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典型案例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的启示

2017-03-10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机制

张 争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国外典型案例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的启示

张 争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通过对德国“双元制”、加拿大“CBE”机制以及澳大利亚“AQF”机制等国外校企合作机制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重视能力培养是当今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国外这些成熟的校企合作机制为我们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政府政策有力支持、职业教育保障健全、工业发展传统优良以及公众意识高度认同等方面的启示,同时为目前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提出强调政府主导地位、提高技术工人收入及社会地位、鼓励企业主动参与以及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等建议。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机制研究

职业教育为各国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提供了素质高、技能强的技术人才,甚至为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提高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素质,是职业教育从业者一直讨论的问题,其中职业教育应与产业密切结合,成为普遍认可的理念,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之的校企合作。以职业性为本质的职业教育,与以技能型人才为命脉的企业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企业需要职业院校提供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依托企业培养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特有规律,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学习国外职业教育中的先进理念,分析其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带来启示和提供建议。

一、国外典型的校企合作机制案例分析

(一)德国“双元制”

德国的双元制是育人部门和用人单位的有机联合,也就是学校和企业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是校企合作的典范。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在职业学校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两者紧密结合,达到培养专业技术工人的目的。除此之外,学生的身份、教材、教学内容、教师类型、考试形式以及毕业证书等方面也都体现“双元”因素。这些方面组成的“双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一分为二;在整体的培养目标上,合二为一。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制度的核心所在,也是世界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双元制培养了大批产业技术工人,使德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成为最大受益者,使德国成为工业强国,更为德国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中表现良好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加拿大“CBE”机制

现在北美的职业技术教育广泛应用的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加拿大职业教育就是以这种职业技术教育机制为主体,以能力本位教育为理论,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宗旨,来进行专业开发和课程设置的。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确定学习模块,开发课程体系,这是实施CBE的关键,也是CBE教学模式体系的核心所在。

为准确进行课程设置和模块确定,加拿大的办法是组织顾问委员会制定职业能力分析并进行审查。其中顾问委员会的成员是由行业里的雇主组成,雇主依据企业实际岗位的工作需要,涉及到若干项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形成包含某专项能力和知识的“学习包”,融入教学过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实习场地、实习设备等教学条件,也需由企业雇主配合提供。课程体系开发是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重要联系纽带,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成果。

(三)澳大利亚“AQF”机制

为使职业技术教育成果与企业岗位群对应起来,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教育培养过程结合起来,用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标准来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考核、控制和评价。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职业教育即是采用这种模式,把资格证书都统一在学历资格体系里,这个体系的全称是Australia Qualification Framework,也就是常说的AQF。澳大利亚的国家资格证书分六个级别,要想取得相应等级的资格证书,必须要达到这一级的考评标准。而这个考评标准则是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企业行业根据不同岗位级别对技能有不同的要求,支持对应课程开发,制定明确的能力标准和模块考核方式,助力职业标准与企业行业配套,职业岗位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规定劳动者要从事该行业工作岗位,在上岗时必须持有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职业资格证体系是和学历体系互通,也就是说每个级别的资格证书都与相应的学历通融,这是企业和社会对职业技能教育的肯定和认可。通过这种机制,实现了企业岗位需求和学校学历教育完美结合。

二、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尽管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把劳动者的素质作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要素,已经普遍得到共识。从上述三种典型的职业教育机制中可看出,虽具体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但为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还是具有一些共性。

(一)重视能力培养

这里所说的能力,包括专业的职业技术能力,还有适应千变万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能力。这种能力也称为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或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也即是说,劳动者不仅要有能够胜任某项工作的基本职业技能,还要有解决问题、与人交流和合作、应用技术、计算等能力,以便能够适应工作组织变化、职业结构变化和未预见到的市场需求变化。可以说关键能力是职业教育领域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劳动者具备这个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

在世界范围内,这种核心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英、美、德、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相继提出要把培养这种核心能力作为今后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加强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还关系到就业和产业部门。只有各部门之间协调有力,才有利于政策的制定。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用人单位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最大压力和动力,是保持职业技术教育生命力旺盛的关键所在。如果职业教育没有雇主的参与,势必与工作世界失去联系。许多国家例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为强化校企合作,把用人单位、劳动者、政府教育部门和培训机构等方面的代表,组成专为职业教育而成立的“培训和企业协会”,并由各地企业雇主领导,为满足他们要求,雇主们对开发新课程、制定教学计划都有浓厚兴趣,同时乐意提供实习机会,为学生工作经历课程提供机会。

三、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的启示

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形成了上述较为成熟的校企合作机制,表现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共同趋势,这些国外典型校企合作案例给我们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很多重要的启示和思考。

(一)政府政策有力支持

促进教育发展是政府的工作职责,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持其优势、长久发展是政府职能的体现,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有力支持和政策倾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德国的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以企业为主,政府赋予实力企业实惠政策,以鼓励其加入职业教育,提供实习场所。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实力不够雄厚,举办职业教育较为困难,在政府与工商联合会政府组成的“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帮助下,用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他们的职业培训。一般来说,企业投入到职业教育的费用,政府运行把此项内容作为生产成本记入商品价格,并对税收有一定减免政策,对于一些产品,政府给予收回等。这些政策为企业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打开了企业为职业教育付出的大门。

(二)职业教育保障健全

法律是制度最有力的保障,当“体制”成为法律,才能保证实施。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在上个世纪后期已建立起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通过法律,把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涉及到的诸如组织形式、资金来源、双方责任、职业资格等内容固定下来。这些健全保障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这些国家对职业教育以及技能人才的重视。

(三)工业发展传统优良

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良好的国家,大多是有着发展工业优良传统的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兴盛,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急需解决,使得企业与职业教育建立起越来越密切联系。校企合作使职业教育与工业生产互惠互利,合作双赢。

(四)公众意识高度认同

在我国千年来士大夫的思想影响至今,职业技术工人无论是薪资还是社会地位都较低。而在国外,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学历追捧,看重的是对“工作资格”的认可。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样重要,不存在低人一等。选择职业教育的适龄学生普遍多于选择普通高中的,教育结构合理,社会发展均衡,就业稳定。

四、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建议

通过上述对国外校企合作机制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当今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得到诸多研究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启示,也为我们下一步对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一)强调政府主导地位

校企合作的完善健全,首先需要政府能够深刻认识到其对于职业教育以及技能型人才培养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主导宏观政策的指向,实施具体法规的制定,明确政绩考核内容,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和搭建桥梁。

(二)提高收入及社会地位

我国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不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收入过低。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更是觉得从事技术劳动是“没本事”的体现。努力增强国民工匠意识,合理提高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夯实校企合作基础。

(三)鼓励企业主动参与

社会普遍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然而职业教育则不然。只有企业的参与,才能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得到保障。校企合作虽然发起在学校,但是根基在企业。我国一些行业原本举办的职业院校大部分逐渐停办或者改制,使得职业教育变成了无本之木。只有在有效的政策和法规的保护和鼓励下,才会有更多企业敢于承担职业教育责任,付出大量经费和培训力量,愿意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为保证校企合作良性发展,保障双方利益不受损害,必须要对校企双方实行有效监督,同时对校企合作成果能够进行公正评价,避免弄虚作假,为校企合作以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真实参考资料。

五、结语

校企合作作为普遍认可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手段,有力的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劲动力。对于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我国的职业院校的来说,只有在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下,才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积极意义。强调政府主导地位、提高技术工人收入及社会地位、鼓励企业主动参与以及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这些方面可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提供建议。

[1]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赵红亚.从国际视野看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3.

[3]吴雪萍.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改革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1(06).

[4]张燕如.论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12).

[5]龚艳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6]杨红荃,崔琳.法制视域下德美日三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6(06):20-24.

[7]刘志民,吴冰.企业参与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2):143-147.

[8]周晶,赵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性障碍形成的机理及破解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6(13):24-29.

[责任编辑:王银林]

2017-02-18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研究”(2015GB313)。

张 争,女,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电气工程教学及职业教育研究。

G719.21

A

1672-1047(2017)01-0020-03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1.06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机制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