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探析

2016-05-03包丽芬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全面发展高职教育

[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教育的价值问题不等同于教育的目的,却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职业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追求职业自由和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职业教育水平高的社会,文化繁荣,经济昌达,社会公正。教育的价值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得到了体现。通过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达成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

[关键词]高职教育;价值取向;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4-0018-03

[作者简介]包丽芬,内蒙古通辽职业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早期音乐教育。

教育的价值问题,是一个“教育有什么用”的朴素的问题。教育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价值问题即从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功能释放等维度,来思考教育在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衡量人们在教育上投入所收获的效益。教育的价值是一个风向标,指引着人们的教育活动,没有价值的教育活动或学术研究,是没有办法存在以及发展下去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集高等性和职业性于一体的蓬勃发展的教育类型,其典型的实践性特征,使人们在思考其价值时,往往将其置于人的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大背景下,挖掘高职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从而对其准确定位,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一、高职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人接受了教育,就要从事一定的职业活动,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教育的属性,还要注重职业的属性,既要着眼于人的精神需求,还要考虑人的物质需要。高职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学科知识,还要传授其专业技能;既要注重其人文素质、审美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社会经验、职业能力的塑造;不仅要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还要培养其创新思维、点燃其创造的激情。高职教育在整合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围绕专业技能,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二是教育促进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教师要能胜任职业教育的艰巨任务,就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技巧、综合专业素质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从实现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出发,达到教育对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教师个人的不懈努力和对教育哲学的认识、再提升,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将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教师。

(二)促进人对职业自由的追求

“自由”的概念由来已久。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第一次提出了“人本自由”的命题,柏拉图则将“自由”看成是“个人对于社会的政治权利”。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自由的讨论日益广泛和深入,包括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宗教意义上的自由、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由、实践论意义上的自由等,自由的含义被规定为“人们在私人和公共生活领域中自主地思考和采取行动的一种权利和状态”。自由的含义丰富,且一直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职业自由是一种人们在选择、从事职业时,所应拥有的权利,是人们在对比、思考的基础上,在不妨碍他人和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人的行为状态。人对职业自由的追求依赖于教育,教育首先使人们认识到自由的含义和价值,唤醒人们追求自由的意识,而高职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人们将来从事一定的职业工作做准备的”(杜威语),在满足了人们的就业需求后,通过不问断的职后教育等途径,又满足了人们理性审视自己的职业,重新选择职业的价值需求。近代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且“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和贯穿始终的职业理念,为人们实现对职业的自由追求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三)促进人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

终身教育是在突破传统教育阶段式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传统教育以阶段为特征,每一阶段毕业标志着这一时期学习的结束。在知识时时更新,人要不断适应新岗位、新要求的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地学习和发展是对职业人提出的新挑战。这样,教育不再是某一特定年龄人群从事的活动,教育也不能一劳永逸地培养出统一规格的青年,而应该是整个社会参与、向着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方向发展。所以,保罗·郎格朗曾经说过:“我们所说的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天起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问断的发展,包括教育的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人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围绕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开展的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教育类型。从其教育模式来看,有一定学习期限做保证的学校教育,也有以适应岗位学习的顶岗实习;有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职前教育,也有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岗位要求的职后培训学习。一名学生,从进入职业教育的那一刻起,就走上了为职业发展而不断学习的求知之路,尤其是在企业中的学习,与其说是工作的需要,不如说是生存的需要。以日本的职业教育为例,日本企业除了提高生产效率、争取更大经济利润的目标之外,还有更加重要的工作就是员工的培养。日本企业对员工的培养是终身的,针对工作岗位和能力提高的培训贯穿于企业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企业为此付出了时间和经费,换来的是鲜有跳槽的、技艺娴熟的、稳定的员工队伍,终身教育的理念体现得朴实而又自然。

二、高等职业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

(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关键因素。教育哲学认为:提高教育对人的培养,实现了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指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只有减少非生产性的劳动,增加生产性劳动,同时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才能增加国民财富。近现代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也表明,人受教育水平的每一次提高,都伴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相应提高,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大幅提升。高职教育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价值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教育把非熟练劳动力培养成熟练劳动力,二是教育改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形态,把简单劳动力培养成复杂的专门的劳动者。在高职教育的培养活动中,个体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创新思考等学习环节,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劳动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智力水平,生成实践智慧,成为具有娴熟技能、能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这样的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才能在做好职业工作的同时,参与科技创新,提升整个企业乃至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时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有知识、懂技术、有创造力的人才。过去高耗能、高成本的“中国制造”所需的劳动者,已不能胜任转型期“中国智造”对技术岗位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要通过调整专业结构,开发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加大实习、实训的定岗训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等手段,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为社会新型产业结构培养一批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迎头赶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促进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如下的阐述:“文化是人类以社会成员的身份习得的复合性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在我国,文化指“文治教化”,主要包括社会活动中的精神产品及在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哲学观。教育在文化方面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教育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首先教育促进社会对文化的传承。文化以物质形态、观念形态、活动形态、人的心理行为形态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包括历史的积累、现实的形成和未来的探索,其精华指引着人们精神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是需要人的传承和发扬的。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奠基人之一黄炎培先生在上世纪初期就提出了“沟通教育与职业,使教育者能为己治生,为群服务,达到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终极职业教育目标”。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就其理论价值而言,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高职教育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理论,为社会培养了技术技能人才,提高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其次,教育更能促进文化的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遵循这一规律。文化从历史中一路走来,在奔向未来的行程中,只有不断给其提供营养和动力,它才能走得更稳健、更辉煌。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职业培训制,在古埃及、中国等地早已形成一种重要的职业文化,但随着蒸汽机、半自动制造机器的大规模使用,因其培训时间长、需花费大量资金、企业也不需要全能型员工而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因其还有师傅带徒弟、做中学等突出的培养优势,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率先改革、创新了传统学徒制,建立起了如“双元制”等现代学徒制,并在本国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国正在试点的现代学徒制,也是从传统出发的创新发展。

(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健康文明、政治清明、经济昌达社会的外在表现,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目标。如何扩大社会公平的范围,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尽可能地趋近公平正义?教育是达成该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美国教育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指出:“教育公正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人类任何发明都要大得多。”通过公平的教育,首先让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通过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融入社会生活中去,参与社会竞争,享受社会福利,个体充分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其次,通过教育对人的培养,实现人社会地位的变化,促成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不患寡,只患不均”,在社会财富不均基础上引发的社会不公,极易造成社会动荡。“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可以为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士,创造提升社会层次的机会,从而实现财富再分配。所以,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高职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是社会青年和在职劳动者,受教人数众多,青年学生可以凭借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分数迈入高职教育的大门,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面向人人的大众教育,体现了教育对人的公平。对于那些因家庭贫困而上学有困难的学生,国家、社会、学校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大学生救助政策、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全面发展高职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