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琴派传承的三个阶段

2017-05-30魏伶旭陈雅先

歌海 2017年6期
关键词:传承

魏伶旭 陈雅先

[摘 要]在梳理岭南琴派传承脉络的基础上,将岭南琴派的传承分为三个阶段:宋朝末年宋室南迁,中原琴谱流散于广东冈州地区,由此岭南琴派开始萌芽;后历经元、明、清初琴乐文化在岭南地域文化之中孕育,并最终于清道光年间生成岭南琴派;自黄景星之后岭南琴派逐渐没落,至现代杨新伦起岭南琴派再次得以复兴。

[关键词]岭南琴派;传承;岭南琴人

一、岭南琴派的萌芽与孕育阶段

有史料记载,早在南朝,便有侯安都(518-562年,今广东曲江人)。善鼓琴。且有晚唐五代十国在广州的南汉王朝有连州高良人陈拙,精于音律,编撰了《大唐正声琴谱》,载有琴家曲论、操名及古帝王名士善琴者,又以古调缺征者补《新征音谱》十卷,著《琴法数钩剔谱》。还有北宋年间浈阳隐士石汝砺(字介夫,号碧落子)总结唐宋以来斫琴论著,名为《碧落子斫琴法》,同时他还著有《碧落子琴断》《以准琴律》。①但总的来说,宋末元初之前岭南地区琴坛相对寂寥。

岭南琴派得以创立的根源是南宋末年的宋室南迁与《古冈遗谱》的搜集刊印。南宋末年,元兵入侵中原地区,皇室被迫从临安(今杭州)向南迁移至冈州崖山,也就是今天的广东新会地区。1279年,金元兵紧逼,宋丞相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拼死苦战不敌,最后陆秀夫身背少帝在崖门投海殉国,史称“崖门之难”,从此结束了宋朝的历史。当时宋室文人士族遗留在新会地区颇多的古琴与琴谱,元初宋朝遗民将流散于此的琴谱加以搜集整理并刊印,因新会在历史上被称为冈州,故称《古冈遗谱》。《古冈遗谱》共有四册,二十四首,收录有浙派、徽派、闽派、阁谱的部分曲目。②从目前现存的多个《古冈遗谱》手抄本可以推断,该琴谱为当时岭南地区琴人所钟爱,并多相传抄,由此岭南地区琴学逐渐兴起。

明清时期广东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一批琴士文人群體汇聚于此。明代中叶,岭南地区出现了颇具影响的理学家陈白沙。白沙先生融儒、释、道为一体创立江门学派,且在诗文、书法和古琴等方面都深具造诣。岭南琴派创始人黄景星在《悟雪山房琴谱》自序中提到:“冈州自白沙先生以理学为倡。其教人也,惟于静中养出端倪,以复其性灵。不以言语文字为工,故后之学者每于稽古之余,多藉琴以为节性和情之具。此古冈遗谱所以流传也。”③由此可见白沙先生的理学思想与审美情趣对岭南地区琴乐之影响。

明末时期,陈子壮与弟子升等人精于诗,且能琴,并组建南园诗社。后子壮殉国,子升晚年隐居,著《中洲草堂遗集》,藏琴“绿绮台”(非邝露所藏“绿绮台”,此琴为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制)、“凤凰”(现两张藏琴都已遗失)。①此间亦有文人邝露工诗善琴,藏有被誉为广东四大名琴“绿绮台”(唐武德二年己卯年,公元619年制),清兵入粤时与诸将死守广州,城陷不食,抱琴而死。明亡后,广东名流泛舟惠州西湖,“绿绮台”出见,梁佩兰、陈恭尹、屈大均、释今释诸文人为赋长歌,如今可见释今释的《绿绮台琴歌序》等。此外,亦有名琴“春雷”“天蠁”“松雪”“秋波”“都梁”流于广东地区,为此地汪兆镛、李仙根等文人所收藏。这一时期岭南地区还出现了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琴人张乔,传其人貌美工诗,精画兰竹,且善鼓琴。清初,康熙年间云志高与吴道荣、金陶、陈治、潘岱登、涂居仁、计泽绎、林伟、徐士登、程允基、梁佩兰、陈恭尹、陈阿平、黄国璘、徐道隆十四人于广州辑刊《蓼怀堂琴谱》②,此为琴曲谱集,收录琴曲三十三首。

由此可见,因南宋末年宋室南迁至冈州,将中原琴谱流散至此,后人搜集刊印为《古冈遗谱》,此后《古冈遗谱》为多人传抄,岭南地区习琴者渐多。明中叶,陈白沙江门学派的创立标志着岭南区域文化走向成熟,形成具有独特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与个性鲜明的区域文化。且明清时期广东社会经济繁荣,文人多聚集于此,工诗、精画、善琴者居多。期间,辑定琴谱、收藏名琴、为琴赋歌,琴学活动颇为繁荣。可以说,宋室南迁与《古冈遗谱》的刊印是岭南琴派萌芽之“种子”,元、明、清初岭南区域文人群体,以及岭南区域文化生态环境是岭南琴派孕育之“土壤”。“种子”与“土壤”意为琴乐与岭南区域之间的选择、协调、融合,其后才能生成岭南琴派之“果实”。因此,南宋末年至清初这一时期可谓是岭南琴派萌芽与孕育之阶段。

二、岭南琴派的生成与发展阶段

(一)岭南琴派的生成

关于岭南琴派的创始人目前有两种观点:一为岭南琴人许海帆等认为岭南琴派应以何洛书为开山祖师。何洛书,广东香山人,岁壮游历浙闽,研习琴学,倡导新浙派《春草堂琴谱》之律学,后归邑中授琴,至乾隆嘉庆年间编写《友石山房琴谱》。因琴人许海帆认为“书名中‘石字是指陈白沙(号石斋),琴谱应是以白沙心学琴学为归依”③,嘉庆四年何洛书授琴于黄景星,黄景星只是继承了何洛书以白沙心学为宗旨的琴学思想,而后发扬了岭南琴派,故应当将何洛书看作岭南琴派的创始人。

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有待探讨。悉查现存各古琴流派之生成,几乎皆是因个别琴家的琴乐风格被人欣赏,随之广授琴生,使之形成具有统一琴乐风格,乃至形成一定规模的琴人群体,琴派才得以产生。可以说琴派产生需要具备:相当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一定规模的琴人群体,较为一致的演奏技巧与艺术风格,在文献中有记载,或得到当时大多数的社会认同等要素。何洛书《友石山房琴谱》中“石”字显出琴谱以白沙心学为归依,但并未能称其已形成独特的琴乐风格,且所传授琴生较少,影响不足以构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琴人群体。

而黄景星(?-1842年)别号煟南,早年随兄黄观炯习得古琴指法,又得其父亲手抄《古冈遗谱》之谱自习之。嘉庆四年(1799年),遇何洛书、何文祥父子,随其习琴,深得操缦之旨。道光八年(1828年)与陈绮石、陈芷芗、莫昭骥等琴人集结琴社,此为岭南地区有史可考的最早琴社。此后黄景星广授门徒,结交琴友,其中有三水刘子祥、新会胡准、顺德梁森、番禺何羽仪、凤洲冯筠、香山何耀琨等。道光十五年(1835年),黄景星取父亲《古冈遗谱》手抄本中的三十余首,加之何洛书所传十余曲,共五十首,辑订为《悟雪山房琴谱》,翌年(1836年)刊行。《悟雪山房琴谱》自序中言:“冈州自白沙先生以理学为倡。其教人也,惟于静中养出端倪,以复其性灵。不以言语文字为工,故后之学者每于稽古之余,多藉琴以为节性和情之具。”④又于凡例中言:“博采诸家名谱,几经师传指授,得其纯粹合古者五十曲,辑为此谱。”又有杨锡泉序中赞其“吕律相生,立体为用之法”“冲和雅正,古意清高之调”①。另有何耀琨序中言:“先生之琴可谓通其意而达其理者矣。”②《新会县志》记载黄景星“博综众说,考镜时流以求一,是著《悟雪山房琴谱》四卷,所授弟子遍岭南同里”③。由此可见黄景星以陈白沙所倡理学思想为旨,博采诸谱,选取“合古”者而辑订之,琴人多相传抄,一时“纸为之贵”④,其琴乐冲和雅正、通意达理,形成独特的风格,琴学名噪一时,而时授徒遍布岭南各地,从而得以“自成一家”,成为岭南古琴一大派系。故当今琴坛多认为岭南琴派产生于清道光年间,以黄景星为代表,以《古冈遗谱》与《悟雪山房琴谱》为代表性琴谱。

(二)岭南琴派的传承与发展

此后,岭南琴派在岭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得以传承与发展。以其传承空间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

其一,岭南琴派在琴社中的传承。上述已谈到,岭南琴派的形成得益于黄景星及琴友所组建的琴社,当其形成一大派系之后,黄景星与琴友黄钓石、蔗湖、莫湘涯等研习琴学,各地入社习琴之人更是不绝。因此以琴社为依托的岭南琴派的传承,既显现出琴友之间的琴学交流,又显现出师徒之间传承的关系,岭南琴派也因此得以广泛传播于整个岭南区域。

其二,岭南琴派在黄氏家族中的传承。黄景星出身书香之家,其琴学原本自家学,父亲与兄观炯传授景星琴技,另得父亲手抄的《古冈遗谱》。景星之兄观炯(1761-1794年)卒时,其儿子文玉(1789-1863年)年纪尚小,及长时便随景星习琴。黄文玉性嗜琴,曾创作《猿啼秋峡》,其儿子黄炳堃生于古琴世家,古琴造诣亦是极高。黄炳堃后定居云南楚雄,将《悟雪山房琴谱》传至云南,著《希古堂文存》十卷(现藏于新会市景堂图书馆),并创作《南湖秋雁》《赏荷》二曲,此二首琴曲与父亲黄文玉创作的《猿啼秋峡》为后人并称为“黄氏三弄”⑤。黄炳堃儿子黄星房、孙子黄实,以及黄实之女都为善琴者,其中黄实于民国初年更被称誉为“操琴能手”⑥。由此可见,岭南琴派在黄氏家族的传承中,对广东、云南地区都产生重大影响。

其三,岭南琴派在容氏家族中的传承。庆瑞(1816-1875年),镶白旗满洲人,少时随浙江钱塘李澄宇习琴,27岁至粤为官,期间与妾李芝仙参研琴瑟,合著《琴瑟合谱》⑦,其中收录有《古冈·渔樵》⑧,另收录有《悟雪山房琴谱》之琴曲有《渔樵问答》《洞庭秋思》《春晓吟》⑨。同治十三年,庆瑞逝世后,其家人留在广州生活,民国政府成立后该姓为“容”。容葆延为庆瑞之子,从父亲庆瑞、母亲仙芝习琴,其子容心言亦经祖母仙芝传授琴艺,继承庆瑞所藏琴谱,且善诗书、洞箫,与广州地区陈叔举、招鉴芬、莫尚德、杨新伦等文士琴人往来甚密。容心言将琴艺、琴谱传于子女,其子容思泽于1950年去往香港,次年接父亲容心言至香港定居。⑩ 容思泽琴学尽父亲真传,工作之余传授琴生,退休后仍专注琴学研究与琴艺传授,其子容克智、女容秀英得其家传琴学。目前容克智之子容显荣、容显泓,容秀英之子黄亭辉都亦开始习琴,传承容家琴学。容氏家族琴学传承至今已有六代,家藏琴谱诸多,其中手抄《悟雪山房琴谱》之琴曲有数本,手抄《古冈遗谱》琴曲数曲。容克智在《容氏家族琴学传承六代探微》中曾言:“众多琴谱中,笔者祖父容心言尤爱《悟雪山房琴谱》与《春草堂琴谱》,其中最喜爱的琴谱就是《悟雪山房琴谱》之《雁度衡阳》”{11},在其《庆瑞传谱初探》中提到慶瑞手抄《悟雪山房琴谱》之琴曲有《洞庭秋思》《春晓吟》《挟仙游》《清夜闻钟》《墨子悲思》《雁度衡阳》。① 由此可见岭南琴派在容氏家族中的传承使得岭南琴派《古冈遗谱》《悟雪山房琴谱》中的数首琴曲得以保存,并使岭南琴派传播至香港地区。

另外,对容氏家族琴学是否应归于岭南琴派传承谱系之中也有较多争论。有研究者认为因庆瑞受琴于李澄宇,著《琴瑟合谱》曾参考《琴谱大全》《太古遗音》《大还阁琴谱》《悟雪山房琴谱》等多个明清琴谱,且容氏家族手抄传谱除《悟雪山房琴谱》《古冈遗谱》之外,亦有《自远堂琴谱》《春草堂琴谱》等,可见容氏家族历经数代的琴学并无以岭南琴派琴学为旨,而是转益多师整合而成,故不赞同将容氏家族琴学归于岭南琴派之中。②

笔者认为,且不论容氏家族琴学传承谱系是否应当归于岭南琴派传承谱系当中,但因庆瑞来至广东后,李芝仙嫁与为妾,现亦有“李芝仙家藏有《古冈遗谱》抄本传于庆瑞”③之说法,又因容氏家族长期居于广东,与岭南琴人往来甚密。故容氏家族琴学必然受到岭南琴派的直接影响,亦受到岭南区域文化的间接影响。因此,据目前考证容氏家族虽无与岭南琴派琴家有明确的师承关系,但岭南琴派对其影响亦不容小觑。反之,容氏家族为岭南琴派琴谱等的保存与传承也发挥着较大作用。(另:笔者认为“容氏家族终究是否应归于岭南琴派传承谱系当中”这一问题有待探讨。)

清末民初时期,岭南地区也不乏琴学著作的出现。清同治八年(1869年)广东中山人何斌襄著《琴学汇成》一卷,为琴论集;广东番禺人陈澧(1810-1882年)著有《琴律谱》《唐宋歌词新谱》(尚未刊行);兰圃著《声律通考》十卷;清光绪年间广东南海刘沃森著《琴律一得》二卷。广东番禺人朱启连(1853-1899年)著《鄂公祠说琴》,此为琴曲谱集,共四卷。另外,启连弟子宋彦成于1934年著《琴学易知》四卷(未刊行)。

三、岭南琴派的衰微与复兴阶段

岭南琴派于黄景星时期生成发展,为人称赞,得到当时社会认同其为一大派系。自黄景星后岭南琴派虽也有传播,且在黄氏家族中得到了继承与发展,期间还不乏有琴学著作出现,但却较显没落,据现存文献考证显示,这一时期岭南琴派除了黄氏家族传承谱系外,暂无其他明确的传承脉络。在《新会县志·卷六·列传一》中亦有记载:“同里莫锦江独参其旨。景星亡,锦江亦亡,广陵之绝响矣。”④可见,黄景星之后岭南琴派也逐渐开始没落。

20世纪中下叶,广东地区汇聚了卢家炳、容心言、陈叔举、杨新伦、莫尚德、招鉴芬、周桂菁、崔师贯等一批琴人,他们相互之间学习、交流,又多与岭南区域之外的琴人交流学习,岭南地域琴学活动逐渐复兴,并以琴家杨新伦为代表显现岭南琴派开始再次走向兴盛。

杨新伦(1898-1990年),广东番禺人,初随王绍祯习琴,后结识卢家炳、陈叔举、容心言等琴家,与之交流、研习,并于卢家炳习得数首琴曲,后又得遇琴家郑健侯,因郑健侯孤身一人,无依无靠,便将他接于家中奉养,随其习琴。郑健侯学琴于祖母郑夫人,且琴家谈少抚曾讲郑健侯家藏有《古冈遗谱》。因《古冈遗谱》被岭南派琴家视为其琴派生成之根源的重要琴谱,故杨新伦习得郑健侯所传《古冈遗谱》中数曲,亦被看作是“得岭南派古琴真传”⑤。另外,杨新伦先生不但是古琴家也是武术家,他在练剑与习琴中,悟出琴与剑皆是用意行气,弹琴时气与音合,音随气转,左右手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总结岭南琴风为“刚健、爽朗、明快”,后其弟子谢导秀加上“古朴”二字,从而确立了岭南琴派于现当代的琴乐风格特征为“古朴、刚健、爽朗、明快”。

杨新伦先生除了对岭南古琴艺术风格的确立与发展之外,对岭南琴派传承、琴学研究、推广,以及藏琴、古琴修复等方面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从而使得岭南琴派得以在现当代重新繁荣发展。杨新伦先生于1960年开始在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星海音乐学院前身)教授古琴,培养出谢导秀、关庆耀等琴家,于1964年在家中设帐授徒,期间培养出区君虹等琴家,杨新伦先生在古琴教学方面往往是倾囊相授,将自身所学的古琴曲谱、技巧、理论等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并予学生“少上、多弹、慢对、勤学”的习琴心得。1980年杨新伦先生组织成立广东古琴研究会,与弟子谢导秀、区君虹、袁建成开展古琴研究工作,目前广州古琴研究会仍坚持每月月末举行一次古琴雅集。杨新伦先生与弟子谢导秀搜集整理《碧涧流泉》《渔樵问答》《怀古》《鸥鹭忘机》《玉树临风》《双鹤听泉》《神化引》《乌夜啼》等被当代琴坛视为岭南名曲的琴谱;并与弟子区君虹研究古琴制作与修复,如今弟子区君虹在古琴制作与修复方面颇有成就:修复水仙(宋琴)、韻罄(明琴)、亚绿绮(明琴)等数十张传世古琴,独创斫制区氏古木式、区氏蕉叶式等新琴。此外,杨新伦也收藏有数张名琴,如唐代振玉、松雪,宋琴水仙、太音,明琴龙吟、雪夜钟等,目前藏于广东省文史研究馆。

岭南琴家杨新伦之弟子谢导秀先生于1960年在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星海音乐学院前身)习琴。1975年,谢导秀在家中设帐教学;2003年于广州大佛寺教授古琴;2005年于中山大学教授古琴,翌年,中山大学成立澄心琴社,此为广州高校中的首个古琴社团组织。通过这些古琴传承平台谢导秀培养出谢东笑、陈磊、许海帆、陈是强、方华、施枝、宁兰清、梁邱等一批优秀的岭南琴家,使岭南琴派得以传承。此外,谢导秀还打谱移植多数琴曲,编撰出版《宝树堂琴谱》,发掘出版《悟雪山房琴谱》,进一步推动了岭南琴学发展。

2007年,岭南古琴艺术入选为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次年又入选为广东省级和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岭南古琴艺术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近年来广州曾举行多场有关岭南古琴艺术的音乐会,岭南琴人也曾赴香港、厦门、北京、青岛、英国等国内外各地参与古琴演出,谢导秀等岭南琴人还先后受到中央、广州、中山、香港、新加坡等地电视台、电台、杂志社、报社等媒体的采访与报道,由此岭南古琴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与发扬。

目前,岭南古琴艺术可谓是处于繁荣发展时期。其主要传承途径大致可分为三类。

其一,嶺南琴派在传习教学中的传承。目前广州的中山大学、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大学、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广州老干部老年大学、中山大学老年大学,广州的大佛寺、海幢寺、华严寺,以及岭南琴人所创办的琴社、琴馆、古琴工作室等各个空间都出现了岭南古琴的传习、教学活动。

其二,岭南琴派在琴学研究方面的传承。在宁兰清等岭南琴人的努力下已出版岭南古琴文献丛书之《琴翼》(陈子升著,梁基永所藏清初抄本)、《琴学汇成》(何斌襄著,陈初生手抄本)、《三馀斋琴铭》(陈初生著);宋婕、冯焕珍主编出版《岭南琴学论集》《悟雪山房琴谱》《宝树堂琴谱》;还有收录有《古冈蔗湖琴谱》的《岭南古琴·根在江门》也已出版;另外,在岭南地区星海音乐学院、广州大学等高校教师的努力与带领下,已有《谢导秀与当代岭南派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岭南古琴在广府高校文化空间中的传承现状、实践模式与发展路径》《杨新伦与岭南古琴传承研究概述》《广州岭南琴派依存和发展的文化环境探析》《关于七木琴社岭南古琴传承调查的思考》《广东古琴研究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与意义》等有关岭南琴派的期刊论文出现;还有《都市背景中广州当代琴人群体的雅集组织形态、琴乐语言表达的个案研究》《黄景星与〈悟雪山房琴谱〉》《岭南派古琴传承活动作用于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等有关岭南琴派的硕士学位论文先后出现。由此可见岭南古琴研究于当代的良好发展。

其三,岭南琴派在赏演空间的传承、传播。目前广东古琴研究会仍坚持每月月末举行一次古琴雅集活动,岭南琴人、琴友之间分享琴乐,相互鉴赏、交流琴艺。此外,2014年在二沙岛星海音乐厅举办“纪念琴学大师杨新伦诞辰116周年暨2014年岭南古琴音乐会”;2015年在广州十香园举办“南粤琴韵十香飘远——2015年岭南古琴音乐会”;2016年在中山大学梁銶琚堂举办“琴·画——2016岭南书画艺术节古琴音乐会”。另外,当代岭南琴人谢东笑多次受邀在全国各地乃至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进行古琴演出,其弟子张倩、李日坤、李德荣等也广泛活跃于广东等地的岭南琴乐表演活动中。

由此可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保护、岭南琴人的文化自觉、各高校教师的努力之下,岭南古琴于当代呈现繁荣发展的琴乐景观,因此,从上世纪末至今可谓是岭南琴派的复兴阶段。

四、结语

从岭南琴派传承脉络来看,岭南琴派因宋室南迁与《古冈遗谱》之根源而萌芽,后在岭南地域文化环境中孕育,终在清道光年间以黄景星为代表而产生,黄景星辑订的《悟雪山房琴谱》成为琴派的代表性琴谱,琴谱收录有其父亲手抄的《古冈遗谱》琴曲。黄景星之后岭南琴派便开始逐渐走向衰微,此间岭南琴派只有黄氏家族这一明确且无争议的传承谱系。至近代杨新伦开始岭南琴派又得以复兴发展,杨新伦因随郑健侯习琴,得《古冈遗谱》数曲,而被视为得岭南琴派之真传,其后并确立古朴、刚健、爽朗、明快为岭南琴派的琴乐风格。由此可见,岭南琴派自清道光年间产生至今,其在衰微至复兴期间的传承谱系有明显的断层,而岭南琴派衰微之时,维系岭南琴派没有走上消亡,且在当代复兴的根源则是岭南琴人对“崖门之难”与《古冈遗谱》的集体历史记忆与认同。目前《古冈遗谱》原谱虽已遗失,但岭南琴人依然坚持不断的寻找着各个手抄本,以期追溯自身历史记忆中的琴派之根。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