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神奇”进行一次深度邂逅
——神话类文本教学策略浅谈

2017-04-13余婷婷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神奇神话想象

余婷婷

神话故事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叙事性文本,以其奇特的情节、超凡的人物以及独到的语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深受学生的喜爱。从文体特征上来看,神话故事总有一个神奇的人物,蕴含着一种神奇的力量,裹挟着神秘的色彩。阅读教学就应该从神话的文体特点入手,引领学生在神话的桃花源中漫步,让学生与文本中的“神奇”进行一次完美的邂逅。

一、丰富认知视域,感知体悟“神奇”

1.立体视角,感受神奇人物

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之所以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鲜明的印象,一方面在于其拥有超越自然的神奇能力,另一方面也在于作者对神话人物进行了深入而鲜活的形象刻画。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从文本描写人物的语言入手让学生进行深入品析与想象,让学生更好地走近故事中的神话人物,形成初步的认知体验。

如在教学《哪吒闹海》第一课时时,教师首先引领学生观看动画片《哪吒闹海》,帮助学生建立对哪吒的初步体验,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观看到的人物;随后,教师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让学生在初读中更加深入感知哪吒的孩童情怀以及乾坤圈、混天绫等神器,然后再组织学生对哪吒的形象进行立体化的描述。

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神话人物的喜爱。教师就是利用这一特点,通过视频资源的补充和对教材文本的充分运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人物的多重视角,让学生在观察吸收、语言倾吐的过程中描述人物,契合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好感。

2.幻想补充,拓展神奇故事

神话故事中人物的诞生都充满了神奇色彩,有离奇的情节和极富想象性的情节。教学这类文本,就应该遵循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利用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放飞自己的思维,在拓展与幻想中感受故事中独有的“神”味。

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教师紧扣“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上”的情节,引领学生想象普罗米修斯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遭受怎样的折磨。一开始,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分别从风吹雨打、电闪雷鸣等自然现象入手进行补充。但这种遭遇在一般正常生活中都能有所体验,如果放置在神话故事情境中就显得分量不够。因此,教师激发学生进一步放飞思维,深入想象,有的学生从蚊咬蛇缠来体验人物内心的恐惧感,有的学生设置出多种凶残的动物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肉体、吸他的脑髓……

教师遵循了神话文本的内在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了丰富而契合情境的想象,不仅丰富了文本的情节,而且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了神话人物的特点。

二、悦纳运用语言,表达再现“神奇”

1.超越内容局限,延续语言特征

神话故事中的语言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凝练准确,富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充满了诗性的魅力。教师一方面可以引领学生在多重诵读中感受文本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意蕴,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理性视角洞察神话文本的言语形式,体悟神话语言的独特魅力,并在这样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多维的语言实践平台,引领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实践。

如《开天辟地》这篇课文,描写了盘古在完成开天辟地任务之后,倒在大地上变化成为万事万物的故事。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语段时,都要引领学生进行拓展想象:盘古身体中的哪些部位还会变成其他事物?很多学生在进行实践模仿时仅仅是从内容上补充,而在语言形式的运用上并没有能够与神话故事的语言特征形成风格上的延续。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言语实践之前,就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极富节奏和想象张力的语句上,让学生在练笔过程中不仅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补充拓展,更要保持神话语言独有的风格。

因此,神话文本的语言仿写应该超越故事内容的束缚,将语言形式的关注和文本内容的拓展进行有机整合,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2.依托反复结构,丰富想象复述

在苏教版教材中,每篇神话故事最后基本都设计了“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旨在对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而在学生进行复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加入必要的想象,从而在积累悦纳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不断发展。

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紧扣课题中的“三打”,将学生的思维逐步扩散到故事情节中,深入概括每“打”一次时不同的背景、方式和结果,从而在反复手法的运用下先对故事发展的轮廓进行概括;随后,引领学生紧扣故事发展的情节,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吸收和自己的拓展想象,将整个故事发展的情节表达出来。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机械刻板地要求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原封不动的套用,而是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融入丰富的想象,从而使学生在复述中感知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

三、多维补充链接,广泛拓展“神奇”

1.不同版本对照,对比“神奇”

一个民族的产生与发展,都会通过本民族的神话故事进行体现。可以说,神话故事就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印迹,更是这个民族文化资源的智慧结晶。一个缺少了神话故事的民族,其文化发展必然是有缺失的。不同的民族,其神话故事有着不同的特征,但也反映出共同的文化特征。教师可以在神话文本的教学中,为学生拓展其他民族相同主题的神话资源,为学生深入辨析与解读提供广阔的资源,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如《开天辟地》讲述了盘古开创天地的内容,故事中将原来的天地比喻成为一个混沌的宇宙,这与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盘古劈开天地的方式也与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是,教师为学生拓展补充了日本神话、俄罗斯神话以及希腊神话中“开创天地”故事,并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中进行对比辨析:这些开“创天地”的神话故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你又能发现些什么呢?

在这样的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的视角局限在所要教学的文本上,而是从“神话”这一共性资源中,为学生拓展补充其他丰富的资源,让学生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教材神话的故事、人物以及所要表达的主题,更让学生在整合联系中升华了对神话的认知,丰富了学生的认识视域,也让学生深刻地洞察了神话的本质内涵。

2.向课外拓展,延续“神奇”

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决定了学生应该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作为民族文学发展的源头,可以说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教材编者之所以在教材中大量选用神话故事,一方面是要通过最为典型的神话文本,引领学生感知神话的基本特征,掌握阅读神话的一般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以教材为契机,引领学生将神话扩展到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去。

如在教学《哪吒闹海》一文行将结束之际,教师就创设了这样的阅读悬念:小小孩童居然打死了夜叉,打伤了龙王三太子,东海龙王又怎么可能善罢甘休呢?哪吒究竟命运如何,你们想知道吗?很多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了,于是教师则顺势向学生推荐《封神演义》,顺理成章地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

其实,教材中的神话文本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他们都与其他神话故事构建成了一个有机的神话体系。由于篇幅所限,教材只能选取名著中的一部分,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由点及面,向学生进行阅读推荐,从而让学生从一篇课文走向更多课文,真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神话作为语文教材中的一种独特文体,教师应从文化发展的视角进行深入解读,并洞察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从而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猜你喜欢

神奇神话想象
爱情神话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罗斯福和凯恩斯的“神奇”结盟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