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线性模式

2017-02-26蒋婕

人间 2016年32期
关键词:讯息媒介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00)

摘要: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作为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类网络流行语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当今人人都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时代,传播信息及传播情境极大地影响传播效果,这一类流向带有强烈的线性特征。

关键词: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线性模式;传者;讯息;媒介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77-01

研究者基于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成因探析,归纳为五个方面:语言因素、媒体因素、网民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王仕勇在《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成因探析》一文中提出: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主要是指基于特定背景,伴随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与特定新闻事件及网络事件相联系的一类网络流行语。[1]

一、传者——把关人对信息的控制

第一,草根传播的盛行。“草根文化,属于在一定时期由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实质是“亚文化”。草根传播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

目前研究者关于网络流行语创造者有三类,王仕勇在《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分析》中指出第一类是事件的知情人或当事人第二类是论坛上的活跃分子,第三类是许多网民一起传播一个新闻中的抢眼语句。[2]众多网民运用网络流行语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与看法,很多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充满了戏谑讽刺的隐喻意味。例如“蓝瘦香菇”,原意指“难受想哭”,由于发布者普通话不标准发音跑偏,“蓝瘦香菇”体火了,各种表情包、诗朗诵、说唱相继出现。

第二,网络大V、媒体传播的推波助澜。网络大V主要是一些学者、名人、明星等,粉丝数量较多,在微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部分大V通过与网络推手、水军合作,形成一个利益链条。法国作家勒宠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写到:聚集成群的人们,感情和思想会转到同一个方向,自觉的个性消失,形成集体心理,易冲动、易变和易躁,易受暗示,易于轻信,情绪夸张而单纯,也会出现偏执、专横、保守的倾向。[3]而网民恰恰符合乌合之众的特质,在这样一个不受约束,开放性与隐蔽性共存的环境中极易发生从众行为。

二、讯息——内容分析的研究领域

媒介产业是内容产业,核心产品是做内容。喻国明在《传播的语法革命和传媒竞争力的构建》中就指出传媒的内容是一个复杂生产过程运作的结果,是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特别的与众不同的最终产物。[4]新闻内容受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影响比较直接,而娱乐类传媒内容受经济利益的影响比较直接,但随着市场商品经济的发展,新闻内容逐渐商品化,为吸引噱头和点击量,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被大打折扣。现代大众文化已经变成一种随社会发展而出现信息化、商业化、产业化的现代文化形态。近年来,电视剧的生产更加市场化,全球化的经济市场形成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如前段时间热播的网剧《上瘾》一段跨越性别之爱的青春励志爱情故事。网民在疯狂追剧的同时也不忘戏谑调侃,用“上瘾”一词代替男男同性恋或者专指gay。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待网络事件类流行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反映了在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心态。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的反应和反应系统,而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文艺作品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对个体情绪的影响和感染是社会感染中常见的形式。

三、渠道——传媒本身的研究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开放性和隐蔽性共存,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发挥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传媒类型的差异,决定了传媒对社会影响的方式、内容、效果的差异。媒介系统依赖论指出在媒介系统和社会系统以及受众系统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媒介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互相依赖关系越来越强,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就越大。

由互联网所引发的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革命,正以极其迅捷的速度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全方位地改變人类社会的面貌,改变着我们的思考方式、行为倾向、社区形态以及自我认同。王仕勇在《传统媒体与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传播》一文中指出“网络流行语往往缘起于网络,与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相关。传统媒体的介入,加速了网络流行语关涉的社会舆情的传播”[5]如: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四、受者——受众分析的研究领域

受众是传媒信息的目的地、感受器,是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源。由于受众的不同社会性特征,使得传媒对其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当代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是以年轻人为主。“老年人看报纸,青年人进网吧”。从社会分层的角度看待传媒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影响,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成员被区分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网民群体以年轻人为主,年轻人具有求异攀比心理,会倾向于使用这一类网络新词来表明自己追得上时代潮流或者显示自己的时髦感。

五、效果——衡量传播成败的重要尺度

在传播学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3按照拉斯韦尔线性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研究是传播过程的末端研究。传媒的传播过程从传者开始,传者安排的内容,经过传媒的传播,到达受众,取得传媒效果。传媒效果根据前期的传者的个人魅力、受者的接收程度、讯息的丰富性、渠道的多样性和强度性有很大的关系,直接决定效果的好坏,有的经久不衰有的轰动一时。如:“蓝瘦香菇”这类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屡见不鲜,“不过”蓝瘦香菇”注定会和“贾君鹏”“叶良辰”“犀利哥”等谈资一样,落入“偶然创造—突然流行—日益淡化—渐被遗忘”的窠臼。其讯息的意义只不过是切中大众的笑点,契合当代年轻人求异娱乐的心理,长期效果会逐渐减退甚至是消失。

参考文献:

[1]王仕勇,陈聪.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成因探析[G].新闻与传播,2014,(18)

[2]王仕勇,陈晏.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3,(11)

[3][法]古斯塔夫.勒宠.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喻国明.传播的语法革命和传媒竞争力的构建[J].对外大传播,2007,(12)

[5]王仕勇,殷俊.《传统媒体与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传播》[G].新闻与传播,2014,(18)

作者简介:蒋婕(1997—),女,汉族,重庆市,重庆工商大学,网络传媒社会学。

猜你喜欢

讯息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讯息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接收讯息与了解世界
走出讯息的囚笼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声音的“邮递员”
新媒介的花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