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经》第三讲:色不异空

2016-09-21主讲人温潜成都弘道书院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心经

主讲人_温潜(成都弘道书院)

《心经》第三讲:色不异空

主讲人_温潜(成都弘道书院)

2013年3月,习总书记说:“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即是第一讲所说佛法的“起心动念”。同样,我们的教师也应该念念想着为学生,为家长。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时物理学家们的合影。阿尔伯特·爱因斯与坦与尼尔斯·玻尔的大辩论,便发轫于这次会议

《心经》第二段可视为佛法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类观: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的前面,梵语原文有一个语气助词iba,相当于中文的“嘿”,一般被略去不译。这一声“嘿”,是引起注意的意思,在佛门里很重要,后来变成了禅宗里的当头棒喝。

舍利子即是舍利弗,佛陀的首座大弟子,当年被称为是五印度智能第一人,他本是婆罗门的大论师,其名字来源于母亲。其母亲是婆罗门论师之女,相传她出生时,美丽的眼睛如同一只舍利鸟,故名舍利。“舍利之子”是来自母系的名字。其父提舍,也是婆罗门大论师,印度贵族也有来自父系的名字。

一天,舍利子在街上遇见了佛陀最初的五弟子之一阿说示,当即被他的道容风度所打动,于是询问他师从何人,阿说示回答说是释尊。舍利子马上找到了目犍连,俩人一起率座下的五百弟子投奔了佛陀,这即是后来的五百罗汉。

色空不二

很多影视剧里,表现一个和尚不为女色所动,口念:“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当然,这样理解“色”是狭隘的。

《说文解字》曰,色,颜气也。的确,色的本义指人的气色,中国人很重视色,孟子言:“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

色的引伸意义则是我们看见的物质世界,日月星辰、山色、水色等。“色不异空”,意思是说,色与空没有什么不一样。

上回讲了“五蕴皆空”,首先是色蕴,以佛法的思想,一切色蕴皆由心造。看起来是真实存在,其实是人心造作出来的概念,而概念背后,是稍纵即逝的无常,宇宙间并没有永恒存在之物。

比如,我们夜晚看见的一颗星星,其实经过了几亿光年,才到达地球,我们眼睛看见时,这颗星星已不在原来的位置,甚至可能消失了。

再以我们的身体为例,是由“四大皆空”、即“地、水、火、风”四种特性的物质,因缘和合而成。但是每一秒种,人体有多少细胞“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语),每隔七八年,一个人身体的细胞全部要更新,这即是无常。

为什么说“四大皆空”,量子力学和素粒子的发现,证实了佛法的科学性。

物质由各种原子组成的,再细分下去,分解到庄子的朋友、惠施所言“至小无内”的微粒子状态。过去的科学家认为,各种微粒子是实实在在的,而在最微观的世界,所有的物质差别和多样性都消失了,只是一片类似于光的能量场。

在这能量的海洋里,因为观测的缘故,“随机出现很多粒子”,而组合成了物质世界。量子力学告诉我们,离开人的观测,外面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这揭示出了大自然的奥秘:外面的世界从虚空中诞生,又归于虚空,即使在其存在的当下,也没有离开虚空的本体。某种意义上说,外面的世界只是观测者眼中的幻觉。

上世纪初,物理学界最著名的索尔维会议之后,爱因斯坦和玻尔在月光下散步。爱因斯坦无奈地问道:“亲爱的玻尔,按照你的理论,难道没有人看这个月亮的时候,月亮就不存在了吗?”

玻尔说,“是的,至少,它的边缘会变得模糊,并逐渐消失。”

再以光的“波粒二象性”来说明,“色”,即可见物质,当微粒子的运动速度超过光速时,“色”转化为“空”,反之亦然。

这即是《易经》的宇宙观和世界观,“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易经认为,宇宙本源是一个无穷大的混沌世界,称之为“无极”,它是空中实有的“能量海洋”,无极是“不易”,无内无外,无虚无实,无边无际,无大无小,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五蕴皆空”的混沌,是《金刚经》所言的“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太极而生阴阳两仪,是无中生有,空中显色。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到的也正是“缘起性空”。《圣经·传道书》1-2亦言:“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2015年11月23日晚,中央电视台四频道《佛教与科学》播出。这是继2014年北京《竞报》刊发《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教育》之后,官方媒体第二次正面肯定佛法。

2013年,习总书记说:“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同样,我们的教师念念想着为学生,这正是第一讲所讲的“起心动念”都是业。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指出了空与色的统一。有人认为,佛法是出世法,所以,要离开色而寻找空,离开尘世而寻找净土。其实并不一定,如《维摩诘经》所言:“直心是净土”。

所谓“佛法不离世间觉”,我们来讲世间法、讲一讲现实社会。

“佛法不离世间觉”

除了物质世界,一切文明的创造都是色。依于空,才是文明的造型。

“空色不二”也正是儒道的“道器不二”、“圣俗不二”、“体用不二”,即所谓“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

大到治国齐家,小到一双筷子,都要依于空和无,无为而治才是大治,无中生有才是文明的创造。比如筷子的发明,本是不相干的两根棍子,一用,则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下面一根为阴,“道法于地”,主静。上面这根为阳,“道法于天”,主动。筷子的“体”是竹或木,“用”即是把菜拈起来,这就是道器合一,体用不二的道理。

农业、畜牧业、陶器的发明都是无中生有的道器不二。所以,观音菩萨在中国的造型包含了这个象征。女人生火煮食,发现粘土烧硬成了一定的形状,于是发明了陶器(观音手上的净瓶枝)。于是也发明了家庭,“无中生有”是伟大的发明。而现在的发明,比如发明手机、微信等等,这是“从有到有”,这样的发明,并没有让人们的交流更为进步。

“空色不二”,也是“圣俗不二”。这里,体现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表面上的差异。因为,欧洲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教会总是强调:“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这是在强调圣灵与人世的分离,空与色的分离,道与器的分离。

但是,这是耶稣的本意吗?查阅《新约》上下文,这是法利赛人关于纳税的事试探耶稣。而基督的本意是:“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为什么中世纪的教会与耶稣的思想不一致,其原因在于,印刷术发明以前,教会垄断了对《圣经》的解读,禁止私自阅读。让我们翻开《圣经》:

耶稣说:“父亲是比我大的。”(约翰福音14-28)

耶稣向上帝祈祷说:“不要照我的意思做,只要照你的意思行。”(路加福音22-42)

我们知道,《新约》是对《旧约》的修正,而这段话语表明,中世纪教会垄断文明,其讲解《圣经》时,强调要把耶稣看成是上帝本身。

《创世纪》第一页:“神说:要照我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样子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这个“我们”,希伯来文里称耶洛因Elohim,“耶”是复数,是上帝和跟他在一起的神明。中国经典《中庸》则表述为“天命之性”。

《旧约·十诫》:“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的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空色不二”,也是“圣俗不二”。“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中世纪教会强调的是圣灵与人世的分离,空与色的分离,道与器的分离。但基督的本意是:“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正是西方文明的进步

摩西没有把族人带领到迦南,是约书亚带去的。迦南之地有原住民,其文明程度很高,有一个古城名为耶利哥城,现在的以色列郊外,还存有这个古城的残壁。

“耶利哥城门因以色列人就关得严紧,无人出入。”

以色列人要回到祖先应允的迦南,可以租地、买地,也可以赶走,怎么赶?是用战争,《旧约》207页:

“约书亚吩咐百姓说:呼喊吧,因为耶和华已经把城交给你们了……这城和其中所有的都要在耶和华面前毁灭;只有妓女喇合与她家中所有的可以存活,因为她隐藏了我们所打发的使者。”

从经文看,使者当然是隐藏在城里的犹太人:

“百姓听见角声,便大声呼喊,城墙就塌陷,百姓便上去进城。”呼喊城墙,城墙就垮了。于是“各人往前直上,将城夺取。又将城中所有的,不拘男女老幼,牛羊和驴,都用刀杀尽。”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开篇写:圣母院在做弥撒,而教堂外面,最低贱的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在跳舞。这正是圣俗不二。

这战争是耶和华应许的,要了解这个思想,所以才会“不拘男女老幼”屠杀,我们再看《旧约·诗篇》的第二首:

“耶和华曾对我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你求我,我就将列国赐你为基业,将地极赐你为田产。你必用铁杖打破他们,你必将他们如同窑匠的瓦器摔碎。”

换句话说,世界各国的文明都要信奉耶和华,否则即毁灭之。但是,经过19世纪发端于德国的犹太启蒙运动,犹太民族早已放下了这个沉重的历史包袱,涌现了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等科学家和思想家,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爱因斯坦本人的信仰道路,表现出了犹太文明的进步。

《旧约》言:“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这是正确的。中国人对其它民族的神要敬畏,是为了尊重不同的文化,文明是要“和而不同”,人类才会和平共处。如果文明不相同即消灭之,这不是现代文明,是恐怖主义者的原始野蛮文明。

因为,无论耶稣也好,佛陀也好,孔子也罢,既是属于民族的,也是属于人类的。

一定要通过西方的文学艺术,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西方的伟大传统。比如,雨果在人道主义巨作《巴黎圣母院》的开篇写道:圣母院里在做弥撒,而教堂外面,最低贱的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在跳舞,这正是圣俗不二。因为在小说里,低贱的女人、丑陋的敲钟人却拥有善良而高贵的灵魂。

西方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是为了修正“空”与“色”的分离,圣和俗的分离。在修复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词汇,让百年前的中国知识分子很着迷,诸如爱情、自由、平等……

以爱情为例,爱情是西方文学的重大母题,这是因为,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否定人伦之爱,“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约翰一书》)。甚至反对婚姻:“我对着没有嫁娶的和寡妇说,还是保持不结婚的状态为好。”(《哥林多前书7-8》)

为什么五千年中国没有出现“爱情”?因为不需要。“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上山采靡芜,下山逢故夫”“还君明珠垂泪,恨不相逢未嫁时”……太率性了,于是要用礼来节制。而西方的古代经典里找不到女人的生活与劳动,因为西方是长期的奴隶制,劳动是奴隶从事的,是悲惨的。

爱情在西方历史上有一个语义的转化,在古希腊专指男子同性恋,妇女和马牛、奴隶一样,是男人的财产,不配拥有爱。后来,则指贵族妇女与骑士的偷情,同时,贵妇要供养骑士的伙食和装备,《三个火枪手》里有大量的描写。再后来,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里,高老头以巨额陪嫁,终于让两个女儿嫁给贵族,还得出钱让女儿供养情夫。钱财被榨干后,高老头被两个女儿遗弃,最后悲惨地死去。巴尔扎克在小说里控诉:“爱情是喜欢吹捧的,无耻的,浪费的……”“爱情是一种宗教,信奉它,比信奉什么宗教的代价都高。”

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认为,儒家六艺该摄一切学术,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

作家真正要控诉的是贵族血统崇拜。再以“平等”为例,中国人讲伦常,讲男女有别。而平等是什么意思,我们至今没有消化。文革中出现大量的“铁姑娘”“掏粪姑娘”“炼钢姑娘”。

我们要理解西方的伟大传统,对西方才有全面的认识,对西方文化才不至有偏见。

其实,神的旨意行在地上,人们也不知道,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上海有句俗话“二小姐老实,三小姐俏皮”,东北人说“家家有个坏老三”。生活中基本没有例外。这就是神的旨意,中国话来说是天命,排行老几是天命,“三”是奇数,为阳,主动。所以三小姐调皮。“二”为偶数,为阴,主静,所以二小姐老实。

保罗说:“唯有信神,理论无益。”而耶稣没有这样说,《约翰福音》16-12引述了耶稣的这段话语:“我有很多的事要告诉你们,但你们现在担当不了,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它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

这“一切的真理”,即在《心经》《易经》之中,当然也在《圣经》之中。

对此,国学大师马一浮在民族危难的抗日战争初期,避难于浙江大学时有一《泰和会语》的讲话。先生认为,儒家六艺该摄一切学术:“六艺者,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二千余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诸学不能该摄六艺。”

先生提出,自然科学摄于《易》,社会科学摄于《春秋》,文学艺术于《诗》,政治法律经济统于《书》《礼》,宗教亦于《礼》,哲学杂在《易》《乐》《礼》《春秋》中。并断言,天地一日不毁,人心一日不灭,则六艺之道炳然常存,世界人类一切文化最后之归宿必归于六艺。

马一浮先生的这一观点,中国知识分子可能大多数都不同意,没关系,可以讨论。

“受想行识,也复如是”

这是回复前面的“五蕴”,这四蕴也这样: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受。

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受是承受,最大的受是天地父母之恩。所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阳光照好人也照坏人。父母生我养我也是无心之恩。中国人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如天地,就算父母的实际人格可能不足,但父母的位像数学的点,是位置的绝对。

天地之恩无处不在,但现代人不懂得积极地去领受。比如晒太阳,现代人已不懂得用掌心的劳宫穴去接受阳光,中医认为可以补钙,治失眠和便秘。

《黄帝阴符经》言:“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这正是中医治病的核心。“万物与我并生”,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长久存在。一个人也一样,人有父母兄弟,人首先要在五伦中立人极,王阳明说“明伦之外无学也”。其次,人要与天地万物有联系。圣贤、菩萨尽心存天下百姓,无半点私心,中医祛病的奥秘也在此,此是圣人不言之教,后学多有不明。“我”与万物,皆天地之子,仁民爱物,而得天地之心。

天地之心即圣人之心。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不易生病,佛家讲“愿力”,发大愿而生大力,誓救苍生之苦,而生大医内药。孟子之养气,心系万世,集义以养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

上乘医理以治心为本:

生而不杀,慈爱万物,“仁”化解嗔恨,得于东方,益于肝胆;

施而不贪,予而不夺,“义”化解贪吝,得于南方,益于心火;

寒来暑往,人世有信,“信”化解疑虑,得于中土,益于脾胃;

虚怀若谷,谦卑自处,“礼”化解骄慢,得于西方,益于肺金;

敬畏天地,智慧常生,“智”化解痴愚,得于北方,益于肾水。

是故,仁义礼智信(东南西北中)化解贪、嗔、痴、慢、疑,为中医上乘心法。

阳气,宇宙之能量,发于天日,藏于水土,弥散于天地万物。人盗万物有三种途径:

其一,人盗天阳,首在吐纳(即庄子之“吐故纳新”,其实是一套动作和观想心法。古谚曰“夏不上楼”,三伏天阳气浮于地表,是“人盗天阳”的良机,修行者农历六月休粮辟谷、或结夏安居,现代人也可减少饮食,进而“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

其二,盗于饮食;

其三,盗于汤药。

“盗于饮食”是一门大学问,古人讲“民以食为天”。现代人以为“吃”是最重要的,不一定。所谓“受不异空”。天的特性是什么,天道有常,意味着饮食要有规律,饮食有节。古罗马的衰亡与饮食有很大关系,罗马贵族过于荒淫,山珍海味吃得太饱,用手指抠喉咙,呕吐了又吃,造成身体的伤害。

最后,生病吃药是最后的办法。

至于接地气,《黄帝内经》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文学描述为泥土和青草的气息。从事幼教工作的老师知道,孩子亲近泥土,免疫系统才健全。柳如是诗云:“桃花得气美人中。”

清代沈源《杂医录》里记载一医案:某妇人产子,婴儿皮肤是透明的,可见内脏,中医称“无皮儿”。问诊后,得知妇人怀孕后,一直住在船上,于是让妇人带婴儿住地上,一个月后,皮肤渐渐长出。所谓“肺主皮”,肺属金,土生金。因此放地上,婴儿的脾胃一得地气,脾土健全了,土生金,肺和皮肤自然就好了,这就是“培土养金”的原理。如果遇上庸医,认为皮肤的毛病在肺上,往肺经上一用药,马上完蛋。

良医是治本,在源头上下功夫。西医是治标,从来没有听说安眠药能治好失眠、胰鸟素能治好糖尿病、降压药能治好高血压的,就在于不在源头上下功夫。今天我们来了解《心经》,也是要安顿好“心”这个源头,因为心是人的神明,心者,气血之灵。心安顿好了,一切疾病烦恼都没有了。

其次是受惠。春天我们自驾游,车停路边,进农家屋子给茶杯续开水,说声“大姐谢了”,从此相忘于江湖,了无牵挂。这正是依于空和无。80年代有留美学生回国,说美国太好了,儿子周末回父母家吃个饭,马上以修理家具的劳动来照价回报,权利和义务绝不含糊。这是没有“施与受”的观念。一个不懂得感激和庆幸的民族,其历史前途堪忧。不过,幸好美国智识界正在向东方学习,近年来,中国古典伦理(儒家学问)成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共课之一。

有受惠,当然也有受辱和受难。对此,中国、印度、犹太人有太多经验,也成为世界上仅存的古文明。耶稣的受难是为世人而有宽恕,是依于空和仁。同样,两千五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痛史、屈辱史和被征服史,中国人饱受异族的屠杀和奴役。从五胡乱华到元朝的蒙古人,尤其元明清以来,统治者把草原游牧民族的主奴关系带到中国,让中国的士子见皇帝下跪,唐宋时代的中国人无法想象。

经“文革”和破四旧之后,传统文化进一步断裂,传统文明对现代人来说有如外星文明。现在,中国大学的文科教授大多不屑于读四书五经,同时,《五经》的解释系统已经不存在。熊十力先生说,以后中国人要读懂五经,须通《大藏经》,借助佛法来理解中国经典。

但中国人总是以历史来见证天地之道。有正大光明的慈悲,有义无反顾的热血。对仇恨,总是有宽恕和遗忘。对征服者,更有败者的谦静。这正是“受不异空”。

举一例:南宋末年,祖元禅师避难温州能仁寺,元军很快攻进温州,蹂躏百姓,过处尽毁,众僧纷纷逃离,唯有祖元禅师端坐禅堂,泰然若定。蜂拥而入的元军见此情形,不敢妄动。一军官挥出大刀,架在禅师的脖子上,祖元坦然诵出四句偈语:

乾坤无地卓孤筇,

喜得人空法亦空,

珍重大元三尺剑,

电光影里斩春风!

意思是说,请珍重你手里的剑,斩我的身体,犹如用闪电的光影斩春风,意即与我不相关,于我之自性丝毫无损,我之身躯,与山河大地一般无二。

元军深为禅师的气势震撼,收回大刀撤退了。此后,祖元禅师带着弟子东渡日本,从此临济宗在日本传下法脉。

不久之后,蒙古大军带着俘获的南宋大船要征服日本,日本人哪里见过800吨排水量的大船,天皇只想投降,祖元禅师说:“莫妄想,直往前”。突然一阵台风,把大船打翻,蒙古军大败而归。后来,日本人把这场台风称之为“神风”。

二战以后,禅宗也深入影响到美国文化,“垮掉一代”所走的正是“狂禅”一路,是禅宗的下流,乔布斯也受到禅宗文化的影响,发明了苹果手机。

想。

现代人思虑过多,《内经》言“思伤脾”,进而睡眠不好,疾病丛生。第一回讲到“事来则应,事过则了”,心不要多思多想。

佛家所说的“清净身口意”,即是第一讲所言的,照顾自己的想法和念头,这与儒家修身的道理一致:“静必一念不起为仁”。

佛家认为,身、口、意都是业,这三种行为作为因,而受到的果报即是业。身的恶业:杀、盗、淫。口之恶业:恶口、妄言、绮语。意之恶业:贪、嗔、痴。其中,意业的果报最大。

养生之道也一样,要照顾我们的想法和念头。日本人在全世界最为长寿,主要原因是有一本家喻户晓的《养生训》。著名儒者贝原益轩所著,朱子学传人。其对日常生活摄养之细节,讲得极细密,细致到中国人甚至觉得有些琐屑的地步。

我这里有目录,列几条:

养生要诀即“畏”一字

违背养生之事:过度与安逸

让内心安静、让身体忙碌起来

通过运动促进健康

人生百岁以上为上寿

体味真实人生是长生的必要

胜内敌者为勇,胜外敌者“畏”

避免胆小

避免心气郁结

静心劳动

不懈怠地劳动是养生之途

减少躺卧睡觉的时间与次数

忌依赖他物

努力涵养元气

谨慎是长寿之本

不要自欺

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不丧失乐趣是养生之本

其中,反复提到敬畏和安静。传统教育强调“耕读传家”,正是为了让身体忙碌,而让内心安宁。书法、太极、女红、茶道等等,皆是养心习静的修身功夫。

另外,北方是神位,中国人强调不能向着北方吐痰、生气、骂人、大小便等等。《礼记》开篇则讲:勿不敬,俨若偲。敬是敬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偲,是有思无念,也是恩爱夫妻的长相思。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现代人有太多的颠倒妄想。这一点人类有时还不如动物,比如,猫对电视里的老鼠完全提不起兴趣,而现代人却要追慕电视里的美男靓女,追星追时尚。

行。

“行蕴”也不异于空。

行,是“三世十二因缘”之一: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在十二因缘里,行,是指人的身心行为所造作出的善恶诸业。

在世间法层面,也不异于空。比如,2014年国庆其间,成都一对80后新婚夫妻自驾香格里拉,坠崖身亡,给两个家庭带来无尽的悲痛。这就不知道怎么行。80年代传来的西方时尚不一定都适合中国文化,比如征服大自然,征服雪山。上世纪80年代的“长漂英雄”壮怀激烈,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但前后死了十几人,造成了很多悲剧。

关于行,我们都知道,宝刀宝剑很少出鞘,随时砍来砍去的是菜刀、杀猪刀。常在外面提劲打靶的,“拳打南山幼儿园,脚踢东海敬老院”,那不是武林高手,真正的高手很少出手。围棋九段一年下不了几盘棋,天天在茶馆扭到下棋的,大都是臭棋。

爱的行为也要依于空,不要有目的。中国人说“有心为善不是善,无心为善方是真”。花花公子的善行是有意为之,同时伴之以花言巧语,这正是“巧言令色,鲜矣仁”。

识。

八识:眼、耳、鼻、色、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

中国人对识的认识很简单,不怎么看重,更看重的是本,识之本在于“气”。《礼记·祭义篇》言:“有气则有识,无气则无识,则识从气生,性则神出也。”

前面六识不用多讲了,下一回讲“六根六尘”再细讲。

末那识是生命的本能,相当于《黄帝内经》所言的魄,5·12地震时,癞蛤蟆提前就跑,这就是“末那识”,是不知而识。儒释道都有各自的修行方法,去发展这个识,而可以有神通。

但神通不是正道,如中国人说“虽有魄力,不闻大道”。南怀瑾先生平易近人,从来不显示什么神通。

最后一个阿赖耶识就是这个大道,是种子识,“阿赖耶识恒动如瀑流”,或如孔子曰:“逝者如斯夫。”

↓心是人的神明,心者,气血之灵。心安顿好了,一切疾病烦恼都没有了。书法、太极、女红、茶道等等,皆是养心习静的修身功夫。

猜你喜欢

心经
试析百回本《西游记》的禅宗文化立场
潘粤明:人到中年抄《心经》,手持毛笔听摇滚
精神分析女权主义下对张爱玲《心经》的再认识
从《心经》看佛教的“空”观念
赫塔·米勒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心理描写研究
常按通里开心窍
儒家的“心经”
趋势“心经”
解析八大山人的书法《心经》
我的远教“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