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的“图书角”
2017-04-13汤玫
汤 玫
新的一周开始,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作业,我依然选择从周记改起,这在其他同事眼里总是放在最后才动的作业,却是我最急不可耐想去批改的。虽然笔法依然稚嫩,结构依然松散,但每一篇都有让我怦然心动的句子,每一次都有明显进步的学生。一本本看过来并不感到累,反而从心底一点点滋生出欣喜来。
当然,我想要记叙的不仅仅是这些,最想说的是感谢我们班的“图书角”。
三年级时,学校要求班级创建“图书角”,建立的方式主要靠学生自愿捐书。根据我以往的经验,“图书角”开始创建时都是踌躇满志,信心满满,但最后总是疏于管理,不了了之,而且学生捐书的质量普遍不高,重复的也多。于是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干脆由我来为他们挑选书籍,既然要办“图书角”,那就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班主任蔡老师,他毫不犹豫地赞成,或者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初步的设想是由学生自愿捐款,工作他来做。很快就筹足了资金,学生家长都很支持。我在网上挑选了一批图书,立刻下单,等待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天,大家既焦急又兴奋,快递终于来了,叫上几个男生去门厅搬书,全班沸腾。
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崭新图书静静地躺在那儿,再按捺一下,前期准备工作得完善再完善,后面的工作才能轻松。蔡老师早已准备好一批图书分类标签,几个心灵手巧的学生也早已制作好几百张借书卡,抓紧时间做好图书的登记编号和借书卡的填写,最后“图书角”正式开放。
每个星期的阅读课就是“图书角”的开放时间,先还书再借书,一组一组,不抢不挤,书借走卡留下,书还来卡插进去。按照这样的流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每周的图书管理员便交由学生轮流担任了,还书时把借书卡发给学生,填好后把书放回“图书角”,借书时同样自己填写好借书卡然后统一收回,剩下的时间便是阅读。在这样的氛围里,就连最不爱读书的学生也安静地看着自己借到的图书。暑假时,把所有的图书分给每个学生带回家去读,两个月后,他们都保管得非常好。在阅读中,学生已自觉养成了爱惜书的习惯,而我也要做到,阅读课一定是真正的阅读。一学期坚持下来,在前几个单元的习作里,看到了显而易见的成效,而且这种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连学生自己也毫无察觉。
五年级了,班级“图书角”办了整整两年,两百多本书已经被学生阅读得差不多了,虽然他们都很精心仔细地去阅读和爱护,但是书毕竟是损耗物,只会越读越旧。再打开“图书角”的大门,里面虽已是破旧一片,但依然是欣喜,因为,旧的只是外表,里面的内容都已经装进了学生的心里,怎能不让人高兴。是时候该换书了,小学生活还有一年半,还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关键是有太多太多的好书想推荐给他们读。
筹集资金的任务仍然是班主任蔡老师义不容辞地担了下来。第三天中午蔡老师就已经把1600元交到了我手上,在别班教师艳羡的目光里,我开始选书。一个个早就烂熟于心的书名,一本本早就心仪已久的图册,恨不能马上就捧在手里,细细品读,尽情徜徉。想想阅读课上,讲台下70个埋首苦读的小脑袋,讲台上的那颗心就忍不住美得冒泡。
在我们班的感染下,同年级其他三个班也在四年级下学期开始采用我们的方式,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班级“图书角”。接着,低年级的各班也陆续建立起这样的“图书角”,所有班级的书籍都是我在网上挑选,尽量做到不重复,这样班级和班级之间还可以调换着看。经过几次扩充,现在我们班的“图书角”里已有500本左右的书籍,每周每个学生借三本还嫌不够,临近毕业,他们更是说“还有好多书没来得及看”。所以,我们班没有书面作业时就是学生最开心的时候,有时间可以看书了。
在为学生选书时,不同年龄段的书目侧重点也不相同,低年级侧重短小易懂的儿童诗、童话,着重推荐国内外优秀绘本;中年级开始涉及小说、散文及科学文艺;至于高年级则以长篇小说和科普、文学类读物为主,作品涵盖面更广,我们着力推荐了秦文君、黄蓓佳、杨红樱、曹文轩、沈石溪、周锐等国内知名儿童文学作家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将国际大奖小说丛书成套地搬进“图书角”。我们也发现最破旧的书就是借阅最频繁的、学生最爱看的书,如《神奇校车》《神奇树屋》《可怕的科学》《哈利波特系列》《猫武士系列》,罗尔德达尔、安房直子的经典作品等。
其实,在分数至上的教育现状下,有时候想坚持一点自己的梦想真的很难,看到学生不尽如人意的考试成绩,我也会沮丧失望,甚至无数次否定自己,但我始终有这样一个信念:教语文,只有六年,教会他们阅读,爱上读书,却受益终身。所以,在别人看来是多么麻烦复杂的操作,我却乐此不疲。所以,在那么多次激情都悄然减退的时候,对带领他们阅读这件事,却能始终热情如初。
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我开始引导学生去做读书笔记。开始,并不要求字数、格式或内容,只要求他们读完一本书后要写点什么,然后每周挑选几篇写得真实、丰富或文笔优美的读书笔记在全班展示,激发更多的学生认真去读书,读进书里去,不是走马观花地读、纯娱乐式地读。有时给他们读读我的读书笔记,如《春天里的一缕忧伤——读〈夏洛的网〉》和《〈窗边的小姑娘〉——今天你读了吗》,他们听得极其入神,听后还要来跟我讨论交流,这也算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吧。之后,我仍然不规定如何写,不要虚情假意的长篇大论,我更喜欢看见的是,哪怕只有只言片语的心灵独白,有时候一个词也能打动你。
渐渐地,对每周批改读书笔记竟有了隐隐的期待,那种跟随他们行走在不同的文字里、感受不同的情感世界的感觉实在美好。学生想写的话渐渐多了,说话啰嗦的能较为简练地概括故事内容了,情感细腻的能准确而唯美地表达出内心感受了。少数还在偷懒的学生我就用批语激励一下,写到我感同身受的便及时肯定和交流几句。更为惊喜的是看到有的学生能重复读同一本书了,并可以写出每次阅读后的不同感受。只恨自己真的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跟他们一起阅读,图书角里几百本书,直挠得人心痒痒,但要静心去读完每一本,谈何容易!
上学期最后一天,要找一节课让他们借书,清空“图书角”,每人分几本,寒假去读,找来找去,只能借用一节体育课。怕他们不愿意,事先征询他们意见:“是想上体育课还是想借书?”未料异口同声:“借书!”我内心感动满满。即使在某段时间,班级纪律不太好的时候,阅读课也是最安静的,现在更不必说,只要一得空,学生就会从书包里抽出一本或厚或薄的书来看。复习阶段,试卷漫天飞,想大胆尝试一回,与其做那些重复甚至不知所谓的题目,不如让他们多看些书。于是,在最后一个多星期里,直接把一摞厚厚的复习卷束之高阁。从教室门前过,相比于别班的紧张气氛,总能看到我们班的学生人手一本课外书在放松阅读。但也就只是让他们在日渐变少的小学时光里可以快乐再快乐一点,做试卷的日子以后会多得数不清,能随意看书的时间可能就真的屈指可数了。
在记录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我常常被自己、被同事、被学生们感动着。我们都是撒播阅读种子的人,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路上我们不求急功近利,不期待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我们才出发,未来的路还很漫长,让我们且行且读,享受一路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