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素质”双菜单同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
2016-06-12陈贵翠张立峰
陈贵翠,张立峰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技能+素质”双菜单同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
陈贵翠,张立峰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摘要:研究“技能+素质”双菜单同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纺织人才培养中,探索“技能+素质”双菜单的SPOC在线学习平台资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技能菜单;素质菜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背景下,我校(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扣国家发展战略,贯彻国家决策部署,采用“技能+素质”双菜单同轨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纺织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纺织人才培养,切实增强纺织服装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与企业接轨的职业技能,还要提升创新创业所需的必备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技能+素质”双菜单同轨人才培养方案
适应纺织行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设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技能+素质”双菜单同轨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所需的岗位技能和创新创业素质,进而制订明确的技能和素质培养菜单。整合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特点,把具体岗位技能细化为技能菜单,把创新创业素质细化为素质菜单,建立以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菜单为核心的培养体系。
2. “技能+素质”双菜单的SPOC在线学习平台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完善“技能+素质”双菜单的SPOC(小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线学习平台资源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素质。岗位技能的培养按照纺织企业对典型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和创新创业所需的素质要求,设计学生胜任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菜单和创新创业素质菜单,完善技能和素质双菜单的SPOC在线学习平台资源。把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翻转课堂”、学生创业社团活动来渗透技能和素质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素质。
二、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措施
“技能菜单”是指将某一项技术所需要的若干技能归类成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技能菜单,“素质菜单”是指将创新创业所需的技能划分为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素质菜单。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植根于每个人的潜力当中,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模式应该植根于发掘并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
1. 岗位技能菜单、创新创业素质菜单及相应的课程体系
制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所需的岗位技能菜单和创新创业素质菜单,进而构建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整合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结束大一基础课程的学习后,从大二开始接受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同步培养。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纺织201311班为例,从大二开始学生学习的职业核心技能菜单包括:纺织材料检测技能、面料分析与制作技能、工艺设计技能、生产质量控制技能、新产品设计技能、纺织品跟单技能、印染产品加工技能、设备操作与维护技能、挡车操作技能,并将这些技能落实到不同课程中。学生在大二学习的技能课程包括“纺织材料学”“纺纱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纺织设备维护与保养”“机织产品开发与工艺设计”“机织物结构与设计”“针染概论”;在大三学习的技能课程包括“新型纺纱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新型机织产品开发与工艺设计”“纺织英语听说”“计算机辅助设计”“纺织品跟单”。学生在大二学习的创新创业课程包括“纺织品市场营销与品牌策划”“商务礼仪与谈判”“纺织企业管理”“生产计划调度”;在大三学习的创新创业课程包括“政策与法规”“创新创业概论”“外贸英语函电”“公共关系”“经济学”“财务分析”。
2. SPOC在线学习平台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完善SPOC在线学习平台资源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系列活动,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将技能菜单和创新创业素质菜单对应的SPOC在线课程上传到数字化学习平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技能菜单和素质菜单上的内容。根据学生掌握的技能和素质情况,教师采用“翻转课堂”、课上答疑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两种菜单知识。
我校还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系列活动,每个学期定期举办2次“身边的榜样、前行的力量”毕业生成才汇报系列活动。例如,我校针织服装专业2007级毕业生魏通受邀回校与学生座谈。毕业后他成功创办了上海苏丽外贸公司,他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解读了当前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创业理念、创业途径,以及大学生如何创业等问题。除此之外,魏通还运用成功创业的“90后”惠众公司行政总监马静雅的案例为我们梳理了新的创业观念,对“粉丝经济” “社群经济”“O2O”等新鲜名词的讲解更是新颖,一下子打通了学生的创业思路。魏通告诉学生,要想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必须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描绘蓝图的能力,以及有效的组织团队,只有拥有自信、信念、信仰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创新创业系列活动以身边的典型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我校加强对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的引导和专业性指导,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利用学生社团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的培育工作。组织开展创新成果和企业项目展示推介、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等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从而利用社团的辐射推动校园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3. 教师执教能力培养和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基地建设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纺织信息化执教能力。教师可以以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为契机,参加各级各类纺织信息化能力培训和学校组织的相关信息化能力培训。同时,我校重视学生科技创业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技能的培养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创业一条街、孵化器、众创空间载体的作用,开展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政策解读、信息发布、创业辅导、技术支撑、互动对接等服务。通过学生建立实体化的创业公司或创业团队,不仅使参与的学生充分展示了自身的管理、营销、财会等综合素质,提升了创业素养,还进一步营造了浓郁的创业氛围,从而带动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创业。
具体的实施路线如图1所示,创新创业素质菜单如图2所示。
图1 纺织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线
图2 创新创业素质菜单
三、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1. 严格的学分制考核
学生在修满专业技能菜单所需学分的同时,必须参加校内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完成培养方案中的素质菜单课程,修满素质菜单学分。学生只有完成了两种菜单所要求的全部学分,才能达到毕业要求,拿到毕业证书。
2. 良好的师资队伍
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5名、讲师3名,整个团队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力。另外,所有成员都具有良好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对教育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曾主持过多项省级以上教学改革课题,包括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基于APP开发的苏北高职院学生异地顶岗实习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基于‘互联网+’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新常态下江苏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化战略研究”,江苏省重点教学改革课题“产业升级转移背景下高职‘技能菜单’式分类分层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并获得多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
3. 学校的大力支持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是我校重点打造的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更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多年来,本专业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从最初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岗位引领,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到现在的基于“技能+素质”双菜单同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根据创新创业的需要,强化管理创新,对于有创新创业热情的学生,学校制定了激励
性制度予以鼓励,对于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可以抵扣相应的学分,对于创业中取得实际效果的学生,学校给予相应的奖励等。
另外,我校近年来高度重视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投入了大量资金制作微课和进行资源库建设,不断完善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硬件设施得到不断更新和完善。2015年我校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认定为“江苏省创业示范基地(创业培训实训基地)”,是江苏省首家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朱霞,潘春勇.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0):178.
基金项目:2015江苏省重点教学改革课题(2015JSJG102);2015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SYC-065);2015年度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项目(2015-R-42666);2015江苏省教育考试招生研究课题(K-e/2015/38);2015年纺织服装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ZWH-15028);2015盐城市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立项课题(15skyyA64b);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C254)
作者简介:陈贵翠(1982—),女,黑龙江肇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功能性纺织产品开发。E-mail:ycfycgc@126.co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860(2016)02-0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