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生理诊断中的价值
2016-07-12李也菇
李也菇
(福建省厦门市第五医院,福建 厦门 361101)
研究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生理诊断中的价值
李也菇
(福建省厦门市第五医院,福建 厦门 361101)
【摘要】目的 冠心病老年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的结果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检测意义进行探究。方法 在我院选取收治的8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之平均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试验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根据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成像技术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组诊断结果情况。结果 试验组研究对象中心肌缺血阳性率(88.37%)与对照组心肌缺血阳性率(51.16%)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研究对象中心律失常诊断率(88.37%)与对照组研究对象诊断率(51.16%)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老年患者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测意义重大,准确性较高,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老年患者;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目前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多,临床上冠心病一般指患者机体的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管壁狭窄,血液流动程度受限,心肌缺血甚至缺氧而引发一系列心脏问题,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与心理健康[1]。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是诊断冠心病最为有效的方法,但受放射线、有创等因素的影使得多数患者无法耐受,所以如何采取安全、确切的措施诊断冠心病已变成临床医务人员关注的焦点[2]。因此我院为进一步研究动态心电图的检测效果,特选取86例老年患者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在我院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之平均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3例。对照组中女20例,男23例;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78.6±6.3)岁;病程4~8年,平均病程(6.5±2.3)年;试验组中女24例,男19例;年龄62~89岁,平均年龄(78.4± 6.9)岁;病程4~8.5年,平均病程(6.8±2.5)年。本组研究通过了本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方法与目的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主动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且确保研究对象在年龄、病程等资料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在静息状态下取平卧位,放松全身,避免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及检查前用药影响心电图结果。常规心电图检测时应用12导联NEC3321型心电图开始持续的描记,将纸速控制在25 mm/s,并有效保持图像清晰及基线平稳,若ST段下移值在0.05 mV以上,T波低于导联R波的10%时可记录为ST-T改变。试验组:动态心电图检测时采用动态BI9800型心电图对患者24 h的心电图情况实施标记,并通过BioxWin软件全面分析图像。检查期间应以多体位进行检查,继而有效排除体位对检查结果的干扰。
1.3 观察指标: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诊断心肌缺血的结果进行统计与观察,并记录分析,心肌缺血诊断标准:①J点后80 ms处的ST段下斜型或水平型降低值在1 mm或1 mm以上,心电图基线ST段升高或降低,则减掉原有升高值或降低值;②明显的ST段移位至少持续在1 min或1 min以上,且两次心肌缺血发作时间的间隔至少在1 min。同时,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心律失常诊断结果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心肌缺血诊断结果对比:试验组研究对象中心肌缺血阳性率(88.37%)与对照组心肌缺血阳性率(51.16%)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肌缺血诊断结果对比[n(%)]
2.2 两组心律失常诊断结果对比:试验组研究对象中心律失常诊断率(88.37%)与对照组研究对象诊断率(51.16%)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律失常诊断结果对比
3 讨 论
冠心病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种类之一,诱发该病的原则一般与患者的自身身体状态、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关于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存在较多方法,但患者的发病过程极其痛苦,因此,如何改善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措施,尤为重要。当下,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对于冠心病的诊断早已不拘泥于形式,早期的诊断措施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3]。
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易操作、重复性佳的检查方式,现已在冠心病诊断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常规心电图可以有效反应出心脏兴奋状态下的电波活动情况,在心律失常检测中效果较佳;而动态心电图是标记心脏活动电波的一种方式,可以对人体心脏安静及在活动状态下的心电图变化情况进行有效记录并分析[4]。本研究中显示,试验组研究对象中心肌缺血阳性率(88.37%)与对照组心肌缺血阳性率(51.16%)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研究对象中心律失常诊断率(88.37%)与对照组研究对象诊断率(51.16%)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李伟[5]报道结果一致。结果可见,两组心电图检查方式均可以提示出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情况,但动态心电图可以持续24 h观察到心脏ST-T段的变化情况,所以收集的信息更为准确。同时,动态心电图的观察范围十分广泛,可以有效反应出缺血部位的病情程度,以及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信息,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采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老年患者实施检测的效果十分显著,明确诊断出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安全性高,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易,岑镇波,胡海雷.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 (6):639-640.
[2] 谢玉华,代西艳.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4): 117-118.
[3] 史松,王艳红,易金玲.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866-1867.
[4] 杨琴,向阳,唐川苏.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生理诊断的价值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2):80.
[5] 李伟.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9):191-192.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1-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