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志愿者活动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2017-05-30余展洪

高教学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摘 要:基于青年志愿者活动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老龄化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需要。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当前青年志愿者活动如能在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中得到全面开展,必定会带来青年志愿者活动和思政课社会实践质量提升的双赢。在实现路径上,价值共识是关键,小微实践建根基,协同创新成气候。

关键词:志愿者活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9-0045-03

Abstrac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driven by youth volunteer activities is a demand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fine cultural heritage, for health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aging society and f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enhancement of this course.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is course practical teaching. At present, if youth volunteer activities could be lunched in an all-round way, there must be a win-win improvement in both volunteer activities and social practice quality of this course. On the way to success, consensus of value plays a key role, small and micro-sized practice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key to prevail.

Keywords: youth volunteer activ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al teaching

2016年5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意见》的审议通过是我国志愿服务发展了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被政府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重大事件,将为今后志愿者服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其中关于创新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的基本原则中强调指出了“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等要求。笔者以为:在当前国家教育发展大环境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迎来了以志愿者活动开展为导向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良好际遇,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如能以此顺势而为,必将对我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整体发展带来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一、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指青年志愿者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奉献个人力量的活动;是新时期青年人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个人综合品质和道德品格的良好载体。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含校内和校外)社会实践两方面。2012年教育部等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青年志愿者活动无论形式与内容无疑是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知行合一的最好载体之一。随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基于青年志愿者活动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尤为迫切。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儒学为代表,主张人与世界是紧密联系的一体,主张中庸和谐。提出了诸如天地人和、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讲“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等,倡导人生于世,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提倡尊老爱幼,“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凡此这些都展现了中华优秀文化中利己与利他达成和谐一致的智慧。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利己主义思想、甚至是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等不良思想冲击之下,通过志愿活动的形式,积极引导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助人为乐的和谐社会思想,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却中度甚至低度践行的落差问题。

(二)老龄化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出了“要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发挥有关社会组织作用,发展为老年人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在老龄化社会到来的今天,关爱老人的今天就等于关爱自己的明天,“关爱老人”、“和谐社会”已经不能只是成为思政课堂上的华丽口号,在政府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高度发起了全社会共同加大对于老龄事业发展力度的情形下,当代青年人在其中如何有所担当?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改革发现: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为契机,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关爱老人系列志愿者活动的成效是显著的,是比较好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

(三)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高校思政课主要学科依托是国家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科定位上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学界一向重视对其实效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早在2012年,教育部等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专门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指示,提出“要倡导和支持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参加勤工助学,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发明活动。”等等。事实上,不少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并不擅长做理论研究的专科学生而言,类似志愿者活动这样的动手能力强的实践教学形式的开展,相比调研类活动形式,对其思想触动和启发普遍更为有效。

二、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现状

目前高校个别部门已经在不同程度开展大学生志愿活动,但是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设计中全面开展志愿者活动的经验做法相对尚未成熟有待加强。因此,探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与志愿者活动联姻就显得更有意义了。

(一)当前我国高校志愿者活动情况

多年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走上了志愿者活动的康庄大道,高校志愿者活动呈现健康良好的发展状态。目前基本情况是:高校志愿者活动管理部门主要是学校团委、院系学生党总支、各种学生协会等部门;在活动形式上,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重大赛事。参与由政府主辦的大型活动,例如:为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相关筹备组织工作提供志愿服务;其二,社会公益。参与各类机构、社会团体主办的各类主题公益活动。例如:由妇联组织举办的关爱女性健康的“黄丝带”公益活动、由中国好人网发起的帮扶、捐赠献爱心活动等;其三,帮扶贫困。参与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例如前往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献爱心等活动;其四,应急事件。当发生突发事件时,政府或其他部门会通过征集志愿者方式临时召集年青人前往应急现场处理问题。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2008年广州火车站春运滞留旅客疏通工作等。其五,校园活动。为自己学院主办的系列活动提供志愿服务,例如校运会、各类比赛等。可以说,多年来,累积起来的活动项目是有一定规模的,各级组织管理部门付出的努力是肯定的,体现了一定规模和态势,点燃了不少青年人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奉献爱心的热情。特点体现为:大学生主体性、活动项目化、组织机构成效渐突显。但是以上这些活动可谓星星之火,仍然没有能够实现大范围甚至全员开展,进而未能形成大气候。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1. 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相对成熟,效度较高能得到学生充分肯定。课内实践教学地点主要定位在教学课堂这个相对安全、教师熟悉可控的室内空间里,教师设计的实践教学项目形式主要体现在专题研讨、案例分析、辩论赛、情景剧、知识竞赛等方面,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原则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预期成效是相对容易实现的。因此,从目前高校总体情况看,只要教师积极主动设计实践项目,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一般情况下课内实践教学是受到学生欢迎并且学生是能够积极参与的。可以说,相比课外社会实践,其难度系数是较低的,但恰恰难度低是造成教学影响力不太深刻的主要因素之一。

2. 课外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难度相对较大,实施状况参差不齐不尽人意。据了解,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当前并非所有院校都全面开展了思政课社会实践,有些仅停留在直接布置调研报告的简单层面上。而即使在有开展思政课社会实践的院校里,也有层次之分。有些学院对于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有专项经费(单独拨付,不在思政课建设专项经费里);有些没有直接经费,但是学生外出社会实践可以停课一周,同时算老师工作量,作为指导实践学时等;也有些什么也不算,就当必须完成的工作量布置给教师等。而在活动内容上,据不完全了解,主要分为调研类和活动类。其中调研类主要做法是老师推荐选题指导学生撰写研究策划书,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在寒暑假或者学期间开展调查,然后提交相关调查报告、参与实践成果汇报评比等。而活动类主要做法是以班级或者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主题公益活动等,活动回来后通过小组汇报形式展现学习成果。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志愿者活动无缝链接的可行性

1. 从当前国家加强实践育人方针政策导向看,两者通过实践活动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功能一致相得益彰。

思政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必修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社会实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范畴,近年来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多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系列重要文件中强调思政课加强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及明确指出了志愿者很多是其主要载体之一。而事实上,如果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能够合理开展志愿者活动,那么其教育影响力将覆盖到高校全体学生中,将能够展现高校在开展实践育人工作达到其他部门所难以做到的全员育人的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个优势充分发挥好,其影响力是深刻且富有意义的。

2. 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内需性角度看:青年志愿者活动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切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是其生理心理走向成熟稳定期的重要关口,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走向定型的关键节点,甚至可以说是实施有效教育的最后一道战壕了。 这个如此重要的时期,培养学生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仅纸上谈兵,教师更需要引导学生理论运用实践,走向社会去锻炼去体验去促进成长。可以说,志愿者理念的植根对于其成长成才是内需性的,当学生走进青年志愿者队伍后,他们能够真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自己的行动去弘扬真善美,为和谐社会发展做出一点事情,从而促进了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

3. 从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可行性角度看:基于青年志愿者活动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可以付诸以行。

近年来,笔者致力于探求青年志愿者活动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可能性与利弊,从指导近千名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情况的效果分析来看,能够较为深切地感受到青年志愿者活动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未来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可行且效果显著的,当然也存在一定困难,权衡之下笔者持乐观态度。首先,肯定之处在于:其一,大学生普遍具备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志愿活动的基本实践能力。其二,大学生亲身参与志愿活动后的思想收获比开展调研后的成绩比较而言,一般来说前者效果更为显著。其三,大学生开展志愿活动的社会效应相比调研成果的社会效应而言,一般来说前者相对更高。其四,大学生在校期间人身意外险和签署安全协议书可以提供外出安全保障。其五,教师自身对志愿活动的价值导向对于学生的影响是起作用的。当然,目前条件仍欠成熟的阶段,推行这个改革理念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例如:其一,外出安全问题。其二,志愿活动前的技能培训问题。其三,活动资金问题。其四,实践评价问题。其五,志愿活动登记问题等等。总而言之,基于青年志愿者活动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有其生长土壤,具有现实可行性,积点滴可汇聚成江河,越早开展越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永续发展。

四、青年志愿者活动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现路径

当前我国社会和教育发展大背景下,推动基于青年志愿者活动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虽然还存在不少困难,但是其势不可当,是可行的且有效的。为了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老龄化社会的和谐发展、思政教育接地气起成效,要有一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胆大心细,通过思政课大规模社会实践去推动志愿活动的开展。

(一)价值共识是关键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思想的成像。当前国家发展形势下,志愿者活动导向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毋庸置疑,尤其相对于专科生而言,志愿者活动导向的社会实践形式比调查研究形式更具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当然,前提是唯有教育工作者自身在这个问题上达成比较一致的价值定位,才可能团结一心致力于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因此,如何才能达成共识?我们不能单纯把希望仅仅寄托在教育工作者身上,而是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去寻求其体现思想共鸣。

层次上,上下级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自身需达成共识。相关管理部门能够高度重视思政课课外实践的影响力,在政策和制度运行方面给予基本保证:其一,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创造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实践经验的分享和对存在问题的立项研究等路径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去影响更多教育工作者达成价值共识。其二,通过传、帮、带等方式方法,提高教师工作热忱和积极性,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摸索基于志愿者活动导向的社会实践的基本经验,从而积累更多经验和克服存在的困难。

阶段上,允许不同层次的院校分不同阶段逐步形成志愿者活动导向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态势。例如:办学条件相对充裕的公办院校,可以作为领头羊先行一步,率先进入全面实施志愿者导向下的课外实践的示范性阶段。对于办学条件相对拮据的民办院校,则不要盲目“一刀切”,而是允许其分阶段地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局部性地开展活动。

(二)小微实践建根基

如果说,青年志愿者活动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最终要落实在一线教师身上,那么教师们如何顺势而为?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探究的。笔者以为,当前全方位推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整体环境仍然欠缺成熟,在这样的情势之下,一线教师需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只有脚踏实地,方有可能仰望星空。顶层设计看似时髦,但其前提首先要有牢靠根基,循序渐进,需要的是点滴汇聚以成江河。因此,从小微实践做起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做法。各高校应该根据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从简单方式做起,从局部试点做起,从一、两门思政课程做起,从部分班级甚至部分学生做起,逐渐形成成熟可行的教学架构和体系,在打好牢固根基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改革方案,逐年逐级地推动志愿者活动导向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走向常态化。例如:广东某民办院校在没有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致力于组织所有学生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教学工作坚持了十多年从没有停歇,其最主要的经验简单来说就是“以小见大”。即:在组织结构上,采取“教研室-教师-科代表-组长-组员”的四级教学管理模式,开展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在社会实践内容设计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调研或公益活动,尤其可以有所侧重地引导和鼓励同学们多开展志愿者活动。在活动地点选择上,出于交通出行的便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地取材,在学院附近开展活动为良策。这样,坚持下来,总能推动相当一部分学生走向青年志愿者的征途。随着时间推移,一届一届积累下来,就会形成一定质量的实践成果。

(三)协同创新成气候

事实上,青年志愿者活动不仅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应有之义,它更应该是整个高校、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应有之义。高校作为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摇篮,当然应该团结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例如团委、学生会、各院系党总支、思政部等,发挥协同创新精神,共同致力解决青年志愿者活动各方面的存在问题。例如:在外出活动的人身安全问题上,就可以体现多部门协商解决的智慧,从意外保险由总务部门购买、安全协议书的签订由思政部教研室指导教师来实行、安全教育专题班会由院系辅导员来开展等多部门联动中解决了思政课社会实践中广大教师所忧虑的现实问题。又如,2016年3月28日,团中央学校部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发布活动及工作座谈会,标志着这一学校共青团深化改革的重点项目将逐步深入开展。团中央现在致力于推动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工作可谓来势汹汹。笔者进一步发现,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在内容设计上,主要涵盖5个方面:党团学工作履历、志愿公益经历、参与团学活动情况、实践活动经历、创新创业创优等。不难发现,思政课开展的课外社会实践内容基本上都在“第二课堂成绩单”涵盖的内容范围里,在志愿公益等活动上,两个部门可以考虑共同合作开展,在组织、实施、评估、认定等环节上达成相互配合分工合作的格局。这样,不但体现了协同创新教育理念的实际演绎。更重要的在于势必能够推动学生参与志愿公益活动的热忱和积极性,從而从外延到内涵上真正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成长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宣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2012-01-10.

[2]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Z].2015-07-27.

[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Z].2016-05-20.

[4]余展洪.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实施情况实证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9(7).

[5]余展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统合研究[J].学术探索,2012(7).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