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材中探寻言语表达的密码

2017-04-13王发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黄果树黄山瀑布

王发星

《黄山奇松》和《黄果树瀑布》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散文,作者以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我国山河的壮丽景色。由于写景类散文承载着独特的教学价值点,笔者在教学这两篇课文时,一方面引领学生感受祖国山水的壮美,一方面引领学生走进散文,探寻写景类文本的表达秘妙。

一、切实体悟,感知多重角度的表达效果

很多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的限制,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只会从一个维度出发,往往不能整体全面地再现事物的客观形态。课标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多姿多彩的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黄果树瀑布》全文对瀑布形态的描写一共有两处:一处为“透过树的缝隙……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一处为“瀑布激起的水花……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笔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看的都是相同的瀑布,为什么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呢?一种以静态为主,“好似一块宽幅白练”;一种以动态为主,“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学生在深入探究中发现,这主要由于作者观察的视角发生了变化。当作者远离瀑布,视角穿过树木的缝隙,瀑布的整体形态映入眼帘,以“宽幅白练”进行了比喻,妥帖精准;当作者置身于谷底,瀑布溅起的水雾腾空而起,自然就会看到“随风飘飞”的景象了。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不是一个平面图形,它们以不同的图形和方式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面貌,只有移步换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观察,才能真正感知事物的外形之美。这就意味着对事物的描写,需要借助观察的方式,从事物的不同角度展开描写,才能描绘出事物的真实面貌。

二、前后联系,历练大胆丰富的想象能力

不少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描摹都是寥寥数笔,语言词汇相对匮乏,或者在一段文字中,将一个固定的词语机械地重复使用,最终陷入无话可写的尴尬之中。究其原因,不单是因为学生缺乏深入全面的观察,更在于想象力的缺失。

还以《黄果树瀑布》一文为例,在描写瀑布的声音时,作者耗费了大量的笔墨。学生认为瀑布的声音应该是“哗哗哗”,但在全文中,这种“哗哗哗”只出现了两次,而学生却对黄果树瀑布声音的响亮印象深刻。教学中,教师着力引领学生细致品味描写声音的句子,学生先后圈画出“微风声、织布机声、雷声、乐声”以及“訇然作响”。紧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对比:如果这些声音全部都以“哗哗哗”这个单一的拟声词来表达,效果会怎样?学生则立即意识到:如果这样表达就显得过于单调,读者会觉得乏味的。在随后的规律探寻中,学生自然也不难发现,随着作者不断临近黄果树瀑布,这种声音由弱变强。而在具体的描述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合理而大胆的想象:借助“微风声”展现了较远时瀑布声如微风般轻柔;借助“织布机声”再现了瀑布距离作者较近时,巨大而富有节奏的声响;借助“合奏声”凸显了瀑布不仅有着喧嚣的活力,更有着音乐一般的美感;借助于“乐声奏鸣”更是赋予了瀑布声音以生命的活力,令每个人读在眼里,流淌到自己的心灵意识中。

观察是对现实事物的客观感知,每个人所看到的事物基本相同,但想象却是属于每个生命个体内在的独特认知,可以化无为有,化腐朽为神奇,从而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精神意识形态的独特世界。学生从散文中获取想象的方法,汲取想象的力量,就可以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有效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在教学《黄果树瀑布》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运用想象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含义。

三、紧扣语境,习得详略得当的构思技巧

学生习作还能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一种是材料精彩,不忍割爱,文章大而无边际;一种是缺乏判断意识,该写的不写,不该写的洋洋洒洒,本末倒置。这主要是由于学生难以辨析教材的价值,失去了对详略安排的准确思考。

如《黄山奇松》一文中,作者对三大名松的描写设计精巧,详略得当。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意识到对于三颗名松,作者着力最多的是迎客松,分别从外形、名字的由来以及在黄山松中的地位三个方面展开描写。如此构思,主要在于迎客松在黄山名气最大,作者必须要凸显其重要的地位;而对于其他两种名松,作者的笔墨就相对减少,紧扣松树外形的特点展开描写即可。如果面面俱到,全面铺开,不仅让读者心生厌烦,更会遮掩住主角的“光环”。此时,教师则引领学生顺势小结:不需要写的,坚决不写,这是写作的智慧。而在教学“名字的由来”这一部分时,教师则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三种名松都写了名字的由来呢?学生在深入思考后发现:这三种名松的名字有着独特的意义,并遵循迎客、陪客、送客的顺序,逻辑顺序鲜明,体现了黄山的待客之道。借助这一问题的思考,教师引领学生顺势小结:必须要写的,坚决要写,这是原则。

教师以教材文本的写作构思为范例,引领学生在初读概括、品读辨析中体悟作者详略得当形成的表达效果,并习得了详略设计的原则和智慧,为学生之后的写作实践奠定了基础。

四、聚焦细节,形成语言推敲的表达意识

学生习作时有的多次运用一个词语,有的在布局上生硬呆板,有的在表达内容的顺序上凌乱,导致整篇文章的内在结构和逻辑顺序上混乱。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对自身的习作语言养成推敲与斟酌的意识。

如在《黄山奇松》最后一个语段中,作者这样整体描写黄山奇松:“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这段的文字不仅简洁,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极富节奏感。教学中,教师先引领学生感受作者连接内容变化的词语,并没有一味重复地使用“有的”,而是先连用六个“或”,然后再切换成为“有的”,使得语句富于变化;而在连用六个“或”字时,作者又有意识地分为两组,一组是表示姿态的两字词语,一组是表示姿势的单字。虽然都是对黄山松树样子的描写,但通过自然而精妙的构思,使得语句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将松树的形态映入眼帘。在发现言语表达的这一秘妙之后,教师则引领学生进行仿照性实践练笔,通过创造性的言语表达,让学生将自己学习到的技法在实践中得以发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引领学生体悟“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这句时,有学生质疑:“一般排比句都是三个分句,为什么这一句话中,作者写了两个就戛然而止了呢?”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紧扣“状如黑虎、形似孔雀”这两个词语进行深入想象:如果要写出第三句话,可以写什么内容?显然,学生煞费苦心,但仍旧找不出最好的答案。此时,教师顺势总结:在写作过程中,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心中的词语表达都不够妥当时,就应该懂得及时住手,决不能因为这一处细节而破坏了文章整体的美感。

看似一个非常简短的片段,却蕴含着极具价值的言语表达密码和作者精妙的创作智慧。教师引领学生在对比辨析、涵泳品悟以及实践表达的过程中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内在言语生命的不断发展。

教材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第一资源。教师不仅要关注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核心问题,更要留心文本所蕴藏的习作秘密,引领学生体悟作者表达的智慧,从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黄果树黄山瀑布
瀑布之下
壮观的黄果树瀑布
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黄山日落
黄果树瀑布即景
《登江阴黄山要塞》
黄果树瀑布游记
黄山冬之恋
黄果树瀑布
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