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16-06-12刘华
刘 华
(北京服装学院 外语系,北京 100029)
近20年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刘华
(北京服装学院 外语系,北京 100029)
摘要:从计量学视角,以论文关键词为研究对象,采用词频、共词及M-Slice定量语言学分析方法,通过可视化手段,对近20年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主题、热点、结构、作者队伍和基金项目论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内容丰富、主题明确、结构稳定但需要更加广泛深入,核心作者队伍已形成但缺乏稳定的合作团队,基金项目文章不断增加但需要提高层次。
关键词:中国民族服饰文化;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
近20年来,随着服饰和时尚文化的发展,有关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已成为我国服饰文化研究者关注的课题。为客观了解我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现状,本文从计量学视角,以论文关键词为研究对象,借助信息可视化软件,对近20年我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基本领域、主题、热点和结构等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服装艺术工程学科的发展、服饰文化发展与创新提供决策参考。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
选择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为文献数据来源。在网络检索中,检索主题词为“服饰(或民族服饰)+文化”, 期刊来源为所有中文核心期刊,检索年限从1993年起,网络数据整理及下载结束时间为2013年7月11日。
2. 研究方法
(1) 词频分析法:词频是指分析语料中特定词语出现的次数。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而从学术论文中或外选择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条目的单词和术语。某一关键词或主题词在其所在领域的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反映出该关键词或主题词所表征的研究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2) 共词分析法:这是一种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对指定文献集合中的高频词串进行“共词串”分析,构建高频词串矩阵,以对关键词共现次数进行统计分析,可有助于确定文献集合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
(3)M-Slice法:M-Slice是指一个连线值均大于等于M的最大化子网络。在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关键词对之间的连线值越高则共现次数越多,表明受到研究人员更多的青睐。连线值在学科发展热点分析过程中被认为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析因素。
(4) 社会网络分析法:由社会学家根据数学方法、图论等发展起来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研究网络关系,把个体间的关系、微观网络与大规模的社会系统的宏观结构结合起来,主要分析的是不同社会单位(个体、群体或社会)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及其属性。本文利用此方法分析近20年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主体社会结构。中心度指标是社会合作网络中衡量其重要性程度的一个指标,它通过测度顶点在网络中的位置与影响来反映其重要性程度。
(5) 可视化工具法:Pajek是大型复杂网络分析工具,用于带上千乃至数百万个结点大型网络的分析和可视化操作。本研究采用Pajek分析数据,以共词网络分析方法为主。
二、 结果与分析
1. 研究主题及热点分析
通过前文所述检索方式,共检索到1 400条数据。剔除社论、会讯、目录、会议通知、稿约、出版启事、声明,以及无作者、无关键词等无效文献后,剩余1 366条有效数据。经过对关键词进行规范化处理后,最终获得8 104个关键词和4 570个唯一关键词。
词频分析法利用最能揭示学术论文核心内容、最能提炼和概括文章最基本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方法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通过对所获1 366篇论文及4 570个唯一关键词进行总词频统计和逐年词频统计,通过词频指数的计算方法得到前40个高频关键词为(按总频次由高到低排序):服饰、民族服饰文化、传统民族文化、民族服饰、文化内涵、文化、少数民族,服饰设计、传统服饰、女性服饰、民族、图案、服饰艺术、服饰色彩、服装设计师、民俗、影视作品、苗族、苗族服饰、民族特色、女性、纹样、少数民族服饰、伊斯兰教、象征意义、刺绣、古代服饰、审美、图腾崇拜、宗教信仰、蒙古族、时尚、文化特征、地域特征、影视服饰、中国古代、《红楼梦》、变迁、穆斯林、旗袍。
结果表明:(1)除服饰、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服饰文化等基础关键词外,排名靠前的关键词包括少数民族、服饰设计、传统服饰、女性服饰等,说明这些主题在近20年中国服饰文化研究中占有较大比例;(2)统观前40个关键词发现,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对苗族及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研究较多;(3)研究者更侧重从民俗、宗教信仰、地域特征等方面解读服饰文化;(4)研究者较多地从文化的角度解读服饰的纹样、图案、服饰艺术、服饰色彩、刺绣等;(5)服饰设计师、影视作品与影视服饰的研究在2007年之后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6)女性服饰中,对旗袍的研究比重较大;(7)研究者对《红楼梦》这部巨著中出现的服饰及服饰文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解读。
2. 研究结构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法是科学分析研究结构的常用方法。通过对本文提及的4 570个唯一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构建共现矩阵,可得到近20年来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词频共现网络。在共词网络基础上,笔者采用M-Slice法抽取连线值均大于等于5的子网络,即2个或多个关键词同时出现5次及以上所形成的关键词网络,对其研究的内容及结构进行分析。
从研究结构来看,5-Slice中的29个顶点构成了1个并且是唯一1个合成结构(见图1),表明近20年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主题明确且集中。一般而言,出现由3个关键词组成的两两共现的三角链接,即表明该研究领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结构。在图1所示的研究结构中,以民族服饰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及民族服饰、民族、服饰为中心形成了若干个三角链接,鉴于其均为基础关键词,因而不具有研究意义。除去这些基础关键词及其形成的三角链接,发现只有服装设计师、服饰设计、服饰艺术、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民族特色和传统服饰等7个顶点与其他基础关键词形成了结构相对简单的三角链接,说明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领域,只有以上7个方面的研究主题较为稳定。另外,围绕服饰呈现出多方向趋势,如图案、审美、女性和纹样等;围绕民族服饰文化,有女性服饰、少数民族服饰、古代服饰和伊斯兰教等发散性研究链接,但未与其他研究主题形成稳定三角形结构,这说明其相关研究方向多元且未形成稳定的研究结构。
3. 作者队伍分析
笔者对各位作者在近20年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出现的频次即发表文章的数目进行分析,该频次包含所有作者顺次,如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等。由于篇幅所限,表1仅列出出现频次大于等于4的作者。中心度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概念,中心度越高,说明该作者在整个社会网络中的地位越重要。本文采用接近中心度作为参考指标,表明作者在整个社会网络中与其他人的亲近程度。以作者崔荣荣为例,在其发表的25篇文章中,3篇为独著,22篇为合著,其中第一作者7篇;与其有过合作的另外2位作者范雪荣及梁惠娥的发文量也居前列,3位作者的中心度位居前3名,分别为0.018、0.014、0.013,说明这3位作者在其所处的团队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团队合作及信息传播都起着重要作用。
图1 基于关键词共现网络的近20年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5-Slice
序号作者发文数中心度1崔荣荣250.0182梁惠娥140.0133许 星90.0014李当岐70.0005张竞琼60.0136刘 军60.0017吴志明60.0048王 诤60.0009周 莹50.00010范雪荣50.01411王立新50.01012刘元风50.00013黄燕敏50.00014邓伍英50.00215陈丽琴50.00016李立新50.00017李莉莎40.00018余 鸣40.000
(续表)
笔者以作者为关键词,利用共词网络分析法研究近20年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者的合作网络,对出现的1 464位作者进行共现,构建共现矩阵,得到近20年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网络。在此基础上,采用M-Slice法抽取连线值均大于等于2的子网络,即合作次数大于等于2的作者合作团队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合著作者、合著率及合著强度等可以显示研究团队的构成及其合作关系。结果显示,合作数量大于等于2次的作者数量为41人,其中有3个稳定的合作网络。第一团队为王立新、范冲、刘泰东、谢衡构成的合作网络;第二团队为张艳梅、祁海霞、祁凤霞、赵婷构成的合作网络。结合发文量,发现第一、二团队的稳定结构分别因为4位作者共同发文2篇、3篇而形成。第三团队是以崔荣荣、范雪荣、梁惠娥为中心构成的一个发散性合作网络,是人员最为密集、所纳成员最多、发文最多的最大合作团队,但彼此间缺乏密切而深入的合作。
4. 基金项目分析
对历年来基金项目文章的数量及类别分析的结果显示,国家级、省部级和其他类型项目文章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以省部级项目文章数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如图2所示。省部级项目文章数以2012年为最,共55篇;国家级项目文章数以 2011年为最,共11篇。
图2 近20年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基金项目文章数趋势图
三、 讨论及结论
1. 研究内容丰富但有待深入
近20年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成果丰富,主要体现在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研究主题明确,研究结构较为稳定,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多方面对多民族服饰文化进行了阐述和论证。但仍存缺憾:其一,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未能形成体系,研究较为宽泛、宏观、分散,虽然研究方向多元,但缺乏深入细致的分类研究;其二,跨学科的研究成果较少,从科学技术、地理环境、文字学和哲学等角度对服饰文化进行研究和论证的成果还未形成稳定的研究结构;其三,对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不够均衡,对有些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
2. 有核心作者队伍但缺乏稳定的合作团队
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领域,诸多学者已成为核心作者且有其独特的研究视角与方向,但未能围绕这些核心研究人物或者中心研究课题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团队,学者之间缺乏广泛、深入的合作,未能构成广域的合作网络,故无法实现研究人员及知识的交叉,推动服饰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学者的研究领域不具备“垄断”性和专业性,虽涉足面较广,研究课题较为宽泛,但深入不够,未能形成系列和系统的研究成果。
3. 基金项目文章增加但需要提高层次
基金项目文章因其创新性和影响力较高,有时也可被用来衡量某一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近20 年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的基金项目文章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虽以省部级项目为主,但也不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颇具影响力的科研项目。这一方面说明国家对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重视,另一方面也预示以此类项目为依托的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必将为社会文化尤其是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ZZIPF G 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Cambridge, Massachussetts: Addison-Wesley Press, 1949.
[2]SCOTT J.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London:Sage, 1991.
[3]邓珞华.词频分析.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111-118.
[4]梁立明, 武夷山.科学计量学:理论探索与案例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5]杨爱青.g指数在共词分析主题词选取中的应用研究.情报杂志,2012(2):52-55.
基金项目:北京市青年英才项目(YETP1405);北京服装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3A-14)
作者简介:刘华(1979—),女,山西汾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中西文化比较。E-mail:lion_li2010@163.com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860(2016)02-0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