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以第八章内容为例

2016-04-13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实效性

薛 冬(山西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以第八章内容为例

薛 冬
(山西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实现历史的育人功能。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应该围绕如何增强本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展开思考。教师必须在理念上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妥善处理好趣味性与知识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大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逐步理解和体会到中国近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中国现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等“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纲要”课堂上,让学生了解国史的一些常识、国情的一些方面不难做到,但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四个选择”,即对大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注重提高“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而只是满足于“教教材”,让学生只识记了很多史实而没理解一些历史发展的规律,那么开设本门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就是非常肤浅的,无教学实效性。如何才能真正提高“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呢?鉴于多数教学论文只是宽泛地谈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方式和方法,本文以“纲要”课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作为案例,深入思考如何增强这一内容的教学实效性。在第八章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历史必然性?为了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理解和体会到这个历史必然性,所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增强这一内容的教学实效性。

一、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理念的转化

目前各高校普遍使用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修订版)教材。这部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但是由于各高校所处区域、学科设置、办学特点、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素养相差很大,教师在讲授第八章时,就需要对本章的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分化和组合。第一节内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不要专门讲。因为这一节的内容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于抽象,单纯地讲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另一个是“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容与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基本重复,不需要教师再复述一遍。在第二节中“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是本章最核心的内容。该内容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没有,能不能讲透它是能否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关键。第三节是“一五”计划的内容和“三大改造的内容”,这与中学历史教材和“概论”课内容都是重复的,也不需要单讲。第四节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在中学历史教材中介绍得很详细,也不需要专门讲。整体上看,本章第一节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准备工作;第二节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第三节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步骤;第四节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意义。显然,第二节是本章最核心的,对学生来说也是最陌生的内容。教师应该把第二节作为圆心来画好本章教学的圆,同时应该把其他节的内容适时地插入这个圆的半径之内。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说:“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所以,“纲要”课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增强教学实效性首要的关键一步。在这个教学理念指导下,具体的教学设计才能顺利铺开。

二、处理好趣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二节讲授的内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距现在年代久远,对于学生是比较抽象的,能不能将“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讲清楚,是能否让学生理解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关键所在。教材中分析和总结的“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共有四个方面: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这四个方面虽然十分全面而深刻,但是,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其他条件,如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彻底完成,可把它放在第一个条件,并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五个方面的条件逐一阐述。

1.教师在分析第一个条件,即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彻底完成时,要首先设问:什么是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既然是遗留的,那么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教师提醒学生这里的民主革命指的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样设问,一方面把第一节的内容插入进来,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回顾旧知识,结合教材思考和总结。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抗美援朝的视频,并加以阐述,让学生明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和遗留的任务完成的非常不容易,以此激起学生对下面内容的兴趣。

2.教师在分析第二个条件,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时,要首先设问: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是从哪里发展而来的?这样设问,一方面把第一节没收官僚资本的内容插入进来,另一方面激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官僚资本?回答完这个问题后,教师继续设问:当今中国政府对哪些行业的控制是很强的?国家为什么要控制这些行业?从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看,为什么这些行业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性质?这样设问,一方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另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并理解当时的官僚资本具有祸国殃民的极大危害性。

3.教师在分析第三个条件,即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时,可给学生播放一段荣氏家族创业历程,并讲述荣毅仁在当时的感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战火纷飞的近代中国,有爱国热情的民族资本家创业历程之艰辛。同时也让学生看到新中国的成立一方面为民族资本家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特别需要处境艰难的民族资产阶级“舍小家”而“保大家”。教师顺势把第三节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的内容插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民族资产阶级是在以往的挫折的刺激、爱国热情的推动、自身困难的逼迫、政府合理政策的引导下,综合考虑后做出了明智的选择,配合政府快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4.教师在分析第四个条件,即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时,可以这样设问:农民种地,需要哪些生产工具?并把这些生产工具在幻灯片上显示出来。因为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从未见过这些农具。这样做可以给学生展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辉煌。再继续问:1952年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后,每户农民是否都能具备这些生产资料呢?如果不具备,那怎么办?这样,顺其自然地使学生处在农民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体会当时农业生产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最后得出结论: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发展集体农业是势所必然的。

5.教师在分析第五个条件,即当时的国际环境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内容时,要问学生:当时的国际环境主要是什么?把世界史带入课堂,扩大了学生的眼界,也让学生明白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把新中国逼向了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教师再把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与苏联结盟的一些细节介绍给学生。比如毛泽东去了莫斯科,刚开始受到了斯大林的冷落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听趣味故事的同时,体会到新中国迫切需要苏联的援助。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得不到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援助,自己并无建设新国家的经验,只能求助于与自己意识形态接近的苏联的援助。这就说明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来自外部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上述五个条件详细分析,加上趣味性的故事和紧扣教材的连环设问,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中增长了知识,加深了认识,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具有历史必然性。

三、处理好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关系

“‘纲要’课的性质决定了在教学中传授历史知识不是重点,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是归宿。”[1]对历史的解读,如果只是着眼于对“过去”某一孤立事件的分析,就会使史学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1942 年 3 月 30 日,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一文中提出了研究中共党史的一个方法:“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2]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纲要”课的讲授。

在解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具有历史必然性的问题上,如果仅仅局限于第八章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把问题外延。为此,在讲授第八章时可以在授课提纲中设置四个专题:旧中国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新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历史性选择;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然后教师依次进行阐述。

第一个专题,旧中国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提炼出基本线索,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

第二个专题,新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这个问题学生肯定更感兴趣。教师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阶级构成、基本矛盾、政党制度和指导思想都放在幻灯片上,一方面把第一个专题的内容插入,另一方面让学生看到新中国成立后,走资本主义道路无论在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方面,民族资产阶级都是弱小的,更是不能独立自主的。加上在二战后苏联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迅速恢复并超过战前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这对新中国领导人带领人民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短期内建成工业化国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些因素与分析结合起来,自然而然得出新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个专题,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历史性选择,在上一部分已经阐述。

第四个专题,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是第九章的内容。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在苏共“二十大”后,中国领导人开始自己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既是探索,出现挫折乃至严重挫折不可避免。教师简单地介绍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是让学生明白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除了斯大林模式外,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通过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积累的许多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对以后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把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和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衔接起来,就把中国近代和现代连接了起来。同时,把第八章和第九章的内容也衔接起来,让学生有了历史眼光,还为中国选择改革开放具有历史必然性做了铺垫。一举多得,学生既得到了知识,也加深了思想认识,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纲要”课教学中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会使“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厚、充实,会使大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进而切实增强了“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

[1] 武晓华.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11(2):80.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0.

Reflections on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AnOutlineofChineseModernandContemporaryHistory——AcasestudyofChapterⅧ

XUE Dong
(College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ShanxiMedicalUniversity,Taiyuan030001,China)

The courseAnOutlineofChineseModernandContemporaryHistoryrealizes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history through 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ponder by focusing on how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They must achieve in terms of concept a fundamental change from teaching materials system to teaching system,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terest and knowledge,knowledge and thought.

AnOutlineofChineseModernandContemporaryHistory;teaching;effectiveness

2016-08-30

薛 冬(1986-),男,山西阳曲人,山西医科大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12.013

G642

A

1008-6285(2016)12-0056-03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实效性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