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

2016-06-12吴世刚

纺织服装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核心课程转型发展人才培养

吴世刚,陆 鑫

(辽东学院 服装与纺织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转型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

吴世刚,陆鑫

(辽东学院 服装与纺织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摘要:以辽东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转型试点为切入点,在培养方案上“变”,在核心课程上“调”,在教学模式上“改”,在师资队伍上“动”,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核心课程;教学改革

我校(辽东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被列为第一批转型发展试点专业。该专业具有12年的办学历史,由最初的设计方向转向工程方向,专业定位历经了3次调整,目前迎来了新一轮转型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指导意见》精神,在地方政府的指引下,在学校的领导下,服装与纺织学院于2013年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为高质量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转型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 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

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专业的发展方向。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建立之初,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具有服装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能从事服装工艺技术、服装产品开发、服装企业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至今经历了3次调整:第一次在2007年,强调培养能适应服装行业或服装生产企业相关部门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第二次在2011年,定位为适应科技发展,能应用现代技术方法和设计手段,增设了服装销售、成衣订单与检测、服装产品销售推广等岗位的培养目标;第三次在2015年,根据产业需求,定位为从事服装工程技术、质量控制工程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在总体上由综合素质培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技能训练三部分组成。随着产业的升级,逐渐按照行业的结构调整,适应社会行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转型驱动下,对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度改革,强化应用能力,将实训学时增加至30%以上,形成“一专五向”的专业教学系统和核心课程体系。“一专”为专业课,“五向”为高级定制方向、工业生产方向、业务管理方向、针织技术方向、户外服装技术方向,见图1。

图1 “一专五向”框架图

二、 核心课程群的构建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能够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形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的课程,是打造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也称为主干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践课,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

核心课程对接岗位群,形成以共享核心课程为中心,构建分方向模块核心课程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调整和完善,由最初的下装结构与工艺、上装结构与工艺、服装材料、服装设计、服装生产技术管理、成衣工艺与生产组织,分阶段整合了服装CAD、服饰色彩设计、服装工业制版、美学概论、服装工效学、服装立体裁剪、服装款式图,最终形成了9门共享核心课程: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服装生产技术管理、服装结构设计(一)、服装结构设计(二)、立体裁剪、成衣纸样设计、服装CAD、服装工业样板。

通过行业调查和企业专家座谈研讨,根据岗位需求形成了5个方向,以校企合作工作室为载体,确定了各方向的核心课程,每个方向包含5门核心课程。每个方向的核心课程均按照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设置,见图2。

图2 方向核心课程模块

三、 核心课程教学的改革

1. 核心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重点。根据纺织服装行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在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建设中,通过省级教改立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立体化教材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对核心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架构立体化教材体系,完成“十三五”规划重点教材出版计划的教材有:《服饰设计应用方法》《服装缝制工艺技术》《服装款式图绘制与应用》《服装效果图与平面款式图教程》《户外服装结构与工艺》《北方传统民族服装结构与工艺》《针织女装结构与工艺设计》《童装结构与工艺》《服装CAD应用》《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服装表演策划》《实用服装行业英语》。在教材编写时注意推行项目教学,增加思考性和启发性的工程项目案例内容,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应教材配套有专业课程实训指导书和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

2. 核心课程内容优化调整

核心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更新调整是转型的内涵。以产业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按照职业能力标准优化课程结构,理清课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和衔接关系。本着教有所学、学有所用的原则,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衔接,核心课程群与岗位群对接,并基于生产过程,以问题为导向调整课程内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优化调整核心课程内容和形式,由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辅以项目的模块化导向。例如,服装结构与工艺设计课程的内容以问题为导向,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实际,把企业产品研发项目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以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项目来源,将企业员工培训内容有机嵌入课程内容中,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行。方向核心课程增加项目模块内容,通过工作室模式校企协同育人,实现因需施教,因生施教,因师施教。例如,高级定制方向与金顶针时装有限公司组建工作室,增加高级礼服定制教学模块,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定制生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核心课程的性质和能力要求,在传统讲授方法基础上,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采取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驱动的伴随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浸泡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做到形象性学习与记忆性学习并重,以企业驻校工作室学习为主,以到企业短期实训实习为辅。核心课程教学方法见表1。

表1 核心课程教学方法

4. 教学考评模式调整

为了体现以应用技术型素质培养为导向的核心课程教学,在传统的单一考评方式基础上,建立动态的多层次考评模式。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和手段,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既体现评价的共性,又体现评价的个性。主体上实行多师制,客体上实行行为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主讲教师负责行为评价和学习过程评价,实验教师负责过程评价,外聘企业教师负责结果评价,同时辅助学生间立体交叉评价方式,降低主讲教师评价的权重,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动态考评主要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平时学习积极性、学习作业和毕业作品的现场考评,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进展和水平。对于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服装生产技术管理、服装结构设计等偏理论课程,按照平时20%、过程40%、结果40%进行动态评价;对于服装结构设计(二)、立体裁剪、成衣纸样设计、服装工业样板、服装CAD等专业核心实践课程,按照平时10%、过程50%、结果40%进行动态评价;对于方向的核心课程,按照平时20%、过程20%、结果60%进行动态综合评定。同时,在动态考评基础上实行末位淘汰的方式,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 核心课程“双师”培养

专业教师普遍缺乏行业背景和工作经历,因而技术应用能力不强,是转型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第一阶段,学院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打造新型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教师队伍。聘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通过外引组建横向和纵向两个层次的“双师”队伍,横向的分为每门核心课程的专业理论教师、专业实训实习教师,纵向的分为外聘企业教师和学生助教。组成教学合作团队后,在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分工协调,取长补短,以保证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均衡提高。第二阶段进行内培,通过到境外同类学校交流学习,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到服装企业挂职锻炼,提升职业素质、协调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行业背景。目前本专业100%的教师具有“双师”资格,30%的专任教师到台湾岭东科技大学等访问交流,50%的教师具有工厂实践经验。

四、 结语

服装行业的发展需要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的发展作支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是服装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紧密围绕服装工程人才的职业能力开展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以应用技术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有效地推动服装设计与工程转型试点专业的发展,将对本科院校在服装产业经济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942,2014764);服装与纺织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辽教办〔2013〕21号);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支持有关高校和专业启动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项目(辽教发〔2015〕168 号)

作者简介:吴世刚(1971—),男,安徽无为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工程。 E-mail:wshg138@163.co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860(2016)02-0126-03

猜你喜欢

核心课程转型发展人才培养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浅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理念创新
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