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意义

2017-04-17上官苗苗王立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上官苗苗 王立仁

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明确社会要求,也要清楚学生的需要。学生需要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待,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研究学生的需要,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需要,要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引导学生的需要,这既是教学目的要求的体现,也是追求实效的必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要求;学生需要;目的和实效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6.013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6-0059-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明确社会的要求,即让学生接受什么,而且还要清楚和知道学生的需要是什么。在特定的意义上说,清楚学生的需要,比明确社会要求更为重要。因为,只有清楚学生需要什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社会的要求。显而易见,学生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意义非凡。既然学生需要如此重要,我们首先有必要对学生需要进行适当解读和说明,以明晰学生需要的前提和原则。首先,学生的需要要“求真”,即学生的需要必须是科学的。我们必须要承认,学生的需要有“真实”与“虚假”之分,“科学”与“非科学”

之别。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需要必须要“求真”。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诸多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甄别,对于学生“真实”的需要要认可,要肯定,肯定这一需要存在的真实性以及满足需要的必然性与正当性。对于学生的“虚假”的需要,则要进行澄清,消除误解和误读,坚决抵制和抛弃。通过对学生需要的研究和鉴别,去伪存真,正视其科学、合理的需要,舍弃不合理、虚假的需要。其次,学生需要要“求实”,这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学生需要必须是学生个体的实際需要,是为了实现自我的发展所必须的需要,是符合学生个体发展阶段、特点和实际的需要。二是学生需要并非是学生的所有需要,而是学生的主导性需要。作为学生,总会拥有着多种多样的需要,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需要因个体的不同以及需要性质、强度、地位等差异而千差万别,导致了学生需要的纷繁复杂,思想政治理论课涵盖和容纳学生的所有需要是不可能的。因而,学生需要并非指学生所有的需要,而是学生中强度和地位较高的主导性需要,是满足大多数学生发展的需要。再次,学生需要要“求是”,即学生需要不仅仅要满足学生发展,更要适应社会发展的主导需要,学生需要不仅要考量学生个体的发展规律与需求,更要考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质和规律性,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纳入学生需要,并非是对社会需要的否定和抛弃,而是要在社会需要的前提与基础上考量学生的需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社会需要与学生需要相结合,以社会发展的主导需要推动、引导学生需要的发展与满足,以学生需要促进社会需要的发展,达成二者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学生和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对学生需要的理解,为我们理性认知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意义奠定了前提性根基。

一、学生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点

无庸置疑,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象。无论说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也好,还是说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客体也好,总之,是不能缺少的有机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无论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理解为把社会的要求变成人的内在品质并外化为行为,还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解释为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都是指向接受教育的人。这些都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没有对象,没有对象就不存在教学和教育。正是有了对象的存在,才有了教育和教学的存在。从这个角度说,对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点,有了对象的存在,才有了对象需要教育的可能,进而也才有了对象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而教学的前提和过程要求必须了解学生,把握学生。那把握学生要把握学生的什么呢?学生的外部特征表象是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理想性的课堂教学要求授课教师能够把握每个学生的不同外部特征以区别不同的学生,进而便于和学生交流、沟通、协调、因材施教。这种把握虽然需要时间记忆,但还是比较容易的和表面化的。把握学生最应该把握也是最难把握的是学生的内心世界,即学生都想什么,需要什么,学生怎么看问题,而这最核心的是学生需要什么。学生需要有很多,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等,这些是需要把握的,把握这些需要是属于把握学生或对象的要求,并且也会有助于课堂教学。然而,我们说的要把握学生的需要并非是一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而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要,这是把握学生需要的核心,是课堂教学原点中的原点。人的需要有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低级需要是生存的基本需要,而高级需要则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1]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要是高级需要,这种高级需要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是如何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怎样的期待,学生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解决和解释哪些问题,实际上都是如何使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哪些方面能够帮助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不言而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贯彻社会和国家对学生要求的精神,或者就是贯彻社会和国家对学生的要求,但贯彻社会和国家要求也需要把握对象的要求,只有把握了对象的要求,才可能让对象更好地接受社会和国家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自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规律的体现。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适应性和超越性。适应就是适应需要的水平和发展水平,超越也是超越需要的水平和发展水平。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握学生,把握学生就要把握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多种,而学生对课程教学的需要则是这里最核心的需要。这些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点。

二、学生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有机构成

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这深刻的表明了“需要”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引着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去关注学生需要。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包含的内容,上至满足社会、国家发展的需要,下至满足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素质提升的需要,这就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既要包含价值体系、规范体系方面的教育内容,也要包含学生的问题、需要方面的教育内容,唯有如此,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能满足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也能实现学生的发展要求,真正做到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有机统一。可见,学生的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中所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学生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有机构成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其既要研究、重视学生的需要,也要把学生需要纳入课

堂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去解决和引导学生的需要。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要研究、把握学生的需要。正如拉尔生所说的:“我们的需要使我们易被说服,而卓有成效的说服者恰好成功的判定了我们的需要,如果他们错误的分析了需要,说服就可能成问题。”[3]不了解需要,教育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就成了漫无目的的“游说”。首先,要研究、把握学生的需要,也只有把握和研究学生的需要,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我们要承认学生的需要,必然存在着合理、科学的需要和不合理的需要之分,合理的需要能够引导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不合理的需要则会将学生的发展引向歧途。因而,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这些需要进行研究,对其做出科学的划分,坚决抵制学生的不合理需要,正视其合理的需要。同时,还要研究学生的需要。大学生的需要总是多种多样的、千差万别的,如自尊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健康和安全的需要、技能的需要、 解决教育对象思想困惑的需要、荣誉的需要等等,我们要对这些需要进行有效研究和把握,研究这些需要的类别、层次和种类,研究学生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其需要在满足和发展上所遇到的困惑,把握这些需要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善和其教学效果的提升找到努力的基点和方向。另一方面,要适当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所谓学生需要的适度满足,一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范畴能够满足的需要,二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范畴应该满足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其教育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等,要“把课程讲到大学生的心里去,使学习这门课程成为大学生内在的强烈需求,把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学习的过程转化为自觉、自主的行动。”[4]同时,还要将学生需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并引导学生的需要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适当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还要通过具有先进性、引领性的教育内容对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的引导,指引学生的需要向着更高层次、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并主动的将自我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一起来。

三、學生需要满足的程度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把握对象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构成要求满足学生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实践活动的一种,必然也要追求活动的实效,而追求教学的实效,就必须在满足学生的需要上下工夫。我们是要让学生接受社会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但问题在于如何让他们更好地接受这些,并且把这些与自我实现联系起来。“教育意味着鼓励、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陶冶行为。教育是对人的‘自我实现的帮助,教育者的作用具有一种助产性的,即助产的功能,但不是一种制造功能。”[5]如何在接受社会价值规范体系和自我实现之间搭建一个桥梁,既能让学生接受社会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又能让他们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可以有两种选择:其一是不遗余力地讲授社会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并且接受这些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须;其二是在满足学生需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在社会现实中实现自我价值。这两种模式哪种效果会更好?我们认为后一种的效果会更好。但可以想象的是人们担心这样会将社会价值和规范体系弃之一边,会膨胀自我价值。其实,指导学生在社会现实中实现自我价值,这个社会现实就自然包含着社会的价值和规范体系的要求。我们要实现自我的价值目标,能离开社会现实吗?显然不能!而这个最大的社会现实就是社会主张什么,追求什么,有怎样的规范约束。“所有人类的经验都指示我们,形式的训诲必使听者生厌,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可是那些愚而好自用的老辈永远不明白这个道理,老是长篇大套地向青年说教。”[6]我们以为,以往的课程教育模式,过分注重形式上的要求而忽略了教学的目的,过分注重动机忽略了结果。实际上,这两种模式在目的上没有什么区别,可以说是曲径通幽。我们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不过是让学生接受社会的价值规范体系,进而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实现学生的价值。到底哪种模式更有利于这个目的地实现呢?我们以为是后一种模式。在引导学生在满足自我需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实现的追求中,让学生站在自我实现的角度去认识社会价值和规范,会收到从社会价值规范入手讲自我实现的模式无法比拟的效果。亚历山大·波普说过:“人应当受教育,但不要使他感觉到在被教育,对于别人不知道的事,要当作他忘掉的事告诉他。”[7] “人们通常总是被自己亲身所发见的道理说服,更甚于被别人精神里想到的道理所说服。”[8]让学生在追求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中,去认识认同接受社会价值规范体系,会收到好的效果。虽然满足需要模式未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模式,但满足需要的模式还是可以成为一种尝试性模式,它最根本的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研究、关注、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从教学效果的角度说,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这有两方面意蕴:一方面是说,满足学生的需要本身是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要求,满足了需要就是完成了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就是收到了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从爱屋及乌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更高的亲和力和信任度,既会由于自我需要的满足有好的心情状态,有利于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也会由于满足自我需要的信任度、亲和力更愿意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从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角度看,满足学生需要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反之,如果远离学生的需要,就会影响教学效果。从应然的角度看,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使命。我们主张“以人为本”,强调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在社会现实中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满足学生的需要,就是这个目的的现实体现。 由上可见,学生的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点,学生的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构成,学生需要关系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从目的上,还是从实际效果上,都要认真研究学生及其需要,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需要,都要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的需要。文中对学生需要的限定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待,而这种期待实际上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认识学生的需要,既要认识学生需要的意义,又要认识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要积极创造条件想尽办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尽管我们不可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最低我们可以交给他们正视需要的态度和方法;要积极引导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把自身发展的需要融入社会价值和规范体系之中,让自我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有效力量。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人的价值和潜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18.

[3]Larson,Charles V.Persuasion:Reception and Responsibility[M].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6:118.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4(1).

[5][奥]茨达齐尔.教育人类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8.

[6]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M].北京:三联书店 1984:169.

[7]戴尔·卡耐基.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M].北京出版社 1988:135.

[8][法]帕斯卡尔.思想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8.

[责任编辑:庞达]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反思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新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互动载体探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