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晋文化数字博物馆的构建初探

2016-07-08

关键词:构建

岳 娜

(太原学院 旅游系, 山西 太原 030032)

【文化学】

三晋文化数字博物馆的构建初探

岳娜

(太原学院旅游系,山西太原030032)

[摘要]三晋文化厚重而博大,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手段已远不能满足三晋文化的普及要求。通过对数字博物馆概念的界定、国内外数字博物馆建设情况的分析,可以为三晋文化数字博物馆的构建提供借鉴。数字信息的采集与整合是构建三晋文化数字博物馆的关键环节,进而通过数字信息的展示,更好地普及三晋文化。

[关键词]三晋文化;数字博物馆;构建

山西素有“表里山河”之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绵延不断,孕育了厚重博大的三晋文化。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普及,本文以数字博物馆技术为基础,以三晋文化为立足点,对如何构建三晋文化数字博物馆进行探讨。

一、数字博物馆的概念及特点

数字博物馆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利用信息电子网络等技术对传统博物馆进行更生,实现其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转换,进而可以为大众(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提供特定的信息服务。众所周知,传统的博物馆是陈列、展览与研究自然或人文等遗产实物的具体空间场所,具有为大众提供教育、娱乐等社会功能。但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文化模式和人类思维快速变化,传统博物馆的局限性愈加凸显,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文化普及的需要。[1]故而,数字博物馆一经兴起,便得到受众的广泛青睐。简而言之,数字博物馆具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一,开放性、无限性与共享性,它将传统的“物”转换为“数字”,借助于网络、云计算,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的时间和空间,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以享受馆藏资源。第二,以“数字采集”为基础,成本更低,存储量更大。第三,互动性更强。相比传统的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借助于先进的三维、视屏、虚拟化等技术,可以更好地实施“物”、人互动,弥补了传统博物馆信息单向传递的不足,实现了观众与藏品、观众与观众、观众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之间的多重互动。第四,“智能化”,它能够借助人类的使用数据分析人们的爱好,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构建自身的“大数据”(big data),借助于庞大的云计算分析用户的各项数据,从而实现为用户智慧推送服务的目的,等等。这些既是数字博物馆的特点,也是它得以发展和快速普及的原因所在。

数字博物馆采用的是“物—数字—人”的信息传递模式,相对于传统博物馆的“物—人”的简单模式,它通过“数字”的加入,突出了“物”与“人”之间的关联性,让文化与人的距离不再那么遥远,实现了文化普及的智能化。

二、国内外数字博物馆建设情况

我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一些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为基础,呈高速发展的态势。我国现在规模较大的中国网络展览馆(China Exhibition Online),借助于网络平台,内容包括国家形象展览馆、国家数字博物馆、数字城市馆、综合主题馆四大类,并链接到了各省市一些较大的博物馆,如中国地质博物馆、南京博物馆等,可谓“千年历史,一网呈现”。另外则是一些区域性、主题性的博物馆了,区域性的如由一家影视公司创建的中国黄河文化数字博物馆,通过影视等多种手段记录了黄河流域的文化,主题性的则如中国数字地质博物馆(National Digital Geological Museum of China),包括藏品数据、学科数据库等,以专业性为主。

目前山西的数字博物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博物馆,如“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它是在2007年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基础上,于2011年开始建设的,是我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现今至少已经收录了8万条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目,照片多达20万张以上,音频类文件达到了6 200小时以上,覆盖了山西省的民间生活习俗、生产贸易、手工技艺等16大类。二是借助网络平台、微信等第三方服务平台搭建的数字博物馆,如山西省数字博物馆、山西省民俗博物馆等,其中以201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创办的“考古汇”最为引人注目,关注量已达万人以上,更新及时,互动性高。山西省以科研与文化类机构为主导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已初具规模,并成蓬勃发展之势。

当然,国内的数字博物馆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数字博物馆而言,差距还是很大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规模上,二是技术上,三是普及程度上。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法国巴黎的“世界数字图书馆”(The World Digital Library)、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等,在这些方面都远远超越于国内的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的辐射人群,包括线上、线下观众,很好地实现了观众与展示内容、观众与博物馆等之间的良性互动。发达国家的数字博物馆重视受众的体验感受,不断提升数字平台的品质,注重对数字文化推介的形式,做到了内容有意思、文化有亮点、受众有启发。

三、三晋文化数字博物馆的构建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不是传统博物馆简单的在网络方面的延伸与拓展,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目标是构建一个具备完整体系的云端服务平台。要建设“云端”上的三晋文化,需要解决三大问题,即:搭建“云端”上的服务平台,构建系统性的信息采集、整合框架,开拓智能化、互动性的数字信息的展示利用功能。其中,云端服务平台的构建属于数字博物馆技术方面的建设内容,在此不作赘述,本文仅对后两个方面具体论述。

(一)数字信息的采集

数字化是将传统的“物”转换为“信息”并加以整合而成的一种形式。山西省是我国著名的地上文物大省,据2013年底的统计数据,已知的古建筑达到了28 000处左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452处。三晋文化中的剪纸艺术、面食文化、醋文化等,借助数字的声、影像、互动,可以让人们从多维度深刻地认识这些文化遗产。

信息的采集是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为庞大和复杂的一项工程,包括对藏品、景区、山西民间文化等的摄影、录像、扫描、文字录入等工作,是建设三晋文化数字博物馆最为基础性的工作。对此,可以从两个渠道重点突破:第一是寻求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文化的普及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以营利为目的,政府对文化事业大规模的财政投入或补贴是必须的,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大量的数字扫描建档上传工作便很难开展。第二是动员广大民众,拿起自己的手机、电脑去录入自己身边的三晋文化,如清徐县的砖雕、背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民间一些热心人士保护和发展起来的。这样做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民众在录入身边文化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的再教育,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设三晋文化数字博物馆,让三晋文化更加丰满、立体,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近些年来,我国比较成功的案例是由国家住房建设部于2012年发起的传统村落文化普查工作。该工作为摸清中国传统村落布点、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信息、建筑特色、风土人情等,专门制作了一个信息录入平台,要求各地市按照省、地级市、县、村等级的模式,分门别类地将村落的普查信息以文字、照片等形式提交系统,从而构建起了中国传统村落的庞大数字系统,实现了对全国传统村落数字化监控。

三晋文化的普及与研究可以借鉴住房建设部对传统村落调查的成功经验,组织调查三晋文化。如可以细分为政府领导小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博物馆)、文物爱好者、一般受众四个层级。其中,政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平台的搭建工作,指导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信息采集工作,培训信息采集员,然后由信息采集员再培训文物爱好者、一般受众的信息普查、采集、录入工作,逐层递推,环环相扣。在信息采集后,要十分重视信息的录入工作,要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信息录入的准确性。信息化采集是基础性的工作,也是数字化建设的第一步。

(二)数字信息的整合

文化体系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如果完全转换成数字信息,无疑是极为庞大的,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很好的分类、对接,就有可能造成“无用的数字信息”。那么如何对这些繁杂的数字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呢?

对三晋文化应进行“分层—分类—关键词”三级体系构建。分层的目的就是对文化体系进行搭建,将三晋文化分为不同的层次;分层之下又有分类(见表1),是区域地理内包含的不同文化的类型;在这些划分的基础上,关键词起到了定位和“对文化贴标签”的功能。可以说,三级体系是一个“齿轮”的结构,互相推动又相互借鉴,构成了三晋文化数字整合的系统体系。

表1 三晋文化建设框架

说明: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物质活动的产物,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精神文化层是由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及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民俗习性、思维方式等构成;行为文化层既不同于精神文化层面的思维,又不同于物态文化层面的物质实体,是一种人类行为所折射的文化。

(三)数字信息的展示

信息的展示是数字博物馆具象地向人们普及文化的过程,也是文化向大众层面传递的关键环节。

三晋文化的展示与普及体系内核是以“三晋文化数字信息”为基础的,它是提供资源支持的核心环节。它向外又可以延伸出四个文化普及的主体,即“虚拟展示”、“教育培训”、“研究交流”、“数字产品开发”。虚拟展示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博物馆内或客户端APP等基础上实现对博物馆内部文物的充分展示,可以让受众通过不受限制的端口平台,自由自在地选择所需要了解的信息。教育培训是针对学校或培训机构在具体的课堂上和网络互动课堂上对云端三晋文化数据的利用与普及,即授课者可以很便捷地进入到云端服务平台,生成、提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类数据进行整合,进而可以便捷地进行授课。[2]研究交流主要是指科学研究机构或者个人等可利用博物馆的数字资源进行研究。数字产品开发是未来“云端”上的三晋文化建设和文化普及的一个重点环节,它具体可以有数字博物馆网站门户、有线电视网传播平台、无线通信网传播平台、实体数字环境传播节点等。

在这些方面,我们应该鼓励大众涉足数字文化产业,使得数字文化产业可以大范围、大幅度地运用在民生领域,从而起到更好地对民众进行文化普及的功效。[3]山西省目前对数字文化产业已经有了一些零散性的开发。如盐铁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数字历史文化网站,定位于以图展景、以数字平台搭建文化网络,对山西省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进行了制作,并希望借助地图平台,未来可以将文化融入其中。另外还有一些公司主导的山西旅游产品的开发,如乔家大院,通过数字影视文化产品的注入与宣传等,使其知名度得到了很大提高,每年游客络绎不绝。

此外,对于三晋文化的普及,也要充分考虑到山西省内的偏远地区,如吕梁山区、太行山区等,由于人们收入水平不高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落后,无法享受到高科技的优越性,建立“三晋文化流动数字博物馆”是最为合适的途径。一般而言,流动数字博物馆多采用数字展览车的形式进行巡展,它可以使普通民众,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地区的民众,感受到云端科技的魅力与三晋文化的厚重。

综上所述,在信息传播载体与速度发生革命性变迁的时代,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民众对文化的普及与共享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必然成为文化普及的主流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刚.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3(4).

[2]卢民.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研究[J].博物馆研究,2012(1).

[3]关昕.数字博物馆与公众教育[J].博物馆研究,2006(1).

【责任编辑张琴】

[收稿日期]2016-01-10

[作者简介]岳娜(1988-),女,山西阳泉人,太原学院旅游系助教,硕士。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三晋文化普及与研究》(SSKLZXKT2015009)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3-0029-03[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浅析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与构建
创建《数控自动编程》优质核心课程
浅析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专业课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