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360例临床分析

2016-12-23王荆夫林瑞生汪伟巍郭爱顺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24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微血管

王荆夫, 林瑞生, 李 榕, 汪伟巍, 于 涛, 郭爱顺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立医院 神经外科, 福建 漳州, 363000)



技术与方法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360例临床分析

王荆夫, 林瑞生, 李 榕, 汪伟巍, 于 涛, 郭爱顺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立医院 神经外科, 福建 漳州, 363000)

显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临床分析; 相关因素

作为临床脑神经常见疾病,三叉神经痛在中国的年均发生率维持在0.013%左右,此类患者存在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类型[1]。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临床常用方法,但疾病发病机制不明确、手术医师对责任血管辨别困难及未充分理解减压等因素影响了治疗的效果[2]。作者对3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使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探讨影响治疗结果的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3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男165例,女195例; 272例患者年龄高于60周岁,88例患者年龄低于60周岁; 260例患者症状典型,100例症状不典型; 165例患者疼痛部位位于左侧,195例患者疼痛部位位于右侧; 242例患者脑干区域受压,118例患者脑池段受压; 334例患者术前MRI/MRA有血管压迫,26例患者术前MRI/MRA无血管压迫; 308例患者术中有责任血管,52例患者术中无责任血管。所有患者排除了动静脉畸形、囊肿、肿瘤等继发性病变。

1.2 方法

所有患者首先进行MRI/MRA检查,三叉神经出脑干区域重建使用3D-slicer 软件,确认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关系,依据三叉神经长轴与其邻近血管之间的距离将其进行分类: ①受压变形。三叉神经与血管直接接触,血管对三叉神经有压迫,并导致三叉神经变形。② 接触。血管与三叉神经紧密贴合,之间不存在压迫。③接近。血管与三叉神经之间距离小于2 mm。④ 远离。血管与三叉神经之间距离大于2 mm。当血管压迫或者紧密贴合三叉神经时即为阳性,血管与三叉神经之间存在距离则为阴性。对所有患者进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分离出三叉神经并进行探测,寻找责任血管,将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和组织分离后,使用合适的Teflon减压垫棉分开血管与脑干并对Teflon减压垫棉进行固定,不存在责任血管的患者,尽可能分离脑干区域的小静脉以及蛛网膜,对硬脑膜进行缝合,进行常规关颅。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单因素分析,进行χ2检验,对于差异显著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2 结 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三叉神经痛的类型、术前MRI/MRA是否存在血管压迫以及术中是否存在责任血管是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见表1。

表1 影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效果的单因素分析[n(%)]

与同一因素的另一亚项比较, *P<0.05。

三叉神经痛的类型、术前MRI/MRA是否存在血管压迫以及术中是否存在责任血管是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3种因素再进行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三叉神经痛的类型、术前MRI/MRA是否存在血管压迫以及术中是否存在责任血管分别作为独立危险因素来影响患者术后临床疗效。见表2。

表2 影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三叉神经痛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8世纪70年代,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由Dandy提出血管压迫的理论,随后医务工作者开始使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随后很多研究中对显微血管减压术进行了完善和推广,神经内镜技术和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发展[3-4]。如今,显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有效率维持在70~90%, 有少量患者无法有效治疗,手术后存在复发和无效的可能,部分手术存在Telfon棉片固定不牢固、蛛网膜黏连以及责任血管处理不当等情况,部分患者会出现新的责任血管[5-6]。

本研究通过对可能影响显微血管减压术成功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7]。本研究筛选三叉神经痛的类型、术前MRI/MRA是否存在血管压迫、术中是否存在责任血管、年龄、性别、疼痛所在部位、疼痛持续的时间以及三叉神经所受压迫的部位等8种可能影响的因素。研究[8-9]显示显微血管减压术对不同类型叉神经痛的早期治疗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远期效果具有明显差异,不典型性三叉神经痛具有比较差的长期预后,疼痛复发率也明显上升。研究不典型性三叉神经痛的机制比较困难,患者也存在典型疼痛症状,具有异常自发性放电的现象,神经元的兴奋性异常升高,具有持久的疼痛症状,面部伴有烧灼感,神经元进入了兴奋不应期,去极化概率明显降低[10]。非典型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存在静脉和动脉的双重压迫,存在特殊的压迫方式,手术减压的治疗效果比较差。手术前需要掌握血管与三叉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掌握血管的走行特点,评估患者的手术难度,帮助指导合理的手术方案,通过断层血管成像等技术准确掌握周围血管与三叉神经之间的关系,准确区分神经、血管和脑脊液,有效分析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的程度,帮助制定手术方案[11-12]。

本研究通过对3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使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影响治疗结果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三叉神经痛的类型、术前MRI/MRA是否存在血管压迫以及术中是否存在责任血管是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可分别作为独立危险因素来影响患者术后临床疗效。

[1] 刘国平, 曾群, 杨治权.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技术差别(附37例报告)[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4, 06(09): 522-525.

[2] 何蓓, 张新定, 韩彦明. 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卡马西平戒断综合征(附4例报告)[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3, 02(13): 107-108.

[3] 孙有树, 冯胜利, 杨继学.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14(21): 64-65.

[4] 谭丽, 陈飞苑, 蓝海.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护理[J]. 现代临床护理, 2013, 04(07): 63-65.

[5] 赵家鹏, 马世江, 祖向阳.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9(13): 141-144.

[6] 张永安, 陈旭, 余斌. 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 02(15): 126-128.

[7] 权俊杰, 屈建强, 周乐. 微血管减压术与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联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观察[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6, 01(06): 73-76.

[8] 简国庆, 王植海, 涂博.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4, 04(14): 232-233, 240.

[9] 宗庆华, 闵有会, 张辉, 等.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6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7): 119-120.

[10] 周兴, 孙郑春, 曹新亮, 等.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4): 108-109.

[11] 杨继文, 高乃康, 窦长武.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 8(9): 557-558.

[12] 刘若平, 肖泉, 庞刚, 等.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8例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5, 11(5): 427-430.

2016-10-23

R 745.1

A

1672-2353(2016)24-079-02

10.7619/jcmp.201624023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微血管
基于MRI探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形态学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难忍 家庭自灸速缓解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脑池段MR形态测量研究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
IMP3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126、EGFL7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