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钢琴曲《火把节之夜》的解读与演奏阐释

2016-11-25陈泓伶

北方音乐 2016年19期
关键词:火把节谱例乐段

陈泓伶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国钢琴曲《火把节之夜》的解读与演奏阐释

陈泓伶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廖胜京的钢琴曲《火把节之夜》是中国钢琴作品的一首代表作,作品整体有静有动,音乐形式复杂多变,对演奏方法的要求也较为广泛和深入。本文对此曲中所运用的作曲技法、所表现出的创作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导师的专业指导和引导,整理出更深刻的学习方法、练习方式和演奏心得;对此作品有别于西方钢琴曲的特点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揭示这部作品深刻的意韵与内涵,探究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独特的表达方式,以期对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与发展产生有益推动。

钢琴曲;《火把节之夜》;解读与演奏

一、作者和作品简介

廖胜京是当代中国著名作曲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24首钢琴前奏曲集《中国节令风情》,小提琴曲《红河山歌》,中国钢琴作品《火把节之夜》等。同时,他也为我国培养了很多优秀的音乐家,如施光南先生等等。

《火把节之夜》是作曲家廖胜京根据彝族民歌体裁创作而成的,是他对云南风俗之行的一次记录。这首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欢度传统节日的风俗。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也是西南少数名族的一大盛会。因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又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该作品描述的是彝族人民在他们的火把节中,伴着夜色,自由欢快,随着篝火翩翩起舞,欢歌笑语的音乐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我国少数民族人们别样的民族文化,以及中国作品的独特的民族风格。

二、作品分析与演奏诠释

(一)作品分析

《火把节之夜》这部作品由引子加复三部曲式构成。

全曲一共分为四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子部分,以庄重扎实的一个二分音符起音,如同人们重锤撞击出的稳重而庄严的鼓声,鼓声蔓延而至,好像是在呼唤着各地的人们来到这里。第二个二分音符仿佛从远处传来的鼓声回音,为后面情绪的展开做了铺垫。重音鼓声后又伴随着一系列极弱的三连音,强弱的对比仿佛是有人开始翩翩起舞,又像是在小声哼唱般若即若离,如此庄严中伴随着微弱的乐声,衬托出对节日夜晚的神秘感和期待感,慢慢拉开了序幕。(见谱例1)

谱例1:

引子部分结束后,便进入了主题,火把节盛会开始了。低声部以g小调主音开始,乐段的开始不同于引子部分的鼓声震天,快板部分是由弱变强的,如同由远至近,渐渐聚集的人们的脚步和舞步声一样,音乐的旋律从很弱,到弱,到中弱,到强,再到中强,一点一点开始变得热闹欢腾起来,生动地展现出了音乐中的动与静的结合,呈现出一片载歌载舞的景象。(见谱例2)

谱例2:

下面这一乐段则是如歌的行板,整体旋律相对于前面欢腾的快板乐章而言,显得优美恬静许多。左手运用半分解和弦的三连音音型,朦胧而优雅,右手主旋律慢而优美,又伴随着很弱的三连音装饰,如同众人静谧时,伴随着微弱的歌声乐声,呢喃细语,迎来一位翩翩起舞的少女。乐段快结束时,仿佛少女的曼妙舞姿也临近尾声,运用了力度很强的八度和弦来弹奏,将音乐推向了一个小高潮,之后由强减弱,节奏也逐渐减慢,众人在这样的歌舞声中继续开始了火把节的狂欢。(见谱例3,谱例4)

谱例3:

谱例4:

最后一个乐段是快板乐段主题的变化再现,八度和弦使气氛更加饱满,乐段快结束时的华彩之后,最后两行以高声部和低声部的层层推进进行对比,由弱逐渐渐强,至最后极强,以三个大和弦结束全曲,如同整首作品开场时一样,以坚定雄壮的鼓声结束了整晚的狂欢,一切随着鼓声渐渐消散而去,又回归静谧。首尾呼应,也正是中国文化习惯的承袭和表现。(见谱例5)

谱例5:

(二)作品的演奏诠释

这首中国作品开篇就有别于西方音乐作品的开门见山,作曲家运用了很大篇幅进行乐曲的渲染,塑造出一种意境,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首中国作品整体旋律优美,画面感很强,仿佛真的有一场晚会展现在自己眼前一般,栩栩如生,初听便印象深刻。

作品已然保留有中国民族音乐五声调式的特点,但整体借用西洋的大小调式——g小调来作。小调不同于大调的张力和大气,相对而言显得较委婉些。此外,作品中也有支声音乐的广泛运用。支声音乐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亦称衬腔音乐,特点是当及几个声部一起演唱、演奏同一曲调时,其中某些声部与主要曲调时而分离出现,时而汇合成为齐唱、齐奏的形式。作品引子部分尤为明显。

这首中国作品的部分段落需要精致地演奏和表现,因此,在平时的练习中,建议有所突出和着重地将部分段落提炼出来作为重点来反复练习。比如曲子中有些十六分音符快速跑动的华彩部分就需要保证手指能准确地找到音符的位置,把控手感,精确地弹到每个音且不碰错音,这就需要像练习琶音一样训练手指到达的位置,只有反复多次练习,才能演奏地更流畅和准确。

中间乐段如歌的行板部分,可能需要更加强调音乐的美感,由于左手是连续的三连音伴奏,相对来说节奏可能不会那么规整,要自由一些,因此建议演奏者对这一段的演奏更加注重情感的发挥和表达,而不是去强调节奏感和触键。同时,因为左右手的分工不同,左手的伴奏声音就需要弱一些,右手的旋律则要相对突出一些,这样才能显出左右手旋律的对比,更加突出右手的旋律。

最后一个乐段的华彩部分似乎掀起了最后的高潮气氛。因为乐曲接近尾声,也表达着火把节的欢腾也要接近尾声了,往往寂静前常伴随着狂欢,这首曲子也不例外,似乎又让欢腾的气氛达到了沸点一般。左右手都是八度的大和弦,让音响效果更加饱满,同时伴随着极强的音响效果,演奏的速度也加快,有些演奏者在演奏时左右手的跳跃总是不能准确地跳到正确的键盘位置,导致碰错音按错和弦的情况屡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样建议将这一段单独提炼出来反复练习,先是放慢速度,准确找到每个音的位置,之后再一点一点加速度,确保每一次都能准确找到和弦的位置并熟悉后,再逐渐加到原速。这样练下来,可能会觉得效率更高,事半功倍。

三、结语

《火把节之夜》这首中国作品作品给我们演奏者带来很多新的启示。首先,中国作品表现的“韵”味是独一无二的中国音乐文化。韵”字的表现需要结合中国独有的文化底蕴来表现,这是西方作品所不曾拥有的。其次,在作品的写作手法上,沿袭中国音乐的“五声调式”,并借用了西洋调式的g小调来写作此曲,体现出了中西方音乐作曲技法的巧妙结合。最后,对于作品节奏、和声、乐句的把握上来看,这首作品开篇气氛的大肆渲染和铺垫,载歌载舞的音乐氛围,乐句的舞蹈性和故事性,可能又有别于西方作品的开门见山和大气磅礴。这些都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钢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进入中国,不可避免地会与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相碰撞,所以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创作和演奏上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对于中国钢琴作品如何演奏,如何从多方面吸取民族音乐的精华,如何发挥钢琴自身的优势,克服其自身的劣势,如何借鉴吸收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自省,不断思考,不断进步的重要问题。结构、声韵、气韵、节奏、音色等方面是我们构成更加完美的整体的小部分。只有将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尽可能挖掘中国音乐作品的艺术 魅力,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中国钢琴作品的风格特点。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2]魏廷格.关于中国钢琴艺术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概述[J].钢琴艺术,2001,(02).

[3]廖胜京.中国五声调式同主音横向综合理论与实践[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01):47+51.

[4]廖胜京.关于“旋律”定义问题的思考——旋律研究随笔之一[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3).

[5]廖胜京.音乐作品中旋律的重要性——旋律研究随笔之二[J].星海音乐学院院报,2004,(02).

[6]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7]聂一波.浅析钢琴演奏中的触键[M].美与时代,2009.

[8]徐淑红.试论钢琴音色特点与演奏技巧[J].硅谷,2008,(10):116-117.

陈泓伶(1991—),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专业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火把节谱例乐段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火把节的情歌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火把节之夜》中阮演奏与琵琶演奏的比较
作品《黄水谣》曲式分析及情感处理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