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古琴研究会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贡献与作用

2017-05-30麦燕彦

歌海 2017年6期
关键词:传承

麦燕彦

[摘 要]通过分析广东古琴研究会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贡献,结合广东古琴研究会的教学平台之七木琴社、澄心琴社、大佛寺古琴班的社会音乐教育现实情况,总结广东古琴研究会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为广东古琴研究会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广东古琴研究会;社会音乐教育;琴社;传承

社会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的产物,“社会音乐教育主要是学校以外的文艺单位、团体或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音乐教育活动”①。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音乐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社会音乐教育可以提供给社会各阶层一个学习的平台,满足大众对音乐文化的不同需求与不同爱好。社会音乐教育有利于推动音乐文化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广东古琴研究会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古琴文化教学与传播的贡献上。古琴艺术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春秋时期流传至今,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传承价值等。在现代的社会音乐教育中,广东古琴研究会在传承岭南派古琴的过程,为广大的群众提供了学习古琴艺术的平台、参与和欣赏古琴音乐活动的机会。

广东古琴研究会作为岭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古琴民间学术团体,是由岭南派古琴的传承人杨新伦先生于1980年10月创办并任首任会长,1990年2月由其弟子谢导秀担任第二任会长,2016年12月谢导秀的弟子谢东笑担任第三任会长。他们都是岭南派古琴的传承人,为传承岭南古琴做出了许多贡献。

一、广东古琴研究会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贡献

社会音乐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集中反映的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古琴音乐文化是社会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音律理论与哲学思想。“古琴演奏中的人与物一体、乐与思相融的洒脱、达观境界, 是中国传统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与联系方面,没有任何一件中国乐器可以与它相比。古琴艺术是一种浓缩着高度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精致文化之象征。”② 在文化历史传承的过程中,“文化是动态的、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现如今,我国大力提倡民族文化的复兴,当代人对传统文化应持有保留与继承的态度,而古琴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承载体”③。古琴艺术要传承下去,就要求琴人们不断创新,在把握传统琴学精髓的同时结合当今的多元文化进行发展。“古琴家要想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古琴艺术,既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深入的反溯与了解,又需要具有比前人更专业的音乐综合素质。”①

岭南琴派琴家杨新伦先生、谢导秀先生、谢东笑老师等人创编出了一批具有岭南文化底蕴的古琴曲目。这些作品拉近了古琴与听众的距离,不仅增加了岭南古琴曲目的数量,同时扩大了岭南古琴的社会影响力,对古琴在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广东古琴研究会在社会音乐教育的贡献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组织古琴音乐文化活动

为传播古琴文化,广东古琴研究会在历届會长的带领下坚持开展了岭南古琴艺术传播活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古琴艺术申报非遗成功后,广东古琴研究会的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古琴琴派间的活动和对外交流活动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经济、文化、人员的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它不仅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而且各地区之间通过交流,相互提供了学习的样板,给文化提供了新的刺激和营养。”②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掀起了“古琴热”的浪潮,在岭南地区广东古琴研究会的推动下,古琴艺术渐渐被大家所了解和喜爱,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并慢慢地走进现代人们的生活中,进而也达到非遗的保护传承的目的。从文化传承上看,古琴艺术的传播是古琴文化存在的方式,也是古琴文化不断发展的途径。

纪念杨新伦诞辰古琴音乐会与琴会每月雅集,是广东古琴研究会一直坚持举办的活动。从广东古琴研究会的历年活动大事记表格中,可知广东古琴研究会的活动主要有雅集和音乐会,雅集活动地点有不同的安排:在观心堂、大佛寺、万木草堂、海珠区博物馆邓世昌纪念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市文化馆、岭南古琴艺术馆、白云山能仁寺、竹林琴坊、陈正雷太极会馆、光孝寺、海幢寺等地举办琴会雅集。琴会也多次组织外出的雅集活动:到常熟市、厦门市进行古琴考察,到香港、从化、梅州等地开展古琴活动。广东古琴研究会也开展了多次的跨文化交流,如与书法、国画、吟诵、太极等艺术门类的相互合作,促进古琴艺术与其他文化交流为岭南古琴文化提供了更丰富的发展方向。

(二)古琴琴曲的收集与岭南琴学的研究

古琴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不断的总结和创新,如《碣石调幽兰》琴谱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乐谱为文字谱,是古琴早期记录琴曲的一种方式。“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一种文字的发展变化,和完整地记录语言有很大关系,文字随着语言不断提出新的记录要求而发展变化。”③减字谱的出现使得记录古琴演奏音乐的技法与旋律更为简易,由于减字谱的记谱上来说并没有明确的节奏划分,对于同一首琴曲每个琴家理解的都不一样,琴人们通过自己对琴曲感悟与结合自身演奏风格,同一首琴曲的演奏便有许多不同。琴人们也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将琴曲传下,在古琴传到全国各个区域后与当地的区域文化相结合,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不同的琴学流派。

广东古琴研究会成员在雅集的交流活动和音乐会上,经常会演奏岭南派古琴传曲。这些传曲来自于《古冈遗谱》,是由广东古琴研究会首任会长杨新伦与谢导秀重新记录整理的。《古冈遗谱》是岭南派古琴的重要传谱,其中收录了《鸥鹭忘机》《碧涧流泉》《双鹤听泉》《玉树临风》《乌夜啼》《神化引》《怀古》。2010年7月,宋婕、冯焕珍整理出版了《悟雪山房琴谱》,共分为三册,收录琴曲共五十首。同年11月宋婕、冯焕珍整理出版了《宝树堂琴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④ 《宝树堂琴谱》是谢导秀老师一生研究岭南古琴的成果总结,也是岭南派古琴的重要传谱。其包括“古琴技法练习”“打谱移植”“琴坛琐话”“古冈遗谱”四卷内容。

在岭南古琴的琴学研究上,宋婕、冯焕珍的《岭南琴学论集》是岭南琴学研究的初步汇集,包括了岭南琴人之琴学研究和外地琴人对岭南琴学之研究,分为“琴学思想”“琴史琴人”“谱曲琴器”“文献资料”四篇。在论文方面谢东笑在《习弹古琴——现代都市人的修身养性之道》{5}中分析古琴与古琴音乐的特点,探讨习弹古琴与现代都市人生活相结合的可能性,论述现代都市人习弹古琴的修身养性之道。吕宏望在《高旷奇古 逸趣天成》{1}简述了岭南派古琴艺术渊源和演奏风格,许海帆《〈古冈遗谱〉琴曲传承及流变探微》{2}一文中通过对“古冈”谱流传演变的过程,更好地了解到“古冈”谱在现代岭南琴派传承和发展的现状。这些都是岭南的琴人们通过研究探索总结出来的成果结晶,为岭南古琴的学术内涵建设做出了贡献。这也是广东古琴研究会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为具体的工作,也为古琴的传播、交流、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三)以公益课程为载体培养琴学新人

广东古琴研究会以培养琴学新人作为传承发展古琴艺术的首要工作,在广东古琴研究会成立早期,学琴的人也比较少,成员并不多,谢导秀为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坚持举行古琴雅集活动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随着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的开展,古琴艺术在社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越来越高。在谢导秀担任会长以来培养的学生已有上千人,其不但在家中设立“宝树堂”琴馆作为古琴传承的基地,同时也让一些学生在学习古琴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自己终身的事业,成为了目前传承岭南古琴的琴家,他们带着对古琴的一份执着和热爱将古琴文化传承至今。自2003年古琴艺术非遗申请成功后,琴社犹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起来,为传承和传播古琴艺术培养了许多琴学爱好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代琴学新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广东古琴研究会从一个十几人的民间团体已经扩大到如今几百人规模。在广州的古琴教学机构中:七木琴社、中山大学澄心琴社、大佛寺古琴班、海珠区文化馆古琴传承班、广州市昌岗东路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南越古琴社、古茶琴舍、天河弦馆、钧天静池琴馆、天虹琴馆、浙派徐门琴馆、素琴轩、古韵琴行、竹林琴坊、香音斋、谢梦媞古琴工作室、赵旭古琴工作室等都是广东古琴研究会成员开办的,为培养古琴新人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这些教学平台会提供古琴公益课程,推广古琴艺术,培养古琴音乐爱好者。

在这三十五年的发展过程中,广东古琴研究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岭南派传承人,岭南琴人的队伍也不断壮大,这展示了岭南古琴艺术强大的生命力,为岭南古琴艺术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

二、广东古琴研究会之教学平台

广东古琴研究会在传承岭南古琴艺术的过程中,不仅收集整理了岭南琴派的琴曲与琴学著作,而且注重岭南古琴的传播与教学活动。琴会发展至今队伍逐渐壮大,得力于研究会成员们既努力传播古琴艺术,又全心致力于古琴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是以广东古琴研究会成员个人或琴社为单位,对社会人员进行古琴艺术与古琴文化的指导。通过七木琴社、澄心琴社、大佛寺古琴班三个教学平台的教学和运营特点研究,分析古琴艺术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现状。

(一)七木琴社教学和运行特点

七木琴社成立于2008年4月,于2009年11月5日正式揭匾,对外开放。是专门的古琴培训机构,其经营的商业模式适应了市场和时代的发展,是广东古琴研究会教学平台中重要的琴社之一。

七木琴社的教学特点包括:教学内容循序渐进、以曲代工,主要由谢东笑老师设置与安排。教学形式多样化,课程周期短。一期的课程一般在一个月左右,以学生学会弹奏一首或两首曲目为一期。每周的大班课程安排较多,需要单独上课的可以与琴社商量并安排上课时间,还设有亲自体验课程等,多种形式以满足大家学琴的需要。

七木琴社在运行过程中,安排有专门的古琴教师团队授课,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谢东笑老师经常开展公益活动与演出,传播古琴文化和艺术并推广七木琴社的教学平台。琴社每月都会举办雅集,以促进师生之间、學生之间的交流学习。雅集活动中会融入书法、吟诵、茶道等多元文化,以促进古琴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二)澄心琴社教学和运行特点

2005年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冯焕珍教授提议,在罗筠筠、冯达文、陈少明等人的支持下,开设哲学系古琴班,并聘请古琴艺术岭南派国家级传承人,原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谢导秀先生教授师生习弹古琴。2006年3月,在古琴班的基础上成立了澄心琴社。澄心琴社立足于高校,是广东古琴研究会在高校中重要的教学平台之一。

澄心琴社古琴班得以成立,主要是得到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大力支持,其运行立足于高校,是一个半公益性质的教学平台,校方目前聘请了广东古琴研究会副会长陈世强老师、方华老师作为专职的教师,以在校的学生与教师作为主要教学对象,培养出的学生代表中山大学参与校外演出为校争得许多荣誉。

澄心琴社古琴班的教学内容由任课的老师安排。课程周期较长,两年为一期,共四个学期。上课以大班授课的形式为主,上课时间为一个星期一次,平时会设有开放日供学生在琴室内练习。琴社也会邀请各地的琴家们给学生作指导,每年都会在学校举办一次大型的古琴音乐会,向大家展示澄心琴社传承古琴文化与艺术的成果。

(三)大佛寺古琴班教学和运行特点

2003年,谢导秀老师应大佛寺的邀请,在大佛寺图书馆开办古琴班,2013年后交由广东古琴研究会副会长方华老师授课。大佛寺古琴班的发展立足于寺庙,是广东古琴研究会重要的教学平台之一。大佛寺是广东古琴研究会举办雅集活动的地点之一,这里是广州最繁华的市区中心,人流如潮,十分有益于传播古琴文化。

大佛寺古琴班在教学上,由方华老师负责初级、中级、提高班全部的课程。教学过程主要以老师示范和讲解为主,学生录视频或音频课后进行模仿学习。三个班的课安排在周三晚上进行,前一个班的课程结束后紧接下一个班的课程。

在大佛寺古琴班的运行管理上,主要由施枝老师负责。在学员招收方面,由于大佛寺位于广州市中心,来往人流大,对学习古琴有兴趣的学生都会报名,当人数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会开设古琴初级课程。大佛寺也是广东古琴研究会举办雅集和活动的重要地点,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也吸引了大家对古琴文化与艺术的关注。

广东古琴研究会的社会音乐教育平台中,七木琴社、澄心琴社、大佛寺古琴班在教学过程为增进学生学琴兴趣,其教学内容以曲代工为主。由于琴社的教学理念、教学对象、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差异,在教学管理上都有其独特的方式。通过对三个琴社的分析,为其他琴社的发展提供多种的教学与琴社经营的方式。

三、广东古琴研究会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一)组织琴社琴人间的合作交流,发展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

广东古琴研究会自创办以来,由每年组织一次或两次的活动逐渐发展至今,每月都举办雅集与讲座等多种活动形式,期间得到众多热爱古琴文化人士的资助,古琴艺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获得政府在政策与经费上的支持,广州的琴社与琴人间较强的凝聚力,使得广东古琴研究会才能在当今社会中不断发展壮大。

广东古琴研究会在管理上具有较强的组织结构性,设有会长、副会长 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会员、理事会员成员等。是琴社、琴人间相互交流,联络感情的重要组织,为琴社琴人间的合作提供了共赢的发展平台,不仅扩大了广东古琴研究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更是推进了古琴艺术与岭南古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开展文化传播活动,扩大传统文化教育在社会的影响力

广东古琴研究会作为古琴交流的重要平台,在社会音乐教育中主要以琴社或个人的名义对大众进行古琴艺术与古琴文化等方面的传播活动。琴会在长期举办雅集、音乐会、商业演出等活动中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同时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发展,琴会也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积极与政府合作,并在政府制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中受益,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1. 活动中的文化传播

古琴艺术的传播是古琴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广东古琴研究会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积极与广东省文史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文化馆、广东省图书馆、岭南古琴艺术馆、海珠区文化馆等政府机构合作。在文化传播中借助政府的支持,在文化宣传上的效果上更具权威性。在一些雅集活动中也会组织大家到丹霞山、长白山等有绿水青山的自然美景之中,效仿古代文人寄情山水,领略琴音与大自然间的神韵。琴人们有的会穿汉服进行演奏,“以汉服这种传统服饰为象征符号,来激发了琴人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归属感,也体现了当代琴人通过汉服的形式来加深其对文人身份属性在形式上的认同和追寻”①。

为能更广泛的传播古琴艺术,琴家们会对我国民族乐器中大家熟悉的传统曲目和当前流行的曲目进行改编。如《妆台秋思》《平湖秋月》《送别》《沧海一声笑》等曲目。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古琴艺术的发展并非是单一的,而是融合了我国五千年文化中如诗词、书法、吟诵、太极、养生等文化元素,同时也融入了大家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2. 大众媒介中的文化传播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方式。“据一项在大学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喜爱和了解古琴的青年学生最初都是通过接触一些类似金庸的《笑傲江湖》、张艺谋的《英雄》等影视、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古琴形象,进而了解并喜爱上古琴的。”②在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上,李雷激演奏了古琴曲“太古遗音”通过全球的直播和转播更是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关注到古琴艺术的美。网络传播迅速发展,部分古琴爱好者与团体借助其影响力,创建古琴网站及相关的博客。“在古琴网络传播中,微博依靠它瞬间、即时、零门槛的特点已成为古琴音乐传播的重要手段。加快了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播以及古琴文化传播与受众之间的更为直接的交流与互动。”③

在广东古琴研究会的教学平台中七木琴社、澄心琴社也都设有自己的公众平台,大佛寺古琴班、澄心琴社、七木琴社的成员们之间都会加入微信群中,通过发布视频、音频、古琴谱、活动照片等方式进行交流学习。琴友们可以在课后交流中得到学习。

(三)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社会音乐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分支,承担着增进艺术修养,发展艺术兴趣、艺术特长的任务,在培养和提高个体的艺术欣赏能力以及创造力、鉴别能力,丰富个体文化,培养个体的高尚情操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④广东古琴研究会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学习古琴的平台,满足了大众对古琴音乐文化的需求与爱好。通过古琴音乐教育提高其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音乐教育是人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渠道。廣东古琴研究会在传承、传播、发展古琴文化的过程就是教化人的过程。广东古琴研究会不仅每年举办纪念杨新伦诞辰周年雅集、琴会每月雅集、粤港澳古琴雅集交流活动,同时经常开展古琴公益课程、古琴文化讲座、古琴音乐会等。人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吸收文化养分,陶冶情操,不断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和文化水平,进而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

(四)开展古琴公益课程,促进高校学术氛围营造

为推进古琴艺术在校园的传播,广东古琴研究会与学校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中山大学成立了澄心琴社,在星海音乐学院的岭南文化馆、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中医药大学等学校内开办公益课程与讲座。通过让学生认识古琴、了解古琴、学习古琴,将岭南古琴文化渗透高校学生的生活中。这些活动推动岭南古琴艺术在校园的传播,弘扬岭南古琴文化的同时,培养出更多懂得欣赏古琴和学习古琴的年轻人。

在高校中,学生不仅学习古琴,同时部分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也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营造了高校的学术氛围,这也是传承古琴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学琴目的的问卷调查过程中,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古琴与自己的专业或爱好相结合,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的爱好或专业是中国古典哲学、古代文学、美术、古筝、书法等等。从学术研究上看,古琴与哲学、古琴与文学、古琴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琴文化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可以进一步深入拓宽自己专业领域上与古琴文化的关系,并进行学术研究。

四、结语

广东古琴研究会在组织古琴音乐文化活动、挖掘整理古琴曲、创作岭南古琴新曲、深入岭南琴学研究、开展公益课程、培养琴学新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方面是为了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一方面是岭南琴派的琴家为研究岭南琴学和发展岭南文化辛勤努力的追求。其中七木琴社、澄心琴社、大佛寺古琴班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把握大众的心理需求,开展大家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到古琴艺术和古琴文化,并扩大琴社自身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广东古琴研究会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是发展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扩大传统文化教育在社会的影响力、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高校学术氛围。在传承岭南古琴艺术的过程中,促进了古琴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发展,为岭南古琴艺术传承建立起良好的交流平台。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