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发展的阅读教学
2017-04-13钮晓庆
钮晓庆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小学语文开展阅读教学的本原性问题之一。有的说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有的说这是语文教学原本就有的需要。笔者分析了这些答案,并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去回答这一问题,结果发现,阅读本质上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基于语言发展去实施阅读教学就成为必然的选择。那么,基于这一思路下的具体教学过程又当如何?笔者进行了以下探究。
一、注重阅读过程是语言发展的前提
阅读应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这是笔者在阅读教学中产生的一个认识。只要有一个科学有效的阅读过程,就不必担心阅读的结果。
注重阅读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有两重含义:一是关注生活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化;二是关注文本理解过程中语言工具的使用。对于前者而言,学生在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影响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从最基本的课文阅读来看,学生在转换生活语言与书面语言时存在困难,而克服这个困难的过程往往就表现为一个高效的阅读过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人有两个宝》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文中的“手”与“大脑”,而“做工”与“思考”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则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于是通过引导让学生产生经验性认识,帮助他们从“干活”与“动脑筋”向“做工”与“思考”转变。
对于后者而言,学生在阅读时对文本的理解实际上就是以语言为工具的,阅读的过程就是用语言加工一些具体的动作或者事物的过程。他们在阅读时,会不断地对语言进行加工,同时也会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将阅读的对象与自己的生活进行联系,这个联系的过程也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因此,在进行阅读指导时,应更多地强调让学生基于语言去理解文中所描述的事物,将阅读的重心放在过程中,这正是将语言视作运用工具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语言运用。
二、培养语言直觉是语言发展的关键
在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善于“解构”,即通过对关键词句与段落大意的分析总结出所谓的中心思想,从而完成一个常规阅读教学的过程。但笔者认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所接受的观念并非自身思维的产物,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阅读直觉,不利于真正的阅读发生。语言直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的第一认识,这种认识恰当与否,与学生的阅读经历有关,而语言直觉的水平,反映的正是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直觉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小河与青草》一课时,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了本文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小河与青草的对话,从中感觉到一些童趣。如果将课文的主旨直接告诉学生,那他们在阅读下一篇文本的时候,仍然无法对文本形成良好的第一认知。于是笔者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想象成小河与青草,从文本描述的角度他们便可以发现,原来小河与青草是日日相处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关系,而且只有互相为对方着想才能让自己的成长变得更好。于是学生就联想到自己与同学的相处、与邻居的相处等。在这种体验中,课文主旨也就逐渐清晰了。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自己体验形成了自主认识,良好的语言直觉就此形成。需要强调的是,语言直觉是学生在理解运用语言之后形成的一种良好的思维水平,应是阅读教学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学生利用这种良好的直觉进行新的阅读时,会更迅速地加工阅读对象,从而更好地理解阅读的对象。
三、引导学生对话是语言发展的保证
对话是语言运用最直接的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对话就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化,是以文中原话或者是自己的话进行一定角色下语言交流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对话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而定。
对话在阅读中可以时时展开,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笔者认为,加工文本并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尽可能地将对话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则可以有效地激活他们的表达欲望,让对话得以发生。对于任何体裁的文本,都可以设计供学生对话的情境,从而使他们在不同角色之下形成运用语言的冲动。对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言,这样的冲动实际上就是语言运用的动机,有此动机并赋予时空,则语言运用可有效发生,语言能力也就逐步形成。
基于文本的对话需要注意的是,对话不同于问答,而是意义驱动下的语言运用,抓住这一实质对话才有可能具有语言运用的意味。其实,对话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方式,它不只是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理解,也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群体性,这可以使得学生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变得多元与深入。因此,对话是语言发展的过程,是语言能力得以发展的保证。
在教学中,教师基于语言运用实施阅读教学,可以寻找到更坚实的落脚点,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