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古筝作品《溟山》的音乐创作特色

2016-11-25

北方音乐 2016年19期
关键词:中山古筝弹奏

肖 瑶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浅析古筝作品《溟山》的音乐创作特色

肖 瑶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溟山》是王中山先生于1991年创作的现代音乐古筝曲,采取了湘西地方的音乐素材,借鉴了西方音乐的艺术特点,在古筝届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凭借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弹奏技法受到了广大的欢迎。演奏技法比较新颖,非常灵活多变,较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突破,尤其是左手的快速指序更加凸显了音乐特色,和右手在演奏技法上齐头并进。

演奏技法;调式分析;定弦

序言

古筝是古老的弹拨乐器,源自于我国秦朝而盛行于唐朝,非常具有我国民族特色。随着历史的变迁,古筝音乐逐渐流传开来,并结合了各地方言、传统音乐等元素,发展成了各自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逐步被重视,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音乐等元素,相互影响、融合,使筝乐在风格、技法和形式上都更加不同于以往。更多的将西方作曲技术和民族传统音乐相结合,其创作的新作品对演奏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创作风格和演奏技巧方面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篇文章主要是以古筝独奏曲《溟山》为研究对象,来浅析作品的音乐创作特色。

一、作品简介及演奏处理

(一)作品简介

王中山先生非常热衷于研究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于1991年借鉴了湘西地方一些的元素,创作了一首古筝独奏曲《溟山》。乐曲描写了一座幽远而神秘的大山,通过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暗喻了人们在生活中对生活的态度,也通过各种前卫的演奏技巧来表达人的喜悦、愤怒、悲哀等情绪,使乐曲的气质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作品《溟山》在创作风格、演奏技巧、节奏音型等方面都是非常新颖的,初听者会耳目一新,甚至会受到深深的震撼,这首作品也加强了古筝的表现力,音乐更加细腻、震撼而奔放。

(二)作品演奏处理

1.特殊的调式定弦

谱例1

王中山:《溟山》

筝是最典型的五声调式乐器,它的上行音阶依次为宫、商、角、徵、羽。随着筝乐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也受到了很多西方音乐的影响,筝乐演奏中也开始慢慢地出现了一些简单的变化音甚至是七声调式。作品的基本调式为B羽调式,但是中间两次的转调使得音乐的发展更加具有动力,使音乐充满神秘感,也使得音乐更加的新鲜,不给人枯燥感。王中山在《幻想曲》中也采用了谱例中同样的方法,在一种定弦上,演奏多种调式的演奏方法和能力,使音乐对比更加强烈。

2.演奏处理

(1)引子段

引子段中的前四小节节奏相同,比较自由化,但每一小节的强弱处理都不同。第一小节可以为弱处理,但也要弹得扎实,给人轻而不虚的效果。后几小节在音乐处理上先由弱到强再到弱,余音要相连且沉稳、深沉并体现出大山巍峨壮丽、神秘幽远的仙境。第五小节开始的摇指要注意音准,从re音滑到mi音上,滑的速度要快,处理的短而轻促,旋律深情而沉静,要求摇指细腻而没有杂音,对右手控制力要求较高,再加上左手滑音的效果,使音乐优美而轻巧。在第9、10小节中出现了三连音,节奏由慢渐快再渐慢处理。第11小节两组十六分音符要求速度突快并加强力度,左手在每组的mi音上加上大颤,这样能使音量、力度加大,并有音韵不断的效果。接下来是由不断重复的四个十六分音符,由慢渐快并可由弦里到线外移动弹奏,这样可增加音乐的流动感和美感,使音色有不同的变化。在第13小节从琶音到左右手同时交替的高声部多音,音乐上以由强到弱处理但是速度由慢渐快,频率不变。接下来的泛音应有透明感、干净、利索,给人神秘、好奇的感觉,弹奏时应对准弦点的位置,特别是六连音,应流利而一带而过。

(2)第一主题段

将乐曲的第一主题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不同的处理。第一部分为第19小节至第31小节,左手的节奏旋律是一致的,每两小节为一组,每组的第一拍和第六拍为重音。为了能避免指甲的杂音并增强旋律的层次感,左手采用小指弹奏根音。在弹奏前四小节时,右手没有旋律,左手在表现力上可以做一些处理,更重要的是在演奏者的内心深处去体会强弱之间的变化效果。接下来右手的摇指由弱慢慢进入,虚幻而飘渺,仿佛在远处看到了一座大山由远及近,直到第27小节音量到达最强并不减弱,将整个一段旋律推向高潮。第二部分为第32小节至第39小节,节奏稍有加快,用小指弹奏左手旋律根音,这样也能很好的减少杂音,右手在空拍要尽量及时捂住,旋律更加轻快而有弹性,也要凸显每一个重音,游刃有余。第三部分为第40小节至第54小节,左手旋律及技法不变,右手出现了快速三连音,五个音需要控制在一拍,可以用四、三、二加上连托法来完成,力度要均匀且不宜过快,控制的强弱分明。第四部分为第55小节至第75小节,刚开始的长篇摇要弹奏的均匀、扎实,音符之间的过度要清晰,平稳。左手的每个八分音符由弱渐强,赋有流动感,给音乐起到完美的伴奏作用。到第71小节,节奏渐快将主题过渡到了华彩段。

(3)华彩段主题

华彩段是第76小节至第80小节,整段都是空旷无垠,仿佛带着听众将要进入另一个圣地,既深远又幽静。作曲家在这一段改用了bB大调,和前面的旋律进行了对比。本文作者认为华彩段更加注重发挥演奏者自己的想象,身临其境来调动内心情绪,进行自由的情感表达,要注意变化音的准确性,音符爽朗、自由。

(4)第二主题段

第二主题段为第81小节至第119小节,作曲者采用了新的演奏技法——击拍琴弦与琴板,节奏上也非常有特点,较第一主题更加有层次感和节奏感,逐步推进。加入的击打琴弦和琴板,生动而又不夸张地绘出了大雨凶猛扑打山壁的声音效果。第80小节至第93小节,右手在低音La上有节奏的进行拍击,击琴板为重拍,加上左手

小指的重低音La,音乐效果热烈而紧张,也是在迸发出一种内心强烈的情感。到第103小节至第119小节,出现了连续的前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两者相互交替,由弱到强,很有起伏感,给人充分幻想的空间。

(5)第三主题段

第三主题段为第120小节至第156小节,这段体现了秋天的景象,有时孤寂、落寞,而有时又是那样的体贴、安逸而又奔放。第120小节开始的快速指序加上右手的长摇,两者融为一体,弹奏时紧密配合,好似秋天飘逸的树叶,布满了整个金色的大山。左手的快速指序要求演奏动作要小,尽量避免杂音,发力均匀,使音乐平稳而流畅,再加上右手的摇指,更加体现了秋天的浪漫、美丽。到了第131小节,转为了B大调,左手应更加突出旋律,右手注重强弱,彼此起伏。到了第143小节,加入了敲击琴盒的音效,乐曲变得又热烈起来,逐渐将乐曲推向了高潮阶段,进入了下一主题。

(6)第四主题段

第四主题段为第157小节至第191小节,本段是本文作者最喜欢的,旋律又回归到了D大调,整段是作品的最高潮,多变的节奏型加上新颖的弹奏技法,赋予了极大的表现力。第157小节起,2/4拍和3/4拍的相互交替再到5/8拍、6/8拍,然后又回到了2/4拍,演奏者要极其注意节奏的变化,使其能比较流畅的连接起来,音乐处理上注意强弱对比。第179小节起,又出现了非常鼓动的节奏型,节奏上的创新非常精彩,极其生动的绘出了冬天飘雪的场景,有轻盈的小雪花,又有落英缤纷的大雪。第191小节,右手由强渐弱的拍击琴板加上左手自由的刮奏琴弦,结束整个主题。

(7)尾声

尾声是引子段部分旋律的再现,音乐处理可以适当借鉴引子段,也可以较为平淡一些,这样可以显出音乐的幻想性和空灵感,最后以清透剔透的琶音结束。

二、《溟山》的音乐创作技术

(一)创作风格

《溟山》的作曲者王中山先生曾经说过:“其实我是用《溟山》中描绘的大山,在四季中的种种变化,来表达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心境。所以,命名为山实则是在写人,也希望听众能在音乐中感受到各种酸甜苦辣,就像人生的无常。”作品有表达对生活的迷茫、彷徨、不知所措,也有对生活中的抱怨。

(二)演奏技法

1.擦弦

“擦弦”这一技法是王中山先生为了拓展筝的表现力,更好的扩大和提升古筝的演奏技法而创造的,是将佩戴的义甲在琴弦上快速而又干净的划过,发出的非乐音的音响效果,更加能栩栩如生的表现出作者内心的音乐情感。

2.止音

“止音”该技法很早就被使用,形式比较多样化,《溟山》中是左手弹奏左手止音,该段实在低音区进行演奏,音色比较浑厚,余音充足,在速度比较快的情况下弹奏容易出现浑浊杂乱的情况。作曲者在不影响节奏的情况下加上“止音”,可以使乐曲在听觉上更加富有动感。

3.拍板

“拍板”是指乐曲中分别在琴弦、琴盖、琴板等位置进行拍击,这样不仅使古筝模仿了各种打击乐器的音响效果,也丰富了筝的表现力。在以低音B为主音,用手指前端来拍打琴弦与琴板的结合,使多种多样的节奏型加上多种的拍板形式,制造出了舞台般的效果,更加能引起听众对乐曲的联想。

4.快速指序

在近现代技法中,左手的技法在古筝演奏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飞跃,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在琴码右侧弹奏乐音,而是大胆地移到右侧来取音,产生了更加丰富的和声效果,提高了音乐表现力。王中山先生在赵曼琴开创的快速指序下,对古筝演奏技法进行了新的发展运用,将双手的每个手指都得到应用,在很多乐曲中都得以体现。作品《溟山》中,左手使用低音区“快速指序”技法,以十六音符为织体,右手为高音区的长摇,银色清透而明亮。两者完美体现了“点”与“线”的结合。

(三)曲式分析

作品《溟山》具有西方音乐中的多段式结构特征,带有引子和尾声。全曲有引子、慢板、华彩、快板、尾声构成。从乐曲构成来看,都是较多的应用了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主题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慢板中间段,出现后,全曲都围绕这个主题句在节奏上、节拍上、和声织体上、速度上展开变化,将乐曲不断地推向高潮,最后在左手自由的刮奏和右手拍击琴板中结束高潮。

(四)乐曲中的节奏节拍变化

中国作品中的节奏节拍特别多,是不同于西方音乐的。在作品《溟山》中,作者用了多变的节奏型来凸显出乐曲的特色。

谱例2 王中山:《溟山》

谱例3 王中山:《溟山》

尤其是到了乐曲的高潮部分时,作曲者使用了大量的节拍变化,交替使用。

虽然作曲者在每一个有变化的地方都标记了拍号,但是这更像是现代音乐的节奏单元,来代替了有规律的传统的节奏体系。特别是在9/8拍和7/8拍中,左手旋律中的几个短促八分音符,可以看作为倚音式的附加时值。曲作者的这种创作特色,使旋律更加具有现代音乐的气息。

三、结语

《溟山》以独特的创作特色不同于其他作品,旋律的洒脱和脱俗的音乐风姿。王中山先生在作品中采用的超前的创作手法为其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也促进了演奏技法技巧的变革。使我们获得宝贵的精髓,并让演奏水平和内在知识得到提高。我们更应该进一步研究王中山先生的作品,来挖掘其内在价值,借鉴其优秀的创作构思与模式,不断提高和完善,不懈追求。

[1]王中山.全国古筝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二套)[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邱霁.论筝技法的分类及其演变[J].中国音乐,2004,(04).

[3]吴莉.让技术在音乐中飞驰—王中山古筝艺术特征研究[J].中国古筝,2002,(01).

[4]赵曼琴.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上、下册)[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04).

[5]马东风.调性的转换及其表现意义[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1996.

猜你喜欢

中山古筝弹奏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弹奏四步曲,抒写真感受——怎样写好读后感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一本可以用钢琴弹奏的中国民歌——鲍蕙荞序
历史上的“中山人”
关于古筝教学评价构建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