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35年中央对陕北肃反处理未彻底的原因探析

2017-03-10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红二十五军刘志丹中央红军

张 涛

(延安大学 历史系,陕西 延安 716000)

1935年中央对陕北肃反处理未彻底的原因探析

张 涛

(延安大学 历史系,陕西 延安 716000)

1935年陕北发生了肃反,红二十六军的主要领导及与之相关人员被捕,有些人惨遭杀害,致使陕北革命根据地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当时党中央来到陕北对此事的处理结果是只对肃反领导人戴季英、聂洪均做严肃警告,肃反处理在事实上是不彻底的。这个隐性的不易被察觉的现象主要与肃反本身复杂、牵涉范围广;中央红军立足未稳,面临的外部环境恶劣;肃反抓捕对象的特殊性有关。

中央红军 ;陕北肃反; 未彻底;原因探析

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发展的过程中,陕北革命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独特而又深远,多次在历史舞台上发挥作用。当中央红军陷入危难进行长征时,为中央红军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落脚点,挽救了中国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又成为了全国抗日根据地的大后方,创造了无数的辉煌,直到解放战争时才结束了自己的使命。陕北一直是以一个正面的形象出现在近现代中国,但1935年在陕北内部却发生了一场错误的肃反事件,使陕北革命陷入了危机。这场肃反事件对于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最后得到了圆满的处理。不过陕北肃反在很长时间内没有被多数人所了解,研究陕北肃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本文力图全面解释这一现象,还原当时情况下的历史面貌,并借这一现象对整个肃反事件进行新的窥探。

一、关于陕北肃反及1935年的决议

(一)陕北肃反发生的基本概况

发生在1935年的陕北肃反是很复杂的,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酝酿过程。在肃反发生之前,革命根据地内部陆续发生的一些敏感事件,深深的影响了肃反的产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嘉塬事件。由于刘志丹所组建的红二十六军是由土匪改编而成的,部队组成成分不纯,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进行整顿,导致后来发生了赵二娃在打土豪中抢劫群众的事件,这成为了肃反问题产生的开端。

陕西省委在了解情况后,将情况反映给了中央。在汇报的内容中说陕北游击队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时,“分为二支队,第一支队是中心骨干,第二支队纯系土匪集合而成……这样成分的组成的部队,只有很坚决的肃清土匪流氓分子,洗刷部队。企图渐次的改造,纯是幻想。因此决定工作:第一,首先将第一支队许多土匪首领赶出部队,然后渐次肃清,对其群众尽可能的保存一部分觉悟的先进分子。第二,将第二支队完全解决。”[1]118-189陕西省委自身对第二支队的部队成分有很大顾虑,后来高岗给陕西省委写了一份报告,以及中共陕西省委秘书贾拓夫给中央写的报告都涉及红二十六军的部队成分问题,导致了1935年7月北方代表朱理治和1935年9月1日上海临时中央代表聂洪均的到来。两位代表来到陕北后陕北主要领导人郭洪涛给他们提供了一些负面信息,使他们决心肃反。红二十五军这时也来到陕北,在部队经过陕南时,发生了张汉民事件。张汉民是中共党员,长期在杨虎城手下任职,1931年任警卫团团长。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初进入陕西商县后,杨虎城派张汉民去与红二十五军取得联系,希望能借助其共产党员身份使两军互不侵犯。随后,红二十五军提出一些要求,张汉民都一一办理。1935年2月27日,张汉民被任命为警备第3旅旅长,继续跟随红二十五军,不主动进攻。但红二十五军负责人不相信张汉民,1935年4月9日,红二十五军在陕西蓝田九间房攻击张汉民部队,张汉民被俘。被俘期间,张汉民说出了自己与中革军委、陕西党组织以及红二十六军的关系,以澄清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最后还是被杀害,引发了红二十五军对陕北红军的疑虑。再加上其原是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的一部分发展起来的,本身带有严重的肃反情节,坚决支持肃反。

在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后,成立了中央代表团。中央代表团完全掌握了西北地区的最高领导权,聂洪钧则接任了刘志丹的军委主席职务。受到王明“左”倾机会主义思想和政策影响,他们在陕北革命根据地内部展开了一系列错误的行动。随着事件的发展,肃反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存在问题,受到广泛的质疑,其中包括朱理治、郭洪涛,并且决定要停止肃反释放刘志丹等人,彻底查明情况。但是,停止肃反的决定遭到了戴季英的反对,最后等到中央来到陕北做出决议后终止结束。

(二)关于1935年的决议及思考

肃反事件事关重大,党中央毛泽东给予了极高的重视。“1935年11月13日,中央红军到达瓦窑堡后,就立即成立了五人“党务”委员会,专门负责审查错误肃反事件。”[2]289-29011月30日,张闻天主持特别会议,主要内容是为刘志丹平反,对错误肃反者进行处理。当时做出了最终处罚决定,对聂洪钧、戴季英二人给予处分处理,处分的力度明显不足以与他们的过错相适应。且都考虑到两人对党所做的贡献,对中国革命的付出,在决议中减轻了处罚,仅仅给以警告。对于肃反的其他领导人等均未被处罚,决议中没有任何的处罚内容。事实上在肃反结束后的日子里,这些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深深自责。比如,郭洪涛在回忆录中谈及自己在“陕北肃反”中的责任时坦言自己向中央代表反映的一些关于肃反方面的情况没有经过认证核实,是不正确的。另一位参与人朱理治也有类似的表述,“在高岗自杀身亡后,朱理治在《向党中央的声明》中写下了这样两段话‘(我)领导了陕北的错误肃反。在肃反中误将刘志丹、高岗和陕北一批有功绩的干部逮捕起来,造成了对革命极可痛心的损失。’最后证明刘、高等同志完全是冤屈的。”[3]62

现实存在的真实情况揭示了朱理治、郭洪涛等人在肃反中犯有的错误,可是在中央的最终肃反处理结果中却没有对他们进行处分。事实证明他们理应被处分,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的产生引人深思,值得深入探讨。

二、处理决定未彻底的原因

郭洪涛、朱理治等人在错误的肃反运动中犯了错误,导致了肃反的发生,应承担一定责任。按正常的思维来判段,这些人必然应同戴季英、聂洪钧二人一样被处分,或者或多或少理应承担一定责任接受处罚,可是存在的现状却恰恰相反,中央的处理结果确实是不充分的。他们依旧身兼重任可以正常地参与工作,让人难以理解。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1935年中央处理肃反未彻底的原因进行阐述。

(一)肃反复杂,牵扯范围广

在陕北这块儿革命蓬勃发展的地方,肃反发生之前,形势已是非常的复杂。不只是有陕北红军单一一股力量,而是多种红军力量共同存在。陕北红军内部有受陕北特委领导的以谢子长、郭洪涛、贺晋年为主要领导人的红27军以及以刘志丹、习仲勋、高岗、张秀山为主要领导人的红26军,其它力量包括配合中央红军来到陕北的红25军,中共驻北方代表、上海临时中央代表派来处理陕北问题的朱理治、聂洪钧。陕北肃反就是由于这几股力量共同造成的,其中朱理治、聂洪钧、戴季英、郭洪涛等人是肃反的主要领导人。反之,肃反又将这几种力量共同粘合在一起,共同造成了肃反的错综复杂,牵扯范围也涉及整个革命根据地。

另一方面,这些人在肃反前后担任重要职务。与肃反有莫大关系的郭洪涛在1934年7月陕北红军总指挥部正式成立的时候,任政委职务。西北工委组织成立后,“任西北工委组织部长,后任秘书长。”[4]38-44肃反其他领导人比如朱理治、聂洪钧、戴季英等人则在后来陆续成立的陕甘晋省委、西北军委等机构中居于要职。“红25军到达陕北后,成立了中央代表团,9月17日,中央代表团主持召开了联席会议改组了领导机构,由中央代表团全面负责陕北和陕甘边根据地党、政、军和保卫局的领导工作,分别成立了陕甘晋省委,西北军委和西北保卫局,都归由中央代表团直接统一领导。”[5]10-15陕甘晋省委总共由14人组成,朱理治担任总书记,郭洪涛是副书记,刘志丹、马明芳、徐海东是委员。在西北军委中,聂洪钧担任西北军委主席,戴季英任参谋长。以朱理治、聂洪钧、程子华为代表的中央代表团的成立,直接成为了整个陕北苏区的最高的领导机构,苏区的党政军工作都围绕它展开进行。各个重要的机构在组成中就包含了代表不同势力的各方人员,将充斥着多种力量的陕北地区的局势推向了更为复杂的局面。

面对肃反牵扯范围的广泛,内容的复杂性,中央处理此事的时候很棘手,陷入了比较困难的境地。党中央虽然是全党、红军的最高领导机构,名义上领导着全国各地的红军力量,但在陕北已成了外来势力。在长征的过程中遭到重创,到陕北后力量已很微弱。如果处理不当红军内部就会产生分裂的危险,陷入被动的局面,甚至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二)中央红军立足未稳,面临的外部环境恶劣

中央红军北上,使得国民党当局开始了对西北地区包括中央红军、陕北红军在内的红军力量的新一轮大规模围剿。

1935年9月,蒋介石特令在西安成立了以彻底消灭陕北红军以及中央红军为目的的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负责剿匪。陕北根据地外围一时间被张学良、杨虎城、胡宗南、关麟征等国民党军队包围。“九月中旬以后,红15军团在甘泉劳山、富县榆林桥歼敌一师一团。虽给东北军以迎头痛击,但东北军在蒋介石的威胁下,重新组织兵力,一步一步向陕北根据地逼来,企图趁中央红军立足未稳之时,合围于葫芦河与洛河之间。”[6]34严峻的外部局势已然形成,集中红军的主要力量应对国民党,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是全部工作的中心,事关中国共产党、红军的生死存亡,影响着中国革命的成败。陕北内部肃反问题的存在无形中分散了党、红军的精力,变成了能否战胜国民党的关键所在。此外,中央红军立足未稳还受到西北马鸿逵、马鸿宾等地方势力的威胁,这些势力虽然存在一定独立性,但隶属于国民政府,配合落实国民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又担心红军对自己的地盘产生威胁,对红军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发动进攻。做好肃反的处理工作就成为了当务之急,而中央对于肃反的了解最开始是由郭洪涛汇报的。当党中央毛泽东等人来到下寺湾的时候,郭洪涛除了做关于陕北革命工作的具体情况汇报外,还附带汇报了陕北肃反的详细情况。随后,对可预见的严峻形势以及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党中央在下寺湾召开会议,分析了陕北根据地内外政治形势和军事形势,决定分两路行动。据李维汉回忆:“一路由洛甫、博古、刘少奇、邓发、董必武和我率中央机关从下寺湾直接去瓦窑堡(陕甘晋省驻地,苏区的中心),于11月7日到瓦窑堡。当时还指定王首道等先期到达瓦窑堡查处肃反问题。另一路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南下,迎战第三次‘围剿’陕北苏区的敌人。”[7]284

从上述情况来看,肃反的处理与军事行动是同步进行的,互相之间存在联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方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到另外一方,必须谨慎、尽快地处理,不然只能于敌有利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红军在前方与敌人进行军事斗争,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以便集中力量打击敌人。肃反处理如果存在差错,势必会影响红军内部的团结,特别是如果陕北红军内部不团结,甚至发生分裂,敌人就会有可乘之机,中央红军、陕北根据地将会处于难以避免的内忧外患的危险局面。中央红军来到陕北时部队减员比较严重,战斗力不足,仅剩下四五千人。毛泽东当时的警卫员陈昌奉后来回忆:“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共约四至五千人。”如此弱小的实力,还要面对国民党10余万人的威胁,使得中央在处理肃反时必须考虑周全,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总之,现实的实际情况让党中央必须考虑到大局,再加上时间的紧迫,对于这二者的处理一定要在谨慎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过细的处理成为了必然,肃反处理的不彻底与之有莫大关系。

(三)肃反抓捕对象的特殊性

陕北肃反,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逮捕和错杀了很多人,事后统计有两百多人,这二百多人的身份具有极强的特殊性,主要人员是红二十六军的领导干部,含有明显的针对性。

刘志丹被抓捕后,担任西北军委主席的聂洪钧在指示中指明:“事已到此,刘(志丹)既已被捕,前方如不立即采取行动,就有发生事故的危险。随即,按照后方提出的名单,逮捕了高岗、杨森、习仲勋、刘景范等许多陕甘苏区和红二十六军的负责干部。”刘志丹是陕北红二十六军的创始人,在陕北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考虑到刘志丹被捕入狱的消息传开必将引起红二十六军的震动,各级干部、士兵一定会找到证据为刘志丹洗刷冤屈,甚至会产生哗变,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火并的事件也许就会发生,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中也已经产生了火并的倾向。马文瑞也回忆说:“肃反在抓捕西北红军和地方党政领导人后,随即又进一步将肃反扩大化,将红二十六军营级以上、陕甘边地方县级以上的干部统统关押,几乎无一幸免。”[8]76另外,王首道回忆说“进入陕甘边后,有干部和群众向毛主席反映:‘刘志丹、习仲勋、马文瑞等大批负责同志被捕,有的甚至被杀害了。’”[9]166

这些事实彰显了肃反抓捕对象的特殊性。红十五军、红二十五军以及中央代表同红二十六军在对于如何对待富农地主的政策,查田、扩红事件,攻打延安、瓦窑堡、清涧的计划,打破国民党对于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反围剿等具体的事关陕北自身命运的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策略上的不统一,助推红二十六军成为肃反的特殊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个特殊性对肃反的处理产生了深刻影响。肃反固然是由这些领导人主持和发起的,但在其背后毫无疑问有支持他们的力量。犯有错误的主要肃反领导人中有很多是中央派来的,与中央有相关联系。如果中央在给红二十六军平反时,广泛处理这些人,势必将引起新的分裂和产生新的矛盾,这样不仅没有达到解决问题、团结红军内部的目的,反而会产生更恶劣的后果,肃反对象的特殊性是中央处理肃反时必须要考虑到的,给红二十六军一个合理的处理决定要协调好和肃反有关的各方力量之间的平衡。

三、影响

陕北肃反的解决是陕北革命的一件幸事。第一,对于陕北根据地内部来说,缓和了革命根据地内部的矛盾,消除了各种力量之间的猜疑,恢复了陕北地区的正常秩序。在肃反发生期间,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肃反的阴影下,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了干扰。除此之外,大量老百姓对党的信心下降,为避免受影响,不断地跑向国民党和地方实力派所统治的地区,根据地统治范围有所减小,受到的威胁性进而增大。在肃反得到处理后扭转了这一局面,增强了党、红军的凝聚力了,也巩固了党、红军在陕北的统治基础。第二,从党中央自身方面来看,使得党中央树立了威信,获得了陕北各界的认同,站稳了脚跟。同时为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第三次军事围剿,取得对国民党的军事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最终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第三,证明了被认为是反革命分子的个人的清白,洗刷了他们的罪行。比如,习仲勋说要是毛泽东晚来四天就没有我和刘志丹了,保存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人员,特别是刘志丹、张秀山、杨森、杨琪、习仲勋这些重要的革命领导人,“这些领导人的复出为西北根据地的巩固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他们配合中央红军东征西讨, 南征北战,有很多人还为此付出了生命。”[10]14-24但是,这次肃反处理还存在很多问题,造成日后关于陕北肃反问题的长期争论。最后在七届一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陕北肃反做了最终决定,肃反争议终于被平息,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1]陕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Z].陕西省档案馆,1932.

[2]董必武传撰写组.董必武传(1886-197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张策.我的历史回顾[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4]安文生.从陕北革命根据地走来的郭洪涛[J].炎黄春秋,2005(2).

[5]魏德平.“陕北肃反”问题的解决[J].文史精华,2013.

[6]强铁牛.转折关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7]李维汉.回忆与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8]马文瑞.马文瑞回忆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9]王首道.王首道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10]魏德平.张闻天主持解决“陕北肃反”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3).

[责任编辑:蔡新职]

2017-02-09

张 涛,男,陕西延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D651.5

A

1672-1047(2017)01-0070-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1.19

猜你喜欢

红二十五军刘志丹中央红军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中央红军突破湘江
湘江战役: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谁领着红二十五军脱离险境?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的队伍建设探析
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勤保障研究
红二十五军长征战略转移的提出及其抉择
纪念父亲刘志丹百岁诞辰
深切缅怀无产阶级军事家刘志丹
忠心耿耿 为党为国——纪念刘志丹诞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