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2016-11-14关利芳贾伟肖宁王昌郭飞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年24期
关键词:云服务协同创新高校

关利芳 贾伟 肖宁 王昌 郭飞

摘要:本文结合云技术深入发展的科技背景,主要以高校视角探讨目前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并研究云服务环境下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对于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的整合优势,形成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从而为实现多方深度合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云服务;高校;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024-02

1引言

协同创新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其价值核心是知识增值,是以协调融合高校、科研单位、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多方主体的资源优势,从而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随着云技术的出现与发展,诸多领域都建立了基于云计算的优势平台和应用服务,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将云计算技术引入产学研领域也是势在必行。基于云服务环境下的协同创新可以提供加速资源汇聚、提炼创新要素的高效整合平台,进而突破协同创新多主体间的原有壁垒,充分激发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潜能与活力,实现多方的有益深度合作。因此,随着基础实施环境发生的根本改变,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内容延展性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协同创新中高校作为协作主体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协同创新给高校参与方所带来的机遇与优势,并就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形式与内容展开研究。

2研究现状

在美国,SIMtone特意推出了“通用云计算服务”,专业面向教育领域,学生通过瘦客户端、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终端可以接入云服务,计算资源和硬件设施维护由云服务供应商提供。Google公司从经济性出发,为学生提供软件定制SaaS服务,部分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电子邮件等学生可免费使用[1]。

在国内,基于云技术的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也是当前教育科研领域的热点。鲁若愚、朱卫杰对云服务环境下的协同创新形式进行了界定及比较,总结了基于云技术的创新模式特点:依靠云创新环境,整合云创新资源和产生云创新成果[2]。叶伟巍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我国产学研的协同静态机制和动态演进机制,并研究相应的政策激励效果[3]。陈劲提出基于整合维度、互动强度探索构建两维度的协同创新框架,并对组织架构和平台建设提供实际建议[4]。诸多学者的工作致力于基于云计算技术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研究云服务环境下协同创新活动前、中、后各阶段的分阶段机制和全过程机制的构建,以及制定云服务环境下协同创新的保障体系。

本文主要以协同创新主要协作方之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其在云服务环境下协同创新中具有的优势,这将对于多方协同创新的实施具有一定意义。

3高校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目前,协同创新虽然受到高等院校、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多方协作体的重视,并在经历了较长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在项目分解、工作配合、责任认定、利益分配等方面已经形成较科学的协同创新机制与制度,但无论是在多方协作方式还是协同创新模式上仍然存在有很多问题。而高校作为主要的协作方在整个协同创新过程中做出贡献并获取利益,但其在实施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的问题包括:

1)多协作体文化理念的碰撞冲突与误区。以企业和高校为例,企业注重于直接的经济利益,大多数企业惯性观念认为,校企合作类似于企业赞助,企业似乎并不期待从中获得实际利益,这使得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当然配合度会较差,教学项目实施容易出现拖沓等现象,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大学生的积极创新性以及从社会总体人才储备力量层面的思考,企业忽视了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2)多协作体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直接的对接机制。大多数院校的对外合作,依赖于学院自主联系,甚至是教师独协商,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以及提供合作制度和问题解决方案。在多方协同合作的实施和推广中,这将造成很大的协调问题难以解决。各合作方因理念不同在合作过程同样存在随意性等问题,造成合作不畅。

3)高校教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教学设计与行业的高速发展容易发生脱节。当前高校课程普遍存在设置死板的问题,单课程教学内容难以支撑实际工程项目,多课程交叉内容重复学习也造成一定浪费,课程设计存在改进的空间。而纯粹的企业培训课程大多面向已具有一定实际经验的工程人员,内容注重实效,过于专业精深,不太适合专业基础不太坚实的在校大学生。而且行业发展速度快,要求课程设计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更新。

4)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效果不佳。大多数高校仅以获得少量学分,作为实训考核评价,而对于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进度优劣等具体事项没有建立相应的细则标准,这对学生来说存在公平性问题。同样,也缺乏项目绩效在教师工作量中的核定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5)缺乏有效、快捷的现代化沟通平台。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快速便捷成为基本需求,这在协同创新的实施过程中也同样体现。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要求应该建立相应的协同创新平台,服务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教育部门等机构主体进行多方交流,对合作进度进行及时跟踪,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目前的协同创新对于这一问题具有普遍认知,但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

4云服务环境下协同创新的高校优势

云计算是未来互联网服务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其技术特点包括:超大规模、虚拟化、按需服务、集中式管理、超强计算能力、价格低廉等。因此将云计算引入协同创新势必会引起革命式的变化,而高校作为信息资源、人群资源集中的协同体,在云服务环境下的协同创新中将体现更多地资源优势和对云服务的技术利用。

4.1资源节约

基于云计算的协同创新环境,计算资源投入集中,用户只需通过终端产品就可以立即使用云端的平台、软件和存储空间等资源。同时,云计算利用优化的资源管理及调度技术实行系统资源的池式管理,可以按照业务需求的变化动态调度,为用户弹性提供计算资源,从而保证资源的高效使用,做到真正的资源节约。

4.2形成更便捷的沟通渠道

虚拟化作为云计算的一大技术特点,实现了计算资源软件和硬件的分离,其支持用户在任何位置利用普通计算机、手机等终端设备即时获取各种应用服务。这将为创新的各方主体提供更加便捷的协同平台,各协作体资源及时、集中、有效的碰撞有利于创新的产生与发展,且云平台的使用便于对创新项目实现即时的跟踪和高效把控。

4.3 云服务环境下高校教学形态发生改变

利用虚拟化技术,通过任意云终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搭建学习环境,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利用云存储打破本地存储的局限,从而可实现异端持续学习的连贯性。

4.4 教学内容修改变得简单,利于知识的更新

云服务环境下对于学生使用的个体终端设备没有要求,只需能够联网登陆,所有的计算环境、软件应用、存储均由云计算集中提供,所以对于教学内容的修改、计算环境的变更、软件更新等只需在云服务器端一次修改即可,这对于目前高校部分课程由于计算设备及软件更新落后导致的知识滞后问题将有很大改善。

4.5 利用高校资源丰富、集中的优势,寻找多专业融合协同创新

众所周知,高校拥有丰富的专业学科,作为知识资源、信息资源相对集中的协作方,引入云计算技术可以为多专业的知识碰撞提供有效平台,从而寻找到更多的创新点;同时,云服务环境下的校内协同创新将积极促进线下的同步创新。

5结论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资源的日益庞大,针对行业的技术信息库、行业数据库资源的共享整合日趋重要,而且各行业的日常工作也已经发展成群体协作事件,而不仅仅是个体事件。本课题的研究是通过云计算及协同创新理论,提供解决协同创新过程中信息不对称、资源共享不及时等瓶颈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本文通过对高校这一协作主体的重点研究,分析高校协同创新所存在的问题及在云服务环境下的优势,从而促进协同创新观念的部分转化和信用系统的建立,这将有利于云服务环境下各方资源的整合,有效释放企业和高等院校师生的创新潜能,同时可对政府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用的信息支持,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施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渝江,岳伟.云计算叩开学校大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2):93-94.

[2] 鲁若愚.朱卫杰.云环境下协同创新模式的演化形式[J].创新与创业管理,2013(1).

[3] 叶伟巍,梅亮.协同创新的动态机制与政策机遇[J].管理世界,2014(6).

[4] 施春燕.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09).

[5] 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及其战略重点[J].高校教育管理,2012(11):24-28.

[6] 韦明.基于云背景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2015(6).

猜你喜欢

云服务协同创新高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