫困的居民,而且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培幼小学中,金女大学生担任小学校长和教师,亲身参与教学与管理,为培幼小学募集资金、招收学生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参与服务的热情,锻炼了学生的教学与管理能力。女青年会为学生践行道德理想提供了机会,锻炼了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服务能力。
3学生文化的自我管理:文艺会
文艺会开办于1916年,是学生文娱自我管理的组织。最初仅是师生聚首作乐,举行短剧、歌诗、笑林、游戏等文娱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学生练习英语读诵及演讲的学生组织。至1925年春,全校性大规模的文艺会方告成,分为三个部门:“时事研究部、辩论部和戏剧部。根据章程,文艺会的干事每年选举一次。时务研究部的职责是让所有学生都对时务感興趣,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之与世界联系更紧密。辩论部的责任是发展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判断力。戏剧部的职责在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发展自控能力和合作精神。”[41]文艺会旨在“建设团体之学校精神发展互助自制,及个性与创造人格审判思解之能力,以达到文艺兴趣及热情之精神”[42]。因而文艺会定期举行时事研讨会,并向学生汇报;积极举行各种关于中国实际情况和需要的重要辩论,努力提升学生对中国和世界现实的关注度。文艺会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拉近了学生间的关系。
自治会是学生校内自我管理的核心组织,是学生积极参与校务的表现;女青年会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社会服务,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实践、管理能力与服务意识;文艺会是学生提升文化素养的文化管理组织,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并激发了学生关注时事的国民性。学生的自我管理是金女大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校长、教师保护下培养的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只有历经实践的磨炼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四、结语
综而述之,金女大卓越的办学质量与其有效的管理保障体系是息息相关的。其一,金女大的管理权责分明,校长负责行政管理,协调学校内外部关系。对外沟通洽谈,协调外部矛盾,为学校募集资金;对内实行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以保障质量,并以人本理念关怀师生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不仅为金女大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还维持了大学内部的基本秩序,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师资、生源及物质保障,这是金女大成功办学的前提。其二,金女大专业的教师团队,民主的组织设置保障了教师团体的学术自治,使教师在学科、课程、教学管理上更符合教育规律与学生需求,保障了金女大的人才产出质量。其三,金女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积极参与学校事务,成立自治会、女青年会、文艺会等各种组织,实施自我管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与人格,更培养出有责任感的社会服务者。虽然时移事易,当下大学规模、组织机构较近代更为繁复,但其培养人才的基本职能是不变的,金女大民主的管理制度、自由的学术管理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无疑对当下大学管理和高质量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金陵女大在1930年注册后更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故此处“院长”即校长。
参考文献:
[1]DR. R.Y. Lo. Founders Day-1926-The Fulfillment of Ginling Purpose[J]. Ginling College Magazine, 1926(8): 2.
[2][39] Kwok P L. Chinese Women and Christianity 1860-1927[M]. Atlanta : Scholars Press, 1989:17,126.
[3][7][10] Mrs. Lawence Thurston ,Miss Ruth M. Chester.Ginling College[M].New York :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1955:22,67,29.
[4][13][24]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54,135,4.
[5][15]Ashby E. Adapting universities to a technological society[M].London: Jossey-Bass Publishers,1974:61,97.
[6]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高铦,高戈,汐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
[8][17][23]程斯辉,孙海英.厚生务实 巾帼英雄——金陵女子大学吴贻芳[M].济南:山东教育出社,2004:47,188-190,121.
[9][11][21]朱峰.基督教教育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344,335,260-263.
[12]约翰·范德格拉夫.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
[14][19]张连红.金陵女子大学校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05-109,113.
[16][31]金女大校友会.永久的思念[M].南京:金女大校友会,1993:41-42,129-130.
[18][36] Djang Siao-Mei. Editorial[J]. Ginling College Magazine(Tenth Birthday Issue),1925:39.
[20]许宏.论大学的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1996,(1):28-33.
[22]周进. 由冲突到协调:学术自治与科层制[J]. 江苏高教,2010,(1):18-21.
[25]杜隆元.中国家庭妇女之体育[J].金陵女子大学校刊,1925(3):6.
[26]张汇兰.中国女子体育之需要[J].金陵女子大学校刊,1924(2):2-3.
[27][34][38] Liu Sinby .The “Spring and Autumn” of GinIing[J].Ginling College Magazine,1924(2):22-24.
[28]吴贻芳.就职致辞[J].金陵女子大学校刊,1929,(11):59-60.
[29]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编.魏特林传[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1:25.
[30]张香兰.金女大附中单元教学法报告[J].金陵女子大學校刊,1929(11):4.
[32]贻盼.论学者之精神[J].金陵女子大学校刊(十周年特刊),1925:14.
[33]Bao DjiLih. Religious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J].Ginling College Magazine,1924(2):7.
[35]裕生.培幼小学之经过及现状[J].金陵女子大学校刊,1924(2):31-32.
[37]李泽珍.本校学生自治会概况[J].金陵女子大学校刊(十周年特刊),1925:51.
[40]邵信.本校女青年会之经过及现状[J].金陵女子大学校刊(十周年特刊),1925:52-55.
[41]Mao ShwenYu .The Literary Society[J]. Ginling College Magazine,1925,(4):30.
[42]蒋琳英.本校文艺会之历史纪略[J].金陵女子大学校刊,1925,(12):57-58
Abstract: As one of the influential women universities in the modern China, Ginling College has excellent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system.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The president took charge of administration and coordin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college , which ensured the basic order of the school and created a stable and free environment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teach and study. Teachers were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academic management,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academic autonomy, many academic experts to manage academic activities, training a large number of female leaders who developed in an all-round way—morally,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Students carried out selfmanagement, exercise their ability actively and commute to serving the society. Principa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worked together in a harmonious environ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inling College to form a firm management system , which guaranteed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Key words: Ginling College; Subjective perspectiv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Academic management; selfmanagement
(责任编辑:平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