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跑班分层”模式下数学考试评价的实践与启示

2016-06-24何君青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

何君青

【摘 要】

“跑班分层”模式是当今教育流行的一种教学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考试评价应客观、科学、有效,且能激励学生,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潜能的开发、学习水平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此模式下的考试评价有助于更好地实施“跑班分层”教学.

【关键词】 跑班分层;考试评价;探索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故笔者认为:评价体系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针对《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结合我校全面推广的“跑班分层”教学模式,撰文与读者交流此模式下的考试评价机制.

1 “跑班分层”模式的背景

20世纪初“分层教学”被引入学校教学以来,将班级进行分层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从1916年开始,对分层的研究大量展开.分层教学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它经历了一个“马鞍型”的发展过程.

分层教学最先出现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面对着大量移民儿童的涌入,为了教育这些背景各异的新生,教育官员认为有必要按能力和以前的学习成绩对他们进行分层,从而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研究和考试评价方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到50年代,英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到不同的层次,并且始终待在一个层次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平等的区别对待的方法,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而对“高能儿童”则给予特殊照顾,助长了他们自高自大的骄傲习气.同时,由于分层,使得学生之间的隔阂加深,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到了9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对精英人才和学术成就的重视,大部分学校重新回到分层教学的实践当中.据美国1993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86%的公立中学仍在实施分层教学,只不过方法上有所调整.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国内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例子,而绝大多数“分层教学”的尝试都建立在数学学科的基础上.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各地也总结出了不少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和做法.1998年开始,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原名上海市嘉善中学)针对学校生源的重大变化开始实施数学课堂“走班制”分层教学,应用在数学学科上,十余年如一日,不断完善方案,走出了一条学校内涵发展之路,师生共同发展之路,也提出了众多结论.《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3日第13版曾报道青岛经济职业学校2001年在数学学科实施“走班制”的分层教学管理,效果显著.山东威海第二职业中学在2001级学生数学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实验,变原来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为固定班级授课制+流动的A、B两个层次教学制,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平均分差异不显著,但优秀率明显高于入学时.

结合上述国内外研究的成果,考虑到“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我校经过深入调研,最终根据学生数学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进行“跑班教学”,不仅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有利于对学生个性化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能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图1

我校的分层模式基于入校时平行分班和相邻两个行政班的数学、英语任课教师为同一人的前提,采用了“数学、英语捆绑分层跑班教学”,模式如下:将行政班甲班、乙班分成A、B层次学生,上课时甲乙两班的A层次同学组合在一起形成A班进行上课,甲乙两班的B层次同学组合在一起形成B班进行上课,如图1.

“跑班分层”教学法既满足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发展不同层次数学的要求,又能使数学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知识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数学能力一般的学生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故这种新颖的模式极大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

2 “跑班分层”考试评价的探索实践

“跑班分层”课堂教学易于操作,但考试评价的研究相对困难,笔者认为“跑班”分层模式下初中数学考试评价应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在此模式下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关键是对学生的层次进行合理定位,使分层教学更具适切性,考试评价应客观、科学、有效,且能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潜能的开发、学习水平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高.基于“跑班分层”,最终的目的是尽可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基于学生水平的差异性,不同层次的学生若采用相同的试卷进行考试评价,并不合适,不利于所有学生的长远发展.试卷较难会让B层次学生感到恐惧,丧失学习数学的热情,试卷较易会让A层次学生没有信心感,为了能达到双赢,笔者经过思考,觉得采用A、B题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更易让所有学生得到提高和认可.

下面以笔者在一次我校月考试卷上的题目为例:

解答题(本题有A、B两类题.A类题10分,B类题7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两类题中任意选做一题,如果两类题都做,则以B类题计分).

(A类)七年级我们曾学过“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常可利用它来解决两条线段和最小的相关问题.

其实,有很多八年级的问题也可用类似的方法去思考解决.

探究:

(1)如图2,在△ABC中,∠BCA=90°,AC=BC=2,D为BC的中点, P是AB上一动点.连接DP、CP,则DP+CP的最小值是 ;

(2)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是函数y=x图像上一动点,A(1,0)、B(3,0)是x轴上的两点,则PA+PB的最小值是 ; 图2 图3 图4

运用:

(3)如图4,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三点A(6,4)、B(4,6)、C(0,2),在x轴上找一点D,使得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小,则点D的坐标应该是 ;

操作: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A(3,2),B(1,4),C(0,a),D(b,0)四点,当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小时,求a、b的值. 图5

(B类)货车和轿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沿同一公路相向而行.轿车出发3h后休息,直至与货车相遇后,以原先速度继续行驶.设货车出发x h后,货车、轿车分别到达离甲地y1 km和y2 km的地方,图5中的线段OA、折线BCDE分别表示y1、y2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1)求点D的坐标,并解释点D的实际意义;

(2)求线段DE所在直线的函数表达式;

(3)当货车出发 h时,两车相距110km.

分析 两个题目为中档题,题目有明显的区别,虽然均为一次函数的考题,A类题除了考查一次函数外,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最值等相关问题,综合性较强,题目层层递进,难度由浅入深,适合水平较高的学生;B类题较为单一,仅仅单纯的考查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适合水平一般的学生,很明显A类题的难度高于B类题.

一份试卷满分100分,为了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经验,同时让优秀的同学更为喜悦,普通的同学不至于做难题丧失对数学的信心.笔者认为在考试评价中设置A、B两类题是有利的,但要注意的是这样的A、B题不能过多,一份试卷建议2道大题左右,分数控制在20分以内.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答哪一类题,否则两个层次班级学生的水平难以比较,也会给教师的命题工作造成过多的负担.需要强调的是解答题虽然A、B两类题的分值不同,选择B类题的同学总分要少几分,但让B层次同学有了自信,不至于一道难题一分不得,也让A层次的同学更能选择难题展现自己,真正做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 “跑班分层”考试评价的启示

3.1 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生的深刻变化,直接渗透到教育领域,各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都非常关注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顺应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21世纪开始,我国逐步推进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之后,国家又相继制定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坚持面向全体的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两个基本要义.如何尊重学生的人格,如何关注个体的差异,怎样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共同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重大的历史使命和重要的研究命题.

数学作为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重要学科,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故在数学学科的考试评价中,借助新方案突破原有存在的问题势在必行.

3.2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当初中阶段取消了重点学校后,生源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同层次的学生集中于一校,他们之间在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能力状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给班集体授课模式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数学学科,学生的学习水平严重分化.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难兼顾所有学生,若顾及优秀学生,后进生只得消磨时间;而照顾后进学生,优秀生也几乎是在陪读,学生的特长难以得到发挥和发展.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常常会出现更大程度的分化.这样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在考试评价中,好学生永远都是开心的,而学困生都是痛苦的.所以如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起点,让他们充分发展,都能在评价中找到自信,成为各学校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需求,遵循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主张,“跑班”分层模式下的考试评价研究成了必然的产物.

3.3 “跑班“分层模式下考试评价的设想

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以“跑班”分层考试评价的实施,应以尊重学生的差异为立足点,以实现师生间的多元有效互动为基本策略,以实现学生的充分发展为宗旨.

美国教育家泰勒认为:要判定教育目标的达到程度,不仅要评价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评价人的行为以及对知识的应用、分析、综合等高层次职能,同时也要评价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情感特征.故数学考试评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既有甄别、选拔、导向功能,又有反馈、诊断、调控、激励功能.教学中要防止出现只重视甄别、选拔的消极评价观,而要更多地关注以诊断、调控、激励为特征的发展性评价观.评价的魅力在于能够激发被评价者的成就动机,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我效能感、积极进取、努力追求理想,这就是数学学习评价的正向功能. 借助“跑班”分层这种新模式,处于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考试评价有所区别,不仅能让各层次学生都获得成功,也能发展优秀学生的数学水平,还能保证普通学生对数学的热爱程度. 所以“跑班”分层模式下考试评价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此模式在笔者所在学校实施五年来,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班级,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案,不仅关注到学生的考试评价,也关注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这种模式无疑是对数学教学方法的积极探索,也是对传统数学教学方法的发展,运用这个模式进行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也达到教学活动的同频共振,然而分层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在过于强调差异和缩小差距的时候,有可能标签化、模式化,也有可能忽视共性和差距本身的积极意义.所以一个新的方式很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产品”,在基于此模式下的考试评价的方案中也出现了些许问题,比如此模式下不同层次的班级统考成绩差距明显.故增强“跑班”模式下考试评价的科学性,值得思考和研究,需要用我们的智慧不断去完善.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
提高儿童声乐教学水平的探索
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化探索与实践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作业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建设基层央行文化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实践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绘画情感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油田服务单位混合用工条件下工会工作探索和实践
中职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