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研究及绩效评价分析

2017-02-04王永成高晓杰

创新科技 2017年11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

王永成 高晓杰

[摘要]本文从过程和要素两个层面着手,分析了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构建了包含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投入、产出、环境、过程、结果这五个一级指标的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模型,模型不仅包含了下一级指标对上一级指标的影响评价,而且还考虑到了下级指标之间的互相影响,符合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中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而不相互独立的实际情况,并且所得的研究成果又助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

[关键词]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分析;网络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76.42: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7)11-29-5

1 引言

“协同创新”是指有效的汇聚与创新有关的凶素和资源,并运用这些因素和资源冲破创新主体之间的障碍,最大限度的释放出彼此主体之间“人才、资本、讯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进而达成更深层次的协作。协同创新的本质属性是对管理的重要创新。这种协同创新不同于最初创新过程之中的简单协作,也不同于集成创新,而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过程的产品技术凶素整合。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键环节是组建以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为中心要素,以政府当局、金融机构等相干主体作为辅助要素的互动协同的类似于网络的创新形式,经过技术创新主体和知识创建主体之间深入的协作和资源的整合,一起展开对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区别于简简单单的产学研合作,而是产学研合作的升级版。产学研协同创新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创新生态系统是各类要素的有机整合而不是单一的相加,它存在的形式、目的、功能都表现出同一的整体性;二是更强调在企业、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共同协调环境下的创新(动态性)。

绩效即机构或个人为了抵达某种目的而采取的种种行动的结果,若将其行使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方面,便是指社会经济管理活动的各种行为的结果。而绩效评价则是组织机构按照事先确定的准则和一定的评价流程,使用科学的评价方试、依照评价的实质和标准对评价目标的工作水平、工作绩效进行定时和不定时的考察和评价。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则是针对产学研各个核心要素的相同日标与最终结果的接近程度,各核心要素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影响日标与最终结果的行为等方面进行的分析和评价。

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评价应该从协同的过程、要素等影响因素去思考和分析,产学研的最终目标是协同创新,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产学研协作的作用主体一般会有不一样的日标,各个主体在已定的协议下展开合作的预期日标也是不大相同的,也许会更多地思考参与合作的各个主体对结果的满意程度;但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确实更注重各参与主体的预期日标的统一性与创新计划的完成程度。

2 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的基本框架

产学研协同创新分析的框架如图1所示,着重阐述了在加快提升国家以及区域创新系统的效率中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并协同起来利用知识和资源在组织机构间的快速互动、共享与集成。协同过程包括核心層、辅助层和支持层,其中以“战略—知识—组织”之间。

要素的协同构成了核心层,政府的政策和激励的制度则是支持层,另外辅助层就是金融、中介机构以及一些其他有联系的组织(如风投组织)。合作各方的很多凶素影响了协同创新的过程和模式选择。其中最主要的是各方的产业环境稳定性、利益分配体制、合作关系历史、组织内外部关系,以及企业消化吸收能力和创新难易程度,提升协同创新绩效的重中之重在于从系统的角度全面衡量“互补性一差异性”以及保证“投入一产出”的动态均衡。

2.1 协同创新体制的基础

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建立关键所在是参与各主体能力上的优势互补,并能够在满足与自己的需求相适应的合作期望上达成共识。在整个国家的创新系统之中,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存在着很明确的创新职能方面的分工,同时也存在着各主体本身的创新资源上的缺口。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基础知识研究、专业人才、仪器设备、技术信息、科研方法和经验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企业在创新技术的快速市场化及商业化、完善的实验设备和场所、相对充裕的创新资金、捕捉市场信息及营销经验等方面亦具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相比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之间进行的协同,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具有的突出优势是利益获得的非竞争性,凶此找到参与各方的利益共同点并达成符合各方利益的分配规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现今商业竞争中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要,很多企业为了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开始索求产业前沿技术,这种趋势也就使得需求指向性及探索性研究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为贴近前沿知识的大学和贴近市场及资源系统化的企业二者之间的协同创立了条件。有了这个条件之后,我们再从交易的成本着手分析,假如在产学合作过程中企业获得前沿技术的成本低于自己研发的成本,而且大学也能从中获取超出自主研究的附加利益(比如获取更多的支持经费、提高知识研究的针对性和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那么产学研协同创新就可以顺利进行。只有参与合作的各方组成了共同的效益基础,而且设定了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并且配以相应的风投机制,这样就可以把长时间分散在企业中的经济要素同大学和科研机构中的科技要素之间的界限打破,并进行融合和重组。

2.2 战略、知识、组织协同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战略、知识和组织协同三者之间互相促进、互为条件,是三位一体的,亦是辩证统一的。第一,战略协同作为基础。产学研协同创新明显不同于企业自己职能部门之间以及企业和企业之间进行的协同创新,而是要求参与协作的各主体在文化观和价值观方面尽力做到求同存异,并找准“风险一利益”的均衡点,从而建设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这样才能使得创新产业链(即知识创新、产品转化以及技术商业化)进行互补、拓宽以及延伸。第二,知识协同作为核心。通过实践组建产学研创新的知识联盟,并以研发合作、技术流转、人员互换、协作发表、知识交流等方式,促进各种相关知识在产学研之间进行有效的流动、集成和共享,这不但可以提升企业的自身技术能力,也使得大学可以获取新的知识研究信息,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第三,组织协同作为保证。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单向转移的模式,进而采用以协同为基础的并行模式或者更高级的网络化模式,并使政府职能部门和其他各种辅助机构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发挥重要的协调和桥梁作用。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到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并不是线性和静态的,协同的关系太过于紧密,很可能会增加合作主体转换的成本,从而阻碍了企业和大学依据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换合作伙伴的灵活性。鉴于此,对待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必须采用动态的非线性的视角,从而有效地杜绝由于路径的依赖而导致“协同锁定”现象的消极影响。

2.3 对河南省如何构建产学研创新体制的建议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河南省虽然是农业大省,但是在经济发展的众多影响因素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小之又小,反观创新能力则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在国家和地方层面上都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创新,只有创新能力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才会提升,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河南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有着现实上的需要和理论上的支持,只有让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协同起来,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加快创新能力的提升,才能最终实现河南省经济的腾飞。

众所周知,河南省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拥有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但是如何把人才资源转化为企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充当“催化剂”的角色,为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协同创新提供便利的政策支持以及搭建相应的平台积极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在河南省的发展。政府要清楚地认识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各主体的利益共同点,以此来吸引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开展交流洽谈会或者组织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代表到企业去参观指导或者协助企业在大学和科研机构设立创新中心等作为切人点,有效的拉近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距离并加深它们之间以及对白身的了解,为以后协同创新打好坚实的基础。近年來,河南省积极地打造协同创新中心,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政府还应该积极地深入到当地大学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中去调研、了解它们的优势和不足,借此也可以充分展示正对于推进创新的诚意和决心,免去参与者后顾之忧。作为参与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参与产学研体制的建设并建言献策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使创新成果更好更快地为河南省的经济腾飞贡献力量。

3 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绩效评价体系

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认识并理解的基础之上。分析评价的主要日的是对有关影响计划和目标实现的凶素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来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绩效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找到改进措施使之更加完善。

3.1 影响绩效分析和评价的因素

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绩效涉及的凶素,可以大致分为协同要素与协同过程两个相关的层次。其中协作要素层次的影响凶素又可拆分为两个层次:协同创新主体和协同创新环境(包括协同创新体制、政策和项目)。协同过程层次的影响凶素也可拆分为两个层次:协同的合作模式和协同的运行机制。协同要素以及协同过程等各个凶素同时影响着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绩效(如图2所示)。

3.2 绩效分析和评价的指标体系

以系统的角度来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凶此以系统论中的投入——产出理论为依据,建立绩效分析和评价的指标体系。

投入、转换、产出等基本的活动环节共同形成了绩效。通过构建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绩效评价分析转换过程的输入(投入)与输出(产出)要素的矩阵来建立绩效分析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3.3 绩效评价和分析的具体方法

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绩效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成之后,接下来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绩效的分析评价就要做好各个指标的赋值与标准化、指标权重的确定、评价模型的选择和评价结果的运用等等。在此采用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成的一种适用的多准则决策科学方法—网络层次分析法(简称ANP)进行分析评价。

3.3.1 ANP方法的优点和确立。Thomas L.Saaty

提出的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是根据层次分析法(AHP)发展而来的一种多准则的实用的科学决策方法,它可以处理繁杂的内部和外部同时具有依存反馈的决策问题。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中,所创建的指标元素集之间是彼此影响而并非单独存在的,所以选择网络层次分析法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绩效分析评价是行之有效的。

3.3.2 构造ANP网络模型。首先建立关于产学研创新体制机制的ANP网络模型(如图3所示)。控制层处于最上层,其中包含问题日标以及决策准则;网络层处于下面,是通过产学研创新体制机制系统的全部受控层调配的元素构成的,它的内部即为彼此影响的网络结构。

3.3.3 判断矩阵建立方法。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绩效评价准则,将控制层的五个一级指标(Bl、B2、B3、B4、B5)通过两两对比,以此来创建判断矩阵并计算出权重。表1中的数据资料是相关专家通过打分得出的。同理,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影响也是根据专家打分法得出的结果,然后计算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如表1)。

3.3.4 构建指标之间的网络关系。在产学研创新体制机制的绩效分析与评价系统中不仅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有影响,还应该使用ANP方法对元素组之中的元素相互影响的重要程度进行比较,例如在各主体创新成果转化的提升C21准则下,比较产学研创新体制机制各主体的协作和沟通C12、各主体的学习和进步C13各主体的创新鼓励程度C14、风险管控和契约完备程度C15的重要程度,然后构建相对应的判断矩阵,如图4所示。

3.3.5 计算协同创新绩效综合评分值并对其进行评价。通过计算初始超矩阵、加权超矩阵、极限超矩阵的排序以及最终的权重,将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权重构成矩阵,继而得出初始超矩阵、加权超矩阵,冉计算极限超矩阵的排序以及最后的权重。指标的综合权重是对指标的独立性和非独立性关系进行非线性组合而得到的结果,最后对其进行排序。

然后再计算综合评分值。然后将无量纲化数值与权重的积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绩效的综合评分值,其区间在[0,1]之间。综合评分值越接近1表示绩效的评价越高,越接近0表示绩效的评价越差。这里可取1~0.85、0.85~0.6、0.6以及0.6以下依次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4个评价等级。最后根据综合评分找出相对应的改进措施即可,对于评分较低的指标查找原凶并进行修正改进使之符合标准。

4 結语

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创建,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还是新时期促进大学和科研机构服务产业和社会发展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研究也就被赋予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产学研的协同创新能力,必须考虑并去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它的绩效进行科学和系统的分析评价。本文吸收和借鉴了有关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的现有研究成果,并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内容、性质和特点,建立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之后的深入研究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对所建立的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2]杜栋,胡慧玲.协同创新学的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3(1):72-76.

[3]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4]王浩,梁耀明.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管理,2011( 11):52-66.

[5]肖正斌,张小菁,王辉.产学研结合绩效评价研究[Jl.经济研究导刊,2009(23):180-183.

[6]孙宏才,田平,王莲芬.网络层次分析法与决策科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7]肖正斌,张小菁,王辉.产学研结合绩效评价研究[Jl.经济研究导刊,2009(23):153-185.

[8]曹静,范德成,唐小旭.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7):114-118.

[9]王浩,梁耀明.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56-61,55.

[10]王莲芬.网络分析法(ANP)的理论与算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3):44-50.

[11] Oerlemans L A G,Knoben J,Pret.orius M W. AlliancePortfolio Diversity ,Radical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J].Technovation, 2013(6):234-246.

[12]黄菁菁.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l.软科学,2017(5):38-42.

[13] Kao C.Effic,ienc y Dec omposition in Network Dat a Envel-opment Analysis:ARelational Mod e[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 h ,2009(3):949 - 962.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产学研
基于“政产学研资服”一体化平台的设计图书馆建设与服务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苏浙沪三省(市)产学研合作研究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