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心理研究

2017-04-21王佳丽

传播与版权 2017年2期
关键词:传者受者社交

王佳丽

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心理研究

王佳丽

随着网络和智能终端的发展,微信这种极具便捷性的通讯软件不仅可以跨运营商、跨平台第发送文字、语音、图片等信息,实现视频通话、即时通话等功能,而且还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来分享个人感受、生活经历、美食与养生等发送者认为有传播需求的信息,这一自媒体平台日渐成为人们信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微信朋友圈的发展现状,用户传播心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微信朋友圈;传播心理;受众

[作 者]王佳丽,山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微信朋友圈的发展现状

据腾讯微信的官方定义,微信朋友圈指的是腾讯微信中的一个社交功能,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发送文字、图片、小视频,还可以通过其他软件将自己喜欢的文章、音乐、视频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微信好友所发布的状态进行点赞或评论,用户只能看到其共同好友的赞或评论。

目前,微信的使用情况如图1所示:

图1: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

由此图可见,在微信的诸多功能中,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频率较高,非常受用户欢迎。微信朋友圈的强大功能给用户带来了全新体验。

首先,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发送文字、图片、小视频等信息,晒出自己的心情、生活体验,还可以打开“允许应用使用位置信息”,告诉微信好友你的所在位置,及时与微信好友进行互动。所发布的信息可以随时更改或删除。

其次,微信朋友圈能够提供其他应用的分享。微信用户可以选择其他应用软件的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中,如QQ音乐软件的歌曲、腾讯视频软件的视频,或者是某微信公众号所推送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都是以链接的形式存在的。

此外,在最新版本中,微信朋友圈开始推送广告,形式和一般朋友圈类似,为“图片+文字”。广告的传播会在微信朋友圈右上角显示“推广”字样。

最后,微信朋友圈催生了微商这样一种营销模式,利用微信朋友圈这样一种熟人社交网络进行产品营销,是微信发展历程中极具开创性的一页。

二、微信朋友圈使用者的传播行为及心理分析

根据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4页。(图2),“在传播中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主体,讯息的传播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该模式的重点不是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个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施拉姆认为:“参与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的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释码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这些角色。”

图2: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

微信朋友圈的传者与受者就是高度融合的。每一个微信使用者既是编码者又是释码者还是译码者,用户在讯息传递之中处于你来我往的状态。微信使用者以微信朋友圈为平台,分享生活、发表评论、与好友即时互动,体现了微信朋友圈熟人社交网络的自媒体属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信的版本不断更新,增加了许多功能。相较于其他传统社交网络,微信的使用体验更加便捷和人性化,微信用户可以在朋友圈中发表自己的人生体悟、生活经验,转发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内容,与朋友共享有趣的信息。并且这种信息的传播处于频繁交互之中。

但是在每一次传播活动中,传者与受者的传播行为、传播心理以及使用动机还是有着明显差别,下面本文针对一个传播过程对传者与受者进行具体分析。

(一)微信朋友圈传者分析

1.微信朋友圈传者的群体特点。

据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整合营销机构艾媒咨询对中国微信用户的调查①王怡红:《关系传播理论的逻辑解释——兼论人际交流研究的主要对象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2期。,微信朋友圈的传者中男性比例大于女性,城市用户占全体使用者的绝大多数,年龄在19—40岁的青壮年群体占到全体的绝大多数,学历在大专以上的用户占全体的绝大多数。

由此可见,微信朋友圈传者的群体特征如下:男性居多,城市用户,19—40岁的青壮年人群,大专以上高学历人群这些是微信朋友圈传者的主要用户属性。

图3:微信朋友圈传者的群体特征

2.微信朋友圈传者传播内容分析。

根据对微信朋友圈传播者的调查研究,其传播行为本质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分享”。具体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分享日常生活。

今天我吃了什么?玩了什么?做了什么?在哪儿?什么时候?和谁?随时随地拍照,晒出自己的生活,让朋友们看到自己的状态、心情。

(2)发表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评论。

尤其对于重大新闻事件或娱乐事件,微信传播者通过朋友圈这个自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态度、立场。

(3)分享自己喜欢的文章、音乐、视频。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当自己享受到某种东西带给自己的快乐时,也会想要和朋友分享这种快乐。比如当自己听到一首特别好听歌曲时,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歌曲,让自己的朋友们也能与自己一同欣赏动听。微信使用者可以借助其他软件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字类、视频类、音频类文件,这种文件是以链接的形式存在,微信使用者可以收藏、转发、评论、删除。

(4)微商群体的推广信息。

微信朋友圈以其操作简单便捷、低投入、低门槛、利用朋友圈的社交网络为营销平台和销售对象的独特优势,使得许多普通的微信用户也成了营销者。

3.微信朋友圈传者使用动机分析。

动机之一:归属感。

微信朋友圈是一个相对闭合的社交环境,朋友圈中的好友都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同事等,在这样一个社交人数相对较少的群体中,微信朋友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群体传播环境。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因此,群体传播是群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而微信朋友圈就是一个由多人参与的群体传播环境。一个微信使用者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表一则消息,由此引发微信好友的点赞、评论,这条消息通过人际关系网络扩散开来,凸显出群体传播的特性。微信朋友圈就是这种群体传播的平台,社区化的人际传播改变了社会个体对人际交往的看法,增加了社会个体人际交往的方式,拓展了人际交往的范围和空间。

这种社区化人际传播的出现与社会环境有关。大众传播理论认为,工业社会中的社会成员常常因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而长期处于寂寞、忧虑、孤独的状态,人们迫切需要找到自己的群体,寻求一种归属感。而社区化的网络传播改变了这种现状,大众传媒所形成的拟态环境,越来越使得现代人难以区分虚拟和现实,在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工具进行的网络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有一些人将二者混为一谈,或者用网络人际交往补充或取代现实人际交往。

动机之二:存在感。

在微信朋友圈所营造出来的这样一种虚拟社区中,微信朋友圈传者的传播动机往往是在这样一种人际交往关系中建立自身的存在感。传者在朋友圈中发布一则信息,有朋友点赞或评论,通过与他人的及时互动,传者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用网络语言就是“刷存在感”。

这样的需求还来自于双向关系确认所带来的存在感需求。微信朋友圈是借助媒介平台的虚拟人际交往平台,无法实现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因此,传者所发布的信息并不一定能得到朋友的及时评论。传者在朋友圈中发布的信息,有的朋友一扫而过浏览一下,或者扫都不扫一眼就走了,有的朋友看到了会心一笑,给你点个赞,或评论一下。这表明回复你的人本身就很关注你,或者他对你所发布的信息感兴趣。微信朋友圈中的朋友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际交往的密切程度,反馈可以起到双方关系确认的效果,给用户带来一种存在感。

动机之三:安全感。

由于微信朋友圈熟人社交网络的属性,大多数微信朋友圈使用者认为在朋友圈中传播的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强,因此面对这些信息,他们普遍选择了相信和扩散,这就使得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能够得到快速传播和扩散。基于这样的原因,一些微信朋友圈传者在朋友圈中发布求助信息,以求圈中熟人扩散消息或向他人寻求帮助。微信朋友圈是各种形式的社会资源的源泉,使那些在心理或生理上面临困难的人们得到帮助、建议和情感上的支持,从而获得一种来自群体的安全感。

(二)微信朋友圈受者分析

1.微信朋友圈受者类型。

(1)“潜水者”。

所谓“潜水者”,就是在微信朋友圈中只浏览朋友的状态、心情等,看朋友从公众账号分享到朋友圈的链接,而自己从没发过朋友圈或很少发朋友圈。

(2)“回帖者”。

浏览他人信息,评论信息,与好友互动,转发、分享好友的信息,但从不发布原创信息。

2.微信朋友圈受者使用动机。

(1)环境监视。拉斯韦尔关于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①哈罗德·拉斯韦尔:《传播的社会结构与功能》,1948年。和赖特的“四功能说”②查尔斯·赖特:《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59年。中都有关于“环境监视功能”的阐释。拉斯韦尔认为,人类所处的自然和社会都在不断变化中,人类必须了解适应这些变化,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大众传播在社会发展中起着“瞭望哨”的作用。赖特的观点是对拉斯韦尔的继承和发展,他认为,大众传播在传播信息方面承担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警戒外来的威胁,二是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政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对信息的需要。环境监视功能也同样适用于微信朋友圈中的人际传播。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群体中,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生存有着重要的影响。微信朋友圈这样一种熟人社交网络有助于受者监视周围环境。信息发达的今天,让我们对于环境的改变极度敏感,人们渴望通过媒介来了解外部环境,对自身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环境的改变,努力使自己不被边缘化。

当受者发现微信朋友圈中越来越多的人讨论某一话题,而自己对此并不了解之时,就会产生想要了解这个话题的愿望,以期自己不被主流边缘化。当朋友圈中的众多好友分享对某种新潮软件的使用体验时,多人汇聚成的群体环境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说服力,影响受者的观念态度。

(2)自我参照。心理学当中的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他编码条件的现象,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回忆经验为特征的R反应(“记得”)上。其研究范式主要有经典范式、自传体提取范式和R/K范式。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存在多种理论解释,最主要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及双过程说。影响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因素主要有参照他人的亲密程度、回忆方式、个体差异、刺激材料的性质。自我参照效应揭示了这样一个心理定律:人们都会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从心理因素上分析,每个人首先关注的就是自己,也渴望别人关注到自己,这是一种潜意识行为。比如,当你看一张合照时,你首先看到的就是你自己,然后才是别人。所以,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传播也是一样,只有当所传信息是与受者自身息息相关,受者才会关注、分享。

三、过度使用微信朋友圈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一)微信成瘾症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各类新新媒介层出不穷,人们对各种媒介的使用日趋频繁。互联网兴起所产生的“网虫”,微博热所带来的“微博控”等,都是媒介成瘾的表现。在传播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媒介依存症”,其表现是受众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使用媒介进行虚拟人际交往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性格等。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微信使用者对微信的依赖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只要手机联网,就必定登录微信,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刷新一下朋友圈页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公交车上、地铁上、商场排队结账、在餐桌上一些人拿着手机不停地翻看朋友圈刷新的内容。微信成瘾现象可见一斑。

微信成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更多的是对人们的精神、心理的损害。长时间盯着手机或电脑屏幕,会造成视力下降、头晕恶心,甚至引发角膜炎、颈椎病。而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微信成瘾表现的更为复杂。掏出手机就登录微信,查看消息,刷朋友圈,每隔几分钟就要重复上述动作,这就是典型的“手机强迫症”。一旦手机没电,或没有网络,无法使用微信,一些用户就会表现出急躁甚至恐慌。在家庭聚会上,在朋友聚餐时,一些人不停地翻看微信,沉溺在自己的虚拟社交圈中,低头享受自己的乐趣,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造成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紧张,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孤独、封闭。

(二)个人隐私的暴露

微信朋友圈中的一些传者,喜欢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年轻人喜欢一直挂着微信,在朋友圈中上传自己的自拍照,同时分享自己的位置,这种定位模式把自己暴露在500米甚至更小的范围。在微信中添加陌生人,尤其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将会造成自己个人信息的泄露,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近年来,仅国内媒体报道的因微信引发的犯罪案件,就有49起之多。微信定位功能隐藏犯罪风险,微信用户应该加强自身隐私的保护,防止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三)微信朋友圈熟人社交网络很容易成为谣言的扩散平台

微信朋友圈是基于熟人社交网络所形成的社交平台,由于微信朋友圈的封闭性和私密性,在没有更多消息来源的情况下,微信用户更倾向于相信熟人转发的消息。这就造成谣言在微信朋友圈的滋生和扩散。例如,在微信朋友圈中有时会看到这样一些信息:某地某种植物的绒絮携带某种细菌,广大市民要提高警惕;或是恐怖分子在某地安装定时炸弹,等等。这些信息绝大多数是谣言,微信用户往往在朋友圈中看到亲朋好友转发,因而认为信息的可靠性强,没有对信息的来源和消息的准确度加以核实就散布出去,造成谣言的扩散。微信用户在面对类似这种情况,不要盲目跟风散布,要理智冷静地对待,将谣言扼杀在摇篮中。

四、结语

本次研究针对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心理对传者和受者的传播心理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微信朋友圈是一个由多人参与的群体传播环境。一个微信使用者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表一则消息,由此引发微信好友的点赞、评论,这条消息通过人际关系网络扩散开来,凸显出群体传播的特性。对于受者而言,渴望通过微信朋友圈来了解外部环境,对自身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环境的改变,努力使自己不被边缘化。其次,基于自我参照效应的心理学定律,只有当传者的内容是与受者自身息息相关的,受者才会关注、分享。本文研究分析了过度使用微信朋友圈所导致的后果。首先,微信成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更多的是对人们的精神、心理的损害。其次是个人信息的泄露,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最后,微信朋友圈熟人社交网络很容易成为谣言的扩散平台。

[1]梅尔文·德弗勒,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M].1975.

[2]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J].国际新闻界,1998(Z1).

[3]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的效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传者受者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影响移植受者生存质量的相关护理因素及对策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新媒体时代传者需要新的媒介素养教育
人人皆“传者”,练就一双慧眼吧
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线性模式
老年肝移植受者肝硬化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肾移植受者早期外周血CD4+ CD25+ FoxP3+ T细胞、Th17细胞表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