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2016-10-19殷灿彬余方
殷灿彬 余方
[摘 要]文章以“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切入点,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深入讨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为基于“卓越工程师”导向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协同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6.19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将学生的大学学习阶段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实行“3+1”的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即学生在校内学习3年,在企业学习时间累积不少于1年。在校内学习阶段,学校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大学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训练。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感受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项目开发。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更加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1 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的内涵
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在国际上又称为“合作教育”。它有别于强调知识传授和理解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放式的教育模式。
2 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的特点
为了更加确定地认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概念及内涵,下面本文将从它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开放性
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是产业界与教育界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开放式教育模式。它充分利用了学校和企业、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打破了高校封闭式的“象牙塔”的教育格局,丰富了单一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共同考核评价学生的生产实践成果,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
2.2 教育性
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虽说有企业的参与,但它仍具有教育属性。“教育”在这一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人才培养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的结合点:学校关心的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能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等综合能力,而企业最关心的是学校能否给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人才。同时,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要适时地调整培养方案,适应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以调动企业参与的热情。②学校是合作的主体。产学研合作教育基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这同时也是学校的主要职责,企业的参与主要是实现经济利益以及职工的培训等目的,所以合作教育具有教育属性。
2.3 实践性
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完全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到企业或科研所进行一定时间的岗位工作或科研。在这段时间里,学生除了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还要完成企业交给的工作任务,参加一定的科研、工程项目。通过实际的工作或科研,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弥补和巩固;在实际的工作或科研中遇到困难,经过努力解决困难,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通过在实际工作或科研中与他人合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得到加强。实践已证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仅靠课堂内的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到实践中去锻炼,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教育形式。
3 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3.1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明确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应以学校多年积淀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和办学特色与优势及行业和社会的影响为基础,以学校传统、优势、特色的专业为依托,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教育和行业、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统筹规划学校学习和企业学习所应达到的培养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2 创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在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优势,制定高等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如工科学生的培养标准为:①要有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②要有本专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③要有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项目的参与能力;④要有较强的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⑤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改革在校学习方式,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即前3年在校内学习,最后1学年在企业学习。在校内学习阶段改革传统的以知识系统化教育为目标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组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以能力系统为依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从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出发,统筹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培养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各教学环节的始终。其次,强化“工程应用”,注重开设能培养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选修课程,构建以培养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的“三层次”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学习阶段主要采取“轮岗实习”和“项目设计”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针对企业生产环节,对学生进行多岗轮训,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多方面知识能力的训练。同时,以项目贯穿于一年的学习中,在第七学期设置项目设计环节,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下,使学生接受项目设计初步能力的训练,获得初步的工程项目实践能力。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课题来自工程项目的实际,学生在校企双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并由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评定成绩。
3.4 优化教学内容
在校内培养方案中,将根据行业对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确定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将与培养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与企业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知识有关的相关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中,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增加与工程相关的课程。
3.5 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关键是看我们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①建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工程实践,既有工程科学知识又懂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②提升专职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一是着力从企业、科研院所引进有工程经历的教师;二是鼓励学校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三是派遣中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进修,实施不少于一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③校企合作。在企业学习阶段,学校从企业中聘任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和受过大学教育的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与学校派出的导师一起,联合指导学生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
4 结 论
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以校企联合为平台,以工学交替为手段,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积极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杜兰英,陈鑫.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理与模式研究——以中小企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9(22):103-107.
[2]聂淼.企业基于吸收能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研究[J].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4.
[3]崔旭,邢莉.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制约因素研究-基于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3,30(6):45-47.
[4]晓川.合作技术创新-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理论和实证[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5]朱秀灵,戴清源,季长路.影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