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017-04-22陈小峰
陈小峰
【内容摘要】初中生物学习具有生活化、多元化等特点,其知识内容大多都来源于生活、建立在日常生活之上。通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促进学生发掘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生物知识,实现知识的发展与迁移,对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实际才出发,根据初中生认知思维特点及生物教学特点,从多方面阐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学生观察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物 观察能力 培养策略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相关思维或能力,实现素质教育。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良好的观察能力也是新课标对学生的明确要求之一。而在当前新课改大背景下,教师注重教学效率提高,强调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培养,而观察能力作为其基础却被无意识地忽略,没有得到科学的培养与发展,导致教师在其它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初中生物教学发展。
一、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推动学生主动观察、深入探索的重要动力,通过培養学生好求心与求知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显著提高。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趣味生物知识,激发学生好奇心欲及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后主动参与到生物观察中来。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运用问题引导、留白等方式,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与探究空间,以此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去观察、去探究,找到相关问题答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发展。
二、明确观察目的
只有任务目标明确,学生在课堂过程中才能更好、更有针对性地依据教师教学安排,进行观察学习。一般来说,观察目的与课堂教学目标相结合,在预习阶段告知学生,分析观察方案与观察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在课堂教学中要怎样观察、要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例如,在教学《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时,在课前提出观察目标:了解显微镜基本结构、观察显微镜成像规律。学生在课堂上便能直入主题,根据课前预习内容与所确定好的观察方法,得出相应观察结论。明确观察任务与目的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培养质量。
三、教会学生一定观察方法与技巧
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或技巧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观察方法有多种,如直接观察法、反复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等,不同的观察方法往往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不同的观察对象或目标往往适用于不同的观察方法。作为教师,要在长期教学中教会学生常用的观察方法,学会针对不同的观察对象选择不同的观察技巧,提高观察质量。例如,在教学《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课时,在“观察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实践活动中,由活动主题我们不难得出这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观察过程,且观察对象可以直接获得,易于处理,故采用直接观察法与比较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观察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在观察过程中,遵循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原则,先观察植物体的宏观结构,再对每一结构制作切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在微观层次上对比各部位细胞有何差异,在原有知识目标上更进一步,从更层次的角度来观察导致植物结构差异的原因,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提高观察教学效益。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践分析,让学生掌握在学习实践中掌握相关方法与技巧,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提高。
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良好的观察习惯优秀观察能力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在教学培养过程中教师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有意思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促进其观察能力提高。其一,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耐心,许多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缺乏耐心,还没有准备到位便开始观察或观察不仔细,导致观察结果没有达到预期,因此,教师要通过一定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耐心。其二,要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许多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没有及时记录观察结果,经常出现“观察后面忘记前面”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观察效率及质量,因此教师要在日常观察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观察一项、记录一项的好习惯。其三,在观察过程中必须到位、到点,不能自我觉得差不多便结束观察,教师要提高学生观察的精细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求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