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品《黄水谣》曲式分析及情感处理

2017-01-29李玉婷天津师范大学

艺术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间奏前奏乐段

□李玉婷 天津师范大学

一、作品主题分析

作品《黄水谣》是一首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的声乐作品,2/4拍,E五声宫调式(E大调)。由前奏、A乐段、B乐段、A1乐段、尾奏组成。作品的主题是A乐段中a乐句的第一乐节。无论音型还是节奏型,整个作品都围绕着主题运转。其中作品的前奏、A乐段、A1乐段等都使用了主题材料。

二、曲式结构分析

作品《黄水谣》是再现单三部结构,由前奏、A乐段、B乐段、A1乐段、尾奏组成。它的前奏完全来源于a乐句中的主题材料,并对第二乐节的内容进行修改,用八度演奏的方式将作品引入演唱。前奏的伴奏织体与a乐句中的伴奏形式相同,高声部的音区非常柔和,音响模式类似于弦乐颤弓铺垫于背景,贴合歌词就是在对听众描绘当时自然的美、黄河水的奔流不息。

A乐段开始就进入人声演唱。A乐段由a乐句(6-12小节)、a1乐句(13-20小节)、b乐句(23-30小节)、a2乐句(31-39小节)构成,其中21-22小节是两个乐句之间的小连接。所以从乐句格局来看,A乐段是非方整性乐段。

a乐句是整个作品的主题,从歌词来讲可分为长短两句,但从音乐旋律上不能算两句,缺少了方整性,作者在第二乐节把尾音拉长处理。歌词“河流万里长”是用来铺垫“黄水奔流向东方”这个内容的,在两句话的分句处使用了大附点节奏,既起到连接句子的作用,又符合中国民族音乐特色。

a1乐句切换了视线内容,变得细节化,在第二乐节中音区不仅变得更高,并使用模进的手法及强力度记号,再一次推进黄河“奔流”的壮丽景色,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21-22小节是两个乐句的小连接,音乐素材来源于此乐句结束的地方,起到过渡乐句的作用。

b乐句是23-30小节。歌词描绘人们安居乐业的场景,与之前描绘的场景不同,故两个乐段是具有对比性的。旋律节奏也比前面的乐句密集,并在伴奏织体中增强了节奏性,加入了切分节奏。伴奏中的降re向后作了半音进行,并在乐句最后一小节使用了离调和弦(Ⅱ级的属和弦)。

a2乐句运用主题的旋律材料生成新的素材,描绘的是人们把荒野改造过后的场景,第二乐节对整个乐段进行了总结,并落到了主音(宫音)上面,因此A乐段是收拢性乐段。40-43小节是过渡到下一乐段的间奏,提示新内容将在后出现。

A乐段是“起承转合”的形式,因中国音乐受到诗词歌赋、长短句的影响,为了描绘景色,故在本乐段忽略节奏性,更注重抒情式的旋律线条,并使用“鱼咬尾”的写作手法,让乐句之间连绵不绝。在A乐段无论是旋律、伴奏还是歌词,都尽最大限度去铺垫家乡的美好,与接下来B乐段的内容进行强烈的对比。

B乐段在间奏的铺垫下引入,由c乐句(44-46小节)、c1乐句(47-49小节)、c2乐句(50-52小节)、d乐句(53-55小节)组成。从乐句格局来看,B乐段是规整性乐段。B乐段的拍号也由2/4拍变成了4/4拍,从而进入另一种情景,伴奏变换音区,并糅合了中国戏曲中“紧打慢唱”的伴奏形式来描述当时被侵略的凄惨景象,并缩短乐句布局,与之前内容形成巨大的对比。

c乐句53小节和声持续在主和弦之上,54小节持续在Ⅱ6和弦,乐句最后一个音落在属音上。在c1乐句到达了整个作品的高潮,并在爆发完情绪后部分又做了渐慢处理,人物情绪从难以置信一切都被毁灭的愤怒转为无奈和痛苦,非常具有戏剧性。最后一个音再次落在高八度的属音上,给人半终止的感觉。

c2乐句依旧沿袭着前两个乐句的音乐素材,这一句的情感处理在伴奏和表情术语中体现得非常清晰,伴奏声部变得薄弱,并做了弱力度记号,突出惨烈的背景。最后落在主音上,但乐段结构并未结束,新材料d乐句出现,结束音未回归主音而到了三级音上,所以B乐段是属于开放性乐段和重复性乐段。56-59小节是乐段连接的间奏,最后一小节是为下一乐段做铺垫和期待的属准备。

A1乐段是非方整性乐段,由a3、a4、a5三个乐句构成。a3是60-63小节,a4是64-67小节,a5是68-73小节。用歌词来感叹当时的凄惨,所以对整个乐段的篇幅进行减缩。

a3乐句的旋律与主题材料相同,回归主题,依旧是描述家乡,在第二乐节进行了改动。a4乐句在节奏上运用了之前的素材,对旋律进行些许改变,向听众讲述黄河之水依然如之前一样滔滔不竭,可家乡的景象却已经面目全非。a5乐句再次重复a4乐句的素材,再次感叹了“妻离子散,天各一方”,深切表达出人民流离失所的苦难和痛恨。歌曲演唱部分结束后,74-78小节仍有一段钢琴部分的演奏来作为意境和感伤情绪的延续,落在主和弦上结束整个乐段,具有收拢性。

A乐段使用“鱼咬尾”的手法让乐句间更加流畅;B乐段运用戏剧中“紧打慢唱”的方式来阐述日军侵华过程,并在间奏中插入了属准备;A1乐段以再现的形式叙述黄河景象依旧,可家乡已经支离破碎,人事已非。光未然的作词设计也非常巧妙,几乎每一个乐节的最后一个字的字尾都是以“ang”结束,能让演唱者咬字更清晰,更利于抒发情感。歌词与旋律的完美配合,使作品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间奏前奏乐段
间奏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解析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美学特征*
关于敦煌琵琶谱的深入探析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引入钢琴伴奏提升高中生歌唱能力探研
钢琴在流行歌曲前奏和间奏中的编配探索
珠江:大河入海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