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公民教育在世界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2017-05-30崔英姬

高教学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世界历史公民教育

崔英姬

摘 要:人文素养教育包含社会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中最需关注的就是公民教育,强化公民教育有重大的意义。世界历史作为师范专科院校的主要课程,因学科自身的性质和特征,自然而然承担起了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世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效渗透公民教育。

关键词:公民教育;世界历史;自我塑造能力;自由平等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9-0094-02

Abstract: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cludes the basic knowledge education of social science and the educ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The civic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civic education. As the main course of the normal college, World History has naturally assumed the main task of civic education because of its own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World History teacher should effectively infiltrate the civic education in teaching.

Keywords: civic education; world history; self-shaping ability; concept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公民教育现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而是演变为国家问题,成为国家和地区稳定、发展和提高凝聚力的根本动力。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国活动变得日益频繁,公民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开始普遍重视公民教育。我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国家,随着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对国民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公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对其开展公民教育。

一、公民教育相关概念阐释

(一)公民的产生和演变

“公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概念,关于其起源可追溯到罗马共和国和希腊城邦时期。古希腊时期,成员和城邦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公民的概念也是从希腊文的城邦中所演变出来的,即“属于城邦的人”。城邦所形成的根本要素就是公民,虽然这个时期的公民是一种特权,也是少数古希腊人才能够享受到的,而且这种特权仅限于公民所在的城邦之中,所以这时的公民概念具备明显的局限性和封闭性。

随着国家的产生,公民的概念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此阶段,“公民”的概念被“臣民”所代替,而臣民则是属于整个国家而不再只是某个城邦,摆脱了城邦环境下公民含义的局限性。但是在君主制下的臣民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归属感,但是他们最终由君主所有,从根本上来说依然是国家的仆人,只有服从统治者的责任,不享有权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民族国家开始出现,公民的含义也有了新的意义。十八世纪末期在法國大革命中,自由平等相关观念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使得传统社会阶层中对世袭种姓制度和等级等相关的制度逐渐被抹去,对社会成员的身份进行了重新界定。《新大英百科全书》中曾经对公民的概念做出了解释,个人在一个国家中受到这个国家相关法律的约束,同时也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辞海》对公民的定义是:公民指的是拥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且根据这个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当前不少人分不清楚人民和公民之间的区别,甚至使用人民来代替公民。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具备不同的内容,人民所强调的是人的立场和阶级属性。公民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公民必须是国家或社会中的一个成员;第二,公民和国家之间存在着某种法律关系;第三,公民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更是文化和历史概念。

(二)公民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通俗意义上而言,公民教育就是对公民进行一系列的教育。从公民教育的产生到现在,在实践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赋予了特定的特征,所以公民教育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概念。古希腊时期的公民教育,主要是从理想国的角度出发,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则产生于近代的西方国家。法国是公民教育的产生地,第三次资产阶级革命于1848年爆发,教育部长卡诺提出了学校改革方案,要求废除宗教课程,实行公民教育。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范围的扩大,公民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十九世纪之后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开始在学校开展公民教育。我国公民教育在上世纪初期产生,虽然之前有不少学者提出了相关观点,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未得到重视。梁启超曾经提出过“新民说”。蔡元培在谈及新的教育思想和方针时,主张将公民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随着我国的发展,受到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影响,公民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公民教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关系

公民的内涵和概念来源于西方,相关的自由平等观念也都源于西方国家。在开展公民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理解西方国家相关概念,把公民教育纳入到具体的学科教育过程中,在师范专科院校的众多学科中,世界历史无疑是最能够展现公民教育的学科。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民主观念一直是西方国家史学家所重视和研究的重点。不管是古希腊罗马时期还是至今,西方国家一直在不断探求国家和社会的起源及有关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西方国家的文明起源来看,民主观念贯彻始终,是一种渗入西方人血液中的东西,尤其是在宗教改革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人们开始相信个人能力和价值,摒弃上帝,人本主义成为西方国家人们的精神支撑。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的出现和发展,使不少西方国家开始将这些思想当作资产阶级的建国方针,也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西方的市场经济得到发展,使西方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氛围得以形成,公民教育也成为西方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公民教育在世界历史教学中渗透的途径

(一)公民教育在世界历史知识教学中渗透的途径

1. 学生自我塑造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更加独立的人格和自主判断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会,个人在不少情况下都需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面对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要想使学生具备更好的独立自主精神,在以后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使之接受公民教育。世界历史内容中无处不体现着独立自主的精神。欧洲在进行了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就一直强调个人奋斗和进取精神。如果新航路的开辟者没有这种独立坚定的精神和意志,必然无法发现新的航路。在世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塑造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在规划未来时不盲目,使自己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通过独立意识的培养,也可使大学生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以后工作中的竞争,进而变得更加强大。

2. 学生自由平等观念的培养

自由平等观念在世界历史中涉及较为广泛,向学生传输这一观念,可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身边的事情和人。另外,世界历史中的自由平等观念还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让学生在一种平等的心理环境下得到更好的成长,变得更具有自信心和更加独立。世界历史中不少国家在对公民的义务进行规定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相对应的权利。在学习世界历史的过程中,自由平等观念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线索,更是转变学生思想观念的关键。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統治下,愚民政策被统治者奉为治国安邦的基本国策。建国之后不少人也对公有制存在错误的理解,人们对权威的恐惧变得更加明显。个人的利益逐渐遭到忽视,人们对权威盲目尊崇,平等和自由的观念自然得不到支持。在世界历史的教学中,要能通过对西方国家自由平等观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自由平等观念的重要性。

3. 学生权利义务观念的培养

在以往的世界历史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但对公民权利和义务观念的培养则少之又少。公民教育中权利和义务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世界历史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和意义,进而分清楚自身作为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和所需要履行的义务,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以更快的速度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在世界历史中有不少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内容,例如《权利法案》中就提到了天赋人权。

(二)公民教育在世界历史教学方式中渗透的途径

公民教育在世界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体现在方方面面,除了在世界历史相关知识中渗透公民教育,教师更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公民教育中强调自由平等意识,这种意识可以在平时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例如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为大学生提供民主的选择机会,若学生认为某种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可以平等的身份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成为权威的代表,而是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随着现代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创设情景成为公民教育过程中比较受人欢迎的方式。公民教育在世界历史教学中的渗透,还可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来实现,以某个阶段的历史事件为基础,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公民的相关含义。例如在学习古希腊罗马时期公民的权利时,就可以借助于网络媒体,为学生营造出当时的氛围,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当时公民的内涵。

(三)公民教育在世界历史学习评价中渗透的途径

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教育体制所关注的重点仍然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对于学生的情感和能力方面则涉及得很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未来人才中的主力军,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培养出更能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我国实行了教育改革,不仅涉及到基础教育更是涉及到高等教育。良好的学习评价体系是改革的重点之一,旨在使学生得到更加健全的发展。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正是学习评价体系的主要标准之一,对于判断学生是否能够成为合格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评价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自由观念,要始终以学生作为根本,不能过分强调自由的绝对化。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更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公民。大学生作为公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积极接受公民教育才能提高各方面素质,成为合格的公民。公民教育的概念和发展都与西方国家各个历史阶段密切相关,所以要想强化公民教育的成果,必须处理好公民教育和世界历史教学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魏伟,刘亚洲.西方公民教育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6):31-35.

[2]马乙玉.西方高校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启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17-120.

[3]王鹤岩,张志顺,仇念海.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及其必要性分析[J].学理论,2014(21):128-130.

猜你喜欢

世界历史公民教育
西方新自由主义与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批判者的立场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左翼力量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关于《共产党宣言》的几点思考
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