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随班就读课程改革

2016-04-13黄钟河朱楠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随班就读教育质量课程

黄钟河 朱楠(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浅谈随班就读课程改革

黄钟河朱楠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策略的应用和课程评估方法的选择都可能会对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和课程评估方法角度分析随班就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课程;随班就读;教育质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推进随班就读模式。从此,随班就读成为我国普及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主要策略,尤其在经济落后、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且特殊儿童数量较多的农村地区,随班就读成为发展特殊教育、提高特殊儿童入学率的主要途径。[1]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基本普及了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经济欠发达地区特殊儿童的入学率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随着我国特殊儿童义务教育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随班就读的质量。例如,华国栋和文明在《我国随班就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中认为,我国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有了长足发展,但质量令人堪忧。[2]蒋邓鋆在《同伴辅导策略的理论解释及其在融合教育中的应用》中也认为,迄今为止,我国随班就读的发展还只是主要体现在规模上,但从教育质量上来看,随班就读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目前我国随班就读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教育的质量。[3]

很多因素影响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本文只从课程角度分析。课程,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而言。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4]也有人认为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即凡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程序、时间进程和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等,整体合在一起构成课程。[5]本文将采用课程的广义定义探索如何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即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式和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探究课程对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影响。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是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6]课程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是教学质量链条的起点。[7]因此,课程对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随班就读的课程内容并没有颁布,也没有说明随班就读到底适用哪种课程,教学策略和课程评价方法也还处在探讨阶段,如何从课程的方面实现特殊儿童的教育目标是随班就读发展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我国随班就读工作才能更好地由“量”向“质”的转变。

一、我国随班就读课程现状

(一)随班就读课程目标现状。1994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实施残疾人教育,应当贯穿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征和需要,全面提高其素质,为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1998年,教育部颁布《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规定:“特殊教育学校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需要实施教育,为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继续接受教育,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1998年,教育部颁布《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规定:“……掌握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07年,教育部的《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分别对三类学生提出具体的培养目标。

目前为止,特殊教育目标体系主要涉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等方面,还没有指明具体的课程目标。并且,这些教育目标体系还主要针对特殊学校方面的,随班就读方面的还没有涉及。针对此缺陷,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了特殊教育课程目标。例如,唐涛利在《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之浅析》中认为,特殊教育课程目标是:培养其基本生存生活技能,过一种幸福的生活。[8]陶德清在《特殊教育启智学校课程目标体系的设计》中认为,中度智力障碍学生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其社会化发展水平,形成广泛的社会适应技能。[9]谈秀菁在《以人为本:特殊教育的价值追求》中认为,特殊学校课程目标应该包括:特殊儿童生存发展能力的培养,关注特殊儿童的体验和感受,尊重特殊儿童的个别差异。[10]但是,目前为止,以“随班就读课程目标”为主题词搜索中国知网的文章,几乎没有学者研究随班就读的课程目标。

(二)随班就读课程内容现状。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虽然确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主要包括聋、盲、培智三类),但并没有颁布随班就读的课程,也没对随班就读到底适用哪种课程做出说明。现阶段,随班就读课程内容现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1]一方面,随班就读学生直接使用普通学校课程。因为生理方面的原因,随班就读学生直接使用普通学校课程进行学习时容易出现很多困难。另一方面,很难实现在随班就读中使用特殊教育课程。首先,由于现阶段很多非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还没开设特殊教育相关课程,并且普通老师进行职业培训时也很少涉及特殊教育相关的知识,因此,许多普通班级老师比较缺乏特殊教育知识和经验。其次,现阶段许多普通学校和普通班级都缺乏相应的特教资源支持。特殊学生的类型很多,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干预策略,需要不同的特教资源去支持。但是,如今很多普通学校都没有拥有相应的特教资源。最后,很难实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贯穿两种课程要求。现阶段许多普通班级学生人数比较多,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面对数十名学生,很难关注到特殊学生的发展。

(三)随班就读教学策略现状。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12],如课堂教学不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而是优等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多,特殊学生活动机会少;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学习的特殊需要等等。由于随班就读学生自身的生理缺陷,如果教师不能根据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不能充分利用其他感官的功能来补偿生理缺陷,采取“同教材、同要求、同方法”的教学模式,不仅随班就读学生没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整个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

(四)随班就读课程评价现状。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质量与评估尚不尽如人意。[13]在随班就读过程中,随班就读学生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与普通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统一的评价方法带给他们的只有挫败感。现阶段,有些政策文件开始提出随班就读的评价体系,有些学者也开始提出自己对随班就读课程评价的观点,如《关于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个别化评价体系,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卢守萍在《多元评价促进随班就读智障学生多元发展》认为,应该在随班就读中开展适合智障学生的多样化评价方式。[14]但是,随班就读课程评价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随班就读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

合适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和课程评估不仅能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需求,而且也不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水平,这有利于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

(一)课程目标应符合特殊学生的学习特点。课程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途径。[15]随班就读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要同时符合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既要保证普通儿童的教育质量,又要结合特殊儿童自身的身心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随班就读课程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培养学生基本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独立行走、文明进餐、穿脱衣服、盥洗梳漱等日常生活琐事的处理能力,是一个人能够独立生活、赢得做人尊严的首要条件。因此,随班就读的课程目标中要体现这一要求。其次,教给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在随班就读的学习过程中,特殊学生应该学会独立安全的生活,学会自我保护;能遵守人际交往中的礼仪、规则,文明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往;学会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国家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情况等等。最后,教给学生文化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在将来社会上生存立足,有更好的发展。[16]特殊学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其独立生活,甚至生存存在一定问题,因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应立足现实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掌握一技之长,使其以后能够独立生活。

2.体现学习结果层次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随班就读学生和普通学生存在差异,普通学生、随班就读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综合考虑随班就读学生和普通学生的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以及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分层次制定课程目标。特殊学生的课程目标首先是使他们能掌握基本的知识,以后能够独立生存、生活。但对普通学生的要求是不仅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以后能够独立生存、生活,还要培养他们更多的能力。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的教育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他们的教育目标也不同。

3.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首先,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随班就读学生应该了解自身的生理缺陷,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身的缺陷,并能发现自身的优势与缺陷。其次,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最后,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随班就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沟通与交往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形成一个健康的人格。

(二)课程内容应体现生活化与分层原则。为了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应该设置出符合随班就读的课程,既不影响普通学生教育质量,也满足特殊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需要。

1.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由于普通学校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等特点,不仅特殊儿童很难理解课程内容,而且普通儿童学习起来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课程内容要来源于生活。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和实践,这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指导实践。②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随班就读的教育目的是满足他们自身的发展需要,适应以后的生活。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学生才能形成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思想,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才能具备社会需求的能力。③课程内容能激发学习兴趣。课程内容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善于鼓励学生,减少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挫败感,保持或加强其学习积极性。

2.合适的课程内容分层。课程内容的分层,即资优的学生学习更多、更艰深内容,且经常要求他们独立完成;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学习较少、较简单的内容,且经常在别人帮助下利用更多的教学辅助工具完成。

King-Sears认为,融合教育课程应根据学生水平分为三层:①同样的课程。即所有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不需要对课程内容做出任何调整,教学目标、要求也相同。②多重课程。即所有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相同,但要求掌握的水平不同。③交叉课程。即所有学生参加同样的教学活动,但所学习的课程内容和要求掌握的概念不同。Lipsky和Gartner认为,除了以上的几种分层以外,还有一种分层形式:替代性课程,即如果普通学校传统课程不能满足某些学生需要,教师需要重新为他们设计单独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融合教育的课程应该根据学生需要为他们提供从完全同样到完全不同的课程选择范围。[11]根据以上理论,随班就读课程内容可以分成同样的课程、多重课程、交叉课程和替代课程等多种形式。

(三)教学策略应体现灵活性与个别化。

1.用发现学习提高随班就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接受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权威和服从的关系,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向学生灌注知识的过程。接受学习很少能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能顾及学生的差异性,再在随班就读中使用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随班就读学生很难跟上大家的学习进度,这容易让他们产生挫败感,形成习得性失败感。教师使用发现学习方法,善于挖掘随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的每一步进步,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2.同伴辅导、课后辅导对课堂学习的强化。为了保证学生接收到合适的教育,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在随班就读班级中,还可以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同伴辅导和课后辅导。融合教育提倡一种合作学习的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积极互动的教学策略,强调学生们一起进行学习活动,达成共同目标[17]”。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使普通班级中的特殊学生能与普通学生一样在学业和社会生活方面达到有意义的融合。[18]同伴辅导也是一种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随班就读的学生学习有困难,普通学生充当他们的“小老师”,这样,不仅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质量有保证,“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巩固了所学知识。对于在课堂上实在跟不上进度的随班就读学生,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课后辅导,让随班就读学生尽可能的跟上大家进度,保证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

3.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利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来辅助特殊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特殊学生取长补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帮助他们进行康复训练。[1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日2020)中也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残疾人教育模式,制定实施个别教育计划”。但现阶段,针对随班就读学生运用的现代教育技术还很少。为了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途径之一就是增加随班就读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率。

(1)开发、引进符合随班就读学生运用的现代教育技术。随班就读聋生可以使用助听器,盲生可以使用助视器,但现阶段的助听器、助视器形状都比较大,不仅随班就读学生戴起来不方便,而且也容易因为这些异于普通学生的行为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对于这两类随班就读学生,可以开发或引进一个更便捷的辅助设备。其他类型的学生,例如,学习障碍的随班就读学生,哪种现代教育技术能协助他们学习还处于探索阶段。现代教育技术能辅助随班就读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所以,现阶段我们应该多开发和引进符合随班就读学生运用的现代教育技术。

(2)应用现代技术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教学。随班就读教师要转变观念,随班就读学生也是班级的一部分,他们有权利在随班就读中获得合适的教育,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随班就读学生融入班级。由于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生动地展示出来,在学习上,教师应该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加深随班就读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4.个别化教育计划。从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异的教学,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20]我国的特殊教育一直倡导实施个别化教学,教育部文件中也明文规定要为随班就读学生“制定和实施个别教学计划”[21]。但随班就读的个别化教育实施情况往往是不能让人满意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班集体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按个别教学计划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教学,否则普通学生的教育质量无法保障,随班就读学生也难以融合到班集体学校中。为了让个别化教育在随班就读中起作用,并能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随班就读实施个别化教育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给随班就读教师和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由于我国普通班级班额大,进行差异教学本来就有难度,再为随班就读学生制定并实行随班就读个别化教育计划更加重了随班就读教师的工作负担。为了减轻随班就读教师的工作量,减少随班就读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学校可以为随班就读班级配备专业的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指导,同时也可以给他们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例如,给聋生配备助听器等。

(2)实行分层次教学。如果随班就读课程目标的层次性,课程内容也分层次设置,那就要实行分层次教学。首先,分层施教。其基本要求是分合有致,动静结合,全员参与,各得其所。其次,分层练习。分层练习是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运用练习能对学生学习进行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正。第三,分层评价。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考核的办法,以便用于指导教学。第四,分层递进。根据评价结果,针对教学中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矫正、分层指导,调节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最后,课后分层。对不能达到目标的特殊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帮助其解决困难。其方法是分层辅导,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22]

(四)课程评价方式应凸显多样化与个别化。传统的课程评价是一种标准化的评价,评价不全面,不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是一种静态的评价,评价结果容易引发“标签”,评价和教学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也不能对课堂形成有效地干预。因此,随班就读的课程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除此之外,根据《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个别化评价体系,在随班就读中还应建立个别化评价。

1.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可以采取多种课程评价,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正式化评价主要是指标准化测验评价,用于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学科成就的测试。正式化评价主要了解学生相对于常模或特定标准的能力发展或成就水平,主要为学生的筛选、鉴定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如正式化评估可以了解一次考试某位同学相对于班级平均水平的差异,作为了解他学习效果的一个标准。国际上实施融合教育的国家越来越多地开始采用一些非正式的评估方式,如课程本位评估、真实性评估、动态性评估、生态评估等,将他们与自身相比较,综合考察周围环境对他的影响,从而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表现。[23]在随班就读的过程中,非正式化的评价方式可以使教师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挖掘学生潜能,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

2.建立个别化评价。特殊学生的教育目的是满足他们的自身需要,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创造条件,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有不同的教育目的,课程分层设置,实行分层次教学,所以课程评价也要实行差异评价。对普通学生的课程评价更注重评价他们是否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而随班就读学生的课程评价要结合他们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教育目标,即使只是小小的一步,随班就读教师也要充分肯定随班就读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有效发现他们的学习潜能并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邓猛.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理想与现实之间[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12.

[2]华国栋,文明.我国随班就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J].现代特殊教育,2003(11):39.

[3]蒋邓鋆.同伴辅导策略的理论解释及其在融合教育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54.

[5]雷江华,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65.

[6]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18

[7]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

[8]唐涛利.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之浅析[J].学周刊,2014,6: 30.

[9]陶德清.特殊教育启智学校课程目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特殊教育,2006(6):58-61.

[10]谈秀菁.以人为本:特色教育的价值追求——浅析特殊学校课程设置方案中的特殊培养目标[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9(4):1-3.

[11]赵婕.小学初段随班就读学生语、数课程的调整[D].重庆师范大学,2011.

[12]刘洋.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13]蒋丹林.新课程背景下随班就读学生评估体系的构建[J].现代特殊教育,2006(21):66-67.

[14]卢守萍.多元评价促进随班就读智障学生多元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13(21):44-45.

[1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143.

[16]谈秀菁.以人为本:特殊教育的价值追求——浅析特殊学校课程设置方案中的特殊培养目标[J].南京特殊学院学报,2009(4):1-3.

[17]李乙兰.在融合的情境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以团队游戏竞赛法为例[J].屏东特殊教育,2005(10):38.

[18]雷江华.融合教育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63.

[19]邵康杰.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J].绥化学院学报,2012(10):13-15.

[20]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40-241.

[21]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教基〔1994〕16号)[G].特殊教育文件汇编,江苏省教育厅编印,1998.

[22]王淑珍.教学中如何兼顾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要[J].现代特殊教育,2006(1):33-34.

[23]韦小满,余慧云.运用新的评估方式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初步设想——“融合教育”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06 (12):3-8.

[责任编辑刘金荣]

作者简介:黄钟河(1988-),女,壮族,广西河池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融合教育;朱楠(1986-),女,河南开封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融合教育,学习障碍等。

收稿日期:2015-10-04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6)01-0023-05

猜你喜欢

随班就读教育质量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论政府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职能
普通小学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