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2016-05-03郑在柏程又鹏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典型案例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

郑在柏 程又鹏

[摘要]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自创始之初到现在,已为社会输送大量的综合型技能人才,在职业教育领域站稳了脚跟。江苏省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先省份,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亦走在全国前列。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源于江苏省职教界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构建起一套完备、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所覆盖的专业门类多、辐射范围大,基本已能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理论修养、实操技能,为社会输送复合型技术人才。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典型案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4-0067-04

[作者简介]郑在柏,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江苏徐州,221008)教育处处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程又鹏,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0000)教学科研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其入学起点低、学生差异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与中职、高中后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相比,存在很大差异。而在五年制高职教育范围内,不同的专业,在人才培养体系上也各有其特殊性。本文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十多年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总结为基础,选取十个特色鲜明的重点专业,收集和梳理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的典型案例,并对创新成果、经验和优势展开分析。

一、护理类专业“分段-递进-提升”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分段”,即将学生在校5年时间分为“3.5+1+0.5”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3.5年”设置三个以知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第1年为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认知教育课程体系,第2年为护理学基础课程体系,最后1.5年为专科及护理技能强训课程体系;第二阶段的“1年”,设置以专业技能项目为主线的实训课程体系,学生到医院跟岗实习,完成知识内化,理论结合实践,巩固技能训练成果,培养临床护理思维,提高护理岗位胜任力;第三阶段的“0.5年”,设置以职业岗位对接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学生返回学校,围绕护理岗位胜任力查漏补缺、强化专项知识,并开展“执护”考试考前辅导,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阶段。

第二,“递进”,即指学生护理技能培养实行“专业认知一仿真实训一岗位见习一临床实习”的“四位一体”递进模式。学生开展渐进式学习,训练护理专业技能,由“会说”到“会做”到“说到位”“做到位”,练就护理专业岗位需求能力。

第三,“提升”,指在“分段”“递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护理岗位胜任力。也就是说,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要具备走上岗位后的人际交往能力、敬业精神、自我管理能力、紧急应变能力及责任意识。

二、机电类专业“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机电类专业发展需求和该专业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以及学生认知特点,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我省五年制高职机电类专业建构起“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将企业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实操技能融人人才培养方案,使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在实际教学中,该模式主要具备以下特色。

第一,在打造专业教师团队时,以“双师”型教师为培养目标,注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及实践技能。同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引进优秀的企业技术人才进入学校,与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等工作,实现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第二,教学模式以“做、学、教”合一为主,除开设专业基础课外,大量增设技能培训,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机会。同时注重校企合作,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为基础构建实训课程体系,通过工作过程导向法实施教学,使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紧密结合。第三,以职业能力为主要评价标准,采用企业(行业)、学校、学生(家长)三方多元评价体系,实现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

三、会计类专业“中高融通、集群链路、五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以职业集群为基础构建涵盖两个链路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一是遵循“知识一能力”教学链路主线,以初级会计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为基础,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引领,以理实一体化为载体,构建专业理论课程系统。二是以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岗位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项目课程为载体,遵循“技能一知识”教学链路主线,构建“会计认知实训—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一会计应用技术实训—会计岗位项目实训一会计顶岗实习”的专业实践项目课程系统。

其次,建立“五段递进”专业实践项目课程的实施体系。根据专业实践项目课程系统的五个阶段开展递进、深化式的教学活动,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每个阶段设置一个实训项目,强化产教融合的力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项目课程的不同阶段,教师要注意采取不同的工学结合方式,要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最后,建设“三圆同心、层次分明”的“五段递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体系。成立鹏程财经职教集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与10余家单位签订“核心型”合作协议,与20余家单位签订“紧密型”合作协议,与50余家单位签订“松散型”合作协议。

四、信息技术类专业基于“工作室制”的“226”人才培养模式

“226”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人才培养量化为三个阶段:“20%”“20%”和“60%”。第一个“20%”代表在工作室培养模式下的优等生和参与各类技能竞赛的优秀选手,他们是专业技能方面水平最高的群体;第二个“20%”代表在专业技能上有一定特长,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型学生;“60%”则代表符合专业培养要求,达到毕业标准的合格学生。

基于上述学生分类,我省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近年来纷纷建立起工作室,构建起以“工作室制”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工作室教学团队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实施教学的核心理念,彻底打破独立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起综合化的项目课程体系。在学生进入工作室后的第二年,开展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之外的虚拟项目演练。第三、四年让学生全程参与真实项目,以企业项目中的高标准要求学生,让其直面真实场景,不仅提高其技能水平,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考评机制方面,工作室借鉴企业对员工的岗位素质要求对学生进行全程考评,考评内容涉及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考评分数要“日日报、周评比”,要求学生每周上交考评表,教师根据学生的一周表现进行考评,考核等级分为“表扬、合格、警告、开除”,若学生受到两次“警告”或一次“开除”将会被直接取消在工作室学习的资格。在工作室中,教师参照行业企业标准为每一位学生设置岗位,在学期末根据考评结果对岗位进行重新认定或调整。

五、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三场结合、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为真正实现与行业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具备熟练的技能、现场实践经验、企业文化认同,结合焊接专业发展需要,五年制高职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构建了“校企合作、三场结合、三阶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场结合”,即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和资源优势,建立“专业理论学习场、职业技能训练场、职业素养训导场”三场组成的人才培养平台,将知识、技能、素养有机融合。“三阶递进”,指按照“实训考证、产教结合、顶岗实习”三个阶段层层递进,以实践教学标准、职业标准、技能竞赛标准的要求推进的人才培养进程。通过推进校企融合,学校及合作企业共同论证和制订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控制、评价和认证体系,以及学生就业信息反馈制度。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求,列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行动领域,由此建立起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校企融合方面,有许多学校构建起“校企一体、前校后厂”的教学模式,学校的实习实训资源有限,通过学校搭台、企业参与,将相关的实习实训放到企业中,既减轻了学校的负担,也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和人力支持,实现了互利共赢。

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拆分-组合-建造”人才培养模式

“拆分”,即将建筑物拆分为若干种构件,让学生了解房屋的组成与构造,各种构件的受力状态、建筑的结构原理、相关配套设施,同时学习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识图与绘图知识。使学生对房屋的整体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各分项工程施工方法及各工序的施工要点。此阶段是针对建筑施工一线岗位工作所需单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帮助学生形成专业意识,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其基本技能。

“组合”,即将构件组装成房屋整体,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各类建筑施工流程及方法。此阶段是将单点知识和技能按照施工一线岗位工作程序进行串接,形成生产力。此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仿真模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大约需要3个学期。

“建造”,即参与真实的工程建设项目,它不仅涉及施工技术,而且还涉及工程基本建设程序、施工现场组织与管理、相关法律规范的应用等内容。此阶段是实战过程,是组合阶段的学习成果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通过锻炼使学生具备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本阶段根据建筑行业实际,学生训练一年左右。

七、物流管理专业“校企联盟、工学交替、渐进顶岗”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联盟”是指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人才培养优势,共同作用于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校企联盟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校企共享、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定、教学过程校企共管、文化氛围校企共融等方面。

“工学交替”是指在人才培养方式和路径上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工”即工作,指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在工作中培养职业素养和提高技能;“学”即学习,指学生在学校进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及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

“渐进顶岗”是指在五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渐进顶岗的培养模式,具体安排为:在1-4学期采用校内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其间安排不少于2个月的时间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在5-9学期,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其间安排一个学期进行校外岗前培训,由校企合作单位分类培养,重点强化,使学生获得必备的职业岗位能力;最后一学期安排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达到物流企业的岗位要求。

八、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三层衔接、四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三层衔接”是指以实践为中心,以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通过理论课程案例化、实务课程实操化、实训项目整合化,实现基础课程、实务课程、综合课程之间有效衔接的三级课程一体化构建。

“四段递进”是指将五年总学制设计为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3.5)、校内高仿真综合实训(0.5)、企业轮岗训练(0.5)和企业带薪预就业实习(0.5)四个阶段,践行课课衔接、理实衔接、能力衔接、校企衔接的理念,环环相接、层层推进、逐步提高,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间的有效对接。

为了配合“三层衔接、四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我省亦创设了“1+2+x”课程体系,其中“1”为贯穿于外贸业务各环节的国际商务单证,将其作为基础岗位;“2”为报关、国际货运代理等专门岗位;“x”为报检、跟单、外销等拓展岗位,以此进行课程总体架构设计。在课程整合与设置方面,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人手,进行课程整合与设置;从整合前序实训项目、提升综合能力、对接企业需要出发,设置为期半年的外贸综合实训课程。以实践为中心,形成“由点到面、由单项技能到岗位技能再到综合技能”的系列化训练模式;从满足职业岗位适应性需要出发,通过企业轮岗实训、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从人的全面素质提升出发,实行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一贯制。

九、测绘专业“三进三出、四段三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进三出”是指三个阶段的校内专业学习(“三进”)及三个阶段的校外专业实践(“三出”)。“三进”阶段分别是学生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第五、第六学期、第八学期,此阶段校方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主实施人才培养。“三出”阶段开展大规模的校企合作,双方合理分工,携手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第四学期,以校方为主实施项目生产活动;第七学期,以企业为主实施项目生产活动;第九、十学期,以就业单位为主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校方监督,校企共同考核。

“四段三期”是指按照测绘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式特点,将其分为基本技能培养、岗位能力建立、岗位能力提升和岗位能力强化四个阶段。校内校外专业学习交叉进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穿插与企业测绘生产项目紧密结合的三个生产实训期。

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省各五年制高职纷纷搭建“教、学、做合一”平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技能实践,借助本专业所属产学研实体及紧密结合型企业,以真实情景下的数字化测绘实训基地为平台,使“三进三出、四段三期”落到实处。同时,实践“主体双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专业教师兼任测绘学院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学生则担任实习成员和生产技术人员,参与或独立承担企业生产任务。

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五化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教学理实一体化”。从基础医学核心课程到康复专业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服务于技能培养,教学过程围绕康复治疗技能展开,学生边学习边操作,达到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第二,“实训模拟临床化”。根据职业能力的需求,建设与康复治疗实际要求相符的实验实训基地,打造医院康复科的仿真环境,将学生的技能培训置于准医疗的临床环境中。

第三,“技能操作模块化”。制定了以“脑卒中”“脊髓损伤”“骨关节病变”“脑瘫”等疾病为单元的“技能操作模块化”课程标准和专业技能课程考核标准,在实训教学中有效实施。确保学生在进入临床毕业实习的初期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并很快能接手疾病的康复治疗工作。使学生在学校的技能实训与毕业实习阶段的康复治疗无缝对接,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临床康复的零距离衔接。

第四,“毕业实习专科化”。由单一的康复科实习转向了三站式轮转实习,实现了以医院为专科、以疾病为单元的模块化实习机制,又汇通和完善了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技能。

第五,“职业素质养成五年一贯化”。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融入五年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在职业环境和氛围中强化学生的职业思想,为康复治疗师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上述十类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的专业类别,彰显出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基本特质,也体现出很强的实践创新特色,它们各具特点,又区别于高中后三年制及“3+2”高职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从实践层面上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并不是完全抛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这一职业教育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盲目追求某种前卫的教育理念。相反,它恰恰是要求探索该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落实上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质就是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在体现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如何与区域经济、专业教育基本规律相结合,如何使之校本化、专业化。

但江苏省职教界亦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还处于初步阶段,大多数的实践仍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市场导向、素质本位、学生主体、企业主动、空间开放、特色鲜明、成效突出、层次深化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还需要进一步彰显和推动,在学校、企业、政府等层面上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从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品牌的视角出发,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还需要企业全方位地参与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建设,健全“多赢”校企合作运行协调机制,加快完善校企合作运行的平台等诸多方面实践创新和探索研究的步伐。

猜你喜欢

典型案例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
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产品设计课程典型案例分析
五年制高职护生谦虚心理品质培养实践研究
五年制高职班主任学生工作的探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外贸实务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